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组织感染相关因素Meta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小丽 冯一梅 +3 位作者 孙恒蕊 张曦 孔佩艳 杜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63-1770,共8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血液病患者预防肛周感染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血液病...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血液病患者预防肛周感染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感染相关因素或主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2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查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交叉核对,有争议之处由3名评价者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析各个相关危险因素,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合计样本量1857例,其中肛周感染组272例,对照组1585例,肛周感染率14.6%。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化疗未缓解、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急性髓系白血病与血液病患者肛周感染形成有关,男性与女性发生肛周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化疗未缓解、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白血病 肛周组织感染 肛周感染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TKI治疗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患者转换氟马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松凡 文钦 +6 位作者 张颖 吕敬龙 舒华娥 颜红菊 张诚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46,共7页
目的 观察TKI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ronicphase, CML-CP)患者转换氟马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从重庆市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共5家医院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对一... 目的 观察TKI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hronicphase, CML-CP)患者转换氟马替尼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从重庆市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共5家医院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对一线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尼洛替尼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转换氟马替尼(600 mg/d)治疗的患者,观察氟马替尼的疗效及安全。统计患者治疗3、6、12个月时最佳反应率及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 MMR)率、累积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 CCyR)率、累积MMR率、累积深度分子学反应(deep molecular response, DMR)率、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 EFS)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共纳入100例CML-CP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8(3~36)个月,3、6、12个月最佳反应率分别为92.6%(88/95)、94.4%(85/90)和92.9%(79/85),随访截止至2023年8月20日,累积CCyR、MMR率分别为98.0%(98/100)、81.9%(77/94),达CCyR和MMR的中位时间均为3个月,累积DMR率为51.0%(51/100)。随访时间内,PFS率为100.0%(100/100),1年EFS率为85.6%(75/90)。氟马替尼最常见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腹泻腹痛(7.0%),其次为肾功能损害(6.0%)、肌肉骨骼疼痛(2.0%);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血小板减少(12.0%)、贫血(6.0%)和白细胞减少(2.0%)。结论 氟马替尼治疗TKI未达最佳反应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有较好的MMR和DMR,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BCR-ABL阳性 TKI 氟马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鞘氨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官翠 刘金宜 +8 位作者 蒋佩洁 许玉溪 田小龙 王筱淇 王瑞 杨世杰 宋清晓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9-368,共10页
目的 初步探讨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 PHS)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SUP-B15作为研究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检测细胞DNA合成能力,RNA-seq检测PHS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目的 初步探讨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 PHS)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SUP-B15作为研究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dU检测细胞DNA合成能力,RNA-seq检测PHS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PHS可能作用的分子途径,CTD数据库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PHS进行反向找靶,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PHS和BCL-2进行分子对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 PHS能抑制K562和SUP-B15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HS的半数抑制浓度在K562细胞中分别为17.67μmol/L(24 h)和12.52μmol/L(48 h),在SUP-B15细胞中分别为17.58μmol/L(24 h)和14.86μmol/L(48 h)。20μmol/L PHS作用白血病细胞48 h后,能显著抑制细胞DNA的合成(P<0.05)。对PHS作用于K562细胞后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PHS可能参与细胞凋亡正向调控、细胞质膜及组分、激酶结合与活性等生物功能。反向找靶结果提示,BCL-2作为PHS作用靶点的可能性最高。PHS作用白血病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呈剂量依赖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P<0.05),Cleaved 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PHS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可能与PHS/BCL-2结合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鞘氨醇 白血病 细胞凋亡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精准诊治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9-310,共12页
目的 随着对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液肿瘤的精准诊断和分层治疗逐年优化提升。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血液肿瘤诊断由人工化、经验化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在未来有望实现高效、高准确率的智能诊断;同时,小分子药物、抗... 目的 随着对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液肿瘤的精准诊断和分层治疗逐年优化提升。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血液肿瘤诊断由人工化、经验化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在未来有望实现高效、高准确率的智能诊断;同时,小分子药物、抗体类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新疗法在不断完善,新药不断涌现,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从血液肿瘤的精准/智能诊断、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等3个方面探讨血液肿瘤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精准诊断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罗莫司和伊马替尼治疗激素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观察: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5
作者 何云地 黄瑞昊 +6 位作者 洪涛 王蔚浩 杜雨軒 王筱淇 王峥 张云芳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313-2320,共8页
目的对比西罗莫司和伊马替尼作为二线药物,治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激素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teroid-refractory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SR-cGVHD)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中心确诊为... 目的对比西罗莫司和伊马替尼作为二线药物,治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激素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teroid-refractory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SR-cGVHD)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中心确诊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R-cGVHD的33例患者临床资料,接受伊马替尼治疗16例,接受西罗莫司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二线治疗后6个月和1年的缓解率、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2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1年无失败生存(failure free survival,FFS)和药物相关毒性。结果伊马替尼和西罗莫司治疗6个月整体缓解率分别是62.5%和41.2%(P=0.303),1年整体缓解率分别是73.3%和43.8%(P=0.149),6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是12.5%和23.5%(P=0.656),1年完全缓解率分别是20.0%和31.3%(P=0.6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马替尼2年OS和2年DFS均优于西罗莫司(P=0.041,P=0.043);伊马替尼和西罗莫司的药物相关毒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马替尼和西罗莫司治疗SR-cGVHD缓解率疗效相当,伊马替尼在短期生存和无病生存方面优于西罗莫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伊马替尼 西罗莫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检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血清标志物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婷 李小平 +8 位作者 高强国 高蕾 刘耀 张诚 孔佩艳 高力 冯一梅 饶军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80-2284,共5页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检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有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建立aGVHD的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检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有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建立aGVHD的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血液病医学中心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蛋白质芯片法和ELISA检测同时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组,n=30)和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对照组,n=30)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两种不同实验方法检测均发现,aGVHD组患者血清中IL-7、IL-2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CD127在aGVHD组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P<0.05)。其中IL-27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7~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芯片和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高,结果一致。可以建立先通过蛋白质芯片法筛选出有临床意义的重点细胞因子,再扩大样本量后通过ELISA法进行重复验证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利于临床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清生物标志物 IL-7 IL-27 CD1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的精准诊治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曦 饶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675-1680,共6页
血液肿瘤是原发于造血器官并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的高度异质性恶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放疗及化疗,但效果不佳。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分子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血液肿瘤的分型、危险度分层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推动了靶向... 血液肿瘤是原发于造血器官并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的高度异质性恶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放疗及化疗,但效果不佳。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及分子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血液肿瘤的分型、危险度分层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推动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基于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危险度分层,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分子分型 危险度分层 精准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I1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蔺诗佳 刘雨青 +7 位作者 姚浛 朱丽丹 赵伟 陈婷 向茜茜 王路 张曦 孔佩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699-1705,共7页
目的探讨EVI1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及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伴EVI1基因阳性的7例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中位年龄8(3~... 目的探讨EVI1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及其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伴EVI1基因阳性的7例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中位年龄8(3~49)岁。采用巢式PCR检测患者EVI1基因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骨髓形态学类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结果EVI1阳性的AML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均为高危。随访至2020年5月31日,7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正规化疗过程中复发。有6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患者在移植前骨髓细胞学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1例患者行抢救性移植后达细胞学CR;1例患者经正规化疗过程中出现疾病复发未行移植,于确诊后10个月死亡。到随访截止时间,仅1例患者死亡,余6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均持续缓解。结论EVI1阳性的AML患者预后不良,易复发,但不影响CR率,形态学以M4和M5更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EVI1基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血液肿瘤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曦 黄瑞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61-2266,共6页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relapse or recurrent,R/R)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显著效果为R/R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世界各大医院都以进一步提升CAR-T疗效和扩大其受益...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relapse or recurrent,R/R)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显著效果为R/R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世界各大医院都以进一步提升CAR-T疗效和扩大其受益范围为目的,开展了针对CAR-T细胞结构、配套疗法及毒副作用管理措施的临床实验。目前,在嵌合抗原受体(CAR)结构设计优化、临床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升和促进CAR-T细胞转归续存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CAR-T细胞疗法临床运用的流程渐渐清晰,针对并发症的有效应对手段也逐渐丰富。但是在对某些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探索中,也不乏结果不尽如人意的临床研究,这为CAR-T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从制备到临床运用的各个角度出发,分析成败的原因,不断改进优化,才能最终把握成败。本文就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发展动向及走向与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一梳理,并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血液肿瘤 白血病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分选的表面标志组合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雨軒 王平 +9 位作者 葛晓军 王筱淇 洪涛 王蔚浩 何云地 黄瑞昊 邓小娟 刘帅妹 杨世杰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331-2336,共6页
目的观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分布变化规律,探讨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分选出的特定细胞亚群在cGVHD发病过程中对疾病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陆军军医... 目的观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分布变化规律,探讨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分选出的特定细胞亚群在cGVHD发病过程中对疾病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58例,根据移植后是否发生cGVHD分为cGVHD组(发生cGVHD,n=43)和对照组(未发生cGVHD,n=15),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患者免疫细胞亚群比率及分布情况,募集患者原发诊断包括ALL、AML、CML、MDS、SAA和重型β地中海贫血。其中发生cGVHD的中位时间为178.5(47~1328)d,每例患者于随访过程中发生cGVHD时或病程中随访当日留取外周血标本。结果cGVHD组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过渡型B细胞的分布水平显著降低,CD19^(+)B淋巴细胞的分布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cGVHD的患者组外周血中Tregs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发生cGVHD的患者组明显降低,中度cGVHD患者Th17细胞较轻度患者分布水平显著升高,CD19^(+)B淋巴细胞在轻度、中度患者中显著升高;比较不同cGVHD靶器官,仅累及皮肤病变的患者与仅累及肝脏的患者Tregs较对照组中显著降低,而合并皮肤及肝脏损伤患者的外周血中滤泡辅助T细胞的分布显著高于仅累及黏膜或眼睛等器官的患者。结论移植后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是临床辅助cGVHD诊疗随访的重要参考指标。使用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组合的特异性策略分选出的调节性T细胞、过渡型B细胞对cGVHD患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靶器官损伤都有特异性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细胞亚群 调节性T细胞 过渡型B细胞 辅助滤泡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思宇 邓小娟 +4 位作者 张雨薇 苟阳 张曦 彭贤贵 王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909-1912,共4页
目的探讨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实验室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术... 目的探讨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实验室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例病例均符合ALL表型,FISH检测示BCR-ABL阳性,RQ-PCR(p190、p210、p230)呈阴性,最后增加罕见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而诊断为罕见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1例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ions,TKI)治疗,持续完全缓解4月余;另1例患者未接受TKI治疗,诊断1月余后死亡。结论融合基因多技术联检有助于发现和确诊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TKI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a3 BCR-ABL 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2
作者 洪涛 王瑞 +10 位作者 王筱淇 王蔚浩 杜雨軒 何云地 马超 安慧慧 王俊洁 张云芳 高强国 杨世杰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276-2285,共10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预防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接受全身辐照的雄性BALB/c小鼠移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预防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接受全身辐照的雄性BALB/c小鼠移植雄性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构建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aGVHD模型,建模部分实验分组:BM组[尾静脉注射500μL供者C57BL/6小鼠骨髓细胞(5×10^(6)/只)悬液]和aGVHD组[尾静脉注射500μL骨髓细胞(5×10^(6)/只)和脾脏细胞(5×10^(6)/只)混悬液]。观察小鼠生存率、临床评分和体质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嵌合度;HE染色观察aGVHD靶器官(肺脏、肝脏、结肠、小肠)的病理学改变。收集P4代HUCMSCs,于移植当天混合供者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输注BALB/c小鼠,实验分组:①aGVHD组(处理同建模部分);②aGVHD+MSCs组[经尾静脉注射500μL骨髓细胞(5×10^(6)/只)、脾脏细胞(5×10^(6)/只)和HUCMSCs(5×10^(5)/只)混悬液]。观察HUCMSCs对aGVHD的预防效果,应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FN-γ、TNF-α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在靶器官中绝对数计数和凋亡水平。结果aGVHD组较BM组生存率降低、临床评分增高、体质量减轻明显(P<0.05),靶器官病理损伤更为严重(P<0.05);移植后小鼠达完全嵌合。HUCMSCs输注显著改善移植后小鼠生存、降低临床评分和靶器官病理损伤(P<0.05),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浓度(P<0.05),增加CD4^(+)T细胞在靶器官中的凋亡,CD4^(+)T细胞绝对数计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HUCMSCs联合allo-HSCT能有效预防及减轻小鼠aGVHD,其作用机制主要是HUCMSCs介导淋巴细胞凋亡,减少其在靶器官中的浸润和调控炎症因子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疗法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优势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13
作者 王蔚浩 杨世杰 +10 位作者 杜雨軒 王筱淇 洪涛 何云地 王瑞 马超 安慧慧 王俊洁 张云芳 高强国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286-2293,共8页
目的构建皮肤优势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小鼠模型。方法利用致死剂量辐照BALB/c小鼠,并接受来自B10.D2供鼠混合的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以构建皮肤优势型cGVHD小鼠模型,通过小鼠临床表现、病理特... 目的构建皮肤优势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小鼠模型。方法利用致死剂量辐照BALB/c小鼠,并接受来自B10.D2供鼠混合的骨髓细胞和脾脏细胞以构建皮肤优势型cGVHD小鼠模型,通过小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靶器官细胞亚群评估模型构建情况。结果模型小鼠的临床表现以皮肤脱毛、硬化、皮屑、结痂和由皮肤皱缩硬化引起的弓背和关节僵直为主,临床病理评分随疾病进展升高,但无明显肠道cGVHD表现。病理改变中皮肤出现明显胶原沉积,毛囊减少甚至消失,而其他靶器官病理改变不明显。对以上靶器官行T细胞亚群分析,发现Th1细胞、CD4^(+)IL-13^(+)T细胞和Tc1细胞与疾病进展密切。结论成功构建可用于实验研究的皮肤优势型小鼠cGVHD模型,病理变化主要以皮肤纤维化表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皮肤 肝脏 肺脏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代谢产物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一硕 饶军 +13 位作者 夏菁 马娜丫 蔺诗佳 李甫 唐书翰 周沙 曾韫璟 李炘檑 黄德智 李琼 刘帮洞 赵先兰 魏锦 张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 观察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能量代谢角度寻找监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治的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诊患者,并招... 目的 观察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从能量代谢角度寻找监测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诊治的1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诊患者,并招募同期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选择性反应/多反应监测技术(selected/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SRM/MRM)检测其血清中能量相关代谢产物的差异,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能量代谢相关产物水平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环磷腺苷、琥珀酸、柠檬酸和顺乌头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6-磷酸葡萄糖水平升高(P<0.05),且患者血清中的柠檬酸和琥珀酸水平与疾病危险度分级(低危、中危、高危)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苹果酸和柠檬酸水平与患者中期疗效评估结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或疾病稳定(SD)]呈明显负相关(P<0.05)。对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n=10),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血清中环磷腺苷、琥珀酸、柠檬酸、异柠檬酸和顺乌头酸含量亦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柠檬酸与琥珀酸的水平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中期疗效评估(CD/PR或SD)呈明显相关性(P<0.05);对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n=6),与健康对照相比,其血清中环磷腺苷、柠檬酸和琥珀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而6-磷酸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中琥珀酸水平分别与患者临床分期和危险度分级都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在血清代谢产物水平上共鉴定出5个差异代谢产物,其中琥珀酸、柠檬酸有希望成为血清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血清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多反应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108140例疑似贫血患者地中海贫血筛查及检出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嫄 朱丽丹 +7 位作者 张颖 刘圣艳 陈永平 王劲 张勇 谢成敏 张曦 李云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50-1756,共7页
目的明确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分布特点及基因类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来自重庆36个区县送检的108140例疑似贫血患者的样本,采用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及反向斑点膜条杂交法(RDB)同时检测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常见3种基因... 目的明确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分布特点及基因类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来自重庆36个区县送检的108140例疑似贫血患者的样本,采用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及反向斑点膜条杂交法(RDB)同时检测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常见3种基因型和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常见17种点突变,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9988例(9.24%)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其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5448例,检出率为5.04%(5448/108140),以--SEA/αα基因缺失型最常见(占α-地贫45.71%);本次检测出13种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共有β-地贫携带者4368例,检出率为4.04%(4368/108140),4359例(占β-地贫99.8%)为杂合子,以CD41-42(-CTTT)、CD17(AAG>TAG)、IVS2-654(C>T)为主;发现1例纯合子(-28(A>G)/-28(A>G)),重庆尚未见报道;8例(占β-地贫0.18%)为双重杂合突变,本研究中发现CAP(A-C)/IVS2-654(C>T)和CD17(AAG>TAG)/βE(GAG>AAG)2种类型双重杂合突变国内未见报道;确诊α-地贫复合β-地贫携带者172例,检出率为0.16%(172/108140),以-α3.7/αα复合CD41-42(-CTTT)最为常见,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率位于全国中间水平;共发现4种三重杂合突变型,其中-α4.2/αα,βE(GAG>AAG),IVS2-654(C>T)、-α3.7/αα,-α4.2/αα,-29(A-G)、-α3.7/αα,-α4.2/αα,CD17(AAG>TAG)3种突变型国内未见报道。结论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构成比具有区域性特征,α-地贫和β-地贫发病率较两广地区低,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发病率处于中间水平,5种突变基因型为国内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果 曾韫璟 +6 位作者 王平 邓小娟 项颖 李云龙 彭贤贵 高力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681-1686,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筛选和富集肿瘤浆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3家医院60例初诊骨髓瘤患者,每例患者抽取骨髓液3~4 mL,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行流式细胞仪和FISH检测(直接检测... 目的探讨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筛选和富集肿瘤浆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市3家医院60例初诊骨髓瘤患者,每例患者抽取骨髓液3~4 mL,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行流式细胞仪和FISH检测(直接检测组),另一份先行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之后行流式细胞仪和FISH检测(CD45分选组)。比较每位患者分选前后骨髓液中浆细胞的比例、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和危险度分层的情况。结果骨髓液直接检测组浆细胞的比例为(14.5±13.8)%,采用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处理后浆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为(51.5±30.3)%(P<0.001),分选组浆细胞比例平均为直接检测组(分选前)的7.69倍。骨髓液直接检测组17例患者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而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后有39例患者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显著增高(P<0.001),IgH重排、13q14缺失、1q21扩增和17p缺失的检测阳性率在分选后均显著增高。根据mSMRAT3.0标准,直接检测组高危患者仅占28.3%,而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后高危患者的比例明显增高(P=0.002),占53.3%。结论新型CD45阴性细胞分选技术简单易行,提高骨髓瘤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准确进行危险度分层以指导治疗,可以推广至基层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5阴性细胞分选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觉压力对重症监护室护士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正念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28
17
作者 何伟 王宗华 +4 位作者 王蕾 杜欣 李琴 陈雨露 宋彩萍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4-731,共8页
目的研究正念和心理弹性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知觉压力与焦虑、抑郁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目的研究正念和心理弹性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护士知觉压力与焦虑、抑郁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MAAS)对2021年4-7月重庆市15所医院的563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护士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5.99±10.10)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8.62±11.4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和收入是ICU护士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职称、收入和现患疾病是ICU护士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焦虑与知觉压力呈正相关(r=0.578,P<0.01),与心理弹性和正念呈负相关(r=-0.487、-0.525,P<0.01),抑郁与知觉压力呈正相关(r=0.591,P<0.01),与心理弹性和正念呈负相关(r=-0.569、-0.552,P<0.01);中介效应分析提示正念和心理弹性在ICU护士知觉压力与焦虑、抑郁情绪中起链式中介作用(P<0.01)。结论ICU护士存在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正念和心理弹性在ICU护士知觉压力与焦虑、抑郁情绪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护士 正念 知觉压力 心理弹性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维持治疗预防外周T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红云 董松 +2 位作者 曾韫璟 高力 张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724-1729,共6页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预防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49例,根据移植后是否采用西达本胺维持治...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预防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49例,根据移植后是否采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6例)。试验组在移植后30~45 d予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口服30 mg/次,2次/周,间隔不少于3 d,早餐30 min后服用);对照组移植结束后不采用药物治疗,仅定期观察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移植后2年复发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年复发率,1年、2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西达本胺维持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访至2020年5月,试验组移植后2年复发率为3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2%(P=0.047)。移植后1年,试验组复发5例(21.7%),对照组复发14例(53.8%),对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39)。移植后1年,试验组PFS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OS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年,试验组PFS及O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西达本胺维持治疗的复发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骨髓浸润、IPI评分无相关性(P>0.05),而移植前疾病未达完全缓解及乳酸脱氢酶升高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西达本胺维持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10例,乏力5例,消化道不良反应4例;肝肾功能轻度损害、血栓事件各1例,无1例发生心脏毒副作用。结论西达本胺维持治疗可降低外周T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达本胺 维持治疗 外周T细胞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时代下如何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赋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曦 黄瑞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271-2275,共5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肿瘤的手段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植方案和技术体系,尤其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熟运用,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受限的问题。表观遗传调控药物、靶向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肿瘤的手段之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植方案和技术体系,尤其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熟运用,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受限的问题。表观遗传调控药物、靶向白血病关键通路及免疫细胞疗法的不断涌现,为血液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新的赋能手段。本文对新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程(移植前、中、后)的应用及相关临床新技术、新方案进行总结,认为靶向药物等新药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更加紧密地联合是进一步提高移植疗效、增加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将现有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与新药有机地整合出最佳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疗效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今后该领域研究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肿瘤 CAR-T细胞疗法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红云 陈果 +2 位作者 曾韫璟 张曦 高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96-2300,共5页
目的探讨输注脐带间充质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2018年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患者的资料,比较输注脐带间充质细胞28例患者(输注组)与未输注脐带间充质... 目的探讨输注脐带间充质细胞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2018年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患者的资料,比较输注脐带间充质细胞28例患者(输注组)与未输注脐带间充质细胞24例患者(未输注组)出血性膀胱炎的持续时间、反应率及疼痛评分,观察脐带间充质细胞输注的安全性。结果输注组患者总有效率大于未输注组(100.0%vs 45.8%);输注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较未输注组明显缩短[(20.6±13.5)d vs(33.9±21.7)d,P<0.05]。与未输注组比较,输注组出血性膀胱炎患者肉眼血尿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6.3±14.8)d vs(38.9±24.0)d,P<0.05];镜下血尿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31.3±13.6)d vs(48.9±22.0)d,P<0.05]。输注脐带间充质细胞不增加血CMV及尿BKV感染率。结论脐带间充质细胞能明显缩短出血性膀胱炎患者的病程,减少痛苦,改善预后,且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膀胱炎 脐带间充质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CMV病毒 BK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