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肿瘤微环境特征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1
作者 彭涵 潘雨薇 +3 位作者 王雪松 孙翊馨 黄硕 梁后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通过分析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建立高糖及胰腺癌原位小鼠模型探究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DA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肿瘤微环境变化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方法整合单细胞转录组和普通转录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 目的通过分析转录组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建立高糖及胰腺癌原位小鼠模型探究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DA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肿瘤微环境变化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方法整合单细胞转录组和普通转录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PDAC合并DM(DM组)以及PDAC不合并DM组(non-DM组)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将20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18~20 g),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0):高糖组(STZ组),连续腹腔注射溶于柠檬酸盐缓冲液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50 mg/kg,终浓度1%);对照组(Control组),同步注射等量不含STZ的柠檬酸盐缓冲液。采用尾尖血糖检测小鼠血糖水平。将胰腺肿瘤细胞原位接种于对照组和STZ组小鼠后,收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高糖环境对以下指标的影响:总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数量;表达Ki6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颗粒酶B(granzyme B,GZMB)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CD8^(+)T细胞亚群数量;CD8^(+)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3,Tim-3)的表达水平;肿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情况;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MHC-Ⅰ)和甘露糖受体(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与non-DM组相比,DM组中显著上调基因与预后不良相关(P<0.001),2型导管细胞比例增加,具有更高的拷贝数变异水平(P<0.001);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DM组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CD8^(+)T细胞的耗竭得分升高(P<0.001),并伴随效应分子的表达下调,抑制性检查点的表达上升,M2样巨噬细胞的M2得分显著增高(P<0.001)。动物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实验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STZ组小鼠生存时间更短(P<0.001),总体CD8^(+)T细胞比例减少(P<0.01),Treg细胞比例增加(P<0.001),表达Ki67、TNF-α、GZMB、IFN-γ的CD8^(+)T细胞比例降低(P<0.001),CD8^(+)T细胞表面PD-1(P<0.001)、LAG-3(P<0.001)和Tim-3(P<0.01)表达上升,肿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上调(P<0.00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面CD206分子表达上升(P<0.001),而MHC-Ⅰ分子表达下调(P<0.001)。结论高糖促进PDAC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针对2型导管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并结合免疫检查点双重抗体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胰腺癌 单细胞转录组 肿瘤微环境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对胰腺癌恶病质肌萎缩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王一洁 李建军 +2 位作者 王雪松 董严 梁后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90-1198,共9页
目的探究线粒体自噬在胰腺癌恶病质肌肉萎缩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n=6,体质量20~30 g)分为对照组(n=3,胰腺原位注射生理盐水)和恶病质组(n=3,胰腺原位注射KPC1199细胞,建立胰腺癌模型)。... 目的探究线粒体自噬在胰腺癌恶病质肌肉萎缩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n=6,体质量20~30 g)分为对照组(n=3,胰腺原位注射生理盐水)和恶病质组(n=3,胰腺原位注射KPC1199细胞,建立胰腺癌模型)。建模完成后,采集2组小鼠的腓肠肌组织,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腓肠肌中线粒体溶酶体共定位。细胞实验中,将C2C12成肌细胞诱导分化为肌管后,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和恶病质组(通过共培养小室与KPC1199细胞共培养48 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别观察线粒体溶酶体共定位和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线粒体分裂抑制剂,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肌管直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恶病质组小鼠腓肠肌线粒体肿胀、嵴减少,线粒体溶酶体共定位显著增多。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1.00±0.04 vs 0.51±0.04,P<0.05)、复合体Ⅱ(1.00±0.13 vs 0.73±0.15,P<0.05)、复合体Ⅲ(1.00±0.20 vs 0.64±0.01,P<0.05)、复合体Ⅳ(1.06±0.06 vs 0.65±0.02,P<0.05)和PGC-1α(1.00±0.03 vs 0.62±0.06,P<0.05)表达降低,线粒体自噬标志物LC3-Ⅰ/Ⅱ(1.00±0.14 vs 1.65±0.25,P<0.05)、PINK1(1.00±0.11 vs 1.51±0.05,P<0.05)和BNIP3(1.00±0.22 vs 2.02±0.10,P<0.05)表达升高。在C2C12肌管模型中,肿瘤细胞共培养组线粒体溶酶体共定位较对照组增多,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增高,变化趋势与动物模型一致。加入20μmol/L线粒体分裂抑制剂干预后,肌管直径从(220.6±35.5)μm增至(315.0±39.1)μm(R²=0.6665,P<0.05)。结论胰腺癌恶病质萎缩肌肉中线粒体自噬激活,体外抑制线粒体自噬可有效减缓肿瘤诱导的肌管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病质 线粒体自噬 胰腺癌 肌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培他滨或贝伐单抗用于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科乾 吴小姣 +6 位作者 余松涛 王喆 彭渝 王筱姣 谢赣丰 阮志华 梁后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7-722,共6页
目的分析卡培他滨或贝伐单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病理诊断为"任何原发肿瘤"(primary tumor,T)、"任何区域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s,N)、&qu... 目的分析卡培他滨或贝伐单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病理诊断为"任何原发肿瘤"(primary tumor,T)、"任何区域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s,N)、"远处转移"(distant metastasis,M)1期(TXNXM1)的结直肠癌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予以一线标准方案化疗,待病情缓解或稳定后,按照维持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和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组,评价两组患者维持治疗的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例,卡培他滨组41例,贝伐单抗组25例。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6个月,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组中位PFS为7.7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R:1.171,95%CI:0.701~1.966,P>0.05)。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28.2个月,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组中位OS为31.9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R:1.143,95%CI:0.602~2.180,P>0.05)。两组均无Ⅳ级不良事件发生,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高(P<0.05),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组出血发生率较高(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维持治疗相较卡培他滨显示出更长的疾病控制时间和总生存时间,但无统计学差异;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建议选择卡培他滨进行维持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直肠癌 维持治疗 卡培他滨 贝伐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时段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思琦 段家翔 +8 位作者 李小东 文静 尹超 胡建军 鲁开智 顾健腾 易斌 何静 甯交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间段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9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麻醉开始的时间分为两组:上午(8:00~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间段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90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麻醉开始的时间分为两组:上午(8:00~12:00)手术组(n=98)和下午(14:00~18:00)手术组(n=9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前与术后外周血免疫细胞计数、术后炎症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和费用等指标。结果下午手术组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的患者多于上午手术组患者(P=0.023),并且术后进食时间更早(P=0.012);下午手术组患者术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其术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s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s ratio,PL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明显高于上午手术组患者(P<0.001),而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午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少、进食早,术后近期康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时间 结直肠癌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多学科团队诊治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潘凤 蔡萍 +5 位作者 唐波 王小军 许森林 李川 高芬 李建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4-979,共6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DT(包括放射科、病理科、普外科、肝胆科、肿瘤科、放疗科)讨论的方式,对1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全面评估及...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DT(包括放射科、病理科、普外科、肝胆科、肿瘤科、放疗科)讨论的方式,对1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全面评估及确立治疗方案,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获益。结果患者肝转移病灶潜在可切除,经转化治疗及多次多学科讨论后患者原发病灶及肝脏转移病灶接受手术及后续全身治疗,患者最终达到无瘤状态(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实现生存获益。结论 MDT模式可为结直肠癌患者找到最适合病情、多手段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肝转移 多学科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乙醛脱氢酶家族1成员A3调控胰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被引量:4
6
作者 蔡娇 李甫 +1 位作者 段江洁 余时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42-1648,共7页
目的探讨人乙醛脱氢酶家族1成员A3(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3,ALDH1A3)在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对胰腺癌侵袭的调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 目的探讨人乙醛脱氢酶家族1成员A3(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 member A3,ALDH1A3)在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对胰腺癌侵袭的调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数据集、基因组织表达项目(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Project,GTEx)中正常胰腺组织基因表达谱数据和肿瘤细胞系百科全书(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CCLE)数据库中胰腺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矩阵,分析ALDH家族各亚型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ALDH1A3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讨ALDH1A3与JAK/STAT3通路活化的关系。结果 ALDH1A3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在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高于其他ALDH亚型;下调ALDH1A3可以降低胰腺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JAK/STAT3通路在ALDH1A3高表达胰腺癌患者中显著富集;下调ALDH1A3可抑制STAT3的磷酸化。结论 ALDH1A3参与调控胰腺癌细胞的侵袭,其机制可能与JAK/STAT3通路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脱氢酶家族1成员A3 胰腺癌 肿瘤侵袭 JAK/STAT3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糖-1,6-二磷酸酶1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侵袭以及有氧糖酵解 被引量:1
7
作者 郝杰 陈建芳 +2 位作者 李甫 欧娟娟 梁后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23-828,共6页
目的探讨果糖-1,6-二磷酸酶1(fructose-1,6-bisphosphatase 1, FBP1)在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结肠癌侵袭及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BP1表达,对结果及临床病理学参数... 目的探讨果糖-1,6-二磷酸酶1(fructose-1,6-bisphosphatase 1, FBP1)在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结肠癌侵袭及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BP1表达,对结果及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干扰结肠癌SW480细胞FBP1表达,CCK-8检测其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能量代谢实验检测细胞糖酵解能力。结果 FBP1在80例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率显著低于80例癌旁肠黏膜组织(21.25%vs 86.25%,P<0.01);CCK-8检测结果显示FBP1可以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 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FBP1可以抑制SW480细胞的侵袭能力(P<0.01);细胞能量代谢实验结果显示FBP1可以抑制SW480的糖酵解水平。结论 FBP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癌旁肠黏膜组织,其能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侵袭以及有氧糖酵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1 6二磷酸酶 结肠癌 侵袭 有氧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致大鼠慢性外周神经毒性的背根神经节内神经递质类物质靶标定量检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文玲 陈艳荣 +1 位作者 欧娟娟 梁后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84-691,共8页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外周神经毒性模型中奥沙利铂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递质类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SPF级)按抽签法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多累积剂量、多频次腹腔注射(累积剂量48 mg/m^2,模拟...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外周神经毒性模型中奥沙利铂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递质类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SPF级)按抽签法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多累积剂量、多频次腹腔注射(累积剂量48 mg/m^2,模拟人体剂量>1200 mg/m^2)的方法建立慢性外周神经毒性模型,利用神经递质类物质靶标定量检测筛选出背根神经内浓度显著改变的神经递质类物质。结果在奥沙利铂累积剂量为48 mg/m^2时,可成功构建大鼠慢性外周神经毒性模型;其背根神经节内谷氨酰胺[(58.54±10.46)nmol/L,P<0.05]、L-谷氨酸[(43.12±7.76)nmol/L,P<0.05]、多巴胺[(0.03±0.02)nmol/L,P<0.01]、去甲肾上腺素[(0.25±0.04)nmol/L,P<0.05]、3、4-二羟基苯乙酸[(0.41±0.01)nmol/L,P<0.01]、香草扁桃酸[(3.30±0.63)nmol/L,P<0.05]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尤其以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的增加最为显著。结论奥沙利铂慢性蓄积可导致背根神经节内部分神经递质类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可能与神经元损伤及慢性外周神经毒性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慢性外周神经毒性 背根神经节 神经递质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在结肠癌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洪旭 董严 李建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5-402,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结肠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细胞株,探讨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 CoA desaturase 1,SCD1)在结肠癌细胞5-FU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FU浓度间歇性递增与高浓度反复诱导筛选的方法建立对5-FU耐药的结... 目的通过建立结肠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细胞株,探讨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 CoA desaturase 1,SCD1)在结肠癌细胞5-FU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5-FU浓度间歇性递增与高浓度反复诱导筛选的方法建立对5-FU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HCT116/5FU)。CCK-8实验检测HCT116、HCT116/5FU、HCT116-Control、HCT116-OE-SCD1各组细胞在5-FU作用下的存活率以及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制作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芯片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CD1的表达。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CD1的表达;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及结晶紫染色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状况。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HCT116-Control、HCT116-OE-SCD1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SCD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HCT116的5-FU IC50为(0.90±0.06)μg/mL,HCT116/5FU的5-FU IC50为(15.02±0.81)μg/mL,耐药倍数约为16.7倍。SCD1在耐药结肠癌组织内的表达高于普通结肠癌组织和对应的结肠癌癌旁组织。HCT116/5FU中SCD1的表达显著高于HCT116(P<0.01)。过表达SCD1能降低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显示过表达SCD1能增加结肠癌细胞对5-FU的抵抗。在5-FU处理48 h后,HCT116-OE-SCD1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pase3的表达低于HCT116-Control组(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5-FU获得性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模型,SCD1促进结肠癌细胞对5-FU的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 5-氟尿嘧啶 结肠癌 SC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红素上调PPARα/CPT1A降低Huh7细胞对索拉非尼的敏感性
10
作者 谭君 张弛 +1 位作者 董严 梁后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606-1612,共7页
目的观察胆红素(bilirubin,Bil)对索拉非尼(sorafenib,Sor)治疗肝癌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实验:用不同浓度的Sor(0、2、4、8、16、32μmol/L)、Bil(0、2.5、5、10、20、40μmol/L)及不同浓度Sor+Bil(20μmol/L)培养Huh... 目的观察胆红素(bilirubin,Bil)对索拉非尼(sorafenib,Sor)治疗肝癌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实验:用不同浓度的Sor(0、2、4、8、16、32μmol/L)、Bil(0、2.5、5、10、20、40μmol/L)及不同浓度Sor+Bil(20μmol/L)培养Huh7细胞系不同时间(24、48、72 h)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Sor(4μmol/L)、Bil(20μmol/L)、Sor(4μmol/L)+Bil(20μmol/L)处理Huh7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14 d后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取16只裸鼠构建Huh7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按S型抽样方法将裸鼠分为Con组、Bil组(25 mg·kg^(-1)·d^(-1))、Sor(15 mg·kg^(-1)·d^(-1))组、Bil(25 mg·kg^(-1)·d^(-1))+Sor(15 mg·kg^(-1)·d^(-1))组,每组各4只,并进行相应处理。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yl transferase 1A,CPT1A)的表达量。加入CPT1A抑制剂乙莫克舍(etomoxir,Eto)后,通过CCK-8、克隆形成实验验证Bil削弱Sor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与PPARα/CPT1A的相关性。结果CCK-8结果显示,Sor对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P<0.05),Bil对Huh7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P>0.05)。与单独Sor处理组相比,Bil+Sor组细胞增殖活力增加,细胞克隆数目较多(P<0.05),细胞在S期的数目减少(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Sor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小于Con组(P<0.05),Bil+Sor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大于Sor组(P<0.05)。Western blot和RT-qPCR结果显示:与Sor组相比,Bil+Sor组PPARα、CPT1A的表达增多(P<0.05)。与Bil+Sor组相比,加入Eto后,Bil+Sor+Eto组细胞增殖活力降低(P<0.05),细胞克隆数目减少(P<0.05)。结论胆红素通过PPARα/CPT1A介导脂肪酸氧化削弱索拉非尼的抗肿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索拉非尼 胆红素 脂肪酸氧化 PPARα/CPT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