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及其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邹冰 王新 +2 位作者 孙丽 周燕 陈宗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23-2428,共6页
背景甲状腺结节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开展早期干预,对于甲状腺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而高分辨率超声是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有效手段。既往有研究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与代谢性疾病存在明显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尚... 背景甲状腺结节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开展早期干预,对于甲状腺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而高分辨率超声是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有效手段。既往有研究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与代谢性疾病存在明显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尚不一致。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分析甲状腺结节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受检者2309例,根据高分辨率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纳入分析的代谢性疾病包括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糖调节受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脂肪肝,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甲状腺结节的关系。结果受检者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7.38%(863/2309),女性高于男性〔44.91%(362/806)比33.33%(501/1503),P<0.01〕,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了性别、年龄因素后,脂肪肝是健康体检人群患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P<0.05);无论是在男性健康体检者中还是在女性健康体检者中,控制了年龄因素后,代谢性疾病对其是否患甲状腺结节无影响(P<0.05)。结论西南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女性和高龄人群是甲状腺结节患病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加强筛查和管理。脂肪肝是甲状腺结节患病的保护因素,未发现其他代谢性疾病对甲状腺结节患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体检人群 甲状腺结节 患病率 代谢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血尿酸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杜鹤峣 陈宗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分析人体氧化还原状态与尿酸代谢和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血尿酸影响骨密度的机制。方法:选择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询问患者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空腹采集肘静脉血,采... 目的:分析人体氧化还原状态与尿酸代谢和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血尿酸影响骨密度的机制。方法:选择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询问患者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空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等生化指标,以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血尿酸代谢和骨密度的相关性;再利用血尿酸和过氧化氢处理类成骨瘤细胞MG-63,分析细胞活性,初步探讨血尿酸在骨密度中的作用。结果:与骨量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血尿酸明显偏低,而胆固醇则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且在细胞试验中过氧化氢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凋亡,而作为内源性抗氧化剂的血尿酸能逆转过氧化氢的凋亡诱导作用。结论:血尿酸代谢和骨密度密切相关,且可能与机体氧化还原状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尿酸代谢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PANDAR通过靶向miR-637调控甲状腺癌增殖、转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超 李拓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57-1562,共6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PANDAR(long-chain non-coding RNA PANDAR,PANDAR)促进甲状腺癌生长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PANDAR表达情况,再通过MTT、流式、Transwell等方法测定PANDA...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PANDAR(long-chain non-coding RNA PANDAR,PANDAR)促进甲状腺癌生长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PANDAR表达情况,再通过MTT、流式、Transwell等方法测定PANDAR对甲状腺癌细胞生长、凋亡、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PANDAR的作用靶点为miR-637,最后再测定miR-637在PANDAR对甲状腺癌细胞生长、凋亡和迁移能力中的作用。结果:PANDAR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且PANDAR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和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且PANDAR的作用靶点为miR-637,miR-637能逆转PANDAR诱导的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减少。结论:PANDAR通过靶向miR-637调节甲状腺癌的增殖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PANDAR 微小RNA-63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冷少华 王延洲 陈宗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9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不孕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99例AM合并EMT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不孕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姑息性手术治疗的99例AM合并EMT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妊娠,将入选患者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M合并EMT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年内共有18例(18.2%)妊娠,将其纳入妊娠组,其余81例未妊娠者纳入未妊娠组。妊娠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非妊娠组(P<0.05),不孕时间显著短于非妊娠组(P<0.05),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AM类型为弥漫型、美国生育学会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American Fertility Association,r-AFS)Ⅲ~Ⅳ期占比、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非妊娠组(均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EFI)评分、术后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术后辅助生育占比均显著高于非妊娠组(均P<0.05)。妊娠组术后仅1例(5.6%)患者发热,非妊娠组8例(9.9%)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发热,3例贫血,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AFS分期、EFI评分、术后AFC均为AM合并EMT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AM合并EMT不孕患者的手术疗效不甚满意,术后1年内成功妊娠者不足1/5,r-AFS分期、EFI评分、术后AFC均为此类患者术后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 妊娠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陶海燕 周吉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6期703-707,715,共6页
人工智能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正为人类的医疗、通讯、交通等方面赋能。鉴于人工智能各方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立场,制造者、设计者和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价值理念具有差异化性,人工智能应有伦理治理准则。为保持人工智能的发展优势,2018年欧... 人工智能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正为人类的医疗、通讯、交通等方面赋能。鉴于人工智能各方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立场,制造者、设计者和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价值理念具有差异化性,人工智能应有伦理治理准则。为保持人工智能的发展优势,2018年欧盟委员会和英国均发布战略性文件,2019年4月欧盟发布《可信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从战略角度定位人工智能价值观,明确了人类优先,务必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在人工智能价值观指引下发展全球人工智能。中国于2019年6月17日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提出8条人工智能的治理原则。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的创新和监管,在技术和产业优势之外,中国可从有益于社会、政府引导,尊重隐私、防范泄露,安全可控、避免造成偏见,建立责任分担规则,兼顾创新和监管,开放协作、共享经验等方面,推进中国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建设,在国际人工智能政策制定中贡献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隐私 信息安全 伦理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患者合并EB病毒感染的肝功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杜鹤峣 陈宗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合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肝功能表现,探讨EBV对肝病患者肝功损伤加重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EBV核酸(EBV-DNA)检测肝病患者244例,分析肝病患者中的EBV-DNA阳性率;按照HBsAg分组,分析EBV感染合并HBsAg^...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合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肝功能表现,探讨EBV对肝病患者肝功损伤加重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EBV核酸(EBV-DNA)检测肝病患者244例,分析肝病患者中的EBV-DNA阳性率;按照HBsAg分组,分析EBV感染合并HBsAg^(+)和HBsAg^(-)肝病患者的肝功差异;选取HBsAg^(+)(n=45)和HBsAg^(-)(n=69)未知病因患者,流式细胞术分析EBV感染对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评估EBV感染对肝病患者肝组织免疫细胞的影响。结果:EBV-DNA结果显示,244例肝病患者的EBV-DNA^(+)检出率为29.91%,HBsAg-和HBsAg^(+)肝病患者中,EBV^(+)肝功能均比EBV-严重,其中HBsAg-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增高明显(P<0.05),HBsAg^(+)中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aminase,GGT)增高明显(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EBV明显降低了HBsAg^(+)与HBsAg^(-)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CD8^(+)T的比率;与HBsAg^(-)相比,EBV明显降低了HBsAg^(+)患者CD8^(+)T细胞。结论:EBV对于肝病患者肝功能损伤加重明显,其可能机制是EBV对外周循环和肝组织免疫细胞CD8^(+)T的消耗降低了机体对肝炎的抵抗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肝病患者 免疫细胞 合并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