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内侧下丘脑GLP-1R阳性神经元在糖稳态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
1
作者 贺承康 龚昌雄 +6 位作者 彭舟舟 张爽 王柄乔 赵源 许鸣锐 林森 杨清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62,共9页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调控糖稳态的神经基础并解析GLP-1影响糖感知神经元活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雄性GLP-1R-Cre、GLP-1R KO以及野生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光纤记录腹内侧下丘脑(ventromedial hypo...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调控糖稳态的神经基础并解析GLP-1影响糖感知神经元活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雄性GLP-1R-Cre、GLP-1R KO以及野生型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光纤记录腹内侧下丘脑(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VMH)神经元钙信号,利用膜片钳分析GLP-1受体阳性(GLP-1R^(VMH))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采用脑立体定位病毒注射和化学遗传学,结合血浆激素检测以及常规糖代谢指标检测,明确GLP-1R^(VMH)神经元对糖稳态的调控作用。利用组织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测定、透射电镜和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GLP-1R激动剂调节糖稳态的机制。结果在葡萄糖浓度从5.0 mmol/L降低至0.5 mmol/L时,GLP-1R^(VMH)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频率显著降低[(4.51±0.80)Hz vs.(1.43±0.51)Hz,P<0.01];激活GLP-1RVMH神经元显著增强了胰岛素分泌[(7.60±0.56)μU/mL vs.(11.34±0.93)μU/mL,P<0.01],抑制该类神经元活动则损害了GLP-1激动剂的降糖效率(32.03%±0.91%vs.25.77%±1.09%,P<0.001),其机制与GLP-1调控Drp1磷酸化,促进神经元线粒体分裂并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有关。结论GLP-1R^(VMH)神经元是一类葡萄糖兴奋神经元,激活该类神经元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GLP-1R受体激动剂发挥降糖作用部分依赖于GLP-1R^(VMH)神经元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内侧下丘脑 葡萄糖稳态 胰高血糖素样肽-1 线粒体 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95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兰 周竹娟 +5 位作者 程畅 王玉涵 承文超 陈秀英 董开元 黄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4-541,共8页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954例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1年重庆新桥医院诊治的954例CNS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与时间、城乡分布、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以...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954例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21年重庆新桥医院诊治的954例CNS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与时间、城乡分布、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的阳性率和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954例CNS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病毒393例(41.2%)、结核分枝杆菌361例(37.8%)、其他细菌108例(11.3%)、隐球菌75例(7.9%)、梅毒螺旋体16例(1.7%)、寄生虫1例(0.1%);2015-2021年的CNS感染病例数较2008-2014年增加85.6%(620 vs.334,P<0.001);不同病原体的季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S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农村(58.0%,P<0.001),男女比例为1.7:1.0,35~60岁发病较多;CNS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学历为初中及以下(68.7%)和职业为农民或工人(68.1%)的群体;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及恶心呕吐等脑膜受累症状为主,可伴有意识改变、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表现;mNGS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精准性;疾病良好预后率为97.5%,病死率为0.3%。结论重庆地区CNS感染病原体类别及种属多样、流行面广、临床表现复杂,且近年来病例数目呈上升趋势。了解当地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区域差异,促进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治疗,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合并卒中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冯丹 谢乐星 高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01-1307,共7页
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transthyretin c ardiac a myloidosis,ATTR-CA)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心肌病,其由错误折叠的转甲状腺素蛋白在心肌间质沉积所致。ATTR-CA常合并心房颤动及心内血栓形成,可引发心源性脑栓塞。此外,异常转甲状... 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transthyretin c ardiac a myloidosis,ATTR-CA)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心肌病,其由错误折叠的转甲状腺素蛋白在心肌间质沉积所致。ATTR-CA常合并心房颤动及心内血栓形成,可引发心源性脑栓塞。此外,异常转甲状腺素蛋白可沉积于软脑膜微小血管壁,导致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进而引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梗死。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ATTR-CA患者,其在诊治期间反复发生脑梗死并发出血,病因考虑为软脑膜微小血管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本文结合文献综述,介绍ATTR-CA合并卒中的可能机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及转归,以期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甲状腺素蛋白 心脏淀粉样变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中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瀚圣 龚自力 +16 位作者 资文杰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杨峻 刘文华 时忠华 杨世泉 张帅 王力 白永杰 王守春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83-8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二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8家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他汀组200例(81.0%)、非他汀组47例(19.0%),经倾向评分匹配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90 d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侧支循环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高,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他汀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聚焦超声对新生小鼠大脑皮层发育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杨楹 林森 +5 位作者 杨珂 姚欢 陈雪莹 朱慧 张亮 王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7-492,共6页
目的 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对新生小鼠大脑皮层发育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80只新生小鼠分为LIFU组(n=48)和假手术组(n=32)。对LIFU组小鼠以LIFU连续波辐照3天、每天5 min;将假手术组小鼠置入声场中,不施加声波。采用蛋... 目的 观察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对新生小鼠大脑皮层发育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将80只新生小鼠分为LIFU组(n=48)和假手术组(n=32)。对LIFU组小鼠以LIFU连续波辐照3天、每天5 min;将假手术组小鼠置入声场中,不施加声波。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皮层NFIX蛋白表达,以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Fos、NFIX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以EdU染色观察皮层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LIFU辐照后1.0、1.5、2.0、2.5及3.0 h, LIFU组小鼠大脑皮层c-Fos表达数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均<0.05),于1.5 h达峰,之后逐渐递减。辐照后1 h, LIFU组小鼠皮层NFI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辐照后1、2、3 h及1个月,LIFU组小鼠皮层NFIX数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均<0.05)。辐照后1个月,LIFU组小鼠大脑皮层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细胞呈星形,从胞体发出大量长突起。辐照后16、24 h, LIFU组EdU阳性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均<0.05),且增殖的EdU阳性细胞存在NFIX阳性细胞共表达。结论 LIFU可激活新生小鼠大脑皮层c-Fos表达,促进皮层中细胞增殖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增加,可能与NFIX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星形胶质细胞 大脑皮质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岳成松 资文杰 +28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杨峻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时忠华 杨世泉 邱涛 张帅 曾国勇 周宏斌 王琰 艾志斌 刘勇 胡伟 万跃 温昌明 田喜光 周志明 王振 李冰 陈忠伦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机械取栓 球囊扩张 血管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峻 资文杰 +30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王力 邱涛 石强 时忠华 杨世泉 濮捷 万跃 吴志林 杨树 周志明 张新江 刘勇 温昌明 黄华锰 林敏 赵文龙 胡伟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帅杰 杨清武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非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浩然 俎中良 刘勇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842-847,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一直是急性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影像评估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由于多模态MRI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生理学参数,在IP临床评估中具有良好前景.本文对各类MRI成像...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一直是急性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影像评估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由于多模态MRI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生理学参数,在IP临床评估中具有良好前景.本文对各类MRI成像策略对于IP评估的特点与局限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新型技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APT通过对脑缺血区域细胞内pH值的精确判断,能够准确评估IP.虽然目前APT临床应用尚少,但随着其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望成为辅助决策AIS患者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缺血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丝引导导尿术用于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燕玲 龙兴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3-694,共2页
随着导管技术及影像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2]。因术中需要全麻和术后卧床制动等原因,术前需留置尿管,而中老年男性患者易因前列腺增生及精神紧张等原因致导尿困难。本研究针对介入治疗前的男性... 随着导管技术及影像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2]。因术中需要全麻和术后卧床制动等原因,术前需留置尿管,而中老年男性患者易因前列腺增生及精神紧张等原因致导尿困难。本研究针对介入治疗前的男性中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机引导下采用导丝引导插管进行导尿,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尿术 导丝 脑疾病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的护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湛又菁 马会娟 +2 位作者 田永锋 王云 宋彩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78,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一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主要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且75%的死亡病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流行病学分析,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一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主要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且75%的死亡病例中均合并上述基础疾病。据研究报道,41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占20%。当糖尿病患者处于感染应激状态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糖代谢紊乱,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同时糖尿病会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导致感染时免疫反应减弱,使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较单纯新冠肺炎患者更易发展为重症患者,甚至死亡。因此,建立科室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专业化护理,可促进新冠肺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患者 胰岛素分泌功能 新型冠状病毒 糖尿病护理小组 内皮功能障碍 感染性肺炎 糖代谢紊乱 血糖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侧支循环及其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浩然 刘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9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 目的研究单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与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症状发生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为6~10 h。根据入院时单相CTA检查结果,采用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ingeal score,rLMC)将入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40例),以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疗效指标,以90 d全因死亡率为主要安全性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90 d mRS评分、90 d全因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90 d mRS 0~2分患者占比和入院时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评分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均P <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率和血管再通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rLMC评分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 <0.05)。r LMC为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6~10 h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2,95%CI:1.110~1.647,P=0.003)。结论对于发病至穿刺时间为6~10 h的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AIS患者,应用rLMC量表对单相CTA侧支循环结果进行判读能够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侧支循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腹腔镜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临床预后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燕 刘宇 +1 位作者 魏玲玲 李仕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腹腔镜下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根治术患者临床预后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目的分析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腹腔镜下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根治术患者临床预后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将接受扩大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纳入扩大组(61例),将接受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纳入区域组(43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年生存情况。结果扩大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均显著多于区域组(均P<0.05)。两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扩大组术后3年内死亡患者中,11例(34.38%)为肝内复发;区域组术后3年内死亡患者中,9例(37.50%)为肝内复发。结论扩大淋巴结清扫能够增加腹腔镜下HCC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和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其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与区域淋巴结清扫相当,但这一术式并未对患者3年生存率带来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淋巴结清扫 腹腔镜 肝门胆管癌根治术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