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宋娜丽 阮潜瑛 +6 位作者 刘奇 李晨晨 陈寒梅 陈敏 刁荣华 王珊 王世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8-281,287,共5页
目的探讨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的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将其分为3组,A组为18~30周岁的献血者,B组为31~54周岁的献血者,C组为55~60周岁... 目的探讨55~60周岁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间的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将其分为3组,A组为18~30周岁的献血者,B组为31~54周岁的献血者,C组为55~60周岁的献血者,每组各15名。对比分析3组献血者的捐献前血常规、献血中献血反应观察、单采血小板产品质量、输注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止血效果观察。结果 3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无献血不良反应,3组献血者血常规比较,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随年龄组增大而增大,且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0.61 fl vs 8.71±1.21 fl,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单采血小板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单采血小板制剂输注患者体内后疗效比较,每组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C组与A组的血小板增加值和CCI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5~60周岁的献血者定期献血是安全的,其血液质量符合我国现行《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输注患者体内可有效改善患者止凝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60周岁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 献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质量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宋娜丽 王世春 +5 位作者 易中梅 张彬 刘奇 李素梅 范娅涵 姚春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目的比较血袋法与单采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质量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自体PRP采集的患者66例,根据制备方式分为血袋组和单采组,其中血袋组30例制... 目的比较血袋法与单采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质量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自体PRP采集的患者66例,根据制备方式分为血袋组和单采组,其中血袋组30例制备47次,单采组36例制备36次。比较2组PRP产品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产品倍数。收集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的记录,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单采组制备时间、产品容量、产品浓度及产品倍数均优于血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混入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袋制备组少于单采制备组;白细胞混入量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单采组PRP产品血小板浓度高于血袋组且用时更短,推荐单采制备为首选,血袋制备为备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袋法 单采法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