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NA提取方法优化转基因小鼠基因分型研究
1
作者 夏雨 余静 +3 位作者 康露 张欣 马娓 严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DNA提取方法优化后对转基因小鼠基因分型结果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与业内常用试剂盒基因型鉴定结果的差异。方法:在团队前期专利基础上,改进了DNA裂解液的配方和实验流程,并以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 目的:探讨DNA提取方法优化后对转基因小鼠基因分型结果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与业内常用试剂盒基因型鉴定结果的差异。方法:在团队前期专利基础上,改进了DNA裂解液的配方和实验流程,并以新型转录因子Musculin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转基因小鼠为例,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和验证。结果:DNA提取时现配裂解液配方为100μL 0.025 N NaOH工作液、160μL 0.5 M EDTA工作液和40 mL超纯水;每个样本加入180μL裂解液,100℃30 min。与相关领域常用的基因分型试剂盒相比,该DNA提取优化方案能够在确保鉴定准确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基因分型时间,而且裂解液配置方法简单,反应次数多,步骤更简便,可大幅降低试剂成本和工作量。结论:本研究提供1种适用于转基因小鼠基因分型的经济、简单、可靠的DNA提取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鼠 DNA提取 基因分型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激动剂辣椒素对创伤失血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郭玲 彭小勇 +7 位作者 邓蒙生 朱英国 翁昌梅 程祥云 王建民 李涛 刘良明 杨光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1-731,共11页
目的: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激动剂辣椒素(CAP)对创伤失血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氏液(LR)组、CAP... 目的: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激动剂辣椒素(CAP)对创伤失血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休克组、乳酸林格氏液(LR)组、CAP预处理(休克前单次给药)组、CAP预末给药(休克前后两次给药)组,用于检测大鼠存活情况(每组9只);随后根据存活实验结果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休克组、LR组与CAP预末给药组,用于观测血压、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血管反应性及肝肾血流量指标(每组8只)。同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CAP治疗创伤失血休克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应用数据集对核心基因进行验证及诊断价值分析。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休克未治疗动物在休克模型完成后数小时内陆续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25(0.42,6.21)h,LR复苏可一定程度改善大鼠存活情况,CAP预处理组大鼠的存活率与生存时间较LR组有所增加,而CAP预末给药组可明显提高休克大鼠的24 h存活率和存活时间,与LR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显示,CAP预末给药组较LR组可显著降低创伤失血休克大鼠的血乳酸水平,明显提高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性反应性,并增加大鼠的肝肾血流量;而CAP对血流动力学与血气指标的改善作用略高于LR组,但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共获得CAP抗创伤失血休克的相关基因37个,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Ca2+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显著富集。数据集验证表明CXCR4、NF-kB1、GFPA和NTF3核心蛋白在正常组和休克组中表达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且CXCR4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TRPV1激动剂CAP通过改善创伤失血休克大鼠的血管功能、增加器官血流量并减轻机体酸中毒状态,从而降低创伤失血休克后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Ca2+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相关,而CXCR4、NF-kB1、GFPA和NTF3可能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失血 休克 辣椒素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网络药理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Cx43杂合子小鼠模型建立及其血管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彭小勇 周远群 +7 位作者 张紫森 邓蒙生 雷艳 李涛 刘良明 王建民 康建毅 杨光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0-886,共7页
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并对其血管舒张/收缩功能进行检测。方法将8只Cx43^(flox/flox)小鼠与C57BL/6品系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交配,子代小鼠继续与C57BL/6小鼠回交9代进行基因背景转... 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并对其血管舒张/收缩功能进行检测。方法将8只Cx43^(flox/flox)小鼠与C57BL/6品系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交配,子代小鼠继续与C57BL/6小鼠回交9代进行基因背景转换;再将Cx43^(flox/+)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Tie2-Cre重组酶小鼠(以下简称Cre小鼠)交配,获得Tie2-Cre/Cx43^(flox/+)小鼠。利用鼠尾PCR试剂盒进行基因型鉴定,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中Cx43表达。利用离体张力测定技术检测SMA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收缩反应性和乙酰胆碱诱导的舒张反应性。结果PCR电泳和血管蛋白表达检测结果证实Tie2-Cre/Cx43^(flox/+)小鼠成功构建,肠系膜上动脉中Cx43蛋白表达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明显降低(P<0.01)。与WT小鼠相比,部分敲除血管内皮细胞Cx43后使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反应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采用Cx43^(flox/flox)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Tie2-Cre重组酶小鼠成功构建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Cx43杂合子小鼠,该小鼠的肠系膜上动脉中Cx43表达降低,且舒张反应性明显降低,预期可为研究Cx43及其相关结构在血管功能调节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连接蛋白43 基因型鉴定 血管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复苏抑制血管组织铁死亡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细胞结构损伤的减轻作用
4
作者 彭小勇 朱娱 +5 位作者 张双博 朱英国 李涛 刘良明 王建民 杨光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铁死亡发生情况和血管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液体复苏(治疗)组,每组18只,每组随机取10只...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铁死亡发生情况和血管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取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模型)组和液体复苏(治疗)组,每组18只,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观察存活情况,另8只大鼠用于检测其他指标。观察各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ST)、24 h及72 h存活情况,观察各组大鼠血压(B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乳酸(LAC)、血糖(GLU)、铁离子、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水平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铁死亡标志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GPX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铁代谢调节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结果:正常组大鼠全部存活72 h,模型组大鼠最长ST不超过9 h。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ST和24 h存活率(S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P、HR和RR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BP、HR和R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及Scr和BUN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中LAC和GLU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铁离子浓度、GSH水平、MDA水平和LDH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铁离子浓度和LDH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GPX4和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GPX4和SLC7A1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显微病理,模型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各层细胞排列紊乱,明显肿胀,厚度明显增加;治疗组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超微病理,正常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内皮细胞下基质无肿胀;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膜破坏,细胞质溶解破碎,且内皮细胞下基质明显肿胀;治疗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轻。结论:爆炸损伤并发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组织发生铁死亡,液体复苏能够通过抑制血管组织铁死亡减轻血管细胞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损伤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铁死亡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激活mTOR和STAT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小鼠轴突再生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易凌荣 谭波涛 +2 位作者 刘媛 殷樱 虞乐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9,共8页
目的探索联合激活AKT/mTOR和JAK/STAT信号通路对小鼠C;脊髓钳夹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C;7/BL小鼠40只,随机分为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OCS3)组(注射PTEN抑制病毒和SOCS3抑制... 目的探索联合激活AKT/mTOR和JAK/STAT信号通路对小鼠C;脊髓钳夹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C;7/BL小鼠40只,随机分为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3(SOCS3)组(注射PTEN抑制病毒和SOCS3抑制病毒)、PTEN组(注射PTEN抑制病毒)、SOCS3组(注射SOCS3抑制病毒)与对照组(注射空载对照病毒),每组10只,所有小鼠均于感觉运动皮质区进行病毒注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锥体神经元p-S6和p-STAT3的表达以明确通路激活情况。注射病毒2周后,对各组小鼠进行C;钳夹损伤,使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在损伤前及损伤后1、2、4、6周行水平楼梯和圆筒攀爬探索实验检测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腺相关病毒(AAV)成功转染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神经元。PTEN/SOCS3组和PTEN组皮质神经元p-S6表达明显增加,其荧光强度[分别为(25.429±2.991) AU、(26.171±2.140) AU]明显高于SOCS3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44±2.474) AU、(9.558±1.650)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EN/SOCS3组和SOCS3组p-STAT3表达增加,其荧光强度[分别为(48.900±6.310) AU、(46.721±5.169) AU]明显高于PTEN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952±1.282) AU、(14.394±1.983)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对照组相比,3个抑制干预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明确的轴突再生反应,其中PTEN/SOCS3组再生距离最远,再生数量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水平楼梯和圆筒攀爬探索实验运动表现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激活AKT/mTOR和JAK/STAT信号通路可提高神经元轴突内源性再生能力,促进脊髓损伤小鼠轴突再生,但对其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STAT 轴突再生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轮运动对小鼠皮质神经元AKT/mTOR通路活性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易凌荣 谭波涛 +3 位作者 詹祖雄 刘媛 殷樱 虞乐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跑轮运动对小鼠皮质神经元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KB/mTOR,AKT/mTOR)通路的激活情况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成年C57BL/6J小鼠为...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跑轮运动对小鼠皮质神经元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KB/mTOR,AKT/mTOR)通路的激活情况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成年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低运动强度(low exercise intensity,LEI)组、中等运动强度(moderate exercise intensity,MEI)组和高运动强度(high exercise intensity,HEI)组,每组6只。4组小鼠接受为期3 d的预训练,结束后分别行不同强度的正式训练(1周)。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MEP)观察小鼠右上肢的神经传导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运动皮质中AKT、核糖体蛋白S6(ribosomal S6 protein,S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脑源性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情况。结果·MEP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EI组、MEI组和HEI组小鼠MEP的N1潜伏期有所缩短(均P<0.05);与HEI组相比,LEI组小鼠的N1潜伏期更短(P=0.032)。同时,与对照组相比,LEI组小鼠MEP的P1潜伏期亦有缩短(P=0.01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EI组、MEI组和HEI组小鼠运动皮质中p-AKT/AKT和p-S6/S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LEI组小鼠运动皮质中IGF1、BDNF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均P<0.05)。结论·低强度运动训练能有效激活皮质神经元AKT/mTOR通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这可能与升高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练强度 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 神经传导 生长因子 皮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