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加环素通过抑制cpxR延缓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欢欢 冯伟 +1 位作者 华尚军 钱妍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01-1412,F0003,共13页
目的探究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联合替加环素(tigecycline,TGC)对延缓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PMB耐药性的影响,并分析诱导耐药和延缓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临床分离的6株KP为... 目的探究多黏菌素B(polymyxin B,PMB)联合替加环素(tigecycline,TGC)对延缓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PMB耐药性的影响,并分析诱导耐药和延缓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临床分离的6株KP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PMB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1/2MIC浓度PMB单药及联合1/2和1/4MIC浓度TGC体外诱导6株KP,连续传代14 d监测MIC变化。选择延缓耐药效果最显著的686K菌株,通过转录组测序、qRT-PCR和蛋白组学分析686K野生株、PMB诱导耐药株(686K·R)以及PMB联合TGC延缓耐药株(686K·DR)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差异,并通过文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延缓耐药过程中的靶基因,同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cpxR基因敲除株686K/ΔcpxR∷Apr及其回补株686K/ΔcpxR∷Apr/pRK415-cpx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体外诱导后MIC变化。结果亚抑菌浓度(1/2MIC)PMB单药诱导下,6株KP在2 d内均发生耐药;而联合TGC显著延缓耐药。转录组与蛋白组分析表明,686K·R株中,PhoP/Q双组分系统、脂多糖修饰酶及外排泵系统表达显著上调[|Log2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2,P<0.0001];而TGC可显著抑制相应的表达变化。成功构建cpxR缺失及回补株,在cpxR缺失株中,耐药相关基因phoP、pmrD、acrA表达量降低(P<0.001),且PMB单药诱导下耐药性延迟至第6天,回补株第2天恢复耐药表型;在cpxR缺失时,PMB联合TGC对延缓耐药性的效果与PMB单药诱导并无差异。结论PMB联合TGC可延缓KP对PMB的耐药。cpxR作为关键调控因子,可通过调节脂多糖修饰及外排泵AcrAB-TolC表达影响PMB耐药,在诱导耐药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多黏菌素B 替加环素 联合用药 cpx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模拟高原缺氧大鼠的抗疲劳效应和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杨佳丹 向荣凤 +1 位作者 戴青 来小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在模拟高原环境下提高大鼠的抗疲劳能力和对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Rg3+正常对照组(NG+Rg3)、缺氧模型组(model group,MG)、Rg3+缺氧模型组(MG+Rg3)...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在模拟高原环境下提高大鼠的抗疲劳能力和对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Rg3+正常对照组(NG+Rg3)、缺氧模型组(model group,MG)、Rg3+缺氧模型组(MG+Rg3)。MG组和MG+Rg3组在模拟海拔5 000 m高度的低压舱中喂养,大鼠每日从模拟高原环境中取出1 h行Rg3灌胃,剂量为20 mg/(kg·d)。连续灌胃15 d后,观察大鼠在正常环境和模拟高原环境下力竭游泳时间。力竭游泳实验结束后30 min,腹主动脉采血并检测大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糖(glucose,GLU)、血氨(blood ammonia,BA)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变化。同时迅速分离大鼠股四头肌,检测骨骼肌线粒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以及呼吸链复合物Ⅲ、Ⅳ活性的变化。结果 Rg3显著延长正常环境和模拟高原环境下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P<0.01);显著上调正常环境和模拟高原环境下大鼠血清TC、TG、LDH、GLU浓度(P<0.05,P<0.01)和骨骼肌线粒体Mn-SOD活性及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Ⅲ、Ⅳ活性(P<0.01);显著下调模拟高原环境下大鼠的BUN含量和骨骼肌线粒体MDA含量(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在模拟高原环境下可延长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改善疲劳相关的生化指标,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供能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抗疲劳 高原 缺氧 骨骼肌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百合知母汤治疗抑郁症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职瑞 杨波 +2 位作者 刘芳 郭延磊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917-1925,共9页
目的观察抑郁大鼠模型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分析百合知母汤对异常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SPF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模型组和百合知母汤+模型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 目的观察抑郁大鼠模型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分析百合知母汤对异常代谢物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SPF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模型组和百合知母汤+模型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联合孤养的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寻找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改变的内源性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从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评价百合知母汤的抗抑郁作用。结果百合知母汤可显著增加抑郁模型大鼠的体质量、糖水偏好度以及行为学得分(P<0.05),并使模型大鼠血清中水平异常的23个差异代谢物回调至正常水平,主要涉及脂肪酸酰胺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代谢和脂质代谢;而氟西汀仅能纠正甘氨酸代谢和脂质代谢2条代谢通路中17个代谢物的水平异常。结论与氟西汀相比,百合知母汤可影响更多的代谢通路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知母汤 抑郁症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尿路感染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镭 孙凤军 +2 位作者 冯伟 王若茜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观察急性单纯性和反复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的差异,探讨临床尿路感染菌株的致病力。方法收集本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采用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标本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目的观察急性单纯性和反复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毒力因子的差异,探讨临床尿路感染菌株的致病力。方法收集本院2014-2015年住院患者临床送检标本,采用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标本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细菌平板计数法检测大肠埃希菌的黏附能力,通过细菌的泳动力实验检测大肠埃希菌的运动能力,并用血凝实验检测大肠埃希菌的溶血能力,乳酸脱氢酶实验检测细菌对膀胱癌5637细胞的毒性。结果共分离出26株大肠埃希菌,其中15株为反复性尿路感染分离菌株(反复性组),11株为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分离菌株(急性单纯性组),毒力结果如下:反复性组黏附能力[(4.95×10~7±1.21×10~6)CFU/mL]显著强于急性单纯性组[(2.57×10~7±1.63×10~6)CFU/mL,P<0.001];反复性组溶血能力(7.30±0.58)也强于急性单纯性组[(6.03±0.73),P<0.001];反复性组菌株对5637细胞的毒性[(76.66±3.65)%]显著高于急性单纯性组[(64.14±8.85)%,P=0.019];但两组耐药性、运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性尿路感染菌株比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菌株致病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藏药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芳 刘耀 +3 位作者 詹世鹏 吕军 喻明洁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238-2245,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藏药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活性成分-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查找诃子中的活性成分,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对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藏药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活性成分-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查找诃子中的活性成分,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对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靶点进行预测,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靶点基因;借助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中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随后通过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诃子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和文献补充,从诃子中共筛选出10个活性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和生物碱两大类。经DRAR-CPI对接预测,共预测出47个RA靶点,其中TP53、PTGS2、TNF、IL-6、HSP90B等为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诃子主要参与凋亡、炎症抑制以及免疫调节等生物过程,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和NLR、TLR、JAK-STAT和MAPK信号通路等为主的54条信号通路发挥多途径治疗RA的作用。结论诃子中的酚酸类成分(如鞣花酸)和生物碱成分(如玫瑰树碱)可能参与细胞凋亡、炎症、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过程,调控细胞凋亡通路和TLR、JAK-STAT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治疗R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诃子 网络药理学 类风湿性关节炎 活性成分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和伏立康唑氮氧化物浓度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向荣凤 尚圣兰 +3 位作者 熊丽蓉 喻明洁 戴青 陈勇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478-1484,共7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和伏立康唑氮氧化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并应用于临床伏立康唑的治疗监测。方法酮康唑为内标,经甲醇沉淀蛋白后进行LC-MS/MS分析。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监测,检测离子伏立康唑m/...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伏立康唑和伏立康唑氮氧化物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并应用于临床伏立康唑的治疗监测。方法酮康唑为内标,经甲醇沉淀蛋白后进行LC-MS/MS分析。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监测,检测离子伏立康唑m/z350.1→m/z127.0,伏立康唑氮氧化物m/z366.1→m/z224.0,酮康唑(内标)m/z531.0→m/z82.1;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2.1 mm×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乙酸铵溶液(90∶10)。运用本法对本院23例患者进行伏立康唑和伏立康唑氮氧化物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伏立康唑和伏立康唑氮氧化物在0.4~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最低定量限为0.4μg/mL。批内、批间精密度及基质效应RSD均小于15%。样本储存和处理过程中,化合物稳定良好。23例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为0.4~14.3μg/mL,伏立康唑氮氧化物稳态谷浓度为0.5~7.2μg/mL,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本文建立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伏立康唑氮氧化物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血浆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晓宇 尚圣兰 +6 位作者 熊丽蓉 孙凤军 向荣凤 邱学文 喻明洁 王若茜 陈勇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613-1618,F0003,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筛选2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男女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组,分别静脉滴注40、80 mg注射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筛选2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男女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分组,分别静脉滴注40、80 mg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每日2次,连续5 d),给药后监测24 h胃内pH值。用LC-MS/MS法测定左旋泮托拉唑钠血药浓度,数据分别用Win Nonlin 6.4软件和SA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首次静脉滴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后,40、80 mg剂量组后左旋泮托拉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分别为(2.37±0.61)、(4.56±0.89)μg/mL;AUC_(0-t)分别为(4.96±3.26)、(10.16±3.16)μg·h/mL;AUC_(0-∞)分别为(5.17±3.68)、(10.34±3.35)μg·h/mL;t_(1/2)分别为(1.67±0.76)、(1.75±0.57)h;T_(max)分别为(0.50±0.01)、(0.53±0.08)h;连续给药5 d后40、80 mg剂量组左旋泮托拉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_(max)分别为(2.30±0.62)、(4.50±0.71)μg/mL;AUC_(0-t)分别为(5.02±3.85)、(10.75±3.82)μg·h/mL;AUC_(0-∞)分别为(5.26±4.35)、(10.98±4.10)μg/mL·h;Cmin,ss分别为(0.03±0.08)、(0.05±0.07)μg/mL;t_(1/2)分别为(1.72±0.78)、(1.80±0.64)h;T_(max)分别为(0.52±0.04)、(0.50±0.00)h。用药第1天后40、80 mg剂量组胃内pH>4的时间比例分别为(38.6±20.9)%、(46.9±16.5)%;pH>6的时间比例分别为(25.5±20.6)%、(32.7±7.9)%;用药第5天后胃内pH>4的时间比例分别为(69.6±15.4)%、(80.2±16.6)%;pH>6的时间比例分别为(48.3±13.7)%、(49.7±15.7)%。结论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在健康人体内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通过两剂量组药效学参数比较,80 mg剂量组的抑酸效果明显优于40 mg剂量组,且服药后较安全。建议临床使用80 mg每12小时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 高效液相质谱联用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氨曲南联合对临床分离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宋洁 陈先华 +3 位作者 朱科 刘灵 熊玮 冯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026-2030,共5页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氨曲南联合对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RT-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表达量,多位点序列分型...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氨曲南联合对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RT-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表达量,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菌株的基因型,棋盘法测定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氨曲南的协同作用。结果10株碳青霉烯高耐药菌株除对替加环素敏感性较高外,对其他实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β-内酰胺酶基因NDM、CTX-M和SHV在菌株中分布广泛,且对碳青霉烯耐药高的菌株其碳青霉烯酶基因表达也较高(r=0.805,P=0.029)。菌株共有4个ST型,ST11是最流行的基因型,NDM基因存在于3种不同的基因型菌株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氨曲南联合对7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协同作用,3株为无关作用。结论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高耐药与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相关,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与氨曲南有较高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氨曲南 协同作用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快速表型药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罗丹 李玉良 +1 位作者 翁邦碧 枉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775-1782,共8页
目的利用表面活性剂-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 PMAxx)-qPCR反应体系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快速表型药敏预测。方法依次对加入反应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最适浓度、叠氮溴化丙锭曝光时间和浓度进行优化;采用qPCR检测鲍曼不动... 目的利用表面活性剂-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 PMAxx)-qPCR反应体系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快速表型药敏预测。方法依次对加入反应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最适浓度、叠氮溴化丙锭曝光时间和浓度进行优化;采用q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特异性鉴别基因(blaOXA-51)拷贝数;采用抗菌药物-细菌共反应体系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当表面活性剂月桂酰基甘氨酸钠浓度为0.2%,叠氮溴化丙锭最佳曝光时间和浓度为5 min和20μmol/L时,能有效抑制死细胞DNA扩增,且不影响活细胞。基于此建立的表型药敏预测模型能快速(2 h内)和准确地预测鲍曼不动杆菌对多西环素及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P<0.0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更可靠的预测需超过2 h。结论基于月桂酰基甘氨酸钠-PMAxx-qPCR体系的快速表型药敏预测新方法可在短时间内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药敏依据,以指导其临床精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快速表型药敏检测 月桂酰基甘氨酸钠 叠氮溴化丙锭 实时荧光定量PCR 细菌特异性鉴别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喻明洁 孙凤军 +6 位作者 熊丽蓉 程林 戴青 李小川 张枢 袁小青 陈勇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696-170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试验设计,筛选40例健康受试者分为4组(n=10),分别静脉滴注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10 mg/qd(10 mg/qd右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试验设计,筛选40例健康受试者分为4组(n=10),分别静脉滴注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10 mg/qd(10 mg/qd右旋组)、10 mg/q12h(10 mg/q12h右旋组)、20 mg/q12h(20 mg/q12h右旋组)和注射用雷贝拉唑钠20 mg/q12h(20 mg/q12h消旋组),于第1、5天给药后监测胃内24 h pH值,并用液-质联用(LC-MS/MS)法测定血液中右旋雷贝拉唑浓度,数据用WinNonlin7.0和SAS9.4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受试者第1、5天20 mg/q12h右旋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1.70±0.46)、(1.74±0.49)μg·mL-1,AUC0-t为(2.19±0.59)、(2.21±0.51)h·μg·mL-1,高于其他3组;Tmax为(0.51±0.03)、(0.50±0.00)h,与其他3组相当;T1/2为(1.93±0.73)、(1.82±0.67)h,高于10 mg/qd右旋组和10 mg/q12h右旋组,稍低于20 mg/q12h消旋组。用药第1、5天后20 mg/q12h右旋组胃内pH>4.0的时间百分比为(82.27±10.13)%、(93.16±5.84)%,高于其他3组;20 mg/q12h消旋组胃内pH>4.0的时间百分比高于10 mg/qd右旋组和10 mg/q12h右旋组。20 mg/q12h右旋组出现1例1件轻度不良事件(大腿后侧酸痛),自行好转,各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20 mg/q12h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效果较好,且健康受试者服药后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雷贝拉唑 高效液相质谱法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ET12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慊 冯伟 +2 位作者 王瑜 姚璞 孙凤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567-1572,共6页
目的研究抗菌肽ET12的抗菌活性及机制。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抗菌肽ET12对临床常见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菌肽ET12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ET12对表皮葡萄球... 目的研究抗菌肽ET12的抗菌活性及机制。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抗菌肽ET12对临床常见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菌肽ET12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ET12对表皮葡萄球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脱纤维绵羊血检测抗菌肽ET12的溶血活性,利用CCK-8试剂盒检测抗菌肽ET12对细胞的毒性。结果抗菌肽ET12对革兰阳性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值在8~64μg/mL之间。ET12能够有效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破坏细菌细胞形态,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在有效抗菌浓度范围内,ET12对绵羊红细胞的溶血率小于2.5%,RAW264.7细胞存活率大于80%。结论抗菌肽ET12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细胞膜可能是其抗菌作用靶点,且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革兰阳性菌 生物膜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浓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荣凤 戴青 +2 位作者 周艳 喻明洁 来小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73-1078,共6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浓度,用于大鼠体内人参皂苷Rg3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液提取。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2.1 mm×50 mm,5μm),流动相:乙腈:10 mmol/...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浓度,用于大鼠体内人参皂苷Rg3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液提取。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2.1 mm×50 mm,5μm),流动相:乙腈:10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90∶10);流速:0.4 m L/min;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监测。6只大鼠灌胃给予人参皂苷Rg3 20 mg/kg后按预定时间点眼眶采血。采用DAS 3.3.1软件统计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线性范围为2~400 ng/m L,日内、日间精密度及基质效应RSD均小于15%,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为(821.659±170.125)ng·h/m L,AUC0-∞为(912.468±190.653)ng·h/m L,Cmax为(138.803±28.997)ng/m L,t1/2为(2.803±0.263)h。结论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浓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3 血浆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呼吸道上皮细胞细菌黏附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若茜 枉前 +4 位作者 孙凤军 刘耀 张镭 李晓宇 夏培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3-978,共6页
目的基于流动小室的构架,建立一种用以研究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的体外模型。方法以2 mg/mL牛胶原蛋白预包被流动小室后,接种1×10~5个HBE细胞,含20%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37℃,5%CO_2孵箱培养24 h铺满底部后用于实验;以流动小... 目的基于流动小室的构架,建立一种用以研究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的体外模型。方法以2 mg/mL牛胶原蛋白预包被流动小室后,接种1×10~5个HBE细胞,含20%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37℃,5%CO_2孵箱培养24 h铺满底部后用于实验;以流动小室中细胞数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设计考察流速、流动时长和流动相成分对细胞模型的影响,筛选最优实验条件;以正交实验结果为条件,细菌黏附量为指标,与常规用于细菌细胞黏附的培养板方法相比较,分别于2×10~8、10~8、5×10~7、2.5×10~7CFU/mL接种浓度下与细胞进行黏附实验,判定流动小室是否为细菌细胞黏附研究的可靠模型;以SYTO9荧光标记细菌的方法表征黏附于细胞的细菌量。结果优化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影响因素主次为流速>流动时长>流动相组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流速和流动时长影响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流动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荧光染色后,该模型可实现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黏附的荧光实时观察;细菌黏附的定量结果显示,随着感染复数增大,流动小室模型与常规培养板方法均检测出黏附细菌的增多,且呈线性关系;但同一感染复数下常规培养板方法所检测出的黏附菌量与流动小室模型相比显著增多(P<0.05)。结论在适宜的流速、流动时长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细菌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黏附,并且较常规培养板方法具有更贴近体内环境、准确度高、可实时观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小室 细菌 上皮细胞 黏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诺嗪缓释片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
作者 喻明洁 向荣风 +3 位作者 熊丽蓉 李晓宇 戴青 陈勇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评价雷诺嗪缓释片单次和多次口服给药后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单次、多次给药组各纳入1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单次分3个周期依次服用500、1 000、1 500 mg雷诺嗪缓释片;多次分2个周期依次... 目的评价雷诺嗪缓释片单次和多次口服给药后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单次、多次给药组各纳入1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单次分3个周期依次服用500、1 000、1 500 mg雷诺嗪缓释片;多次分2个周期依次服用500、1 000 mg雷诺嗪缓释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样品中雷诺嗪的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浆中雷诺嗪浓度线性范围为40~4 000μg/L,定量下限为40μg/L,批内、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5%。单次给药3个不同剂量(500、1 000、1 500 mg)的Cmax分别为(774±157)、(1 818±554)、(2 762±1 099)μg/L;tmax分别为(4.9±1.8)、(4.9±2.6)、(4.9±1.5) h;t1/2z分别为(8.2±6.8)、(10.3±8.7)、(9.7±12.0) h;AUC0-t分别为(8 470±2 765)、(20 936±6 957)、(32 554±17 780)μg·h/L。多次给药2个不同剂量(500、1 000 mg) Cmaxss分别为(1 826±904)、(3 635±620)μg/L;Cminss分别为(1 022±3)、(2 282±163)μg/L;Cav分别为(1 253±634)、(2 615±536)μg/L;AUC0-t分别为(22 452±12 359)、(53 232±15 909)μg·h/L;MRT0-t分别为(8.7±2.3)、(10.6±2.6);RAUC分别为(3.11±2.60)、(2.86±1.54)。结论在单次给药试验中Cmax和AUC与剂量呈比例增加,且3个给药剂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多次给药试验发现雷诺嗪在健康人体内有一定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诺嗪 缓释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