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康跃军 付昕伟 +7 位作者 王波 杜珊 潘圳森 刘定沂 雷佳仪 梁洁 于云龙 钟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共15页
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医疗检测设备.然而,许多传感器的稳定性或便携性较差,并且传统的体液样品采集方法费力且耗时,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微针是一种微创透皮设备,能够与小型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制备出各种... 生物传感器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医疗检测设备.然而,许多传感器的稳定性或便携性较差,并且传统的体液样品采集方法费力且耗时,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微针是一种微创透皮设备,能够与小型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制备出各种生物分析平台,其技术已成为生物传感领域的重要方法,为改进现有生物传感器开辟了新道路.采用微针阵列作为标准电极的创新性配置,可以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性能.在基于微针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通常利用导电聚合物、酶、纳米颗粒及其复合材料修饰微针电极,以实现组织间质液内的葡萄糖、乳酸、酒精、尿素、氨基酸、治疗药物或生物信号的无痛透皮检测或可穿戴式监测.另外,微针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体液采样方法,可通过直接提取间质液用于进一步的电化学传感.这不仅避免了传统间质液提取技术所需要的大型仪器,而且非侵入性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简化了体液采集过程.这两类基于微针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生物标志物分析、常规生化指标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等领域.该综述概述了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类型、传感构建模式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列举了不同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电极构造以及检测能力,最后对近年研究报道的微针电化学传感器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电化学传感器 微创传感器 组织间质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F/cRGD的合成及其化学动力学抗肿瘤研究
2
作者 张兴莉 焦晓丹 +3 位作者 于云龙 钟莉 康跃军 薛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2,共12页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由于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导致药物无法高效积聚到肿瘤部位,从而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先通过水解与提纯得到丝素蛋白,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在丝素蛋白表面连接cRGD,最后加入Bi(NO_(3))... 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由于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导致药物无法高效积聚到肿瘤部位,从而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先通过水解与提纯得到丝素蛋白,再通过酰胺化反应在丝素蛋白表面连接cRGD,最后加入Bi(NO_(3))·5H_(2)O和MnCl_(2)·4H_(2)O,搅拌过夜获得MB-SF/cRGD.设计了一种具有主动靶向能力的CDT治疗体系,旨在通过提高癌症细胞药物摄取率,加强化学动力学治疗效果.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的药物载体,可以有效改善药物递送系统引起的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MnO_(2)利用内源性H_(2)O_(2)实现化学动力学治疗、消耗GSH以及产生O_(2),发挥抗肿瘤疗效.此外,在药物表面修饰cRGD不但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还可以提高化学动力学治疗的价值.实验结果表明:利用MB-SF本身的活性能达到一定的抗肿瘤疗效,在此基础上,修饰有主动靶向癌细胞的cRGD所获得的MB-SF/cRGD能达到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动力学治疗 肿瘤微环境 靶向治疗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在烧伤急诊科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6
3
作者 谢滔 封雪 董连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4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在烧伤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收治的730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收治的754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工作模式,观察组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即应用烧伤急诊患者病情... 目的探讨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在烧伤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收治的730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收治的754例烧伤急诊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工作模式,观察组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即应用烧伤急诊患者病情评估表进行分诊,将患者病情分为Ⅰ~Ⅳ级,并划分到相应区域进行救治。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且烧伤急诊科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实施病情分级及分区处置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证烧伤急诊患者护理安全,提升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烧伤急诊科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急诊科 病情分级 分区处置 护理安全 护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O_(2)@SF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抗肿瘤应用
4
作者 何杰 杨瑞昊 +3 位作者 于云龙 钟莉 薛鹏 康跃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共11页
缺氧肿瘤微环境通常会促进肿瘤增殖和导致肿瘤细胞对活性氧(ROS)治疗的抵抗.选择丝素蛋白(SF)为模板,通过模拟生物矿化作用在SF表面矿化一层氧化铱(IrO_(2)),得到丝素蛋白和氧化铱的纳米复合物IrO_(2)@SF(IOS).天然SF的加载赋予了IOS多... 缺氧肿瘤微环境通常会促进肿瘤增殖和导致肿瘤细胞对活性氧(ROS)治疗的抵抗.选择丝素蛋白(SF)为模板,通过模拟生物矿化作用在SF表面矿化一层氧化铱(IrO_(2)),得到丝素蛋白和氧化铱的纳米复合物IrO_(2)@SF(IOS).天然SF的加载赋予了IOS多重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IOS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较好的声动力效果.IOS能够通过分解肿瘤微环境过表达的过氧化氢,从而逆转肿瘤微环境的缺氧状态.体外细胞实验表明:IOS实现了光热联合纳米酶催化动力学抗肿瘤与声动力联合纳米酶催化动力学抗肿瘤治疗,2种多模式结合的治疗方式均展现了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同时,由于SF这种天然蛋白的加载,IOS还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丝素蛋白 氧化铱 抗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细胞微管定量分析方法
5
作者 兰晓东 黄智勇 +3 位作者 谭子明 汤慧英 李凌霏 王德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90-2194,共5页
目的基于像素比和粒度分析理论,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探究客观量化微管结构的方法。方法将常规培养的3 d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微管解聚组和微管聚合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含... 目的基于像素比和粒度分析理论,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探究客观量化微管结构的方法。方法将常规培养的3 d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微管解聚组和微管聚合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微管形态变化并获取图像。Matlab 7.0编程进行图像分割、增强等处理并提取特征参数。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及多元判别分析。结果①微管解聚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微管聚合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正常对照组细胞微管结构完整,围绕核周束状分布,胞质中少量细小荧光斑;微管解聚组细胞微管纤维断裂,胞质中出现大量点样小荧光斑,呈现弥散性分布;微管聚合组细胞微管纤维数量多且粗大,呈多分支且杂乱的放射样分布,胞质中出现较大荧光斑。③正常对照组、微管解聚组和微管聚合组细胞微管荧光图像中像素比和粒度分析参数(平均粒度、分选度、偏度、峰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根据上述微管量化特征参数,Fisher多元判别分析的准确率达80.0%。结论微管荧光图像像素比和粒度分析的特征参数可作为微管量化分析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 图像处理和分析 像素比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