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1年中国10~24岁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欣 罗莎 +1 位作者 王红苹 徐含青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23-1931,共9页
背景目前关于中国10~24岁年轻人(简称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有限。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探究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情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时间模式下的变化情况。方法从2021年GBD(简称GBD 2021)... 背景目前关于中国10~24岁年轻人(简称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有限。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探究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情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时间模式下的变化情况。方法从2021年GBD(简称GBD 2021)中提取1990—2021年偏头痛相关数据,选取患病率、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作为评估偏头痛疾病负担的指标。采用变化率及年均变化百分比(EAPC)评估1990—2021年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2763.8万人(95%UI=2145.5~3505.2)、发病例数349.8万人(95%UI=273.5~427.5)、DALYs为103.0万人年(95%UI=9.2~249.6),均约占全球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1/11,占中等社会发展指数(Middle SDI)地区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30%左右。但患病率、发病率、DALYs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Middle SDI地区的水平;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为11809.0/10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108.1/10万,同时也低于Middle SDI地区的16455.8/10万。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从1990年的11556.5(95%UI=9120.2~14491.3)/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1809.0(95%UI=9167.3~14976.8)/10万,EAPC为0.28(95%CI=0.15~0.40),发病率从1990年的1379.5(95%UI=1075.3~1708.2)/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494.6(95%UI=1168.5~1826.5)/10万,EAPC为0.17(95%CI=0.10~0.24),DALYs率从1990年的430.9(95%UI=42.0~1033.0)/10万上升到2021年的440.2(95%UI=39.4~1066.6)/10万,EAPC为0.29(95%CI=0.16~0.42)。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减少约1/3。此外,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其中10~14岁年龄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上升趋势较明显,EAPC分别为0.28(95%CI=0.24~0.33)、0.27(95%CI=0.22~0.33)和0.29(95%CI=0.25~0.34)。中国年轻人女性偏头痛负担高于男性。2021年中国女性在10~14岁、15~19岁、20~24岁以及整个10~24岁年龄段中,女性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约是男性的1.7倍。结论整体来说,2021年较1990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减少约1/3。但从过去32年的整体趋势看,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性别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均高于男性。年龄方面,尽管目前中国10~1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相对较轻,但其疾病负担增长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年轻人 疾病负担 变化趋势 EAP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期肝癌诊断告知与患者应激水平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揭彬 周悠红 +4 位作者 邱琰 陈耿 夏锋 马宽生 冯正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83-890,共8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告知或隐瞒癌症诊断对患者的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00例早中期肝癌住院患者,按是否被告知癌症诊断自然分组为告知组162例、隐瞒组138例,在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及6个月时,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居... 目的:前瞻性研究告知或隐瞒癌症诊断对患者的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对300例早中期肝癌住院患者,按是否被告知癌症诊断自然分组为告知组162例、隐瞒组138例,在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及6个月时,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居民版进行测评,并检测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隐瞒组于出院后1个月、6个月时,分别有84.1%、91.3%的患者通过自己的方式获知了癌症诊断。出院后1个月时,创伤后应激症状评分告知组低于隐瞒组[(27.0±7.9)vs.(30.3±7.7),P<0.001],血清皮质醇浓度告知组低于隐瞒组[(682.8±263.8)μmol/L vs.(754.3±218.1)μmol/L,P=0.012]。与入院或出院时相比,告知组出院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症状评分降低、血清皮质醇浓度下降(均P<0.001);隐瞒组出院后3个月时上述两项指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被隐瞒癌症诊断者出院后1个月的创伤后应激症状更重、血清皮质醇浓度更高。提示告知诊断更有利于癌症患者从创伤后应激状态中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诊断告知 创伤后应激 皮质醇 应激激素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服务持改进中的应用——评《优质护理临床实践》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丽勤 廖素英 王珂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I0010-I0011,共2页
随着医疗服务的转变以及医疗手段的深入发展,临床上护理服务的质量是各级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如何保证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再给予患者日常的护理服务时,需建... 随着医疗服务的转变以及医疗手段的深入发展,临床上护理服务的质量是各级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如何保证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再给予患者日常的护理服务时,需建设高效、贴切、标准、科学的敏感质量指标,对护理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改善,以达到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就诊过程中的需求。医学检验部门采集患者人体疾病相关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等进行相关的检测。其中检验主要面对的数据有患者的体液、血清等。数据的输出对患者治疗、预后、预防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标本检测的流程中敏感指标的制定至关紧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服务 质量指标 敏感指标 临床实践 护理 应用 检验部门 人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在开胸术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珂 陈丽勤 何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79-158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应用于开胸术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cute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HRF)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应用于开胸术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cute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HRF)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开胸手术,转出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出现AHRF的53例患者,常规氧疗组(31例)和HFNC组(22例)。分别于氧疗前,氧疗后2、12、48 h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心率(heart rate,HR)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改善程度,以及咽痛/鼻痛发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气道痰液引流量等指标。结果:经常规和HFNC氧疗后,HFNC组患者的SpO2在治疗后2 h的值为(94.0±2.5)%、12 h的值为(95.9±1.3)%、48 h的值为(97.0±2.4)%,明显高于常规组相同时间点的(90.2±2.3)%(t=5.660,P=0.000)、(92.3±1.9)%(t=7.422,P=0.000)、(93.5±3.5)%(t=4.070,P=0.000);痰液引流量(38.4±5.7)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32.1±5.5)(t=4.052,P=0.000);HFNC组RR值在2 h为(26.0±4.5)、12 h为(22.7±3.5)、48 h为(19.6±2.7),分别高于规组相同时间点的(28.6±4.5)(t=-2.152,P=0.036)、(26.5±4.1)(t=-3.537,P=0.001)、(23.0±2.9)(t=-4.932,P=0.000);再次气管插管率(χ2=5.808,P=0.025)明显减低;鼻/咽喉痛明显低于常规氧疗组(χ2=4.890,P=0.036)。结论:HFNC对AHRF疗效较常规氧疗好,可以明显改善开胸术后AHRF患者的氧合,增加痰液引流,降低再次插管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耐受性良好,可在严密监测下的普通病房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胸术后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 常规氧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在核酸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田晖艳 刘羽 +5 位作者 黄姣祺 谢凤欣 黄国荣 廖璞 府伟灵 张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21-3028,共8页
核酸是生命最基本的遗传物质,开展核酸分子诊断对促进人类健康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制样简单、水的干扰小、非侵入、实时检测等优点,在核酸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肿瘤精准分子... 核酸是生命最基本的遗传物质,开展核酸分子诊断对促进人类健康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具有制样简单、水的干扰小、非侵入、实时检测等优点,在核酸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肿瘤精准分子诊断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该研究立足于临床检验应用的角度,简要阐述了SERS技术原理及SERS增强理论,重点介绍了SERS在核酸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传统的非标记型检测方法是直接检测靶核酸的拉曼信号,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能满足检测要求。在标记型SERS核酸检测技术中,充分利用SERS的“指纹图谱”分析优势,以DNA探针的方式将拉曼活性分子与靶核酸连接,通过对DNA探针上拉曼活性分子信号变化的检测和分析,可实现对靶核酸的定性及定量分析,达到可控度及稳定性好的高通量检测目的,提高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按照不同的拉曼信号放大方式,SERS标记型核酸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夹心法”、“信号开关法”及链式杂交反应信号放大法,特别以夹心法检测策略的灵敏度最高。已有研究表明SERS在DNA/RNA检测应用中可克服传统方法对样本要求高、耗时等缺点,实现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为核酸分子的实时快速检测及临床疾病的实时精准诊断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时,指出了SERS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1)拉曼活性分子与纳米颗粒的结合稳定性差,较难实现大规模生产重现性能好、可长期稳定储存的高灵敏度SERS探针;(2)临床生物样本成分复杂,对SERS检测信号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选择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非常重要;(3)研究高灵敏、易操作、低成本的拉曼光谱仪是将SERS技术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关键。随着SERS研究的深入及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发展,SERS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以及整个生物医学检测领域,为生命科学提供一种强大的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核酸检测 SERS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核酸即时检测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柳 唱凯 陈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0-916,共7页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现场条件下的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促使核酸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工具的开发面临空前的需求。基于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现场条件下的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促使核酸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工具的开发面临空前的需求。基于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associated nuclease,CRISPR/Cas)应用于核酸POCT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果。在疫情封控区、海关以及灾区等特殊现场,可以将恒温放大技术与CRISPR有机结合并集成到小型手持设备中,这些技术使用起来更简单,非专业人员能够更快捷准确地进行感染源的核酸检测。这篇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了CRISPR/Cas系统和不同的效应蛋白,回顾了基于CRISPR/Cas系统特异识别和切割特性在核酸POCT中的不同应用策略,最后讨论CRISPR/Cas用于核酸POCT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 即时检测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抗原免疫微珠法在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反应抗体检测中的局限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申林果 王杨 +1 位作者 刘玲 李蜀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3-956,共4页
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反应抗体(human leukocyte antigen-antibody,HLA-Ab)的检测已成为诊断及检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单抗原免疫微珠法(single antigen beads,SAB)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HLA-Ab检测方法。然而,SAB检测结... 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反应抗体(human leukocyte antigen-antibody,HLA-Ab)的检测已成为诊断及检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单抗原免疫微珠法(single antigen beads,SAB)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HLA-Ab检测方法。然而,SAB检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本文将讨论使用此方法对HLA-Ab进行检测时的局限性、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希望可以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来进一步完善SAB检测结果的解读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抗原免疫微珠法 排斥反应 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反应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