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宋广军 饶慧瑛 +16 位作者 李广明 郭晓林 贾战生 张明香 贾继东 姜相君 郑素军 赵英仁 尚佳 杨兴祥 蔡大川 南月敏 王福生 毛青 谢尧 秦宏 魏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对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索磷布韦(400 mg/片,1片/d)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 kg,1000 mg/d;体质量≥75 kg,12... 目的评价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对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全国16家研究中心筛选初治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者,所有受试者接受索磷布韦(400 mg/片,1片/d)联合利巴韦林(体质量<75 kg,1000 mg/d;体质量≥75 kg,1200 mg/d)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主要的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停药随访12周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情况。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治疗2、4、8、12周及停药后4周时HCV RNA低于定量下限的比率;治疗4、8、12周时病毒学反跳率;停药随访4、12周的复发率。并观察治疗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入组136例受试者,非肝硬化121例,代偿期肝硬化15例。停药12周获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2.6%(95%可信区间:88.3%~97.0%);治疗第8周,有1例病毒学反跳;停药4周时,有8例病毒学复发;停药12周时,有10例病毒学复发。入组的136例受试者中,共有128(94.1%)例报告了549例次治疗期不良事件,研究用药相关治疗期不良事件243例次(99例受试者,72.8%),未出现导致索磷布韦调药或暂停用药的不良事件,6(4.4%)例受试者发生了7例次严重不良事件,仅1例考虑与研究用药可能有关(肝低回声区性质待查),未出现导致试验中止或受试者死亡的不良事件。结论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治的基因2型慢性HCV感染可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安全性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基因型 抗病毒药 持续病毒学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装速干手消剂装置对减少医院电梯按钮污染的效果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柳 杨竹兰 +1 位作者 张波 张竹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目的了解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对减少医院电梯按钮污染的效果。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部、外科楼和内科楼楼层中的公用电梯按钮进行调查。以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和张贴手卫生宣传报后1周、1个月、1季度、半年和1年为试验期,随... 目的了解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对减少医院电梯按钮污染的效果。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部、外科楼和内科楼楼层中的公用电梯按钮进行调查。以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和张贴手卫生宣传报后1周、1个月、1季度、半年和1年为试验期,随机抽样调查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完整性及使用率;比较安装前后电梯按钮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试验期共抽取100个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安装点(门诊部15个、外科楼75个和内科楼10个)进行调查,随着时间延长,其手消毒剂装置完整率和可用率均逐渐降低。试验期内共随机跟踪观察电梯按钮按键人员1613人次,按键人员在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后1个月内,按键前后均消毒率逐渐增加,未消毒率逐渐减少;一个月后,随着时间延长,按键前后均消毒率逐渐下降,未消毒率逐渐上升至85.89%。不同时期按键人员的手消毒剂使用率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装前和试验期采集的600份按钮标本中仅7份标本未检出微生物,微生物污染率为98.83%。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一周后,微生物污染率及菌落总数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和超标率均最低,之后逐渐上升;菌落总数合格率均较低,最高为32.00%。593份电梯按钮标本共检出微生物141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78株,占83.49%;革兰阴性菌222株,占15.73%;真菌11株,占0.78%,主要是霉菌。电梯按钮表面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阴沟肠杆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等常见病原微生物。不同时期电梯按钮微生物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安装速干手消毒剂装置前期效果好,后期管理未落实到位,预防效果差;需从硬件、管理及宣传等多方面多部门联合,以提高医院电梯人性化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干手消毒剂 手消毒剂装置 电梯按钮 医院感染 消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神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47例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熙 徐瑜 +16 位作者 胡明冬 张西京 李维勤 曹国强 杨仕明 毛青 王斌 任小宝 谭虎 李力 王斌 王美菊 张文静 何晓丽 陈晓晓 李琦 徐迪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480,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优化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截至2020年3月11日8:00确诊并死亡的患者47例,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进一步优化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截至2020年3月11日8:00确诊并死亡的患者47例,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在武汉发病,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60±5.60) d,其中男性(68.1%)、非院内感染(91.5%)、老龄(>60岁,89.4%)患者居多,半数以上(51.1%)存在疑似/确诊患者接触史,70.2%的患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29例(61.7%)发生多脏器衰竭(MOF),以心(51.1%)、肾(36.2%)衰竭多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等。74.5%的患者入院经初始氧疗后指氧饱和度≤93%。入院时的临床分型以重型(55.3%)和危重型(42.6%)为主,且前者院内生存期较后者长(P=0.02)。76.6%的患者最终行有创机械通气,其院内生存期较非有创机械通气者长(P<0.05)。结论本组死亡患者发病时间处于我国COVID-19流行病学发病曲线高峰,具有高龄、男性居多、多罹患慢性基础疾病等特点。死亡原因主要为COVID-19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同时伴以心、肾衰竭为主的MODS。疾病严重程度、有创机械通气与患者院内生存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死亡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斯蒂尔病与其他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指标 被引量:1
4
作者 汤影子 刘慧敏 +1 位作者 郭建琼 夏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8-315,共8页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与其他不明原因发热(FUO)疾病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1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77例AOSD患者及163例待鉴别FU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随机分为训练组及验证组。通过单因...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与其他不明原因发热(FUO)疾病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1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77例AOSD患者及163例待鉴别FU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随机分为训练组及验证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提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获取变量的最佳截断值,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指标,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列线图的准确性及稳定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项临床特征(关节痛、皮疹、咽痛、肌痛)及14项实验室参数[白细胞计数(WBC)、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铁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IgG)、肌酸激酶、肌酐、补体C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关节痛、WBC≥9.995×109/L、IL-6≥98.13ng/L、铁蛋白≥507.37ng/ml、球蛋白≤36.58g/L、IgG≤13.59g/L、补体C3≥1.27g/L均与AOSD相关(P<0.05)。训练组及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7[95%可信区间(95%CI)0.883~0.951]、0.869(95%CI0.802~0.936);校准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训练组及验证组分别在5%~85%、10%~85%广大风险范围内显示出较大的正向收益率。结论该研究建立起一个相对准确的AOSD鉴别诊断模型,关节痛、WBC、IL-6、铁蛋白、球蛋白、IgG及补体C3多指标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AOSD与其他FUO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斯蒂尔病 不明原因发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廖传玉 李同心 +2 位作者 唐神结 郭建琼 杨松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46,共8页
目前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疗程仍需要18~24个月,导致耐受性差、经济负担高和疗效低[1]。而药物敏感肺结核的标准短程化疗也至少需要6个月疗程,缩短疗程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降低成本[2]。提高抗结... 目前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疗程仍需要18~24个月,导致耐受性差、经济负担高和疗效低[1]。而药物敏感肺结核的标准短程化疗也至少需要6个月疗程,缩短疗程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降低成本[2]。提高抗结核药物剂量是否可改善疗效、缩短疗程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常见高剂量一线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霉素、吡嗪酰胺和重要的二线抗结核药物氟喹诺酮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剂量抗结核药物 药物有效性 耐多药结核病 短程化疗 治疗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乐乐 郭建琼 +1 位作者 杨松 唐神结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35-740,共6页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类型,也是最严重的肺外结核,常以非特异性症状起病。目前,所有的TBM诊断技术均不完美,虽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指标变化明显,但不具有特异性;加之...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类型,也是最严重的肺外结核,常以非特异性症状起病。目前,所有的TBM诊断技术均不完美,虽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指标变化明显,但不具有特异性;加之CSF中的细菌载量非常低,相关实验室检测技术诊断敏感度低、耗时长。笔者通过总结目前TBM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对TBM的不同诊断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利弊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提高TBM患者确诊率,避免患者治疗时机的延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病原学诊断 诊断显像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型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及MRI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赵铁牛 练远书 +4 位作者 胡雪梅 谭文婷 邓国宏 刘赫 胡晓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肝型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眼底检查及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至2019年度经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诊的89例WD患者(脑型44例,肝型45例)... 目的探讨肝型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眼底检查及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至2019年度经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诊的89例WD患者(脑型44例,肝型45例)的铜蓝蛋白、血清铜、眼底检查及头颅MRI检查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对MRI异常信号进行量化评定标准评分,并对不同临床类型的WD患者临床指标和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型和肝型WD患者KF环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946>0.05);脑型WD患者血清铜及铜蓝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肝型WD患者(P<0.001),WD患者中脑型比肝型发病年龄更早、且发病时长更长(P=0.043,0.013<0.05),脑型WD患者脑部MRI除苍白球、丘脑、小脑外其余各部位出现异常信号比率均高于肝型患者(P<0.05)。两型患者在苍白球、丘脑的信号异常范围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积程度评分脑型患者明显高于肝型患者(P<0.05);两型患者在小脑区域信号异常范围和累积程度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0.05)。脑型WD患者脑部MRI的T2序列范围及程度总分与发病时长呈正相关(r=0.315,P=0.038);而肝型WD患者无相关性。结论WD患者颅脑影像同时累及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肝型和脑型WD患者特征性影像表现。脑型患者颅内异常信号发生率、发病时长、以及颅内病变范围和程度均高于肝型患者。通过MRI检查T2序列的量化性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评估WD患者脑部的病理学阶段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型 影像学表现 差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慢性肝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汤影子 夏杰 +2 位作者 刘慧敏 吕化杰 郭茂耘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5-850,共6页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医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传统统计模型相比,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可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算法及预测模型来高效、有效地识别目标数据集中的模式,并结合多种因素创建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特别适用于具有海量高维数... 近十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医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传统统计模型相比,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可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算法及预测模型来高效、有效地识别目标数据集中的模式,并结合多种因素创建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特别适用于具有海量高维数据特征的医学临床数据分析及预测建模任务。在肝脏病学的临床实践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肝病的诊断分类、协助治疗、预测疗效及预后,以及协助肝脏疾病的影像学、病理学诊断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人工智能在慢性肝病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细胞癌代谢变化及其与衰老和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蒋黎 朱研 +2 位作者 刘慧敏 吕化杰 刘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5-309,共5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细胞癌代谢变化及其与衰老和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肝硬化组(LC组)、肝硬化肝细胞癌组(CLH组)、早期肝细胞癌组(HCC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细胞癌代谢变化及其与衰老和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肝硬化组(LC组)、肝硬化肝细胞癌组(CLH组)、早期肝细胞癌组(HCC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测量肝细胞代谢物水平,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代谢物水平变化的潜在风险因素。结果LC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CLH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ALP、葡萄糖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LH组血清AST、葡萄糖水平较LC组升高(P<0.05)。LC组、CLH组乳酸+三酰甘油(Lac+TG)(1.3 ppm)水平较对照组、HCC组降低(P<0.05)。CLH组胆碱(Cho)(3.2 ppm)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HCC组Cho(3.2 ppm)水平较LC、CLH、对照组升高(P<0.05)。LC、CLH和HCC组三酰甘油(TG)(0.9 ppm)及TG(2.1 ppm)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LC、CLH和HCC组患者中,Lac+TG(1.3 ppm)水平与年龄、LDH呈正相关,Cho(3.2 ppm)水平与ALP呈正相关。Lac+TG及Cho代谢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年龄60~80岁。交互作用分析结果示,Lac+TG水平与40~50岁男性或女性的HCC及60~80岁男性或女性的LC、CLH、HCC有关(P<0.05)。Cho水平与60~80岁男性或女性的HCC有关(P<0.05)。结论高Lac+TG和Cho水平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早期肝细胞癌代谢变化有关。此外,肝细胞癌中Lac+TG水平与较大年龄和LDH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文艳 邓国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4-979,共6页
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是一种因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活性降低或完全缺失所导致的血浆中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CNSⅠ型和Ⅱ型。其中CNSⅠ型最为严重,可发展为核黄疸损坏大脑神经系... 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是一种因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活性降低或完全缺失所导致的血浆中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CNSⅠ型和Ⅱ型。其中CNSⅠ型最为严重,可发展为核黄疸损坏大脑神经系统,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本文介绍了6种CNS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血浆置换、药物治疗、肝移植、肝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归纳了每种治疗技术的适用患者类型、治疗效果以及现存的不足之处。光照疗法、血浆置换、药物治疗和肝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可暂时性地控制患者血清水平,降低患者发生核黄疸的风险,但不能彻底恢复UGT1A1酶活性;肝移植是CNSⅠ型患者目前唯一的治疗方式,但因合适肝脏供体来源和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等因素受到限制;基因疗法在治疗CNS等遗传性疾病领域中最具应用前景,能够为CNS患者提供更多的可行性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gler-Najjar综合征 光疗法 血浆置换 药物疗法 肝移植 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个人防护装备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貌 游建平 +3 位作者 张慧兰 罗红霞 郑少琴 杨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84-87,共4页
目的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仿真系统进行教学,并评价实际运用效果。方法 招募一线医务人员6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人。对照组采用理论+练习的常规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教学模式,试验组基于虚拟现实仿真... 目的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仿真系统进行教学,并评价实际运用效果。方法 招募一线医务人员6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人。对照组采用理论+练习的常规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教学模式,试验组基于虚拟现实仿真系统进行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教学。比较两组人员穿脱效果,同时对试验组人员进行虚拟现实仿真系统使用体验感调查。结果 试验组选择场地和物品耗时、个人防护装备穿脱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穿脱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穿脱过程中沾染数量及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93.75%试验组人员对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使用总体体验为良好或优秀。结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个人防护装备教学可以突破物资和场地的限制,提高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医院感染 个人防护装备 虚拟现实技术 穿脱流程 教学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