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放射科分层防护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赵丽 刘俊伶 +3 位作者 兰芳 李媛 郑淑琳 李雪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放射科人员分层防护快速培训机制,以提高防护技能。方法根据放射科六类人员(医生、护士、技师、工勤、保洁、安保人员)不同的工作范畴和职责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知识、防护技能、制度、流程等内...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放射科人员分层防护快速培训机制,以提高防护技能。方法根据放射科六类人员(医生、护士、技师、工勤、保洁、安保人员)不同的工作范畴和职责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知识、防护技能、制度、流程等内容进行培训,采用腾讯课堂网上教学、微信自主理论学习、现场防护技能练习、情景模拟病例演练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分层快速培训。结果六类人员经培训考核均合格后上岗。结论分层防护培训可以缩短培训时间,防止交叉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放射科 分层培训 防护技能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外双门静脉畸形合并肝纤维化1例
2
作者 李轩 王瀚苇 +3 位作者 曾琳岚 刘衡 马强 王舒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5-1026,共2页
患者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呕血、黑便,当地医院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先天性肝纤维化”,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12天前再次出现间断性呕血,伴全身乏力;4年前因体检提示“贫血”而接受输血治疗。查体:肝脏未... 患者女,2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呕血、黑便,当地医院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先天性肝纤维化”,行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12天前再次出现间断性呕血,伴全身乏力;4年前因体检提示“贫血”而接受输血治疗。查体:肝脏未触及,脾大至肋下约4 cm。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26×10^(12)/L,血红蛋白39.8 g/L,总蛋白64.3 g/L,白蛋白39.8 g/L,凝血酶原时间14.4 s,D-二聚体461.02μg/L(DD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血管畸形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在性囊性胃炎CT及MRI表现
3
作者 杨倩 袁晶 +4 位作者 毛锐利 薛志颖 钟鹏 张伟国 刘春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0,共4页
目的观察深在性囊性胃炎(GCP)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GCP患者,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17例GCP中,16例(16/17,94.12%)为单发、1例(1/17,5.88%)为弥漫性多发病灶;5例(5/17,29.41%)位于胃底、4例(4/17,2... 目的观察深在性囊性胃炎(GCP)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的GCP患者,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17例GCP中,16例(16/17,94.12%)为单发、1例(1/17,5.88%)为弥漫性多发病灶;5例(5/17,29.41%)位于胃底、4例(4/17,23.53%)位于胃体,位于贲门及胃窦各3例(3/17,17.65%),1例(1/17,5.88%)位于幽门、1例(1/17,5.88%)为弥漫性分布。10例(10/17,58.82%)平扫CT表现为胃壁局部等密度增厚,增强后黏膜均匀强化。5例(5/17,29.41%)囊性为主病灶CT表现为黏膜下囊状隆起,向胃腔内生长,呈类圆形或长椭圆形等低密度,增强后黏膜呈三明治样强化;其中2例MRI表现为病灶局限于黏膜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示弥散不受限,增强模式与CT一致。2例(2/17,11.77%)囊实性病灶平扫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呈肿块样分层强化。结论GCP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医院婴儿MRI检查护理配合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雪琴 兰芳 +1 位作者 赵丽 李雪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39,共3页
目的优化婴儿MRI检查护理配合方法,提高检查效率。方法按时间段将300例行MRI检查的婴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准备与配合,观察组成立多学科小组,对预约、镇静、环境适应、婴儿移动等检查环节进行改进。结果观察组... 目的优化婴儿MRI检查护理配合方法,提高检查效率。方法按时间段将300例行MRI检查的婴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准备与配合,观察组成立多学科小组,对预约、镇静、环境适应、婴儿移动等检查环节进行改进。结果观察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达标率及检查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护理配合方法的优化,有效提高了婴儿MRI检查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磁共振成像(MRI) 护理配合 措施改进 多学科合作 持续质量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在乳腺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光 田静 +2 位作者 张春来 谢宗玉 王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6-203,共8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提供准确高效的诊断、风险分层和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是实现乳腺癌精准医疗的重要步骤。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高通量的图像定量分析方法,旨在从临床医学图像中提取可挖掘的高维数... 乳腺癌已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提供准确高效的诊断、风险分层和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是实现乳腺癌精准医疗的重要步骤。影像组学是一种新兴的、高通量的图像定量分析方法,旨在从临床医学图像中提取可挖掘的高维数据。目前来自影像医学不同领域的各种研究都展现出影像组学在提高乳腺癌临床决策方面的潜力。本文就近几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影像组学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新辅助化疗疗效、腋窝淋巴结状态、Ki-67表达、预后评估及复发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阐述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优化治疗决策、促进乳腺癌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生境成像 诊断 预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性医疗器械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应用现状调研及临床建议
6
作者 梁蝴蝶 袁宪顺 +3 位作者 崔馨元 李慧华 李雪 庄丽娜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8,共6页
目的了解植入性医疗器械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临床建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依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护理学组,于2023年2月至3月通过问卷星对从事影像... 目的了解植入性医疗器械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临床建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依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护理学组,于2023年2月至3月通过问卷星对从事影像护理工作的护士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本研究对可兼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MRI检查临床应用情况、植入物材料、磁场场强、植入时长以及扫描时间的限定条件进行现状调查。数据收集完成后输入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27家医院影像科护士填写有效问卷。对9类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调查显示,75.00%以上的医院检查前要求患者或家属签字,81.01%的医院要求植入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医师签字,77.85%的医院要求携带说明书。其中人工关节、心脏支架、骨科内固定物行MRI检查的允许或部分允许医院数最多,分别占比为87.22%、86.79%和81.05%。电子人工耳蜗行MRI检查的允许或部分允许医院数最少,占比为31.28%。除输液港外,其他8类植入性医疗器械医院要求扫描磁场≤1.5 T的占比在64.71%~83.15%之间。限制植入时间>3周的占比在63.01%~92.96%之间。限制扫描时间≤15 min的占比为28.32%~39.44%。结论目前国内各医院对9类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及临床适应条件存在不同。建立全国统一性、同质性的临床安全评估及临床应用标准对影像科护士的临床安全筛查和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性医疗器械 磁共振成像 调查研究 安全评估 临床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颅内较低级别胶质瘤1p/19q分子特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瀚苇 曾琳岚 +6 位作者 赵咪咪 李轩 谢欢 田静 孙洁 陈立朝 王舒楠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6,54,共7页
目的基于术前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建立预测成人颅内较低级别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LGG)1p/19q分子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模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 目的基于术前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建立预测成人颅内较低级别胶质瘤(lower-grade gliomas,LGG)1p/19q分子特征的影像组学模型并验证模型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术后病理证实、磁共振数据完整的LGG(WHO 2~3级)患者146例,其中1p/19q联合缺失(1p/19q co-deleted,1p/19q-Codel)68例,1p/19q未联合缺失(1p/19q non-codeleted,1p/19q-Noncodel)78例。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图像分割由一位影像医师使用ITK-SNAP软件独立进行,随后选取30例患者图像在医师间进行分割,用于评估所提取特征的稳定性。感兴趣容积(volume of interest,VOI)定义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recovery,FLAIR)序列图像中除外明显囊变坏死的异常区域。将FLAIR图像上提取VOI复制至配准后的ADC图上,随后使用Python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并保留稳定性较好的特征进行Z-score标准化。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分析用于特征选择。利用筛选出的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Rad-score模型的效能,并在验证集内进行验证。结果146例LGG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02)和验证集(n=44),两组之间患者的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组内和组间一致性分析、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LASSO分析筛选出15个非零系数特征,并构建Rad-score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内,1p/19q-Codel组与1p/19q-Noncodel组在Rad-score上均存在差异(P<0.001)。同时,Rad-score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896,准确率85.29%,敏感度87.72%,特异度82.22%;验证集的AUC值0.778,准确率77.27%,敏感度71.43%,特异度82.61%。结论基于术前ADC图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无创性预测成人颅内LGG的1p/19q分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较低级别胶质瘤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1p/19q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非线性融合参数优化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田红斌 李晓光 +2 位作者 刘衡 杨孟于 张伟国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4-1189,共6页
目的:通过对双源双能CT非线性融合参数的优化,寻找腹部血管图像质量最佳时融合中心、融合宽度参数值,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全腹部双能CT增强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线性融合(LB)为对照组,非线性融合(NLB)为实验组,将... 目的:通过对双源双能CT非线性融合参数的优化,寻找腹部血管图像质量最佳时融合中心、融合宽度参数值,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全腹部双能CT增强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以线性融合(LB)为对照组,非线性融合(NLB)为实验组,将融合宽度ω固定为0 HU,通过调整融合中心λ的值,将NLB分为4组(NLB1:λ=0 HU,NLB2:λ=150 HU,NLB3:λ=250 HU,NLB4:λ=350 HU)。选取腹部非成对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比较5组图像中3支血管分叉处感兴趣区(ROI)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NLB1~4组中SNR、CNR最高和最低的两组(NLB1、NLB4组)及LB组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NLB1~4组的血管CT值、SNR、CNR均高于LB组(P<0.001)。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NLB1~4组中,NLB1~3组的血管CT值、SNR、CNR均高于NLB4组(P<0.001),NLB1>NLB2>NLB3,但NLB1、NLB2、NLB3三组间的血管CT值、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系膜下动脉中,NLB1和NLB2组的血管CT值、SNR、CNR高于NLB3和NLB4组(P<0.05),NLB1>NL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3组的血管CT值高于NLB4组(P<0.05),NLB3组的SNR、CNR高于NLB4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1~4组的图像噪声均低于L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LB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LB1、NLB4、LB三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优良率均大于80%,NLB1>NLB4>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位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结论:双源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融合中心λ和融合宽度ω均取0 HU时,对于非大体重的患者,可以显著提高腹部血管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腹部血管急症 非线性融合 线性融合 融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瘤内及瘤周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2
9
作者 赵楠楠 朱芸 +6 位作者 汤晓敏 杨昭 李阳 张舒妮 王玲玲 李晓光 谢宗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7,94,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术前经乳腺DCE-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80例乳腺癌患者病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6)及测试集(n=54)。首先,选择DCE-MRI第2期病灶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且适形外扩6 mm,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获取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分别构建瘤内模型、瘤周模型、瘤内+瘤周模型,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高危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最终选择效能最高的瘤内+瘤周Rad-score联合临床高危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使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列线图模型诊断性能最佳,其训练集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0.945、87.5%、93.0%及92.6%;测试集分别为0.942、90.9%、90.6%及90.2%。结论列线图模型在术前对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科学、无创地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 瘤周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下腔静脉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诚 赵明泽 +2 位作者 江岷芮 张春来 王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腹部MSCT多期增强扫描发现的18例双IVC患者,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IVC解剖,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 目的探讨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腹部MSCT多期增强扫描发现的18例双IVC患者,采用MPR、MIP和VR等血管成像技术显示IVC解剖,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双IVC影像学特征、胚胎学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18例双IVC的MSCT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83.33%(15例)表现为左侧IVC上行至左肾静脉汇入,再以左肾静脉正常方式经主动脉前方右行,汇入正常的右侧IVC。Ⅱ型11.11%(2例)表现为右侧IVC上行达腰2椎体平面,经腹主动脉后方左行汇入左侧IVC,后者再上行延续为半奇静脉,然后经奇静脉和上腔静脉汇入右心房;右肾静脉主要汇入右侧肾上段IVC,但存在侧支与右侧肾下段IVC相连。Ⅲ型5.56%(1例)表现为右侧IVC全程行径正常,左侧IVC垂直上行接收左肾静脉汇入后,于主动脉后方向右上走行与奇静脉连接。结论双IVC有多种复杂的变异类型,对于腹膜后手术及下半身静脉血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血管畸形 分型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科护理人员规范化护理培训模块的建立与实施 被引量:14
11
作者 兰芳 赵丽 +2 位作者 段雨 刘俊伶 李雪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1-54,共4页
目的建立规范化护理分层次培训模块,以提升影像科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能力。方法根据影像科护理岗位特点,构建规范化护理培训模块,以分层次培训法对影像科护理人员30人进行培训。结果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及5项护理质量指... 目的建立规范化护理分层次培训模块,以提升影像科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能力。方法根据影像科护理岗位特点,构建规范化护理培训模块,以分层次培训法对影像科护理人员30人进行培训。结果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及5项护理质量指标质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教学与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结论影像科护理人员规范化护理培训模块的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提高了影像科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科 护士 专科护理 规范化培训 培训模块 分层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多种后处理技术评估小肠梗阻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旷连勤 黄燕 +3 位作者 唐伟 金波 张静 王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51-856,共6页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小肠梗阻(SBO)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SBO患者的临床及MDCT影像资料,由3名放射学医师分别采用常规后处理方案和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对MDCT原始数据行后处理及影像分析,并...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小肠梗阻(SBO)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SBO患者的临床及MDCT影像资料,由3名放射学医师分别采用常规后处理方案和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对MDCT原始数据行后处理及影像分析,并完成病情评估报告。比较两种方案对SBO病情评估的诊断自信度、临床满意度、临床应用治疗决策及影像学不良事件。结果同一方案3名医师之间对评价指标的诊断自信度比较,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均高于常规后处理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名医师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对评价指标的诊断自信度均明显高于常规后处理方案(P<0.01)。同一医师采用两种后处理方案获得的临床满意度比较,以及综合病情评估报告的临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后,改变基于常规后处理方案治疗决策者共11例(12.22%)。常规后处理方案的影像学次要、重要不良事件,以及两者合计不良事件均明显多于多种后处理技术整合方案(P<0.05)。结论多种后处理技术的整合能够提高MDCT对SBO病情评估的诊断自信度和临床满意度,并可有效减少影像学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梗阻 多排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与小于3 cm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特征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春来 张静 +2 位作者 董秋杰 李晓光 王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08-914,共7页
目的比较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HP)与直径<3 cm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多排螺旋CT(MD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大坪医院2012年5月-2021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HP 28例和直径<3 cm GIST 3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与M... 目的比较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HP)与直径<3 cm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多排螺旋CT(MD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大坪医院2012年5月-2021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胃十二指肠HP 28例和直径<3 cm GIST 3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与MDCT特征,包括病变位置、生长方式、形态、轮廓、大小及MDCT多期增强表现等;寻找两者间差异显著的特征作为鉴别诊断的指标,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胃十二指肠HP与GIST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BMI)、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病变MDCT形态学特征(位置、生长方式、分叶征)及CT值(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年龄、位置、门静脉期CT值鉴别效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当3个MDCT形态学特征(位置、生长方式、分叶征)联合使用时,AUC可提高至0.954(95%CI 0.867~0.991)。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均可用于鉴别HP与GIST,以门静脉期CT值效能最好。年龄、平扫CT值、门静脉期CT值及强化值的最佳阈值分别为50岁、40.33 HU、72.53 HU及37.33 HU,可作为鉴别HP及GIST的参考值。结论通过综合分析患者年龄、MDCT病变形态学特征及多期增强定量指标,可对胃十二指肠HP与<3 cm GIST作出初步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 异位胰腺 胃肠道间质瘤 多排螺旋CT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高压注射碘对比剂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蔡莉 李雪 彭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63-1366,共4页
CT增强检查时必需通过血管通路高压注射碘对比剂,但在急危重症或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常常无法选择到外周血管通路进行高压输注,中心静脉导管将是另一条注射途径。本文就中心静脉导管高压注射碘对比剂安全性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为穿... CT增强检查时必需通过血管通路高压注射碘对比剂,但在急危重症或血管条件特别差的患者常常无法选择到外周血管通路进行高压输注,中心静脉导管将是另一条注射途径。本文就中心静脉导管高压注射碘对比剂安全性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为穿刺特别困难的患者输注通道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碘对比剂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皮中心静脉导管 高压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碘对比剂对相关风险人群甲状腺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亚男 赵丽 +1 位作者 兰芳 李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碘对比剂(ICM)是CT检查和介入治疗首选显影剂,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影响,甚至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ICM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机制复杂,其中离子碘对比剂(IICM)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研究得到认可,而非离子碘对比剂(NICM)虽明显减少了对甲状腺功能... 碘对比剂(ICM)是CT检查和介入治疗首选显影剂,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影响,甚至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ICM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机制复杂,其中离子碘对比剂(IICM)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研究得到认可,而非离子碘对比剂(NICM)虽明显减少了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但在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增大情况下,相关研究显得难以深入,未达成共识,尚无可遵循的明确依据。该文就NICM对甲状腺疾病及其相关风险人群甲状腺功能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该类患者早期评估和可能的干预提供参考,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对比剂 甲状腺疾病 风险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MRI表现 被引量:4
16
作者 田静 郭虹 +3 位作者 冉启胜 张春来 钟鹏 李晓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NEBC)非常罕见,约占乳腺癌的2%~5%[1]。NEBC的形态学特征与发生于肺或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肿瘤细胞可表达1种或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NEBC)非常罕见,约占乳腺癌的2%~5%[1]。NEBC的形态学特征与发生于肺或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似,肿瘤细胞可表达1种或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嗜铬粒素-a、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或CD56。目前对NEBC的MRI表现报道较少,主要基于平扫或增强图像[2-3],而功能成像如扩散加权成像(DWI)或磁共振波谱(MRS)成像的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为NEBC的临床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钦 杨信举 +2 位作者 童海鹏 龚水根 刘春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各类型与动脉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作为研究组,并纳入同期120例MSCTA检查患者作为对照组,并筛选出两组中动脉瘤患者。通过皮尔逊卡方检验统计两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性,以及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中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患者93例,合并动脉瘤患者为20例,发生率为21.5%,具体类型及其例数为永存三叉动脉(17/79),永存舌下动脉(2/6),永存寰前节间动脉(1/8)。永存动脉出现动脉瘤6例,除永存动脉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出现动脉瘤12例,另外2例为永存动脉与其他动脉同时出现动脉瘤。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中头颈部其他动脉的动脉瘤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各类型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增加动脉瘤发生风险,但并不会增加永存动脉以外头颈部其他动脉发生动脉瘤的风险,各类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变异之间动脉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腘绳肌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春华 谢宜 +1 位作者 毛锐利 毛怡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23-1027,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腘绳肌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腘绳肌损伤患者行MRI检查,分析损伤部位和累及范围、肌腱形态改变、肌束是否中断、出血、羽毛样水肿及肌间积液等征象,并根据肌肉和肌腱的连续性对损伤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本组中发生... 目的:探讨MRI在腘绳肌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腘绳肌损伤患者行MRI检查,分析损伤部位和累及范围、肌腱形态改变、肌束是否中断、出血、羽毛样水肿及肌间积液等征象,并根据肌肉和肌腱的连续性对损伤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本组中发生肌腱损伤者3例(3/14),肌肉损伤者11例(11/14)。肌腱损伤均位于腘绳肌近端肌腱,其中1例为完全断裂。肌肉损伤全部位于肌肉-肌腱连接处,其中6例发生于股二头肌,3例发生于半膜肌,2例发生于半腱肌。14例腘绳肌损伤中,肌间积液(11/14)和羽毛样水肿(11/14)为较常见的影像表现,3例可见肌肉内出血。14例中Ⅰ级损伤3例,Ⅱ级损伤10例,Ⅲ级损伤1例。结论:腘绳肌最严重的损伤是近端肌腱的完全断裂,肌肉拉伤均发生于肌腱-肌肉连接处且好发于股二头肌;羽毛状水肿、肌间积液、波浪状肌腱和肌束中断是其特征性的影像表现。MRI能准确评估腘绳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绳肌 肌肉损伤 肌腱撕裂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囊性肾病相关肾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晗 向武 张伟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0-684,共5页
获得性囊性肾病相关肾细胞癌(acquired cystic disease-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ACD-RCC)是终末期肾病及获得性囊性肾病患者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类型,2016年作为一种新的肾癌亚型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肾脏肿瘤分类中。虽然该病是一种... 获得性囊性肾病相关肾细胞癌(acquired cystic disease-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ACD-RCC)是终末期肾病及获得性囊性肾病患者最常见的肾脏肿瘤类型,2016年作为一种新的肾癌亚型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肾脏肿瘤分类中。虽然该病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也可能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对于长期透析尤其是并发症少的年轻患者,应定期行影像学监测,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文献主要聚焦在其临床病理方面,对该病影像特征、预后及监测方面的研究有限。该文归纳总结了ACD-RCC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病理特征、影像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及监测方法,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更全面地认识ACD-RCC,为ACD-RCC的诊疗及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囊性肾病 肾细胞癌 影像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胫骨下段皮质下骨膜神经鞘瘤1例
20
作者 杨倩 邓晓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0,共1页
患者男,17岁,因“偶然发现右胫骨下段鸡蛋大小包块”入院。查体:右胫骨下段触及6.0 cm×4.0 cm质软肿块,局部压痛明显,皮温不高,皮肤无红肿及破溃,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片:右胫骨下段骨皮质呈膨胀性破坏,边界... 患者男,17岁,因“偶然发现右胫骨下段鸡蛋大小包块”入院。查体:右胫骨下段触及6.0 cm×4.0 cm质软肿块,局部压痛明显,皮温不高,皮肤无红肿及破溃,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片:右胫骨下段骨皮质呈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楚,内见细线状分隔,边缘可见薄层硬化边(图1A)。MRI:右胫骨下段见等T1长T2信号肿块,约4.6 cm×2.7 cm,呈膨胀性生长,边缘可见浅分叶,骨皮质呈受压改变(图1B、1C)。影像学诊断:右胫骨下段占位性病变,考虑良性肿瘤,纤维骨皮质缺损或非骨化性纤维瘤可能性大。遂行右胫骨下段肿瘤切除内固定+植骨术,术中见右胫骨下段内侧肉芽样组织,大小约5.0 cm×3.0 cm×2.0 cm,血供丰富,质地较软,压迫胫骨皮质,未见明显骨膜反应。术后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胞质弱嗜酸性,胞核长梭形,瘤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图1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CK(-),Ki-67(5%+),S-100(+),SMA(-),Caldesmon(-),Des(-),Vim(+)。病理诊断:右胫骨下段神经鞘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