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连花 马强 +1 位作者 付萍 马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85-1087,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HPV16型阳性。大体上...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HPV16型阳性。大体上,于子宫颈处见一暗褐色菜花样新生物,大小2.0 cm×2.0 cm,似侵犯肌层。镜下肿瘤细胞类似于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SMILE),肿瘤排列呈巢团状,在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可见促纤维增生性反应及炎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成分。肿瘤表面可见SMILE成分,局部可见SMILE累及腺体成分。PAS及AB染色阳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p16及CEA弥漫强阳性,CK5/6及p63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结论ISMC是近年来提出的组织学形态类似于SMILE的浸润性肿瘤,尚未收入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一种新的病理学实体肿瘤,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等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 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口咽肿瘤 被引量:7
2
作者 方三高 魏建国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简称新版)与WHO(2005)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简称旧版)相比,将口咽从传统口腔中独立出来,集中描述,体现了12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了FISH和(或)PCR技术直接检测HPV的重要性... 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简称新版)与WHO(2005)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简称旧版)相比,将口咽从传统口腔中独立出来,集中描述,体现了12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了FISH和(或)PCR技术直接检测HPV的重要性,但允许使用免疫组化标记p16,作为间接测试HPV状态可靠的替代品,使分子分型变得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口咽肿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乳头状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诊断标准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Nikiforov Y E Baloch Z W +2 位作者 Hodak S P 方三高(摘译) 肖华亮(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55,共1页
2016年4月国际多学科小组提出具有乳头状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NIFTP),消除原肿瘤名称中的癌字,2017年WHO正式列为甲状腺肿瘤新增病种,此后18个月内已有超过80个同行评议的出版物报道NIFTP的学术经验。2018年1月24日,... 2016年4月国际多学科小组提出具有乳头状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NIFTP),消除原肿瘤名称中的癌字,2017年WHO正式列为甲状腺肿瘤新增病种,此后18个月内已有超过80个同行评议的出版物报道NIFTP的学术经验。2018年1月24日,作者使用关键字"NIFTP"在Pubmed中检索,结果显示,五项大型( >70人)回顾性研究涉及500多例诊断为NIFTP的患者,前三项285例包括多灶性、双侧及较大肿瘤( >4cm)的患者,平均随访5.8~11.2年,未发现肿瘤相关不良事件。另外两项研究中4%~6%符合NIFTP诊断标准的患者出现了转移,其中很多肿瘤至少有一些乳头状结构,显示BRAFV600E突变,转移到区域淋巴结而不是远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结构 肿瘤诊断 非浸润性 标准 滤泡性 PUBMED 区域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是间质-上皮转化重建上皮表型的关键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Zsiros V Katz S +2 位作者 Dóczi N 陈昌明 方三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475,共1页
自噬是一个精确调控的生物过程,细胞可控制胞质内细胞器的数量和周转,同时维持应激刺激的活力。分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微自噬(microautophagy)和巨自噬(macroautophagy)三种类型。除了生理、病理生理及组织重构,最新研究... 自噬是一个精确调控的生物过程,细胞可控制胞质内细胞器的数量和周转,同时维持应激刺激的活力。分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微自噬(microautophagy)和巨自噬(macroautophagy)三种类型。除了生理、病理生理及组织重构,最新研究表明,自噬可能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器 细胞免疫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