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T1多肽乳佐剂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应及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抗肿瘤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叶演 张泽珑 +8 位作者 朱宝行 刘姝琳 宋振 袁庆鹏 杨赟 李海波 邹全明 曾浩 孙红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4-1033,共10页
目的 评价Wilm瘤基因1(Wilms’ tumor gene1, WT1)多肽联合AddaVax^(TM)乳佐剂疫苗的稳定性、安全性、免疫增强效应及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抗肿瘤效应。方法 用MALDI-TOF-MS飞行时间质谱评价该佐剂疫苗中WT1多肽的稳定性;将C57BL/6雌性小... 目的 评价Wilm瘤基因1(Wilms’ tumor gene1, WT1)多肽联合AddaVax^(TM)乳佐剂疫苗的稳定性、安全性、免疫增强效应及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抗肿瘤效应。方法 用MALDI-TOF-MS飞行时间质谱评价该佐剂疫苗中WT1多肽的稳定性;将C57BL/6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PBS组、WT1组和WT1+AddaVax^(TM)组,使用免疫剂量为抗原50μg/只、佐剂50μg/只,按照第0、14、28天肌肉注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用HE染色评价疫苗肌肉注射小鼠脏器组织毒性;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ELISpot检测脾细胞分泌IFN-γ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疫苗促体外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MDCs)成熟和促淋巴细胞活化及H-2Db WT1四聚体检测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用C1498-mWT1稳转细胞株构建小鼠白血病肿瘤模型后,评价其预防与治疗的抗肿瘤效应。结果 WT1多肽可在疫苗中稳定存在,对小鼠肌肉注射未发生明显的脏器组织变化;对小鼠肌肉注射WT1+AddaVax^(TM)疫苗后,与WT1组相比,WT1+AddaVax^(TM)组可诱导高水平的Th1细胞免疫应答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Th17免疫应答白介素17A(IL-17A)(P<0.05);与WT1组相比,WT1+AddaVax^(TM)组促进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细胞数量增加(P<0.01),促进BMDCs成熟的标志物CD40^(+)/CD11c^(+)、CD86^(+)CD80^(+)/CD11c^(+)细胞比例增加(P<0.05),促进淋巴细胞中CD4^(+)/CD3^(+)T、CD69^(+)/CD8^(+)T细胞比例增加(P<0.05)及其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增加(P<0.05);利用C1498-mWT1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皮下荷瘤模型的抗肿瘤效应中,WT1+AddaVax^(TM)组中位生存期相比于WT1组小鼠延长了6 d。在第50天时,WT1多肽+AddaVax^(TM)组小鼠生存率为28.5%,其他组小鼠全部死亡(P<0.05)。结论 WT1多肽联合AddaVax^(TM)乳佐剂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学和明显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1多肽 AddaVax^(TM)乳佐剂 急性髓系白血病 免疫应答 抗肿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南栋琪 文远 +7 位作者 陈建高 饶承龙 吴潘 张子元 王施韦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13-1720,共8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性质。方法利用pET-28a表达系统在Eschericahia coli(E.coli)BL21(DE3)中重组表达BipD蛋白,通过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BipD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rBipD多...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性质。方法利用pET-28a表达系统在Eschericahia coli(E.coli)BL21(DE3)中重组表达BipD蛋白,通过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BipD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rBipD多克隆抗体;分别用兔抗类鼻疽菌血清和类鼻疽菌感染阳性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BipD的免疫反应性;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鉴定rBipD的免疫原性;以rBipD建立间接ELISA检测临床类鼻疽患者血清抗体。结果成功构建pET-28a-BipD重组质粒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10^(3)的rBipD蛋白,纯度约为95.4%。rBipD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小鼠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制备鼠抗rBipD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512000。5.0μg/mL rBipD蛋白可与类鼻疽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而不与结核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学活性的rBipD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其用于临床免疫学诊断和类鼻疽菌感染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BipD蛋白 重组表达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的Hcp1蛋白转位介导多核巨细胞形成
3
作者 吴潘 饶承龙 +7 位作者 南栋琪 陈建高 张子元 刘文正 王民洋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21-1728,共8页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菌hcp1基因缺失株(BPC006Δhcp1)和缺失回补株(BPC006Δhcp1::hcp1);分别用类鼻疽菌BPC006野生株、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感染RAW264.7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Hcp1蛋白的定位情况;在293T细胞中转染Hcp1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细胞质膜分离进一步验证定位情况;在细胞感染模型上,通过吉姆萨染色检测抗Hcp1多克隆抗体封闭对MNGC形成的影响,探究Hcp1在类鼻疽菌感染导致的MNGC形成中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PC006Δhcp1不表达Hcp1蛋白,而BPC006Δhcp1::hcp1能恢复Hcp1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和质膜分离实验都表明Hcp1可以定位在宿主细胞膜上,且相较于对照组抗Hcp1多克隆抗体能抑制类鼻疽菌感染所诱导的MNGC形成(P<0.01)。结论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时Hcp1可转位至细胞膜,并在MNGC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Hcp1 多核巨细胞 基因缺失与回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噬细胞胞内生存关键分泌蛋白筛选体系的构建
4
作者 石姚佳 田湉 +3 位作者 熊廷蓉 王于 张笑恺 邹全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5-821,共7页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巨噬细胞胞内感染状态下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体系,探索金葡菌胞内生存所需关键分泌蛋白。方法利用课题组建立的金葡菌分泌蛋白真核系统表达载体库,通过DNA转染表达技术,得到能够...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巨噬细胞胞内感染状态下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体系,探索金葡菌胞内生存所需关键分泌蛋白。方法利用课题组建立的金葡菌分泌蛋白真核系统表达载体库,通过DNA转染表达技术,得到能够在细胞内表达金葡菌分泌蛋白的RAW264.7巨噬细胞阵列。金葡菌感染RAW264.7后,清除胞外菌,观察金葡菌胞内生存情况。最后通过构建相应分泌蛋白的过表达及敲除金葡菌验证筛选结果。结果通过探索RAW264.7质粒转染剂量、金葡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以及感染时间,确立筛选体系的最优质粒转染剂量为1.0μg/孔、MOI为1.0、感染时间为4 h。筛选结果结合相应分泌蛋白过表达和敲除菌株验证,成功筛选出hypothetical protein、Serine protease E等分泌蛋白具有促进胞内金葡菌生存功能。结论成功构建金葡菌巨噬细胞胞内生存关键分泌蛋白筛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巨噬细胞 胞内感染 分泌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性免疫刺激分子麦冬皂苷的免疫增强效应及初步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姝琳 魏静 +8 位作者 朱宝行 叶演 潘佳乐 赵安妮 宋振 彭六生 李海波 孙红武 邹全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目的探究植物源性免疫刺激分子麦冬皂苷对以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为抗原的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应答增强效应及初步机制。方法用CCK-8法评价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对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目的探究植物源性免疫刺激分子麦冬皂苷对以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为抗原的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应答增强效应及初步机制。方法用CCK-8法评价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OPD’)对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s)的细胞毒性;将Balb/c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Control组、RBD组、RBD/OPD’组、RBD/Alum组,使用免疫剂量为抗原5μg/只、佐剂100μg/只,按照第0、21、42天肌肉注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监测小鼠体质量、生化指标等评价其体内安全性;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及其亚型抗体滴度;用ELISA试剂盒检测脾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ELISpot检测脾细胞分泌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的细胞数量;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DCs对抗原的摄取;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BMDCs对抗原的吞噬能力;用转录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究其增强免疫效应的机制。结果当OPD’浓度<5μg/mL时BMDCs存活率为100%;小鼠单次肌肉注射后除体质量略有下降外,生化指标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疫苗肌肉注射免疫后,RBD/OPD’组血清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滴度与RBD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与RBD组相比,RBD/OPD’组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IL-1β、TNF-α、IFN-γ显著增高(P<0.01),促进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OPD’处理后的BMDCs能摄取更多抗原,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D’能显著提高BMDCs的抗原摄取率(P<0.01);转录组学结果显示,与RBD组相比RBD/OPD’组PPAR信号通路显著富集。结论麦冬皂苷D’可有效增强RBD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皂苷 佐剂 免疫应答 蛋白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3A酶突变类型与舒芬太尼代谢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蒋颖 秦志刚 +7 位作者 冯力元 刘冠磊 黎洁钰 刘先哲 李勇帅 陈妍 李鹏 顾健腾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1-590,共10页
目的 基于细胞色素P450 3A(cytochrome P450 3A,CYP3A)酶突变类型,探究舒芬太尼在中国患者体内药物代谢的性别差异。方法 将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1G位点(cytochrome P450 3A4 gene*1G locus,CYP3A4*1G)和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 目的 基于细胞色素P450 3A(cytochrome P450 3A,CYP3A)酶突变类型,探究舒芬太尼在中国患者体内药物代谢的性别差异。方法 将中国人群细胞色素P450 3A4基因*1G位点(cytochrome P450 3A4 gene*1G locus,CYP3A4*1G)和细胞色素P450 3A5基因*3位点(cytochrome P4503A5 gene*3 locus,CYP3A5*3)突变组合可能导致的影响程度赋予不同权重,依据CYP3A酶突变程度将患者分为3类:Ⅰ类人群,CYP3A4*1G/*1G基因型或CYP3A4*1/*1G+CYP3A5*3/*3基因型;Ⅱ类人群,CYP3A4*1/*1G+CYP3A5*1/*3基因型;Ⅲ类人群,CYP3A4*1/*1基因型或CYP3A4*1/*1G+CYP3A5*1/*1基因型。研究采用单剂量、双盲、分层随机抽样设计,共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5名腔镜手术患者,独立的统计学家根据术前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每类各抽取30人构成研究队列(每组男女比例1:1),并随机命名各组为A、B或C组。临床研究人员和受试者对分组结果、基因检测结果双盲。90名患者入室后接受单剂量舒芬太尼诱导,于给药前2 min和给药后2~120 min内共10个时间点采集血样。术后测定血浆药物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同一群体内不同性别患者的药物代谢差异并揭盲。结果 队列符合二房室药代动力学模型,揭盲A、B、C组分别对应Ⅰ、Ⅱ、Ⅲ类人群。在不同CYP3A酶突变程度的患者群体内,女性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低于男性,女性的总清除率更高(P≤0.01),0~∞时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更小(P<0.05)。此外,Ⅰ类人群中女性的中央室消除速率和药物自中央室的分布速率较男性更大(P<0.05),男性的药物分布半衰期(P<0.05)和消除半衰期(P<0.01)更长。Ⅱ、Ⅲ类人群中男性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均大于女性(P<0.05)。结论 舒芬太尼在中国患者体内的药物代谢具有性别差异,女性体内舒芬太尼分布与消除均快于男性,男性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程度更高。术前CYP3A酶基因分型及术中个体化用药对于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CYP3A 舒芬太尼 药物代谢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贝母皂苷丙纳米乳的构建及其佐剂效应评价
7
作者 魏静 刘姝琳 +6 位作者 叶演 徐铭琦 宋振 邓炎 孙红武 马雷 李海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4-793,共10页
目的 制备土贝母皂苷丙纳米乳(tubeimoside Ⅲ nanoemulsion,TBMⅢ-NE),并评价其疫苗佐剂效应。方法 利用低能乳化法制备TBMⅢ-NE,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表征TBMⅢ-NE的粒径和平均分散系数,透射电镜观察TBMⅢ-NE的形态,CCK-8法检测TBMⅢ-NE... 目的 制备土贝母皂苷丙纳米乳(tubeimoside Ⅲ nanoemulsion,TBMⅢ-NE),并评价其疫苗佐剂效应。方法 利用低能乳化法制备TBMⅢ-NE,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表征TBMⅢ-NE的粒径和平均分散系数,透射电镜观察TBMⅢ-NE的形态,CCK-8法检测TBMⅢ-NE对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的细胞毒性;红细胞溶血实验评价TBMⅢ-NE的体外安全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BMⅢ-NE促进DC2.4对抗原的吞噬作用;TBMⅢ-NE与BMDCs共孵育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s表面CD40、CD86、MHC-Ⅰ和CCR7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BMDCs上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新冠病毒抗原RBD与TBMⅢ-NE联用免疫小鼠,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IgG2a、IgG1抗体水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特异性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细胞数量。结果 制备的空白纳米乳(blank nanoemulsion,BNE)和TBMⅢ-NE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5.46 nm和25.89 nm,平均多分散系数分别为0.214和0.125,透射电镜观察TBMⅢ-NE呈均匀“球型”且分散性良好;当TBMⅢ-NE佐剂稀释400倍时,BMDCs存活率约为86%;与游离土贝母皂苷丙(TBMⅢ)相比,TBMⅢ-NE的溶血毒性显著降低(P<0.01);TBMⅢ-NE可促进DC2.4对抗原的吞噬,并显著提高BMDCs表面CCR7的表达水平(P<0.05),具有促进树突状细胞向淋巴结迁移的潜力;TBMⅢ-NE还可促进BMDCs培养上清中IL-6和IL-1β的表达(P<0.05);与RBD联用,TBMⅢ-NE可显著提升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IgG2a、IgG1抗体的水平(P<0.01),并促进脾淋巴细胞中特异性IFN-γ的分泌(P<0.01),提示TBMⅢ-NE可以增强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结论 成功构建出质量稳定、具有高效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TBMⅢ-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贝母皂苷丙 纳米乳 疫苗佐剂 免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胃癌类器官增殖与耐药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张媛媛 段振铨 +6 位作者 李雨贤 黄梦秋 朱宝行 邱远 邹全明 彭六生 马代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3-461,共9页
目的体外构建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利用该模型探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胃癌类器官增殖与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 目的体外构建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利用该模型探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胃癌类器官增殖与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采用体外三维构建胃癌类器官;通过HE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和增殖相关因子Ki-67的表达。培养同一患者来源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光镜观察分析其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染色检测其表型。将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按1∶1比例共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类器官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其数量、平均直径与总面积。将单独培养的类器官设置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和共培养组中加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处理48 h,利用CellTiter-Glo^(R)3D试剂盒和CellEvent^(TM)Caspase 3/7分别检测类器官的细胞活力与凋亡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出10例患者来源的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胃癌类器官表现出与原发肿瘤一致的形态学特征并在CK7、CEA与Ki-67的表达上具有相似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呈现出典型的梭状及CD326^(-)、CD45^(-)、CD31^(-)、α-SMA^(+)、CD73^(+)、CD90^(+)、CD105^(+)表型特征。与单独培养的类器官对照组比较,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的类器官形成数量更多、平均直径更长且总面积更大(P<0.05)。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处理下,对照组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66和3.26μmol/L,而共培养组则分别为46.23和91.11μmol/L;与类器官单独培养的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中类器官的CellEvent?Caspase 3/7阳性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结论与单独培养的类器官比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的促瘤增殖与耐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类器官 成纤维细胞 共培养模型 药物敏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小鼠模型的组织病理改变及其在疫苗中的应用初探
9
作者 朱宝行 潘佳乐 +7 位作者 刘姝琳 叶演 宋振 李雨贤 杨赟 孙红武 邹全明 彭六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6-663,共8页
目的建立创伤弧菌最低致死剂量感染小鼠模型,评估创伤弧菌灭活全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创伤弧菌腹腔注射小鼠,确定感染的最低致死剂量;采用组织匀浆涂板检测脏器的细菌定植量,组织切片染色分析脏器的病理改变;将肝... 目的建立创伤弧菌最低致死剂量感染小鼠模型,评估创伤弧菌灭活全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创伤弧菌腹腔注射小鼠,确定感染的最低致死剂量;采用组织匀浆涂板检测脏器的细菌定植量,组织切片染色分析脏器的病理改变;将肝脏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细胞的应答变化;制备创伤弧菌灭活全菌疫苗,采用不同途径免疫小鼠,观察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成功确定了创伤弧菌腹腔感染的最低致死剂量为1×10^(6)CFU,创伤弧菌感染后主要定植在小鼠的肝脏,并造成了肝脏的严重病理损伤;与未感染组小鼠相比,感染组小鼠肝脏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而B细胞和T细胞的比例则相应的显著下降(P<0.05);小鼠经肌肉或腹腔单次注射灭活全菌疫苗7 d后即可有效抵抗创伤弧菌的致死性感染(P<0.01),但血清IgG抗体的水平并未明显升高。结论成功确定了创伤弧菌最低致死剂量感染小鼠模型及其组织病理学应答特征,灭活全菌疫苗可能通过IgG抗体非依赖的方式介导对该创伤弧菌感染小鼠的快速免疫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小鼠模型 肝损伤 灭活全菌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铜绿假单胞菌纳米疫苗在支气管扩张伴急性感染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研究
10
作者 吴梓瑜 张月月 +8 位作者 张译文 闫金琼 朱自凡 伍美霖 王亚婷 崔红荣 顾江 王颖 邹全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49-1058,共10页
目的构建小鼠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伴急性感染模型,评价自组装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纳米颗粒疫苗rePO-FN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方法①将6~8周龄SPF级C57BL/6雌性小鼠(体质量为18~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6):生... 目的构建小鼠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伴急性感染模型,评价自组装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纳米颗粒疫苗rePO-FN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方法①将6~8周龄SPF级C57BL/6雌性小鼠(体质量为18~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6):生理盐水组、弹性蛋白酶低剂量组、弹性蛋白酶中剂量组和弹性蛋白酶高剂量组。采用气管内连续3 d滴注不同剂量弹性蛋白酶的方法构建小鼠支扩模型,生理盐水组气管内滴注30μL生理盐水,弹性蛋白酶低剂量组、弹性蛋白酶中剂量组和弹性蛋白酶高剂量组分别滴注30μL含有0.65、1.30及2.60 U弹性蛋白酶的生理盐水溶液。通过ELISA实验比较支扩造模第14、21天小鼠肺部IL-6浓度及肺部病理组织改变情况,判断是否造模成功。②构建携载编码rePO-FN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并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采用亲和层析纯化后对目标蛋白进行复性,从而得到目的蛋白。通过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实验、动态光散射实验、分子筛层析及透射电镜等方法对rePO-FN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③将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10):PBS组、rePO组、rePO-FN组和Ferritin组。rePO-FN、rePO、Ferritin组分别免疫100μL含有10μg rePO-FN、rePO或Ferritin蛋白的PBS缓冲液,PBS组免疫100μL PBS缓冲液。分别于第0、7、14天肌肉注射免疫,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末次免疫7天后使用PA急性感染模型,比较PBS组、rePO组和rePO-FN组生存率和细菌定植差异。将C57BL/6J小鼠滴注2.60 U弹性蛋白酶构建支气管扩张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10):支扩PBS组、支扩rePO组和支扩rePO-FN组,于支扩造模21天后进行免疫。末次免疫7天后使用PA急性感染模型,比较各组之间生存率和细菌定植差异。结果①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气管内滴注反复弹性蛋白酶可引起小鼠肺组织IL-6浓度升高(P<0.05),且可见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壁结构破坏、肺泡融合、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的变化,且随剂量增加严重程度增加,表明成功构建小鼠支扩模型。②成功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rePO-FN,平均粒径为91.28 nm,其Zeta电位约为-6.5 mV,粒径分布指数为0.306。分子筛层析测定rePO-FN蛋白的出峰体积为8.80 mL,计算得出rePO-FN颗粒的分子量约为1400 kDa。③rePO-FN组和支扩rePO-FN组免疫后在PA XN-1菌株急性感染下的生存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肺组织细菌定植量分别低于rePO组及支扩rePO组免疫后(P<0.05)。结论rePO-FN免疫能高效诱导高效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并且在支扩小鼠中有显著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支气管扩张 rePO-FN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菌化合物HL-J6与金黄色葡萄球菌PBP1的相互作用研究
11
作者 徐铭琦 史祥睿 +6 位作者 刘威 段浩 魏静 邓炎 江悦 高英英 李海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2-921,共10页
目的 探究新型抗菌化合物HL-J6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1(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1, PBP1)的相互作用。方法 以MRSA252基因组DNA为模板,PBP1F/R为上下游引物,以Nde I/Xho I为酶切位点构建表达质粒pET30a-pbp1-39-608。将质... 目的 探究新型抗菌化合物HL-J6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1(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1, PBP1)的相互作用。方法 以MRSA252基因组DNA为模板,PBP1F/R为上下游引物,以Nde I/Xho I为酶切位点构建表达质粒pET30a-pbp1-39-608。将质粒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PBP1-39-608蛋白;利用肽聚糖侧链主干肽的硫酯类似物S2d作为底物,测定HL-J6对PBP1-39-608转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用微量热泳动技术(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MST)检测HL-J6与PBP1-39-608的亲和力,并通过细胞热转移实验(cell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确证结合作用;分别利用AutoDock Vina和Desmond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明确HL-J6与PBP1-39-608蛋白的结合模式和关键氨基酸残基。结果 成功构建pET30a-pbp1-39-608重组质粒,诱导表达后,经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103的PBP1-39-608蛋白;HL-J6可呈时间依赖性抑制PBP1-39-608的转肽酶活性(P<0.001);HL-J6与PBP1-39-608的结合解离常数Kd约为64.92μmol/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HL-J6通过与ILE-348、ASN-370、THR-516、PHE-423等主要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结合在PBP1-39-608的活性口袋,结合评分为-8.38 kcal/mol(<-5.00 kcal/mol);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结合后50 ns趋于稳定。结论 HL-J6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PBP1的转肽酶活性,并与其存在稳定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青霉素结合蛋白 HL-J6 重组蛋白: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中性粒细胞响应性发光纳米胶束的构建及其在小鼠烧伤模型成像中的应用
12
作者 胡涛 郭嘉伟 张建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5-349,共15页
目的基于发光材料鲁米诺(Luminol)构建中性粒细胞响应性发光纳米胶束,并考察其在小鼠烧烫伤模型早期炎症中的成像能力。方法以六氯三聚磷腈(hexachlorotripolyphosphazene,HCCP)为骨架材料,化学键合鲁米诺(Luminol)和聚乙二醇(polyethyl... 目的基于发光材料鲁米诺(Luminol)构建中性粒细胞响应性发光纳米胶束,并考察其在小鼠烧烫伤模型早期炎症中的成像能力。方法以六氯三聚磷腈(hexachlorotripolyphosphazene,HCCP)为骨架材料,化学键合鲁米诺(Luminol)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合成两亲性发光材料LHP,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等方法对LHP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将LHP溶于去离子水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LHP NM,同时测定其粒径大小和电位,并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纳米胶束的形态;使用光纤光谱仪、微弱发光测量仪和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对纳米胶束的光谱学性质、化学发光规律和体外发光成像能力进行详细评价。使用70、80和90℃热水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组对雌性Balb/c小鼠进行烫伤处理以建立Ⅰ度至深Ⅱ度小鼠烧烫伤模型,各组样本数n=10,通过H&E染色结果判断模型小鼠皮肤烫伤深度,采用荧光定量qPCR测定烫伤皮肤组织TNF-α,IL-1β、IL-6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mRNA表达水平,ROS检测试剂盒考察烧伤小鼠皮肤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随烫伤时间和深度变化的情况;采用FITC-Ly6G抗体标记中性粒细胞,观察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考察纳米胶束LHP NM在小鼠烧烫伤模型中的成像能力,分析发光强度改变与中性粒细胞募集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对发光纳米胶束在小鼠烧烫伤模型早期炎症反应监测及烧烫伤深度能力诊断中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核磁谱图解析证实一个HCCP分子上约键合了5个鲁米诺单元和一个聚乙二醇(PEG)链,TEM和粒径测定结果表明所制备纳米胶束形态呈空心球形,粒径约为120.000 nm。体外发光实验中,在不同浓度活性氧和MPO条件下,纳米胶束能实现高亮且持续的化学发光,发光强度与活性氧水平及纳米胶束浓度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细胞实验表明纳米胶束能够实现中性粒细胞响应性成像,发光强度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和LHP NM剂量呈正相关,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0.99。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烧烫伤模型小鼠皮肤损伤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P<0.05)。实验发现,在24 h时间点,80℃与70℃处理组对比,中性粒细胞募集数量增加约86.4%,发光成像强度增加约71.5%,证明烧伤深度与损伤局部中性粒细胞募集数量具有相关性,且LHPNM可在模型小鼠中实现中性粒细胞响应性成像,其成像强度变化与皮肤损伤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活性氧水平密切相关。结论成功构建中性粒细胞响应性发光纳米胶束LHP NM,基于LHP NM可实现小鼠烧烫伤模型皮肤损伤组织的响应性成像,其发光强度可准确反映烧烫伤模型中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ROS水平变化,从而实现小鼠烧烫伤模型早期炎症反应的实时监测,并为烧烫伤深度的诊断提供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纳米胶束 中性粒细胞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特异性敲除UTX以性别差异方式调控黑色素瘤肺转移
13
作者 黄沛 王洪晨 +5 位作者 黄河 谢佳新 吴玉 周思敏 廖馨怡 管潇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7-815,共9页
目的探究X染色体编码的表观调节因子UTX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Ncr1-i Cre工具雄鼠与UTX^(fl/fl)雌鼠杂交,获得F1代Ncr1-i Cre^(+)UTX^(fl/-)雄鼠,进而将F1代小鼠与UTX^(fl/fl)雌鼠杂交,获得... 目的探究X染色体编码的表观调节因子UTX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Ncr1-i Cre工具雄鼠与UTX^(fl/fl)雌鼠杂交,获得F1代Ncr1-i Cre^(+)UTX^(fl/-)雄鼠,进而将F1代小鼠与UTX^(fl/fl)雌鼠杂交,获得对照雄鼠Ncr1-i Cre^(-)UTX^(fl/-)(M-对照)和NK细胞特异性敲除UTX雄鼠Ncr1-i Cre^(+)UTX^(fl/-)(M-敲除);以及对照雌鼠Ncr1-i Cre^(-)UTX^(fl/fl)(F-对照)和UTX基因敲除雌鼠Ncr1-i Cre^(+)UTX^(fl/fl)(F-敲除)。UTX基因敲除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观察肺脏转移的肿瘤结节数量;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肺脏NK细胞比例(CD3~-CD19~-NK1.1^(+))、数量、成熟分子KLRG1和CD11b、表达活化受体NKG2D和CD69及效应分子穿孔素、颗粒酶B、CD107a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改变;继而将分选的NK细胞与B16F10细胞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B16F10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与M-对照雄鼠相比较,M-敲除雄鼠肺脏黑色素瘤结节数量显著减少(P<0.05);肺脏NK细胞比例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1);NK细胞成熟标志分子KLRG1和CD11b比例无显著改变;NK细胞毒性分子穿孔素表达增加(P<0.01),而效应分子颗粒酶B、脱颗粒标志分子CD107a,以及细胞因子IFN-γ无统计学差异;NK细胞与B16F10细胞共培养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相比于F-对照雌鼠,F-敲除雌鼠肺脏黑色素瘤结节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肺脏NK细胞比例和数量显著增加(P<0.05);KLRG1和CD11b比例显著减少(P<0.01);NK细胞穿孔素表达增加,颗粒酶B、CD107a和IFN-γ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NK细胞与B16F10细胞共培养,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结论NK特异性敲除UTX以性别差异方式调控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转移 黑色素瘤 NK细胞 性别 UT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Ⅲ型分泌系统BPSS1617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14
作者 吴利 黎礼达 +10 位作者 胡艺 黎元莉 陈海 朱雄 胡治强 马腾飞 韩丹 李倩 曹刘素 尹小毛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663-1667,共5页
目的构建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蛋白BPSS1617,并制备其抗体。方法采用PCR扩增BPSS1617全长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2b,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 目的构建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蛋白BPSS1617,并制备其抗体。方法采用PCR扩增BPSS1617全长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2b,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并分析该蛋白在类鼻疽杆菌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扩增类鼻疽杆菌BPC006株基因组中的BPSS1617基因;酶切和测序验证重组表达质粒p ET-22b-BPSS1617构建成功;经IPTG诱导表达、包涵体洗涤、纯化以及变性复性,成功获得纯度>95%,分子量为25×103的目的蛋白;将纯化的BPSS1617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抗BPSS1617蛋白多克隆抗体,经实验验证其特异性良好;同时BPSS1617蛋白主要定位于类鼻疽杆菌的细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表达、纯化获得BPSS1617蛋白,并成功制备了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且该蛋白定位于类鼻疽杆菌的细胞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蛋白表达 抗体制备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Ⅵ型分泌系统蛋白Hcp1的重组表达及免疫学性质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章美娟 胡治强 +6 位作者 夏瑀培 袁思琪 闫晶敏 饶承龙 李倩 杨文波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296-2301,共6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ed protein 1,Hcp1),并对其免疫学性质进行鉴定。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以pET-28a表达系统在E.coli BL21(DE3)中重组表达Hcp1;通过亲和层析制备高纯度Hcp1蛋白;...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ed protein 1,Hcp1),并对其免疫学性质进行鉴定。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以pET-28a表达系统在E.coli BL21(DE3)中重组表达Hcp1;通过亲和层析制备高纯度Hcp1蛋白;采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制备抗Hcp1血清,ELISA检测抗体滴度,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分析抗体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获得纯度达95%的重组Hcp1蛋白,该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的抗血清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抗体滴度(1∶512000),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Hcp1重组蛋白及其抗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Ⅵ型分泌系统蛋白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环境对胰岛β细胞系转录组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向前 王丽娜 +2 位作者 张梦军 陈晓玲 王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4-592,共9页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刺激因素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模型小鼠来源的胰岛β细胞系全转录组表达谱的影响,探讨高糖环境因素参与T1D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 NOD)小鼠来源的...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刺激因素对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模型小鼠来源的胰岛β细胞系全转录组表达谱的影响,探讨高糖环境因素参与T1D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 NOD)小鼠来源的胰岛β细胞系NIT-1细胞分为对照组(NIT1)和高糖处理组(HG),采用RNA-Seq技术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取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对DEGs进行GO注释以及KEGG Pathway富集性分析。结果 NIT1组和HG组之间共检测到DEGs 5 548个;其中HG组上调DEGs 2 701个,下调DEGs 2 847个,其中上调DEGs显著富集在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蛋白加工处理、泛素化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自噬、凋亡等途径;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代谢、生物合成、细胞周期、DNA复制等途径。HG组部分关键T1D自身抗原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结论高糖诱导胰岛β细胞系全转录组显著变化,表现出胰岛β细胞自身抗原的表达及抗原加工、处理能力增强,提示高糖因素可能与诱导β细胞自身免疫反应及T1D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高糖 胰岛Β细胞 转录组 自身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法构建的疏水药物新型口服递送系统及其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阳 刘仁凤 +2 位作者 窦寅 郭嘉伟 张建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53-1062,F0003,共11页
目的新设计并合成一种亲水性天冬氨酸多肽衍生物聚(异丙基)天冬酰胺(PIPAA),考察PIPAA能否有效负载含羧基疏水药物形成pH响应性微球,增加其在肠道pH条件下的溶出,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浓磷酸催化D,L-天冬氨酸在高温条件下聚... 目的新设计并合成一种亲水性天冬氨酸多肽衍生物聚(异丙基)天冬酰胺(PIPAA),考察PIPAA能否有效负载含羧基疏水药物形成pH响应性微球,增加其在肠道pH条件下的溶出,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浓磷酸催化D,L-天冬氨酸在高温条件下聚合成聚琥珀酰亚胺(PSI),并用异丙胺氨解PSI得到PIPAA;PSI和PIPAA结构经红外(FT-IR)和核磁(1H NMR)进行谱学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负载吲哚美辛(IND)的IND/PIPAA微球,并对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表征;利用FT-IR、1H 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IND与PIPA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IND分子在微球中的存在形式;体外评价了微球的pH响应性释药行为;灌胃给予大鼠载药微球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样中的IND含量;利用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IND/PIPAA微球的抗炎效果。结果FT-IR和1H NMR图谱证明PSI和PIPAA的成功合成。IND和PIPAA可以通过静电力、氢键和疏水作用自组装形成形态规整、粒径均一的载药微球,其中IND载药量和载药效率高,且IND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微球中。该微球在体外表现出良好的pH响应性释药行为。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IND/PIPAA微球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IND组的2.4倍。在急性足跖肿胀模型中,与生理盐水和IND相比,IND/PIPAA微球可以显著减轻足跖部位的炎症程度(P=0.046,P=0.002)。结论含羧基小分子疏水药物IND与亲水性天冬氨酸多肽衍生物PIPAA可以通过多重非共价键作用自组装形成形态规整、粒径均一的IND/PIPAA微球,该递送系统可有效增加IND在肠道环境的溶出速率,并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异丙基)天冬酰胺 自组装 肠道靶向 难溶性药物 PH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LINC01140对急性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骆青松 胡晓烨 +1 位作者 朱垚 高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68-773,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1140对U937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6年7-12月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骨髓标本和2017年5-6月在血液...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1140对U937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6年7-12月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骨髓标本和2017年5-6月在血液科进行骨髓检查提示为正常的10例骨髓标本,采用qRT-PCR检测AML患者骨髓及白血病细胞中LINC01140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LncRNA LINC01140-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U937细胞(对照组为shR-NC,实验组为shR-1、shR-2),采用qRT-PCR检测LINC01140的表达。细胞计数法、细胞克隆成球实验分别检测干扰LINC01140表达对U937细胞增殖和克隆成球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分别检测U937细胞周期和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 (1)LncRNA LINC01140在白血病患者和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2)下调LINC01140表达,U937细胞增殖减慢,细胞克隆成球数量减少,表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干扰LINC01140表达可导致U937细胞G_1期阻滞,其中shR-1和shR-2的G_1期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62.89±1.66)%、(59.03±1.00)%,相对于对照组的(46.25±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干扰LINC01140表达可下调U937细胞中G_1期相关蛋白Cyclin E1的表达,并可升高G_1期相关蛋白p21和p27的表达。结论LncRNA LINC01140在AML患者中高表达,在U937细胞中敲降LINC01140可导致细胞周期G_1期阻滞,从而显著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长链非编码RNA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种中药多糖与Siglec-9的亲和力测试及其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瑶瑶 刘娟娟 +3 位作者 秦怡玉 李瑾 刘红梅 贾乙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8,共9页
目的比较18种中药多糖与唾液酸特异性Ig样凝集素-9(sialic-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Siglec-9)的亲和力以及抗炎能力,探讨中药多糖发挥抗炎作用的新机制。方法选择18种不同药性的中药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硫酸法... 目的比较18种中药多糖与唾液酸特异性Ig样凝集素-9(sialic-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Siglec-9)的亲和力以及抗炎能力,探讨中药多糖发挥抗炎作用的新机制。方法选择18种不同药性的中药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多糖的单糖组成,红外光谱法检测中药多糖结构。通过竞争性ELISA法检测多糖与Siglec-9的亲和力,并研究中药多糖对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以及R848诱导中性粒细胞NETosis的影响,利用髓系细胞特异性敲除Siglec-E(Lyz2-cre:Siglec-E flox/flox)小鼠来源的原代巨噬细胞和腹腔中性粒细胞进一步明确多糖结合Siglec-9产生抗炎作用的机制。结果中药多糖的糖含量均在55%以上,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等组成,但单糖构成比各不相同。红外光谱检测4种代表性中药多糖均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柴胡和蒲公英多糖具有葡萄糖醛酸结构。枸杞和黄芪多糖与Siglec-9的亲和力,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R848诱导的中性粒细胞NETosis反应无显著抑制作用。柴胡和蒲公英多糖与Siglec-9亲和力较强(P<0.01),能够显著抑制上述炎症反应,但其抗炎作用在髓系细胞特异性敲除Siglec-E基因小鼠来源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消失。结论中药多糖与Siglec-9的亲和力有潜力成为研究中药抗炎作用的新的现代药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多糖 Siglec-9 抗炎 NET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2/TLR9激动剂对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程浩 杨赟 +6 位作者 孙红武 邓炎 李郭成 曹静文 魏静 迟宇 李海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9-836,共8页
目的评价toll-like receptor(TLR)2/TLR9激动剂对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8周龄雌性C57小鼠分为PBS组、Pam_(2)CSK_(4)(Pam)组、CpG ODN(CpG)组和Pam+CpG组,以不同剂量滴鼻免疫后24 ... 目的评价toll-like receptor(TLR)2/TLR9激动剂对肺部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8周龄雌性C57小鼠分为PBS组、Pam_(2)CSK_(4)(Pam)组、CpG ODN(CpG)组和Pam+CpG组,以不同剂量滴鼻免疫后24 h进行Ab肺部致死性感染,观察小鼠生存率。构建亚致死剂量Ab肺部感染模型,测定感染后小鼠血液、肺脏、肝脏、肾脏和脾脏的细菌定植量,并取小鼠肺脏和肾脏进行HE染色,分析病理损伤程度。探索免疫1、3、7 d后对小鼠Ab感染的保护作用,明确保护时间窗。Pam+CpG体外刺激A549上皮细胞和RAW264.7细胞,考察两种细胞对Ab的杀伤或吞噬作用。结果与PBS组比较,Pam+CpG组能显著提高Ab致死感染小鼠的生存率(P<0.05,P<0.01),降低亚致死感染后小鼠血液(P<0.01)、肺脏(P<0.01)、肝脏(P<0.05)、肾脏(P<0.01)和脾脏(P<0.01)的细菌定植量,减轻感染导致的病理损伤;在感染之前1 d或3 d免疫均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生存率(P<0.05),其中免疫后3 d保护效果最好。与PBS、Pam、CpG组比较,Pam+CpG组可以显著促进A549上皮细胞和R AW264.7细胞对Ab的杀伤或吞噬作用(P<0.01)。结论TLR2/TLR9激动剂合用对Ab致死和亚致死感染均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能的机制是其促进了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对Ab的杀伤或吞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TLR2 TLR9 滴鼻免疫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