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燕 张宇 唐雪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69-1471,共3页
目的探讨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pindle cell oncocytoma,SC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CO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混合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 目的探讨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pindle cell oncocytoma,SC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CO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混合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构成,多呈巢状、束状排列,局部可呈腺样或菊形团样排列,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淡红染,核呈短梭形、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清,具有轻~中度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部分上皮样细胞胞质空淡或呈空泡状,散在分布于梭形细胞之间,部分呈片状分布,与梭形细胞存在移形过渡。间质见较多成熟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局部可见黏液变性。免疫表型:vimentin、S-100蛋白、EMA、Galetin-3和TTF-1均弥漫阳性,CK灶阳性,GFAP、Syn、CgA、p63、PR、ACTH、PRL、GH、TSH、FSH和LH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3%~5%。术后分别随访9、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SCO临床少见,其病理特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易误、漏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该肿瘤虽属WHOⅠ级,但可复发,应对其进行长期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ML2重排阴性腮腺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宋汉香 文双雪 郭乔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腮腺MAML2重排阴性的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arthin-like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WT-M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原发于腮腺的WT-MEC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FISH检测,分... 目的探讨原发于腮腺MAML2重排阴性的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arthin-like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WT-M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原发于腮腺的WT-MEC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和FISH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肿瘤呈实性,多小叶状,边界大部分清楚,切面灰白、灰黄色,局部呈蜂窝状伴点灶性出血。镜检:大量呈多层排列的嗜酸性上皮、部分透明细胞样上皮,丰富的非肿瘤性淋巴细胞间质,可见淋巴滤泡。嗜酸性上皮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泡状核和嗜酸性胞质,核仁清楚,上皮内可见异型黏液细胞,还可见灶性分布的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35βH11阳性、CD117部分阳性,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CK5/6、p63局灶阳性,S-100阴性,AB染色黏液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5%。FISH检测:MAML2重排阴性。结论MAML2基因易位是诊断WT-MEC的金标准,当MAML2重排阴性不能除外时,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肿瘤 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 MAML2重排阴性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3
作者 宋汉香 曹棉富 +2 位作者 谭秋林 刘博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8期1024-1030,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3例儿童EBV+DLBCL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20、C...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3例儿童EBV+DLBCL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20、CD79α、CD3、CD5、CD30、EBNA2、Fascin和GATA3等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1/2的表达及BCR/TCR基因重排检测肿瘤淋巴细胞克隆性重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儿童EBV+DLBCL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13~18岁;3例均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均无骨髓累及;1例女性患者出现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症状,2例男性患者均无B症状;Lugano分期:Ⅲ期2例,Ⅳ期1例;组织学表现:2例为多形性形态,类似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单形性形态,类似DLBCL。免疫表型:3例均强表达多种B细胞转录因子,CD30表达强弱不等,均不表达EBNA2、Fascin及GATA3。原位杂交检测显示EBER1/2为大细胞及背景部分小细胞表达。3例均检出Ig克隆性扩增峰。3例均给予DLBCL方案治疗,PET-CT复查均提示完全缓解。结论儿童EBV+DLBCL罕见,其中多形性EBV+DLBCL的诊断具有挑战性,目前国内大部分病理学家认为检测到Ig基因克隆性扩增峰是诊断的金标准,即使临床病程和影像学资料均支持EBV+DLBCL淋巴瘤的诊断,但最终诊断仍有争议,尚待积累更多病例并追踪临床治疗及预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儿童 EB病毒 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桥小脑区血管外皮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4
作者 易元月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8-879,共2页
患者男性,74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稍缓解,伴发作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左侧肢体麻木,既往史无特殊。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双侧病理征阴... 患者男性,74岁,因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2个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稍缓解,伴发作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左侧肢体麻木,既往史无特殊。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双侧病理征阴性。头部MRI提示右侧桥小脑臂区占位病变,MRS示病灶区NAA及Cr峰明显下降,Ch峰明显升高,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血管外皮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分型胶质母细胞瘤中NTSR1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曾英 钟鹏 +6 位作者 毛成毅 林俐 杜娟 付萍 马瑜 肖华亮 郭乔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8-414,共7页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分子分型特征、NTSR1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38例GBM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NTSR1、IDH1、ATRX、p53、EGFR、PTEN、CD44、CHI3L1、vimentin表达。根据IDH1... 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分子分型特征、NTSR1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38例GBM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NTSR1、IDH1、ATRX、p53、EGFR、PTEN、CD44、CHI3L1、vimentin表达。根据IDH1、EGFR、PTEN、CD44、CHI3L1表达情况进行分子分型,分析NTSR1表达与GBM分子亚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p53表达的相关性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138例GBM患者平均年龄61.4岁,男性74例,女性64例。分子分型:间叶型66例,经典型46例,前神经元9例,其他/未分类17例;NTSR1阳性80例,阳性率58%;NTSR1在GBM分子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χ2=13.916,P=0.003);NTSR1与IDH1表达(P=0.001)、ATRX表达(P=0.043)相关;NTSR1与p53表达无相关性(P=0.2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NTSR1表达与GBM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相关(P=0.008),性别(P=0.823)与OS无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4)、IDH1(P=0.030)、ATRX(P=0.024)、分子亚型(P=0.019)、治疗方式(P<0.001)与OS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亚型(P=0.008)、治疗方式(P<0.001)与OS显著相关。结论NTSR1表达与GBM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相关,NTSR1表达是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分子分型、治疗方式是GBM独立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分子分型 NTSR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