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功能筛查及纠正在预防新训训练伤中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雷恩宇 陈振 +6 位作者 李冰 张玲 荣红辉 卢路 郑传芬 孟涛 陈济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3-1009,共7页
目的 研究关节功能筛查及纠正对新训人员训练伤预防的干预效果和考核成绩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利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陆军某单位2个建制单位新训人员共265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32人)和试验组(133人)。试验组... 目的 研究关节功能筛查及纠正对新训人员训练伤预防的干预效果和考核成绩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利用整群抽样法抽取陆军某单位2个建制单位新训人员共265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32人)和试验组(133人)。试验组接受关节功能筛查及纠正动作培训并用于新训,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训练。试验前后分别采集受试者关节功能筛查数据、受试者新训成绩,训练伤发生情况和受训者人口学数据由训练单位提供。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检验关节功能筛查对于训练伤的预测效能,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验证关节功能筛查得分与训练伤和训练成绩的关系。结果 新训后试验组关节功能筛查分数[(16.62±1.87)分]高于对照组[(14.92±2.58)分,P<0.001];新训后试验组关节功能筛查分数高于新训前(12.82±1.98分,P<0.001);对照组新训后关节功能筛查分数亦高于新训前[(12.95±1.81)分,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2(95%CI:0.694~0.830),显示关节功能筛查对于训练伤的预测效能良好;新训过程中,试验组训练伤发生率(13.53%)明显低于对照组(24.24%,χ^(2)=4.963,P=0.02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前筛查评估得分是新训训练伤的有效预测指标(OR=0.552,95%CI:0.413~0.660,P<0.001);试验组新训人员考核成绩均值[733.00(716.00,752.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28.79(710.46,744.28)分,P=0.02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训练后关节功能筛查得分与新训人员考核成绩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 利用关节功能筛查及纠正对新训人员开展干预可以有效预防新训期的新训训练伤,通过关节功能纠正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新训人员的考核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训人员 训练伤 关节功能筛查及纠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作战军人伞降训练睡眠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
作者 余淼 黄美胜 +2 位作者 丁再雄 陈郁 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8-1074,共7页
目的调查分析陆军某特种作战部队军人伞降训练期间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抽取2022年10-11月有伞降作业的特种作战军人349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匹兹... 目的调查分析陆军某特种作战部队军人伞降训练期间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抽取2022年10-11月有伞降作业的特种作战军人349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对其睡眠质量测评后记录基线资料,根据PSQI分值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伞降训练军人睡眠障碍风险的影响因素,R语言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vi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准确度,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利用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共有325名特种作战伞降训练军人的数据有效,均为男性。PSQI总分为(4.26±3.30)分,结果提示62名(19.1%)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组中轻度睡眠障碍46名(14.1%),中度睡眠障碍14名(4.3%),重度睡眠障碍2名(0.6%)。训练集228名,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跳伞次数(OR:0.390,95%CI:0.185~0.811)、吸烟(OR:2.980,95%CI:1.352~7.028)、焦虑状态(OR:3.280,95%CI:1.434~7.570)和慢性疼痛(OR:4.090,95%CI:1.952~8.690)是伞降训练军人睡眠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伞降训练军人睡眠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8,最佳阈值为0.163,特异度为63.6%,灵敏度为84.1%,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789,P=0.456)显示模型准确度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提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验证集97名内部验证该模型有效。结论特种作战伞降训练军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跳伞次数、吸烟、焦虑状态和慢性疼痛会加重睡眠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降训练 睡眠障碍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习服训练复合缺氧训练增强耐热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罗雪 陈征辉 +6 位作者 何根林 谭雨龙 李萍 申婷婷 罗珍 胡彦 杨学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11-1619,共9页
目的采用经典热习服训练方法复合缺氧训练以探索提升机体耐热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温度33℃以上、湿度大于70%的湿热条件下,以2018年某部队60名经严格筛查的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进行为期12 d的热习服训练和测试。60名志愿者分为3组... 目的采用经典热习服训练方法复合缺氧训练以探索提升机体耐热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温度33℃以上、湿度大于70%的湿热条件下,以2018年某部队60名经严格筛查的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象,进行为期12 d的热习服训练和测试。60名志愿者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热习服组和缺氧训练复合热习服组,每组20名。采集热习服前后耳温、心率、出汗量、心肺功能、综合感受评分、生理紧张指数(physiological strain index,PSI)、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max)、心率为170次/min时的体力工作能力(physical work capacity at heart rate of 170 beats per minute, PWC170)进行耐热能力的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习服组以及缺氧复合热习服组基础耳温、耐热测试后的耳温均显著下降(P<0.05),基础心率以及耐热测试后的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PSI与呼吸频率也显著降低(P<0.05);出汗量、VO2max、PWC170、最大心输出量、氧耗量/最大心率、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大肺通气量均显著增加(P<0.05)。缺氧复合热习服组在耐热测试后的心率与耳温均低于热习服组(P<0.05),并且PSI与呼吸频率也出现显著降低(P<0.05)。与热习服组相比,缺氧复合热习服组的出汗量、VO2max、PWC170、最大心输出量、氧耗量/最大心率、最大二氧化碳排出量、最大肺通气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经典热习服训练基础上增加耐缺氧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热习服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习服 缺氧训练 心肺功能 耐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对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测效度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刚 宋永飞 +3 位作者 胡绪 陈振 雷恩宇 孟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189-2194,共6页
目的探讨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对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测效度。方法于2022年3-5月对联勤保障部队某训练机构113名新兵进行身体关节功能筛查测试,记录新训期间军事训练伤情况。采用JB(Jarque-Bera)正态性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ROC曲线... 目的探讨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对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测效度。方法于2022年3-5月对联勤保障部队某训练机构113名新兵进行身体关节功能筛查测试,记录新训期间军事训练伤情况。采用JB(Jarque-Bera)正态性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ROC曲线和OR值计算分析,综合判定身体关节功能筛查在预测军事训练伤中的效度。结果新兵关节功能筛查平均得分为9.46分,受伤新兵与未受伤新兵筛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0±1.45)分vs(9.92±1.74)分,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筛查评估得分是军事训练伤的重要影响因素(β=-1.098,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UC=0.875(95%CI:0.789~0.952,P<0.01)、敏感度为75%、特异性为80.6%、损伤风险阈值为8.5分;筛查评估<8.5分的新兵潜在损伤风险概率是≥8.5分新兵的12.5倍(OR=12.5)。结论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评估得分与军事训练伤关联强度高、预测效度好,可作为各军兵种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 预测 新兵 军事训练伤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战医疗队(所)队员军事体能训练现状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海明 余漩 孟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调查野战医疗队(所)队员军事体能训练现状。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对8支野战医疗队(所)220名队员采用自编体能训练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通过成绩调阅、动作评估和座谈进行现场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对现场... 目的调查野战医疗队(所)队员军事体能训练现状。方法 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对8支野战医疗队(所)220名队员采用自编体能训练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通过成绩调阅、动作评估和座谈进行现场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对现场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数据结果分析队员军事体能训练现状。结果通过对220名队员的现场调查发现,有19.5%体能考核成绩未达到大纲规定的合格标准,75.0%以上的队员存在诸多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对科学训练方法掌握不够。问卷调查发现,220名队员中仅102名(46.4%)选择喜欢体能训练,分层分析发现体能训练的情感态度主要受性别、身体素质自评影响(P<0.01),176名(80.0%)队员认为体能训练对提高卫勤保障水平有较好的促进作用。14.5%的队员所在单位没有制定或下发体能训练计划,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能训练的队员仅占38.7%,25.0%的队员所在单位没有进行体能考核。队员周均训练次数(时长)达到6次(6 h)以上的仅占20.9%(21.4%),每周训练不足2次(2 h)的占27.3%(23.6%)。进一步分析发现时间限制、兴趣习惯、设施限制、运动氛围、个人情绪、身体条件和缺乏指导是影响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结论野战医疗队(所)队员军事体能训练主观积极性不够,训练计划与组织不力,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训练成绩达标率低;时间限制、兴趣习惯、设施限制、缺乏指导是影响训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体能训练 野战医疗队(所)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冻干血小板联用乳酸林格氏液救治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观察
6
作者 代承麟 杜文琼 +9 位作者 唐婷 杨昊洋 陈丽缘 张冬朝阳 钟鑫 蒋仁庆 陈灿 贾益君 宗兆文 胡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6-765,共10页
目的评估新型冻干血小板(lyophilized platelet,LP)即凝血酶刺激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方法将5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n=10),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麻醉家兔,给予左下肢... 目的评估新型冻干血小板(lyophilized platelet,LP)即凝血酶刺激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方法将5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n=10),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麻醉家兔,给予左下肢软组织损伤,同时以纱布止血,计量下肢软组织损伤的失血量。右下肢进行股动脉插管,随后按照家兔总血容量的26%进行抽血,后将家兔竖直浸泡在3%人工海盐模拟海水中,海水没过剑突,15 min后捞出。按照A组:致伤后不复苏;B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C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及新鲜血小板;D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加LP;E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加新型LP,给予对应复苏策略。实验在致伤前及伤后1、2、4 h检测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气、血栓弹力图等指标。结果成功制备出具有功能活性的LP及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损伤模型。在致伤后1 h,联用血小板制剂复苏的C、D、E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显著高于未复苏的A组(P<0.05),C组的乳酸值(lactate,Lac)显著低于A、B组(P<0.05),C、D、E组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致伤前显著延长(P<0.05)。伤后2 h,C、D组的MAP高于A、B组,E组MAP高于A组(P<0.05),C、E组的Lac低于A、B组,而D组Lac低于A组(P<0.05),C、D、E3组的BE、BUN值均低于A、B组(P<0.05),C组的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高于A组,A、D组此刻MA值较本组致伤前显著下降(P<0.05),A、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time,APTT)较致伤前延长(P<0.05)。伤后4 h,C、D、E组的MAP高于A、B组,B组MAP高于A组(P<0.05),C、D、E组的Lac、BUN值均低于A、B组(P<0.05),C、D组BE值低于A组,E组BE值低于A、B组(P<0.05),B、C、E组的MA值高于A组(P<0.05),而A、D组的MA值、APTT值较致伤前本组初始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能显著提高家兔的MAP,降低其乳酸值,维持血凝块强度及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血小板 失血性休克 海水浸泡 复苏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环境差异对抵渝训练人员中暑发病率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曾泽 谭超 +7 位作者 陈郁 陈兴书 唐才智 刘鑫源 王瑞 郑然 马炬 罗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41-746,共6页
目的分析来自不同地域部队人员抵渝后首日的中暑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8月对驻地为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代号A)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代号B)的两部队人员来渝前、来渝中、来渝后的基本生活训练情况及中暑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将... 目的分析来自不同地域部队人员抵渝后首日的中暑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8月对驻地为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代号A)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代号B)的两部队人员来渝前、来渝中、来渝后的基本生活训练情况及中暑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将抵渝首日发生中暑的人员设为中暑组、未发生中暑的人员设为非中暑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部队成员各自中暑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8月重庆市平均气温为28.3℃,根据中暑诊断标准,A部队与B部队在抵渝后首日发生中暑人数分别为12人(33.3%)、16人(48.6%)。A部队中暑组与非中暑组在机动过程中日均饮水量、日均睡眠时间、日均睡眠质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部队中暑组与非中暑组在平时每周训练时间、抵渝首日饮水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发现A部队机动过程中日均饮水量增加、日均睡眠质量增加是中暑的保护因素,B部队平常每周训练时间增加是中暑的保护因素。结论两部队驻地地理环境间(气候、海拔)的差异导致其各自成员抵渝后首日中暑的影响因素明显不同,提示对跨区域机动部队进行疾病防治时,需考虑驻地与任务地点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可能引发的环境敏感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地理环境 军事训练 军事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入高原全过程生活方式改良对高原脱适应症的影响
8
作者 王瑞 赵佳 +1 位作者 罗其发 罗勇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8-1305,共8页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出入高原全过程的生活方式对高原脱适应症(high-altitude de-adaptation,HADA)的影响,为防治HADA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以2021-2022年某单位集体从高原返回1~2周的1751人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 目的采用问卷调查出入高原全过程的生活方式对高原脱适应症(high-altitude de-adaptation,HADA)的影响,为防治HADA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以2021-2022年某单位集体从高原返回1~2周的1751人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卷1544份,根据高原脱适应症量表得分是否≥6分,将调查对象分为高原脱适应组(n=192)与对照组(n=1352)。对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与一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秩和检验比较2组调查对象之间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HAD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头发脱落(19.95%)、嗜睡(16.58%)和疲倦(12.31%)为最常见的高原脱适应症症状;且进入高原前高盐饮食,在高原时吸烟、出现高原反应(OR=1.893,95%CI:1.142~3.137,P=0.013)、乘飞机离开高原(OR=1.688,95%CI:1.082~2.634,P=0.021),离开高原后多饮茶、运动强度过高和睡眠不足均为HAD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入高原前清淡饮食、积极预防高原反应,在高原时戒烟、选择较慢的交通工具出入高原,离开高原后少饮茶、适量运动和保持睡眠充足可以有效降低HADA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脱适应症 生活方式 高海拔 习服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在移居高原人群高原性高血压血浆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超臣 唐才智 +1 位作者 冉庄 罗勇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249-2258,共10页
目的研究高原性高血压(altitude-related hypertension,ARH)患者和健康个体之间血浆代谢产物的差异,并分析ARH的潜在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7月在进驻海拔4200 m处的健康平原成年男性官兵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名ARH患者为ARH组,3... 目的研究高原性高血压(altitude-related hypertension,ARH)患者和健康个体之间血浆代谢产物的差异,并分析ARH的潜在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7月在进驻海拔4200 m处的健康平原成年男性官兵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名ARH患者为ARH组,30名血压正常者为对照(Control)组。在测量血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后,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样本。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技术,对研究对象血浆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筛选和鉴定。使用无监督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模型对代谢产物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以辅助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并对OPLS-DA模型进行质量考查和验证,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分析,绘制火山图,筛选有差异的血浆代谢物。使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通路分析对筛选出的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功能途径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学分析。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ARH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显著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P<0.05)。PCA分析显示,正离子模式下,解释了81.96%的变异;负离子模式下,解释了79.25%的变异,表明2组之间存在显著的代谢差异。OPLS-DA模型分析显示,正离子模式下,PC1解释了77.36%的变异,PC2解释了12.25%的变异,R^(2)Y=0.96,Q^(2)Y=0.91;负离子模式下,PC1解释了84.15%的变异,PC2解释了17.24%的变异,R^(2)Y=0.99,Q^(2)Y=0.86。组间差异均超过75%,组内差异均小于20%。正离子模式下,R2拟合直线的Y轴截距为0.58,Q^(2)拟合直线的Y轴截距为-0.48;负离子模式下,R2拟合直线的Y轴截距为0.93,Q^(2)拟合直线的Y轴截距为-0.41。共筛选出32种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产物,包括氨基酸、核苷、脂肪酸和有机生物碱。KEGG分析显示,10条代谢通路中有4条为氨基酸代谢通路,氨酰-tRNA生物合成途径富集的代谢产物最多。结论基于UHPLC-MS/MS技术,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出的32种具有明显差异的代谢产物可能作为ARH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而氨酰-tRNA生物合成途径可能与ARH的发病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向代谢组学 高原性高血压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罗勇军 马四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3-728,共6页
地理学上把海拔高于1 000 m,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称为高原;医学上将海拔高于3 000 m的地方称为高原。未经习服的人员,快速从平原进入高原,会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失眠,胃肠胀气、腹泻等症状。
关键词 急性高原反应 医学地理 高原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腹部爆炸伤损害控制手术模型的建立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小林 侯晓宇 +7 位作者 叶钊 钟鑫 蒋仁庆 代薇薇 杜文琼 雷艳 江尧 宗兆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设计并制作大动物爆炸致伤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控的与爆炸性武器致伤机制接近的猪腹部爆炸伤损害控制手术模型,观察损害控制手术效果。方法根据本研究需求设计并建立大动物爆炸伤致伤平台,包括致伤场地和致伤保护装置。根据猪... 目的设计并制作大动物爆炸致伤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控的与爆炸性武器致伤机制接近的猪腹部爆炸伤损害控制手术模型,观察损害控制手术效果。方法根据本研究需求设计并建立大动物爆炸伤致伤平台,包括致伤场地和致伤保护装置。根据猪腹壁距爆炸源的距离分为A、B和C组,距离分别为1.6 m、1.2 m和0.8 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头猪随机分配入A、B和C组。用设计制作的装置固定,高速钢球模拟爆炸性武器的爆炸破片,建立腹部爆炸伤模型。分别检测并记录猪致伤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术中开腹探查猪的受伤情况,并完成相应损害控制手术,术后移入观察帐篷观察6 h。记录各时间点猪的存活情况。统计并观察猪腹部伤情和损害控制手术效果。结果设计并制作了大动物爆炸致伤保护装置。同样爆炸当量下,A组和B组爆炸结束时存活率均为100%,A组有1头猪死于麻醉过量,术中无动物死亡,B组1头猪术中因大出血死亡。C组有2头猪爆炸结束时即刻死亡,2头猪于术中死亡,1头于术后观察30 min内死亡。A组动物伤情总体较轻,有30%猪肝、脾、胃、肠等2个及以下器官出现3处以下伤情,B组猪90%以上有3个以上器官出现4处以上联合伤,C组伤情较重,40%猪有4个以上器官出现8处以上联合伤,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爆炸致伤后每组猪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出现异常,与爆炸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趋势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PLT、HGB等指标也明显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本研究共27头猪早期复苏成功,并行损害控制手术治疗,除1头因感染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均于观察6 h内存活。结论在设定的距离和爆炸当量下,利用设计的大动物爆炸致伤平台能够建立可重复的稳定性好的腹部爆炸伤损害控制手术模型,适用于实验研究或模拟手术训练,利用该模型进行损害控制手术效果好,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伤 装置 手术模型 损害控制手术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DNA3010A/G基因型变异在高原肺水肿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郁 龚亮 +2 位作者 陈兴书 王瑞 罗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34-740,共7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on DNA,mtDNA)3010A/G基因型变异导致高原肺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筛选线粒体DNA3010-5178-10400的单倍型组合A-C-C和G-C-C,以ρ~0206细胞为供体,构建mt3010A基因型和mt3010G基因型融合细胞。经1%O_2处理2...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on DNA,mtDNA)3010A/G基因型变异导致高原肺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筛选线粒体DNA3010-5178-10400的单倍型组合A-C-C和G-C-C,以ρ~0206细胞为供体,构建mt3010A基因型和mt3010G基因型融合细胞。经1%O_2处理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融合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和Bax蛋白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法检测线粒体拷贝数、ERK、JNK、TFAM、ATP5A1和ATP5I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经1%O_2处理24 h后:mt3010G基因型融合细胞的ROS、MMP、ATP含量、线粒体拷贝数以及VDAC1、Bax蛋白表达与mt3010A基因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3010A融合细胞的ERK、JNK、TFAM、ATP5A1和ATP5I基因表达显著高于mt3010G融合细胞(P<0.05)。结论 mtDNA3010A/G变异能够影响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变异 能量代谢 高原肺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概述及其对战伤分类信息标识体系设计的启示
13
作者 李健杰 黄朝晖 +4 位作者 余漩 陈光伟 游海燕 方海亮 高钰琪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4-690,共7页
国际疾病分类(ICD)体系是由WHO依据疾病特征、按照特定分类规则、对疾病信息以字母和数字代码进行表达的体系。ICD建立了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信息标准,构成了全球医疗健康数据的基础,推动了全球医疗信息共享和应用,并根据应用需求不断完... 国际疾病分类(ICD)体系是由WHO依据疾病特征、按照特定分类规则、对疾病信息以字母和数字代码进行表达的体系。ICD建立了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信息标准,构成了全球医疗健康数据的基础,推动了全球医疗信息共享和应用,并根据应用需求不断完善升级,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使用。ICD在军事领域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如美军将ICD融入其卫勤保障体系中,在提升战伤救治质量、优化卫勤决策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积极作用。ICD最新版本(ICD-11)具有先进、科学的基础模型系统和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在军事领域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军应在整合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借鉴ICD发展和外军应用实践的经验,针对战伤分类信息标识的实际应用需求,构建完善的战伤分类信息标识体系,提升战伤分类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为未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疾病分类 分类模型 战伤分类 信息标识 战伤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功能筛查与纠正训练降低新兵训练伤发生率:一项基于知信行路径的随机对照试验
14
作者 唐足界 王泽军 +3 位作者 王刚 宋永飞 朱兆康 孟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21期2602-2610,共9页
目的基于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评估识别新兵运动功能障碍并实施针对性纠正训练,探究该评估纠正体系对知信行相关因素的影响,并基于知信行理论框架,评估其在预防新兵军事训练伤方面的效能。方法2025年3—5月在联勤保障部队某新兵训练基... 目的基于军人身体关节功能筛查评估识别新兵运动功能障碍并实施针对性纠正训练,探究该评估纠正体系对知信行相关因素的影响,并基于知信行理论框架,评估其在预防新兵军事训练伤方面的效能。方法2025年3—5月在联勤保障部队某新兵训练基地开展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纳入446名新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223)和对照组(n=223)。对照组按常规训练计划执行,实验组在完成既定训练任务的同时,额外进行为期2个月的针对性运动功能障碍纠正训练。在纠正训练的初、中、高级3个阶段发放知信行问卷对2组新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初步筛选知信行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知信行因素在纠正训练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实验组在2个月训练周期内累计发生训练伤40例(17.9%),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例,37.2%;χ^(2)=20.757,P<0.001)。实验组知识、态度和信念、行为维度上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三轮调查中知信行3个维度均未呈现显著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一轮:行为总分与训练伤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OR=0.863,95%CI:0.822~0.906,P<0.001),而知识、态度和信念维度与军事训练伤无显著关联;第二轮:知识总分(OR=0.925,95%CI:0.903~0.946,P<0.001)与行为总分(OR=0.906,95%CI:0.874~0.940,P<0.001)均显著降低军事训练伤风险,态度和信念维度仍无显著作用;第三轮:知信行3个维度均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存在显著负相关(知识OR=0.905,95%CI:0.884~0.926,P<0.001;态度和信念OR=0.942,95%CI:0.899~0.988,P=0.013;行为OR=0.882,95%CI:0.841~0.924,P<0.001)。结论关节功能筛查与纠正训练能显著降低新兵训练伤发生率,主要通过优化知识掌握和动作行为实现;而信念培养需长期实践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兵 关节功能筛查 军事训练伤 纠正训练 知信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拉萨某医院肺结核病例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阳 陈郁 +4 位作者 汤恩杰 雷衡东 高鑫 罗勇军 吴前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5-280,共6页
目的基于拉萨某医院2008-2020年肺结核病例数据,分析2016年前后该医院肺结核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拉萨某医院2008-2020年7523例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016年前后肺结核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特征、分布以及构成变化。结... 目的基于拉萨某医院2008-2020年肺结核病例数据,分析2016年前后该医院肺结核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拉萨某医院2008-2020年7523例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016年前后肺结核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特征、分布以及构成变化。结果该院2008-2015年肺结核病例数不断增加,2016-2020年肺结核病例数逐渐减少。城市地区病例数多于农村,但差距在不断缩小。男性、藏族病例数多于女性、汉族病例数。确诊病例的年龄构成以中青年(20~50岁)为主,除了10~20岁的病例数在不断增加外,其他年龄段病例数以2016年为分水岭向两边逐渐减少。2008-2020年肺结核患者诊断类型中,确诊为原发型肺结核居首位,占78.75%,其他肺结核确诊类型病例数较少;该院肺结核病例主要来源于拉萨、那曲地区及其他区县政府驻地或发展较好的城市。结论2016年之后,拉萨某医院肺结核病例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流行病学特征 拉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住宿方舱的弥散供氧对移居高原人员生理学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冉庄 陈郁 +4 位作者 谭超 刘鑫源 王伟帅 孙徐川 罗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7-714,共8页
目的研究弥散吸氧对移居高原人员缺氧应激、血氧饱和度以及人体代谢过程的影响,阐明新型供氧方式的抗缺氧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移居海拔3540 m高原某地1年以上的10名高原人员为研究对象,以新研发的弥散供氧住宿方舱为实验场所... 目的研究弥散吸氧对移居高原人员缺氧应激、血氧饱和度以及人体代谢过程的影响,阐明新型供氧方式的抗缺氧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移居海拔3540 m高原某地1年以上的10名高原人员为研究对象,以新研发的弥散供氧住宿方舱为实验场所,研究对象在住宿方舱内连续弥散吸氧3 d,2 h/d。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吸氧前后生理指标、血常规指标及血浆代谢谱的变化。结果(1)研究对象在住宿方舱内弥散吸氧期间,第1天舱内氧浓度为(22.85±0.36)%、第2天为(22.52±0.76)%、第3天为(22.57±1.05)%。(2)研究对象吸氧后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脉率明显下降(P<0.01);血压吸氧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对象吸氧后共有44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改变(VIP>1,P<0.05)。其中,正离子模式下鉴定出18种,负离子模式下鉴定出26种。发现主要有4条代谢通路发生了明显变化[impact>0.05,-log_(10)(P)>1.3]。结论通过弥散供氧方式吸氧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心肺供氧能力,有效缓解高原缺氧寒冷环境对人体代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吸氧 高原人员 住宿方舱 液相色谱-质谱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中国塔吉克族人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及其与高原适应关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龚亮 阳盛洪 +3 位作者 高亮 陈郁 陈兴书 罗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5-672,共8页
目的通过对1例中国塔吉克族人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探讨塔吉克族人的遗传特征和高原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例健康的中国塔吉克族成年男性(编号为T153),提取全血DNA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线粒体DNA全长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在线粒体DN... 目的通过对1例中国塔吉克族人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探讨塔吉克族人的遗传特征和高原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例健康的中国塔吉克族成年男性(编号为T153),提取全血DNA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线粒体DNA全长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在线粒体DNA全长序列分析中发现,T153在线粒体DNA系统进化上的单倍群分型属于K1a12。本次全基因组测序深度为32. 17×,通过与hg38千人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共发现了3 351 535个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NV),845 638个小的缺失插入(insertion-deletion,INDEL),7 829个染色体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63 397个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在高原遗传适应相关基因EGLN1和EPAS1的SNV分析中发现,T153EGLN1基因位点rs479200和rs480902的基因型分别是T和C,EPAS1基因位点rs6756667的基因型是G,而由高原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ROCK2的多态性位点rs978906、rs6753921、rs10495582和rs2230774组成的基因单倍型为GAGA,这些均是高原遗传适应不良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发现与男性性激素水平变化相关基因DAZ、BPY2、CDY的CNV变化,均表现为拷贝数减少。结论 DAZ的拷贝数降低是影响中国塔吉克族男性性激素水平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其SNV分布情况与既往研究发现的常见高原遗传适应位点无关,可能存在其他高原遗传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塔吉克族 高原适应 单核苷酸变异 拷贝数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甲状旁腺素对1型糖尿病小鼠早期骨关节炎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磊 陈思旭 +5 位作者 刘道城 鲍全伟 杨家治 贺思豪 刘华渝 宗兆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034-2039,共6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对1型糖尿病(type 1diabetes mellitus,T1DM)小鼠手术诱导的关节炎模型早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12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采用完全随机分组... 目的 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对1型糖尿病(type 1diabetes mellitus,T1DM)小鼠手术诱导的关节炎模型早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12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野生小鼠组(WT组)、T1DM小鼠组(T1DM组)和T1DM小鼠PTH1-34干预组(T1DM+PTH组),利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 mg/kg)腹腔注射建立T1DM小鼠模型,3组右下肢内侧半月板切除手术诱导OA小鼠模型;以野生小鼠未建模的左下肢作为对照组。标本获得后分别采用CT扫描重建、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OA软骨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小鼠膝关节软骨下骨骨量的变化及OA样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扫描分析显示WT组OA关节软骨下骨骨体积占组织总体积百分比(BV/TV)较对照组关节下降(0. 329vs 0. 351,P 〈0. 05),软骨下骨骨小梁数量(Tb. N)及厚度(Tb. Th)分别下降9. 9%和8. 2%(P 〈0. 05);T1DM组OA关节软骨下骨BV/TV较WT组OA关节下降明显(0. 241 vs 0. 329,P 〈0. 05),软骨下骨Tb. N及Tb. Th分别下降20. 2%和11. 2%(P 〈0. 05); T1DM+PTH组OA关节较T1DM组OA关节软骨下骨BV/TV改善明显(0. 301 vs 0. 241,P 〈0. 05),软骨下骨Tb. N及Tb. Th分别上升14. 9%和9. 9%(P 〈0. 05)。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建模组均形成OA样改变,评分结果提示:T1DM组OA关节关节炎评分明显高于WT组OA关节(P 〈0. 05);应用PTH1-34干预,T1DM+PTH组小鼠OA关节关节炎评分低于T1DM组OA关节(P 〈0. 05)。结论 OA早期伴有软骨下骨骨量降低,T1DM可加速骨量的丢失并促进OA早期进展,使用PTH1-34后可逆转T1DM小鼠OA早期软骨下骨骨量丢失,在T1DM OA发生早期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1型糖尿病 甲状旁腺激素 软骨下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TPase活性调节通路与中国塔吉克族高原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鑫源 陈郁 +1 位作者 阳盛洪 罗勇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9-996,共8页
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塔吉克族高原原发性高血压显著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相关基因,探讨该高原民族特有的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基础。方法于2017年7月招募世居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 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选塔吉克族高原原发性高血压显著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相关基因,探讨该高原民族特有的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基础。方法于2017年7月招募世居帕米尔高原东部,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的塔吉克族62人(对照组26例,高血压组36例)。采集静脉血并提取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根据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显著性,筛选出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联的SNP位点及其所在基因。去除现已知高血压相关基因后对剩余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找出最显著富集通路及前5个显著相关SNP位点并进行遗传关联研究。结果共筛选出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的SNP位点6739个,共定位于3646个基因上,去除已知高血压相关基因后剩余差异基因显著富集于GTPase活性调节通路[log10(P)=-4.06],其中显著相关SNP位点及所在基因分别为rs17261772(RAB3GAP1)、rs7319836(LRCH1)、rs868188(ARHGEF11)。结论GTPase活性调节通路可能与塔吉克族高原原发性高血压有关,该通路上rs17261772、rs7319836、rs868188位点的突变可能对该高原民族高血压患病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外显子测序 塔吉克族 高原原发性高血压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气分析装置用于模拟后送途中肢体骨折伤员伤情的动物模型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尧 周小林 +5 位作者 钟鑫 叶钊 蒋仁庆 余漩 王云贵 宗兆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7-751,共5页
目的研究战现场血气分析装置帮助判断伤员肢体骨折失血程度及复苏效果的有效性,探索在后送肢体骨折伤员途中将该装置用于伤情判断指导复苏的可行性。方法家兔15只分为3组(n=5):单纯骨折组,骨折伴大量出血组,骨折出血复苏组。用圆锯切割... 目的研究战现场血气分析装置帮助判断伤员肢体骨折失血程度及复苏效果的有效性,探索在后送肢体骨折伤员途中将该装置用于伤情判断指导复苏的可行性。方法家兔15只分为3组(n=5):单纯骨折组,骨折伴大量出血组,骨折出血复苏组。用圆锯切割家兔胫骨中部,骨折伴出血组及骨折出血复苏组从股动脉抽取家兔总血容量的20%,骨折出血复苏组抽取的血液保存并在伤后30min回输。用战现场血气分析仪在各组模型制成的0 min,30 min,1 h,2 h分别检测实验对象的乳酸值,碱剩余值和pH值,数据分析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战现场血气分析设备测得的碱剩余值在骨折伴大出血的情况下30 min可测出明显变化,单纯骨折状态需要2 h,对骨折伴大出血伤情复苏的效果可以在2 h体现出来;乳酸值在骨折伴大出血的情况30 min可以测出明显变化,单纯骨折仍然需要2 h测出,而对骨折伴大出血伤情复苏效果的体现未出现统计学意义;pH值在该时间段未测出明显变化。结论肢体骨折伤的出血严重程度,可在伤员后送时期由战现场血气分析设备通过检测乳酸和碱剩余值得到体现,伤者接受院前复苏后所测得的碱剩余值也可体现损伤控制复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骨折 休克 损伤控制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