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偏瘫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符晓艳 王羚入 +3 位作者 董茂渝 韦纯珏 邓月月 周华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脑梗死偏瘫患者317例,根据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水平分为低水平组214例,中水平组69例,高水平组3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运动依从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脑梗死偏瘫患者317例,根据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水平分为低水平组214例,中水平组69例,高水平组3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运动依从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结果与低水平组比较,中、高水平组年龄≥70岁、受教育≤6年、无配偶、农民、月收入<3000元、自费医疗、非家属照顾、抑郁、失眠、失语比例及入院时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干部比例、BI评分及中水平组工人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高水平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中水平组[(6.02±3.27)分vs(8.58±3.52)分,P=0.00],BI评分明显高于中水平组[(55.73±5.61)分vs(43.91±6.42)分,P=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后年龄≥70岁、受教育≤6年、抑郁、失语、NIHSS评分和BI评分与脑梗死偏瘫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低水平独立相关(95%CI:1.58~1.64,P=0.03;95%CI:1.02~1.60,P=0.04;95%CI:1.42~3.84,P=0.00;95%CI:1.50~1.59,P=0.04;95%CI:1.02~2.41,P=0.00;95%CI:1.30~2.40,P=0.00)。抑郁症状越重及脑卒中越重,患者依从性低水平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教会其主动运动方法,督促其每日进行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可促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抑郁 四肢 运动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患者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娇 喻刚连 +3 位作者 邓月月 王羚入 周华东 符晓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996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282例,非骨质疏松组714例,分析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血清骨代谢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骨...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996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282例,非骨质疏松组714例,分析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血清骨代谢特点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组年龄、女性、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密度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Y1~5级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21.2±4.4)μg/L vs (53.8±3.7)μg/L,(17.2±4.2)μg/L vs (49.1±5.6)μg/L,(14.1±5.1)μg/L vs (45.6±5.3)μg/L,(13.6±4.8)μg/L vs (40.9±5.2)μg/L,(12.4±4.2)μg/L vs (39.8±5.1)μg/L,P<0.01]。H-Y3级、H-Y4级和H-Y5级骨质疏松组降钙素水平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77,95%CI:1.19~2.23,P=0.000)、女性(OR=2.24,95%CI:1.20~2.53,P=0.000)、体质量指数(OR=2.19,95%CI:1.24~2.53,P=0.000)、维生素D(OR=2.25,95%CI:1.29~2.63,P=0.000)是帕金森病伴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应及时治疗、适量运动、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D,以减少骨质疏松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人体质量指数 维生素D 骨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病自我管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3
作者 符晓艳 王敏 +3 位作者 王华 祝欣忆 何桂林 周华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1-473,共3页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约60%—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或其他后遗症[1],导致患者失能,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2],且该病5年内复发率最高可达40%[3]。患者治疗后回归家庭、社会.但仍需要长期的功能锻炼和疾病的自我管理,...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约60%—8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或其他后遗症[1],导致患者失能,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2],且该病5年内复发率最高可达40%[3]。患者治疗后回归家庭、社会.但仍需要长期的功能锻炼和疾病的自我管理,促进康复和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医务人员的嘱咐逐渐淡忘.康复的依从性也随之下降.可导致其功能障碍加重、独立生活能力下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是美国斯坦福大学KateLorig等[4].在关节炎自我管理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的普适性慢性病管理项目:CDSMP是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管理自身疾病的必要技能,增强生活自信心,促进其生理、心理健康的一种管理模式叫本研究拟通过CDSMP来提高社区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探讨,为社区服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患者 慢性病管理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独立生活能力 慢性疾病 医务人员 偏瘫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庆玲 乐发国 +4 位作者 蒋成刚 张婷 雷莉 王延江 高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睡眠参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分值差异。结果在治疗第4周时,GCBT组的入睡潜伏期(SOL)、总睡眠时间(TST)、卧床时间(TIB)、入睡后觉醒次数(NOA)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效率(SE)、HAMA及HAMD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GCBT组SOL、SE、NOA、HAMA、HAMD及ISI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T、TI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T及药物对睡眠参数、焦虑水平及失眠严重程度均有改善,且GCBT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尽管GCBT起效慢于药物,但疗效优于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