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对椎管内分娩镇痛下自然分娩后会阴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产科74名经阴道分娩并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产妇,其中初产妇60例,经产妇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对椎管内分娩镇痛下自然分娩后会阴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产科74名经阴道分娩并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产妇,其中初产妇60例,经产妇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n=37)。在会阴切开术或会阴修补术前进行0.75%罗哌卡因或1%利多卡因会阴局部浸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会阴疼痛进行评价分级,并对产妇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在注药后1 min (33 vs 26例,P=0.043),产后3 h (31 vs 20例,P=0.006)、4 h (27 vs 11例,P<0.001)、6 h (20 vs 0例,P=0.030),罗哌卡因组VAS为0的产妇多于利多卡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坐立(11 vs 0例,P<0.001)、排尿(22 vs 3例,P<0.001)和睡觉(32 vs 24例,P=0.030)时,罗哌卡因组VAS评分为0的产妇人数均多于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对分娩镇痛满意的产妇(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多于利多卡因组(36 vs 29例,P=0.013)。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静脉pH值、碱剩余、乳酸含量、二氧化碳分压和血红蛋白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会阴浸润麻醉较之于利多卡因能提供更快和更长时间的镇痛,可显著提高椎管内分娩镇痛下自然分娩产妇的满意度。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A)(含非计划性全身麻醉)与CSA联合计划性全身麻醉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接受剖宫产手术术中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孕28周后于本院超声科诊断为...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A)(含非计划性全身麻醉)与CSA联合计划性全身麻醉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接受剖宫产手术术中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孕28周后于本院超声科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准备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2组(n=53):①腰硬联合+计划性全身麻醉(spinal+general anesthesia,SGA)组,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剖宫产、待胎儿取出夹闭脐带后实施全麻;②CSA组:产妇接受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转入ICU率、血流动力学参数、血制品的输入量、术后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术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①CSA组因术中不能耐受转为全麻者(CSA-GA组)18例,CSA-GA组产妇术中失血量[(2 994±1 895)vs(1 181±504) mL]及失血量>2 000 mL(12 vs 6例)、术后转入ICU(10 vs 2例)、产后30 d抑郁(16 vs 22例)的发生率高于仅接受常规腰硬联合麻醉(CSA-only)组(P均<0.01)。②SGA组的产妇失血量>2 000 mL(8 vs 18例,P<0.05)、术后转入ICU(3 vs 12例,P<0.05)以及产后30 d抑郁发生比例(11/53 vs 38/53,P<0.01)明显低于CSA组。结论接受剖宫产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与非计划性全身麻醉比较,计划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大出血发生率和ICU入住率;计划性全身麻醉可通过改善手术条件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多联数字评分量表在开胸手术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联数字评分量表组(M组)和对照组2组(n=37)。M组:患者离开手术室转送到监护病房前及术后每2小时根据多联...目的评价多联数字评分量表在开胸手术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联数字评分量表组(M组)和对照组2组(n=37)。M组:患者离开手术室转送到监护病房前及术后每2小时根据多联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恶心及呕吐评分量表、呼吸抑制程度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调整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持续剂量和单次加强剂量;对照组:按照预设的持续给药剂量和单次PCA剂量实施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剂量不予调整。两组PCIA的预设镇痛方案为:舒芬太尼300μg+氟比洛芬酯200 mg+托烷司琼15 mg,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300 m L持续泵注,持续给药剂量3 m L/h,单次PCA剂量2 m 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8、24 h和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48 h PCA的总共消耗量、PCA的有效按压次数、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各个观察时间点M组的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的PCA有效按压次数显著降低(P<0.05);M组术后2 h和4 h运动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和8 h BCS舒适评分明显升高(P<0.05);M组术后2 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M组术后2 h PCA消耗量明显增加(P<0.05),术后4、8、24、48 h消耗量明显降低(P<0.05),M组总体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48 h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2例呼吸抑制,2例眩晕和3例恶心、呕吐,M组发生3例眩晕和2例恶心、呕吐。两组均无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结论与单纯PCIA相比,多联数字评分量表指导实施的PCIA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提高了术后镇痛的质量和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低病毒载量乙肝肝癌人群发生肝切除术后肝衰(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首次接受肝切除术的403例低病毒载量乙肝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HLF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多种指标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结果本研究确定抗病毒治疗史、饮酒史、乙肝表面抗原值及国际标准化比值为低病毒载量乙肝肝癌人群发生PHLF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表现出卓越的区分能力,AUC值分别为0.744(95%CI:0.671~0.818)和0.737(95%CI:0.599~0.876)。校准曲线显示出模型的高准确性(训练集:P=0.995;验证集:P=0.701),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分析均表明模型提供了更大的临床益处。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有效评估低病毒载量乙肝肝癌人群发生PHLF的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对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摘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对椎管内分娩镇痛下自然分娩后会阴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产科74名经阴道分娩并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产妇,其中初产妇60例,经产妇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n=37)。在会阴切开术或会阴修补术前进行0.75%罗哌卡因或1%利多卡因会阴局部浸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会阴疼痛进行评价分级,并对产妇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在注药后1 min (33 vs 26例,P=0.043),产后3 h (31 vs 20例,P=0.006)、4 h (27 vs 11例,P<0.001)、6 h (20 vs 0例,P=0.030),罗哌卡因组VAS为0的产妇多于利多卡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坐立(11 vs 0例,P<0.001)、排尿(22 vs 3例,P<0.001)和睡觉(32 vs 24例,P=0.030)时,罗哌卡因组VAS评分为0的产妇人数均多于利多卡因组。罗哌卡因组对分娩镇痛满意的产妇(评价为非常满意和满意)多于利多卡因组(36 vs 29例,P=0.013)。罗哌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静脉pH值、碱剩余、乳酸含量、二氧化碳分压和血红蛋白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会阴浸润麻醉较之于利多卡因能提供更快和更长时间的镇痛,可显著提高椎管内分娩镇痛下自然分娩产妇的满意度。
文摘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A)(含非计划性全身麻醉)与CSA联合计划性全身麻醉对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接受剖宫产手术术中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孕28周后于本院超声科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准备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2组(n=53):①腰硬联合+计划性全身麻醉(spinal+general anesthesia,SGA)组,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实施剖宫产、待胎儿取出夹闭脐带后实施全麻;②CSA组:产妇接受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转入ICU率、血流动力学参数、血制品的输入量、术后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术后产妇抑郁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①CSA组因术中不能耐受转为全麻者(CSA-GA组)18例,CSA-GA组产妇术中失血量[(2 994±1 895)vs(1 181±504) mL]及失血量>2 000 mL(12 vs 6例)、术后转入ICU(10 vs 2例)、产后30 d抑郁(16 vs 22例)的发生率高于仅接受常规腰硬联合麻醉(CSA-only)组(P均<0.01)。②SGA组的产妇失血量>2 000 mL(8 vs 18例,P<0.05)、术后转入ICU(3 vs 12例,P<0.05)以及产后30 d抑郁发生比例(11/53 vs 38/53,P<0.01)明显低于CSA组。结论接受剖宫产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与非计划性全身麻醉比较,计划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大出血发生率和ICU入住率;计划性全身麻醉可通过改善手术条件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评价多联数字评分量表在开胸手术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联数字评分量表组(M组)和对照组2组(n=37)。M组:患者离开手术室转送到监护病房前及术后每2小时根据多联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amsay镇静评分、BCS(bruggrmann comfort scale)舒适评分、恶心及呕吐评分量表、呼吸抑制程度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调整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持续剂量和单次加强剂量;对照组:按照预设的持续给药剂量和单次PCA剂量实施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剂量不予调整。两组PCIA的预设镇痛方案为:舒芬太尼300μg+氟比洛芬酯200 mg+托烷司琼15 mg,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300 m L持续泵注,持续给药剂量3 m L/h,单次PCA剂量2 m 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8、24 h和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48 h PCA的总共消耗量、PCA的有效按压次数、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各个观察时间点M组的静息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的PCA有效按压次数显著降低(P<0.05);M组术后2 h和4 h运动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和8 h BCS舒适评分明显升高(P<0.05);M组术后2 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术后48 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降低(P<0.05);M组术后2 h PCA消耗量明显增加(P<0.05),术后4、8、24、48 h消耗量明显降低(P<0.05),M组总体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48 h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2例呼吸抑制,2例眩晕和3例恶心、呕吐,M组发生3例眩晕和2例恶心、呕吐。两组均无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结论与单纯PCIA相比,多联数字评分量表指导实施的PCIA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开胸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提高了术后镇痛的质量和患者的总体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