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与正念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袁媛 邵艳霞 +1 位作者 王钰姝 孙溦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20,44,共5页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重庆市22所医院的571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对策,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事件影响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重庆市22所医院的571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事件影响量表总分0~88分,中位数28;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亚临床以上水平的护士占65.3%。事件影响量表总分与正念和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念是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是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水平较高;可通过提高正念水平、完善应对方式等,降低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反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创伤后应激反应 正念 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 积极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畸形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曌 郑婷婷 +2 位作者 王钰姝 罗飞 刘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67-1872,共6页
背景近年来,退行性脊柱畸形(D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从疾病发生到需手术干预之前,患者将与疾病长期共存,期间自我管理对DSD的发展及转归至关重要。然而,DSD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无法针对性地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目的研... 背景近年来,退行性脊柱畸形(DSD)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从疾病发生到需手术干预之前,患者将与疾病长期共存,期间自我管理对DSD的发展及转归至关重要。然而,DSD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无法针对性地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目的研究DSD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0年6月—2022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200例DS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医疗社会支持量表(MOS-SSS)评分以及慢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慢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91份(95.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11.6)岁,其中脊柱侧弯144例(75.4%),后凸37例(19.4%),侧后凸10例(5.2%)。慢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总分为(22.94±11.97)分,各维度标准化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认知症状管理(26.27±15.83)分、医患交流(23.53±16.27)分和运动锻炼(18.42±11.00)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家庭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吸烟史、ODI评分、MOSSSS评分与慢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总分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MOSSSS评分、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骨密度是DSD患者慢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DSD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较低,MOS-SSS评分、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和骨密度是DSD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从加强教育、提升社会支持等方面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退行性脊柱畸形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例研究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构建
3
作者 李夏薇 李天椒 +2 位作者 李伊敬 陈东风 孙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4-1442,共9页
目的:明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构建患者入院早期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400例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回顾研究方法,以再出血、转入监护室及死亡作为病情变... 目的:明确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构建患者入院早期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400例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病例回顾研究方法,以再出血、转入监护室及死亡作为病情变化的复合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出现上述病情变化分为病情变化组(176例)及无病情变化组(224例),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构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入院时体温、入院时脉搏、入院时呼吸、性别、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就诊主诉(黑便、呕血)、血红蛋白在病情变化组与无病情变化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2,95%CI=1.00~1.03)、性别(OR=2.27,95%CI=1.36~3.77)、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OR=2.32,95%CI=1.32~4.09)、入院时体温(OR=7.36,95%CI=3.17~17.08)、就诊主诉黑便(OR=2.09,95%CI=1.04~4.22)、呕血(OR=4.42,95%CI=2.13~9.19)、入院时呼吸(OR=0.78,95%CI=0.67~0.91)、血红蛋白(OR=0.98,95%CI=0.98~0.99)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90,模型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χ2=3.702,P=0.883,提示拟合度良好。结论:构建的病情变化护理预警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为入院时早期筛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潜在病情变化、进行预见性护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病情变化 危险因素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内固定术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登会 张子龙 张芳利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80-84,共5页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terTan髓内钉、经皮微创锁定钛板(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InterTan髓内钉、经皮微创锁定钛板(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MIPO)、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在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8例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手术方式将其分为PFNA组(83例)、InterTan组(93例)、MIPO组(62例)、DHS组(50例),比较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结果DHS组患者手术时间均显著长于另外三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另外三组(均P<0.05),DHS组和MIPO组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均显著长于PFNA组和InterTan组(均P<0.05),DHS组和MIPO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长于PFNA组(均P<0.05),DH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PFNA组和InterTan组(均P<0.05)。DHS组和MIPO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长于PFNA组(均P<0.05)。MIPO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HHS显著低于PFNA组(P<0.05)。结论PFNA、InterTan髓内钉、DHS、MIPO这四种内固定手术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PFNA的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骨质疏松 内固定 近端防旋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日记在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温晓丽 邵艳霞 +1 位作者 张芳利 孙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1-1276,共6页
目的:探讨ICU日记在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2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书写ICU日记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 目的:探讨ICU日记在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2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书写ICU日记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各维度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第3天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和急性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表现无统计学意义(P=0.075、P=0.471);在分离、功能损害2个维度上,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16),试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再体验、回避、激惹3个维度上,2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P=0.140、P=0.137)。干预后第7天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比较(49.77±12.16 vs.76.88±1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急性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表现比较(69.23%vs.9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在急性应激反应变量各维度上2组患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后第21天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比较(35.92±5.54 vs.75.23±1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急性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表现比较(38.46%vs.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急性应激反应变量各维度上2组患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后第7天、第21天试验组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评分、急性应激障碍阳性率、急性应激反应变量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ICU日记有利于降低ICU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和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日记 ICU患者 急性应激障碍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