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PC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曹楚雄 朱文艺 +4 位作者 白倩 徐喆 于世勇 陈运龙 王建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79,84,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PCI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的评价,为优化冠心病PC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案将纳入研究的80名拟行冠心病PCI手术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传统围... 目的:探讨冠心病PCI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的评价,为优化冠心病PCI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案将纳入研究的80名拟行冠心病PCI手术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行传统围术期常规膳食营养)和干预组(40例,行围术期常规膳食+营养治疗),记录两组病人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血常规、血生化、心衰标志物等相关指标,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病人手术前后相位角等相关指标,统计病人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月内再入院率等,综合评价两组病人营养状况、心功能情况变化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病人相位角值、ECW/TBW与营养相关指标,心功能相关指标均密切相关(P<0.001),两组病人术前相位角值、ECW/TBW、血常规、心衰标志物等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手术前后相位角差值(△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ECW/TBW△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2)。对照组心衰标志物NT-proBNP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P=0.048),而干预组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3个月病人心功能NYHA评分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38)。3月内因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21)。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优化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后冠心病PCI病人相位角值显著升高,提示病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营养不良风险降低,有利于病人心功能改善,且短期内再入院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位角 营养治疗 再入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TEMI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清 毛琦 赵晓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94-1799,共6页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 to HDL-C ratio,LHR)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 to HDL-C ratio,LHR)与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入院的NSTEMI患者408例,男性占67.4%,按LHR中位数将研究人群分为低LHR组(≤2.72,204例)和高LHR组(>2.72,204例),比较2组间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LHR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的关联性,评估LHR与入院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相关性。结果:在NSTEMI人群中,高LHR组较低LHR组具有更高的MetS和M ACE发生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HR与MetS显著相关(OR=1.424,95%CI=1.031~1.965,P=0.032),高LHR可能是MetS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12个月,共出现69例MACE,其中高LHR组48例,低LHR组21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LHR水平与MACE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1.309,95%CI=1.021~1.678,P=0.034),高LHR可能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2.271,95%CI=1.345~3.836,P=0.002)。结论:在NSTEMI患者中,LHR可能是MetS和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LHR有助于控制心血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 代谢综合征 心血管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晓丽 钟灵 冯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68例)和非高血压组...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68例)和非高血压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血压变异性及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的差异,并分析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和总斑块负荷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均P<0.001)。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和总斑块负荷与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高血压病程、左心室后壁厚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可能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负荷的影响因素,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应注意控制血压变异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压变异性 冠状动脉 非钙化斑块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患者手功能与桡动脉血供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东平 张波 +1 位作者 郑磊 汪玲娥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通过桡动脉彩超及双上肢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测定,了解卒中患者上肢瘫痪程度与其血流灌注及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将74例Brunnstrom’s评分<3分的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利用Fugl-Meyer运动... 目的:通过桡动脉彩超及双上肢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测定,了解卒中患者上肢瘫痪程度与其血流灌注及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将74例Brunnstrom’s评分<3分的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其上肢功能;超声测定双侧桡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管径(diameter)、血容量(blood flow volume,BFV)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同时测定双侧正中神经的SSR。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r值)分析患肢瘫痪程度与血流灌注及SS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卒中患者瘫痪侧桡动脉的BFV、EDV低于正常侧肢体(P=0.003)。②卒中患者瘫痪侧桡动脉的RI低于正常侧肢体(P=0.015)。③患肢SSR波幅较健侧为低(P=0.027),潜伏期无明显差异。④FMA评分与患/健侧桡动脉BFV比值呈正相关(r=0.712,P=0.046),与SSR波幅呈正相关(r=0.455,P=0.032)。结论:患肢的血流灌注较健侧明显减少,且随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呈加重趋势。偏瘫上肢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感调节机制障碍,但SSR作为交感神经功能的一个评估指标,难以准确反映桡动脉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桡动脉彩超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进高原健康青年男性人群疲劳症状发生情况及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田京都 刘川 +4 位作者 杨杰 高旭滨 张继航 赵晓辉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8-1253,共6页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健康男性人群疲劳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2013年6-7月招募136例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乘汽车从重庆(海拔400 m,平原)到达四川省理塘县(海拔4100 m,高原),于进驻高原前后采集受试者的生理参数,采用心...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健康男性人群疲劳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2013年6-7月招募136例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乘汽车从重庆(海拔400 m,平原)到达四川省理塘县(海拔4100 m,高原),于进驻高原前后采集受试者的生理参数,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脏功能及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疲劳评定量表评估其疲劳程度,分为疲劳组(78例)与无疲劳组(58例)。比较受试者进驻高原前后以及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高原疲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急进高原后,受试者的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肺血管阻力均明显升高。与无疲劳组相比,疲劳组人群有更高的平均肺动脉压[17.9(15.5,21.6)mmHg vs.20.6(18.5,26.1)mmHg]、肺动脉收缩压[26.1(22.1,32.1)mmHg vs.30.4(27.0,39.4)mmHg]及肺血管阻力[4.41(3.61,5.69)Woods vs.5.56(4.21,7.45)Woods],以及更大的右室舒张末期面积[(20.5±3.6)cm2 vs.(22.0±3.8)cm2]、右室收缩末期面积[(12.1±2.3)cm2 vs.(13.1±2.7)cm2]、右室基底部横径[(3.72±0.41)cm vs.(3.92±0.4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是发生高原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0,95%CI 1.034~1.235,P=0.007)。结论急进高原可发生疲劳症状及肺动脉压升高,而肺动脉压升高是高原疲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疲劳 肺动脉压力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