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HANES数据库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及其对参与者死亡结局的预测作用
1
作者 叶婷婷 郜攀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6-884,共9页
目的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并评估模型对死亡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NHANES 2007-2010年,年龄在20~79岁的参与者作为测试集,排除怀孕女性... 目的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并评估模型对死亡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NHANES 2007-2010年,年龄在20~79岁的参与者作为测试集,排除怀孕女性及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共计8234名。另采用NHANESⅢ中18~79岁非怀孕的17522名参与者作为训练集,用于构建新生物年龄模型。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构建新生物年龄和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并计算其他种类生物年龄。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关性。基于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计算生物年龄加速,根据生物年龄加速将参与者分为生物衰老加速组(生物年龄加速≥0,n=3884)和生物衰老延缓组(生物年龄加速<0,n=4350)。使用R软件survey包进行加权数据比较,Cox回归分析生物年龄加速对参与者死亡的影响。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计算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和生物年龄加速对参与者死亡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影响。结果由9个变量构成的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对死亡结局具有最大AUC(AUC=0.8892,P<0.001),且与实际年龄及其他生物年龄具有较高相关性。与生物衰老加速组相比,生物衰老延缓组男性、白种人、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中高水平家庭收入、已婚(或有伴侣)、体育运动强度、私人保险及癌症人群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BMI、生物年龄加速水平以及吸烟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显著降低(P<0.05)。Cox回归提示,与生物衰老延缓组比较,生物衰老加速组在Model3[调整年龄分组、性别、种族、BMI、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已婚(或有伴侣)、吸烟状态、重度饮酒、保险状况、体育运动、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癌症]中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1.62,95%CI:1.28-2.06,P<0.001)。ROC结果显示,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显著增加中、老年人群AUC值(AUC=0.781,P<0.001;AUC=0.731,P<0.001),而生物年龄加速显著提高中年人群AUC值(AUC=0.756,P<0.001)。结论新年龄校正生物年龄模型与实际年龄及其他生物年龄具有较高相关性,且对死亡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 生物年龄 生物年龄加速 表型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AECOPD小鼠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薛磊 桂锐 +6 位作者 曾强 李武 梁成 周维佳 戴晓天 邓国宏 熊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81-1091,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小鼠的治疗效应。方法通过LPS联...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感染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小鼠的治疗效应。方法通过LPS联合烟熏12周建立COPD小鼠模型,经鼻滴注IAV(40μL)诱导AECOPD,建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5组(n=15):低剂量甲泼尼龙组、中剂量甲泼尼龙组、高剂量甲泼尼龙组、奥司他韦组、空白组,观察10天内各组小鼠的体质量以及生存时间,于第1、3、5天使用WBP检测小鼠肺功能、ELISA法检测BALF炎症因子、空斑实验检测BALF病毒滴度、血平板检测BALF菌落形成单位。进行免疫荧光:①肺组织免疫荧光:将模型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n=4):将小鼠分为LPS 1天组、LPS 3天组、LPS+MP组,均予以LPS雾化1次,LPS+MP组在LPS雾化后予以MP灌胃1次,第1天取LPS 1天组肺组织,第3天取LPS 3天组和LPS+MP组肺组织,进行肺组织免疫荧光染色;②细胞免疫荧光:取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为空白组、LPS组、LPS+MP组、MP组,干预4 h后收集样本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①中剂量甲泼尼龙组提高生存率、促进体质量恢复及改善肺功能效果最显著,相较于其余各组有明显差异(P<0.05)。②中剂量甲泼尼龙组降低IL-6和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水平更显著(P<0.05),高剂量甲泼尼龙组治疗第5天出现炎症因子及NETs升高。③中剂量甲泼尼龙组的肺损伤评分下降较其余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④高剂量甲泼尼龙组治疗第5天出现细菌大量增殖以及病毒清除延迟。结论中剂量甲泼尼龙对IAV诱导的AECOPD治疗效果最好,同时不会延迟病毒清除或增加病毒感染后细菌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甲型流感病毒 糖皮质激素 甲泼尼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呼吸膈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俊鸿 胡志安 +1 位作者 任栓成 熊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1-619,共9页
目的研究脊髓呼吸相关的膈运动神经元的空间分布位置并比较其与三角肌运动神经元和肋间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点差异。方法采用从外周到中枢的逆行示踪研究策略,在成年小鼠(n=3)同侧膈肌、三角肌、肋间肌微量注射霍乱毒素β亚基(cholera to... 目的研究脊髓呼吸相关的膈运动神经元的空间分布位置并比较其与三角肌运动神经元和肋间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点差异。方法采用从外周到中枢的逆行示踪研究策略,在成年小鼠(n=3)同侧膈肌、三角肌、肋间肌微量注射霍乱毒素β亚基(cholera toxinβ-subunit,CTB)或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逆行标记支配目标肌肉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并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布特征。结果CTB和PRV介导的逆行示踪结果显示:成年小鼠膈运动神经元分布在颈髓C3~C6节段前角Ph9区域,且上述两种逆行示踪剂标记膈运动神经元的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5~C6节段的非呼吸相关的三角肌运动胆碱能神经元相比,膈运动神经元分布在同一脊髓节段前角更腹内侧的位置。与胸髓呼吸相关的肋间运动神经元相比,两组神经元分别在颈髓和胸髓中均沿头-尾轴呈束状纵柱形分布,但膈运动神经元在C3~C6节段细胞数量分布相对均一,而肋间运动神经元在T1~T11节段神经元数目变异较大(P<0.0001)。此外,膈运动神经元分布沿头-尾轴逐渐向脊髓前角内侧偏移,而呼吸肋间运动神经元则比较均一地分布在脊髓前角外侧区。结论成年小鼠膈运动神经元分布在颈髓的C3~C6节段前角Ph9区域,位于三角肌运动神经元腹内侧,且其分布模式较胸髓肋间运动神经元更为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 膈运动神经元 膈肌 脊髓 三角肌运动神经元 肋间运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的下丘脑室旁核向前包钦格复合体直接投射参与调控呼吸
4
作者 刘凌琳 张俊鸿 熊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265-2275,共11页
目的 探究小鼠全脑呼吸相关核团的空间分布,以及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 PVN)与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9tzinger complex, preB9tC)之间的环路连接及投射关系。方法 运用从外周到中枢逆行示踪的研究策略,在小... 目的 探究小鼠全脑呼吸相关核团的空间分布,以及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 PVN)与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9tzinger complex, preB9tC)之间的环路连接及投射关系。方法 运用从外周到中枢逆行示踪的研究策略,在小鼠的膈肌微量注射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逆行标记脊髓呼吸膈运动神经元的上游输入脑区。在PVN微量注射顺行不跨突触病毒(AAV2/9-EGFP),标记PVN下游脑区;并利用Cre/loxP基因表达策略,在PVN及preB9tC分别注射Dio-EGFP及Retro-Cre病毒,验证PVN-preB9tC环路及二者之间的投射关系。结果 PRV介导的逆行示踪结果显示:被PRV-EGFP标记的阳性神经元分布在PVN、preB9tC、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i, NTS)、蓝斑(locus coeruleus, LC)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等多个脑区,除延髓区域外,PVN脑区的PRV-EGFP阳性神经元占比最高(P<0.000 1)。在PVN注射AAV2/9-EGFP,经病毒感染后在preB9tC脑区可见绿色神经纤维。在PVN和preB9tC分别注射Dio-EGFP及Retro-Cre病毒,经病毒感染后PVN脑区可见绿色神经元胞体。结论 PVN是脊髓呼吸膈运动神经元上游重要的输入核团,并有可能通过PVN-preB9tC环路的直接投射调控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室旁核 前包钦格复合体 呼吸运动神经网络 膈运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病临床影像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庞小莉 王显棋 +1 位作者 陈伟 熊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77-688,共12页
目的建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影像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我科住院患者中187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和190例肺部非真菌感... 目的建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影像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我科住院患者中187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和190例肺部非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按照7∶3的比例将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11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DCA曲线等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6.41,95%CI:1.62~25.43)、糖尿病(OR:6.77,95%CI:1.20~38.11)、COPD(OR:12.82,95%CI:2.71~60.55)、入院后营养不良(OR:8.78,95%CI:2.17~35.55)、面罩/鼻氧管吸氧(OR:3.53,95%CI:0.911~13.66)、胆碱酯酶(OR:7.47,95%CI:1.66~33.57)、右肺下叶(OR:11.17,95%CI:2.07~60.16)、左肺下叶(OR:16.25,95%CI:3.31~79.71)、磨玻璃影(OR:19.22,95%CI:4.17~88.48)、空气支气管征(OR:6.44,95%CI:1.27~32.68)、支气管扩张(OR:11.58,95%CI:1.50~89.25)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由上述11个因子构建列线图(R^(2)=0.830,C-index=0.97,95%CI:0.96~0.99)。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72(95%CI:0.955~0.988)和0.945(95%CI:0.905~0.985),显示均具有很高的区分度。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均基本沿45°线分布,DCA曲线均显示在阈概率为10%~90%时存在净获益。结论研究筛选出贫血、COPD、糖尿病、入院后营养不良、面罩/鼻氧管吸氧、胆碱酯酶、右肺下叶、左肺下叶、磨玻璃影、空气支气管征和支气管扩张11个参数建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影像特征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胡雍军 张俊鸿 熊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219-2223,共5页
目的探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科、急诊科及ICU等科室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住院的526例(男性280例,女性246例)成年脓毒症患者病历资料,年龄18~91(53±19)岁,纳入治疗前... 目的探究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科、急诊科及ICU等科室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住院的526例(男性280例,女性246例)成年脓毒症患者病历资料,年龄18~91(53±19)岁,纳入治疗前(入院后24 h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按照不同PCT水平分为:PCT正常组(n=153,<0.5 ng/mL)、PCT升高组(n=373,≥0.5 ng/m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T水平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按照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分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观察不同合并基础疾病组PCT水平的差异。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OR=1.670,P=0.033),白细胞计数(WBC)异常(OR=1.826,P=0.006),呼吸频率增高(OR=2.149,P=0.002),白蛋白降低(OR=2.197,P=0.000),C反应蛋白(CRP)增高(OR=2.365,P=0.003),脓毒性休克(OR=10.748,P=0.005)等因素可能是PCT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混合疾病组PCT水平高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泌尿结石组(P<0.05),糖尿病组PCT高于高血压及冠心病组(P<0.05),泌尿结石组PCT高于高血压及冠心病组(P<0.05)。结论合并基础疾病、低白蛋白及脓毒性休克可能是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合并基础疾病种类及数量也可能影响血清PCT的升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降钙素原 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CS诱导12周建立符合临床标准的COPD小鼠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武 刘雲华 +3 位作者 石拓 戴晓天 邓国宏 熊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2-988,共7页
目的探究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香烟烟雾(cigarette smoke,CS)诱导12周可否成功构建符合临床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小鼠模型。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0只,体质量20... 目的探究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香烟烟雾(cigarette smoke,CS)诱导12周可否成功构建符合临床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小鼠模型。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0只,体质量20~25 g,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LPS+CS联合诱导进行造模,在第1、14天使用LPS(2 mg/kg)气管内给药,给药当天不给予CS,其余时间小鼠暴露于CS中吸烟2次/d(10支、60 min/次)。LPS+CS联合诱导12周的小鼠为模型组(n=15),未进行干预的同批次小鼠为对照组(n=15)。造模后对比两组小鼠肺组织病理(HE、Masson染色)、炎症因子(IFN-γ、IL-12、TNF-α、IL-6)和肺功能(FEV0.1/FVC%)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CS诱导后小鼠肺组织病理显示支气管平滑肌层纤维化、肺泡膈断裂、肺泡融合,平均肺泡截距显著增大(P<0.05),平均肺泡数显著减少(P<0.05),全身和肺部促炎炎症因子IFN-γ、IL-12、TNF-α、IL-6均明显增多,肺功能FEV0.1/FVC%明显降低(P<0.05),平均肺泡截距和FEV0.1/FVC%极其显著负相关(r=-0.9226,P<0.001),而平均肺泡数和FEV0.1/FVC%呈极其显著正相关(r=0.9330,P<0.001)。结论采用LPS+CS诱导12周可以成功建立符合临床标准的COPD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烟烟雾 脂多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临床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微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俊鸿 熊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05-1510,共6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不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大死亡原因,预计到2030年每年死于COPD和相关疾病的达450万人[1],给全球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负担。目前COPD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持续呼吸道症状和不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是目前世界上第四大死亡原因,预计到2030年每年死于COPD和相关疾病的达450万人[1],给全球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负担。目前COPD的病理机制包括氧化细胞机制、氧化应激、衰老、线粒体功能异常等假说,但确切机制仍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微粒 发病机制 生物标志物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