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血液病患者预防肛周感染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血液病...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血液病患者预防肛周感染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血液病患者并发肛周感染相关因素或主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2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查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交叉核对,有争议之处由3名评价者共同讨论并达成一致。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析各个相关危险因素,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合计样本量1857例,其中肛周感染组272例,对照组1585例,肛周感染率14.6%。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化疗未缓解、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急性髓系白血病与血液病患者肛周感染形成有关,男性与女性发生肛周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化疗未缓解、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肛周感染的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两种方法检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有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建立aGVHD的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目的采用两种方法检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有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建立aGVHD的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血液病医学中心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蛋白质芯片法和ELISA检测同时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组,n=30)和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对照组,n=30)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两种不同实验方法检测均发现,aGVHD组患者血清中IL-7、IL-2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CD127在aGVHD组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P<0.05)。其中IL-27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7~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芯片和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高,结果一致。可以建立先通过蛋白质芯片法筛选出有临床意义的重点细胞因子,再扩大样本量后通过ELISA法进行重复验证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利于临床开展。展开更多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relapse or recurrent,R/R)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显著效果为R/R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世界各大医院都以进一步提升CAR-T疗效和扩大其受益...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relapse or recurrent,R/R)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显著效果为R/R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世界各大医院都以进一步提升CAR-T疗效和扩大其受益范围为目的,开展了针对CAR-T细胞结构、配套疗法及毒副作用管理措施的临床实验。目前,在嵌合抗原受体(CAR)结构设计优化、临床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升和促进CAR-T细胞转归续存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CAR-T细胞疗法临床运用的流程渐渐清晰,针对并发症的有效应对手段也逐渐丰富。但是在对某些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探索中,也不乏结果不尽如人意的临床研究,这为CAR-T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从制备到临床运用的各个角度出发,分析成败的原因,不断改进优化,才能最终把握成败。本文就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发展动向及走向与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一梳理,并做出展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两种方法检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有临床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并阐明两种方法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建立aGVHD的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本血液病医学中心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采用蛋白质芯片法和ELISA检测同时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aGVHD组,n=30)和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对照组,n=30)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两种不同实验方法检测均发现,aGVHD组患者血清中IL-7、IL-2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CD127在aGVHD组患者中表达水平降低(P<0.05)。其中IL-27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7~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芯片和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高,结果一致。可以建立先通过蛋白质芯片法筛选出有临床意义的重点细胞因子,再扩大样本量后通过ELISA法进行重复验证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筛查流程,利于临床开展。
文摘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细胞)疗法对复发难治(relapse or recurrent,R/R)B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显著效果为R/R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世界各大医院都以进一步提升CAR-T疗效和扩大其受益范围为目的,开展了针对CAR-T细胞结构、配套疗法及毒副作用管理措施的临床实验。目前,在嵌合抗原受体(CAR)结构设计优化、临床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升和促进CAR-T细胞转归续存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CAR-T细胞疗法临床运用的流程渐渐清晰,针对并发症的有效应对手段也逐渐丰富。但是在对某些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探索中,也不乏结果不尽如人意的临床研究,这为CAR-T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从制备到临床运用的各个角度出发,分析成败的原因,不断改进优化,才能最终把握成败。本文就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发展动向及走向与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一梳理,并做出展望。
文摘目的观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患者免疫细胞亚群分布变化规律,探讨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分选出的特定细胞亚群在cGVHD发病过程中对疾病发展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58例,根据移植后是否发生cGVHD分为cGVHD组(发生cGVHD,n=43)和对照组(未发生cGVHD,n=15),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患者免疫细胞亚群比率及分布情况,募集患者原发诊断包括ALL、AML、CML、MDS、SAA和重型β地中海贫血。其中发生cGVHD的中位时间为178.5(47~1328)d,每例患者于随访过程中发生cGVHD时或病程中随访当日留取外周血标本。结果cGVHD组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及过渡型B细胞的分布水平显著降低,CD19^(+)B淋巴细胞的分布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cGVHD的患者组外周血中Tregs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发生cGVHD的患者组明显降低,中度cGVHD患者Th17细胞较轻度患者分布水平显著升高,CD19^(+)B淋巴细胞在轻度、中度患者中显著升高;比较不同cGVHD靶器官,仅累及皮肤病变的患者与仅累及肝脏的患者Tregs较对照组中显著降低,而合并皮肤及肝脏损伤患者的外周血中滤泡辅助T细胞的分布显著高于仅累及黏膜或眼睛等器官的患者。结论移植后免疫细胞亚群检测是临床辅助cGVHD诊疗随访的重要参考指标。使用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组合的特异性策略分选出的调节性T细胞、过渡型B细胞对cGVHD患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靶器官损伤都有特异性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