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后无复流:神经介入医师的阿喀琉斯之踵?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康宁 缪中荣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59,共10页
2015年,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了血管内再灌注疗法(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therapies,EVT)对大血管闭塞的卒中患者的疗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卒中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然而,尽管实现了较高比例脑大血管再通,但是其中约有一半的患者在3个... 2015年,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了血管内再灌注疗法(endovascular reperfusion therapies,EVT)对大血管闭塞的卒中患者的疗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卒中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然而,尽管实现了较高比例脑大血管再通,但是其中约有一半的患者在3个月时显示出较差的神经功能结局。高的脑大血管再通率与低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差异成为了神经介入医师的痛。艾伯塔卒中研究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直接到达、先前的溶栓、起病到再通时间<6 h、再通状况等固然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血管再通不等于组织再灌注这一重要问题。大血管再通后,组织的仍然不良灌注现象被称为无复流现象(no reflow phenomenon,NRP)。冠脉NRP成为了急性冠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临床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冠脉疾病研究领域就NR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处理做了大量的探索,切实改善了冠脉PCI的临床疗效。神经科医师在积极进行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同时,是否应该积极关注脑的NRP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再灌注治疗 无复流现象 神经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PV阳性抑制性神经元对脑缺血引起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畅 王若兰 +1 位作者 胡俊 穆建坤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4-990,共7页
目的探讨激活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抑制性神经元对额叶皮层缺血所致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PV-Cre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额叶皮层PV神经元表达hM3D-mCherry,额叶皮层注射0.9%NaCl溶剂... 目的探讨激活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抑制性神经元对额叶皮层缺血所致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PV-Cre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额叶皮层PV神经元表达hM3D-mCherry,额叶皮层注射0.9%NaCl溶剂+腹腔注射氯氮平(clozapine N-oxide hydrochloride,CNO)]、模型组(额叶皮层PV神经元表达mCherry,额叶皮层区注射内皮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干预组(额叶皮层PV神经元表达hM3D-mCherry,额叶皮层注射内皮素+腹腔注射CNO)。其中,通过病毒微量注射技术,使得模型组小鼠额叶皮层PV神经元特异表达mCherry,而对照组和干预组小鼠额叶皮层区PV神经元特异表达hM3D-mCherry。通过药物遗传学,在干预组注射CNO可通过hM3D特异激活PV阳性神经元。通过T-迷宫和物体位置识别检测小鼠的记忆和运动功能。应用高尔基染色分析额叶皮层区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改变。结果额叶皮层给予内皮素可引起局部缺血。与对照组比较,额叶皮层缺血后引起其锥体神经元上树突棘密度减少,造成小鼠在T-迷宫中选择正确率下降,在物体空间位置识别任务中探索分数降低(P<0.01)。激活PV阳性神经元能够显著增加额叶皮层树突棘的密度,显著提高小鼠在T-迷宫中的选择正确率(P<0.05),提高在物体位置识别任务中的探索分数(P<0.05)。激活额叶皮层PV阳性神经元并未影响动物运动功能。结论激活PV阳性神经元可改善额叶皮层缺血引起的记忆功能障碍,其可能与提高额叶皮层内树突棘密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叶皮层 PV阳性神经元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蛭素-草酸二维生素E酯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体外抗凝作用评价
3
作者 杨清华 张建祥 周振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475-2484,共10页
目的基于维生素E,构建同时具有过氧化氢清除功能和抗凝作用的脂质体,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并评价其体外抗凝作用。方法利用过氧草酸酯键将两分子维生素E(生育酚,VE)化学键合,得到目标化合物草酸二维生素E酯(oxa... 目的基于维生素E,构建同时具有过氧化氢清除功能和抗凝作用的脂质体,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并评价其体外抗凝作用。方法利用过氧草酸酯键将两分子维生素E(生育酚,VE)化学键合,得到目标化合物草酸二维生素E酯(oxalate vitamin E,OVE);通过酰胺化反应将抗凝药物水蛭素(hirudin)连接到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得到抗凝目标单元亚油酸-水蛭素(LA-hirudin,LH);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等手段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水蛭素-草酸二维生素E酯脂质体(hirudin-OVE liposome,HOL),采用激光粒度仪(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脂质体进行表征。选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ouse brain-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bEnd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进行细胞实验。通过ELISA测定过氧化氢以及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以评价脂质体对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的影响。采用细胞计数实验(CCK-8)和细胞增殖检测实验(Edu)考察脂质体对细胞数目和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取小鼠全血,考察所制备脂质体的抗凝作用。结果核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OVE,红外谱图结果表明水蛭素和亚油酸成功键合得到亚油酸-水蛭素。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脂质体形状为类球形,且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61 nm。细胞实验表明,脂质体能够显著抑制模型细胞分泌过氧化氢和炎症因子,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作用(P<0.05)。细胞计数实验和细胞增殖检测实验结果证明脂质体能够抑制炎症导致的细胞数目减少、缓解LPS刺激所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P<0.01)。抗凝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能够显著抑制CaCl 2诱导的凝血反应(P<0.01)。结论基于维生素E成功合成过氧化氢清除性材料OVE,并以抗凝药物水蛭素和OVE制备OVE抗凝脂质体(HOL),该脂质体在细胞层面上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效果,并具有显著的抗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清除性 脂质体 抗炎抗氧化 抗凝作用 草酸二维生素E酯 水蛭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血管3D模型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诊疗宣教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吴倩 付益蕾 +1 位作者 吴敏 胡俊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298,F0003,共6页
目的 探讨结合使用脑血管3D模型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诊疗宣教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我院神经内科因颅内动脉狭窄需行介入诊治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包括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观察组... 目的 探讨结合使用脑血管3D模型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诊疗宣教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我院神经内科因颅内动脉狭窄需行介入诊治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包括椎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观察组采用术前常规宣教模式结合3D模型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统一宣教单、幻灯片进行常规术前健康宣教。采用自制宣教效果评分量表在宣教前后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认识评分、治疗方案知晓评分、就医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进行宣教前,两组患者对颅内血管的认知(正常颅内动脉的认识、颅内动脉闭塞的认识、血管狭窄治疗的认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实施宣教后,两组患者对颅内血管的认知均升高;但观察组中正常颅内动脉的认识评分、颅内动脉闭塞的认识评分、血管狭窄治疗认识评分、治疗方案知晓评分、就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宣教干预后,观察组内的大脑中动脉、椎动脉狭窄患者宣教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3D模型的健康宣教模式可提高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治的认知,提高就医满意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诊治率,从而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的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颅内动脉狭窄 健康宣教 医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大脑功能网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倩楠 张静娜 +6 位作者 乔梁 胡俊 张晔 王莉 桑林琼 李鹏岳 邱明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592-1598,共7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脑功能网络异常模式,为AL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寻找客观影像学标记。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招募确诊ALS患者25例;同时招募年龄、...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脑功能网络异常模式,为AL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寻找客观影像学标记。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招募确诊ALS患者25例;同时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3.0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静息态(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构建大脑大尺度功能网络。基于图论理论进行网络差异分析,经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和节点属性,并将ALS患者脑功能连接及网络参数与认知及运动功能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患者大脑前、后脑区之间功能网络连接显著增强(P<0.05);左侧眶内额上回-缘上回功能连接降低并与修订版ALS功能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评分呈正相关(r=0.512,P=0.00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患者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降低,额叶、枕叶等脑区节点效率及节点度增加(P<0.05),扣带回及苍白球等结构的节点效率及节点度降低(P<0.05)。结论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可反映ALS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改变,左侧眶内额上回-缘上回功能连接值可作为一种客观影像学标记,用于对ALS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图论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运动亚型患者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进展特征:3年纵向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静 胡晓飞 周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肌强直组(bradykinesia with slowness and impaired dexterity,BSID)29例,姿势不稳-步态困难组(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y,PIGD)27例;资料收集间隔时间为3年;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Ⅱ、Ⅲ部分(UPDRS-Ⅱ、UPDRS-Ⅲ)、Hoehn-Yahr(H-Y)分期评估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别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分期以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与随访资料纵向比较,TD组的UPDRS-Ⅱ、UPDRS-Ⅲ显著下降(P<0.05);BSI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及MoCA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以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比较,BSID组和PIGD组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较TD组均有下降,其中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UPDRS-Ⅲ较BSID组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随着病情进展,BSID亚型和PIGD亚型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下降更为迅速,特别是PIGD亚型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亚型 运动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患者前庭自旋试验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静 陈军 周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480-2484,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患者前庭自旋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PPPD的患者47例以及同期确诊... 目的探讨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患者前庭自旋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的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PPPD的患者47例以及同期确诊为外周性眩晕患者51例、中枢性眩晕患者43例,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构成和VAT检测指标。结果 PPPD组患者平均年龄最小(P<0.01),病程最长(P<0.01);中枢性眩晕组水平增益增高例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外周性眩晕组水平增益降低例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PPD组非对称性异常例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外周性眩晕组与中枢性眩晕组水平增益异常合并水平相移异常例数显著高于PPPD组(P<0.01);PPPD组单纯水平相移异常例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PPD组病程与水平相移异常呈正相关关系(r=0.439)。结论 PPPD患者VAT检查以单纯水平相移异常为主要特征,而外周性或中枢性眩晕以水平增益异常合并水平相移异常为主,VAT检测可为PPPD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 外周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前庭自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菌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单中心、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纯 魏艳玲 +1 位作者 黄河清 陈东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样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3-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伴有便秘和/或腹泻症状的早...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样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3-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0例伴有便秘和/或腹泻症状的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所有患者行连续3周,每周1次的FMT治疗,记录移植前后患者每周排便次数及性状、IBS相关评分量表、血常规、肝肾功指标以及相关不良反应,共随访8周。结果 30例患者中便秘患者26例,与治疗前比较,第8周每周排便次数明显增加[(1.31±0.67)vs(5.27±2.75)次],Bristol大便性状量表评分明显改善[(1.77±1.03)vs(3.81±0.68)分]。腹泻患者4例,每周排便次数明显减少[(18±1.87)vs(6.75±0.43)次],Bristol大便性状量表评分明显改善[(5.75±0.43)vs(4.25±0.43)分]。至随访第8周,所有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下降[(7.7±2.72)vs(2.72±2.23)分],IBS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下降[(137.83±67.86)vs(46.67±64.52)分],IBS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下降[(21.47±14.59)vs(5.47±6.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疗效稳定,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移植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帕金森病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苟亚军 胡俊 +2 位作者 李迎春 喻恒 陈康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965-1970,共6页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我院采用远程医疗会诊联合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T)、入院到行CTA检测时间(door to imaging time,DIT)、起病至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入院至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DNT≤60 min达标率、溶栓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在诊疗时效性方面,与对照组DIT[(61.71±21.38)min]、ONT[(201.43±56.44)min]、DNT[(101.02±41.40) min]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DIT[(32.10±7.44)min]、ONT[(166.34±42.37)min]、DNT[(64.97±14.43)min]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DNT≤60 min达标率、溶栓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结局[59.3%、68.8%、(16.94±8.58)d、6.3%、3.1%]均优于对照组[32.1%、42.0%、(22.14±4.87)d、28.6%、21.4%](P<0.05)。结论通过将远程医疗会诊融入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IT、ONT、DNT时间,提高溶栓比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医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远程医疗会诊 区域化网络 协同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实质性出血2型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林 李光建 +4 位作者 刘渠 周振华 陈康宁 古如坚才 冉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71-147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实质性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2型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4-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实质性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2型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4-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64例。根据术后72 h内头颅CT判断患者是否存在PH2型颅内出血。回顾分析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心源性栓塞、术前抗栓治疗、术前静脉溶栓、阿尔伯塔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等信息。结果纳入的64例患者均经过血管内治疗,术后72 h内诊断为ICH有28例(28/64,43.8%),其中PH2型ICH有9例(9/64,14.1%)。PH2组血糖(中位数,7.50 vs 6.58 mmol/L,P=0.039)、女性比例(77.8%vs 38.2%,P=0.035)、心源性栓塞比例(88.9%vs 49.1%,P=0.033)显著高于非PH2组;ASPECTS(中位数,6 vs 7,P=0.026)、ASPECTS>6分的比例(22.2%vs 63.6%,P=0.029)显著低于非PH2组。其中,血糖升高是发生PH2型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48;95%CI=1.00~2.18)。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糖升高可能增加血管内治疗后发生PH2型颅内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颅内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取栓患者血栓成分与预后的特性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素匣 吴虹辰 +7 位作者 文岚 李光建 陈林 刘渠 吴敏 刘璐 陈康宁 周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1976-1981,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支架取栓的患者血栓成分与其预后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卒中绿色通道小组评定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且成功取出血栓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TOAST分型、血...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支架取栓的患者血栓成分与其预后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我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经卒中绿色通道小组评定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且成功取出血栓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TOAST分型、血栓位置、取栓次数、手术再通时间、TICI分级和是否使用rt-PA静脉溶栓等,进行3个月时mRS评分随访。同时对所取的血栓进行HE染色分析血栓成分,最终分析血栓成分与预后的可能相关性。结果根据TOAST分型48例患者中心源性卒中患者24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16例,不明原因卒中患者8例。其中心源性血栓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含量比例明显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62.9±15.9)%vs(50.9±1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源性血栓中的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32.0±15.3)%vs(43.6±1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血栓组成成分的比例,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患者35例,血栓中富含红细胞的患者13例。在3个月mRS评分预后良好率中,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血小板的患者明显低于富含红细胞血栓的患者(26%vs 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取栓患者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手术再通时间明显短于未使用rt-PA静脉溶栓患者[(90±47.6)min vs(131.6±57.5)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取栓患者血栓成分中纤维蛋白/血小板含量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手术再通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术 血栓成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9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ATP7B变异谱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谭文婷 向密 +5 位作者 但芸婕 郭衍志 向小梅 朱研 胡俊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674-1681,共8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ATP7B的中国人群变异谱。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肝豆状核变性119例,随访至2018年4月,分析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ATP7B基因变异谱及转归,比较肝型和脑型患者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ATP7B的中国人群变异谱。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肝豆状核变性119例,随访至2018年4月,分析发病年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ATP7B基因变异谱及转归,比较肝型和脑型患者的差异。结果 119例患者中肝型占57.1%,脑型占27.7%,混合型占15.1%。肝型与脑型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6),脑型患者全部集中在儿童青少年期起病,肝型患者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本组患者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53.8%)、肝硬化(50.4%)、肝脾肿大(47.9%)和皮肤巩膜黄染(40.3%);神经系统损伤主要表现为口下颌肌张力障碍(31.9%)、精神症状(24.4%)和不自主运动(23.5%);成年患者的肝硬化、腹水、不自主运动等症状显著多于未成年患者(分别为:P=0.005、0.008、0.026)。对诊断时效进行分析,从首次发病至明确诊断中位病程为5个月,最长82个月,52.1%的患者在起病5个月之后才得以明确诊断,肝型患者确诊所用时间显著少于脑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Z=-2.233,P=0.026;Z=-2.424,P=0.015)。31例患者进行ATP7B基因检测,阳性率83.9%,最常见致病变异位点是Arg778Leu,等位频率17.4%,其次是Pro992Leu、Met769Hisfs X26、Ala874Val和Ile1148Th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肝硬化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肝硬化患者(χ2=4.202,P=0.04)。结论婴幼儿及中老年人发病并不少见,应重视年幼和年老患者的诊治;进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因铜沉积久、肝损伤重,其生存率显著低于非肝硬化患者,而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特征 ATP7B基因 肝型 脑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真实世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耿皓东 后显华 陈康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4-540,共7页
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 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等,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2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08例患者,经过术后90 d随访,良好预后(mRS评分≤2)率为43.5%(47/108),病死率为25.9%(28/108),血管再通率为95.4%(103/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3%(9/108)。两组在术前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 BATMAN)以及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血管再通时间短的患者的良好预后率较高(P<0.05);血管再通程度好的患者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真实世界中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 血管内治疗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椎管内结核瘤的MRI特征分析
14
作者 付园乔 秦勇 +2 位作者 周怡睿 胡俊 蔡金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472-147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椎管内结核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2021年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22例儿童椎管内结核瘤的临床和MRI资料,按部位分为3组:髓内5例,髓外硬膜下8... 目的探讨儿童椎管内结核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2021年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22例儿童椎管内结核瘤的临床和MRI资料,按部位分为3组:髓内5例,髓外硬膜下8例,硬膜外9例。分析病变的形态、MRI信号和强化模式等特征。结果髓内结核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而髓外硬膜下和硬膜外结核瘤呈长梭形或斑块状;髓内和髓外结核瘤MRI信号均以T1WI等信号(15/22)、T2WI低信号(11/22)或等信号(7/22)为主;增强后髓内结核瘤呈环形强化(5/5),而髓外结核瘤多为显著均匀强化(13/17)。10例(10/22)椎管内结核瘤发生于抗结核治疗中,其中髓外硬膜下结核瘤7例(7/8),发生率显著高于硬膜外结核瘤(2/9)和髓内结核瘤(1/5)。结论儿童椎管内结核瘤MRI显示T1WI等、T2WI低/等信号以及环形或明显均匀强化;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及时MRI检查有利于尽早发现椎管内结核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瘤 椎管 磁共振成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取栓治疗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文珊 史树贵 +7 位作者 周振华 李光建 翟红 陈林 王益 卢龙 江沛 胡俊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对比支架取栓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27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取栓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18.9±6.3)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10.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2.7±4.2)分,治疗7 d时NIHSS评分为(9.4±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2b^3级]10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1例,未成功再通(TICI 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支架取栓组7例(占58.3%),单纯药物治疗组3例(占2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明显增加伴有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取栓术 机械取栓术 院内卒中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受体2激动剂AM1241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纤维瘢痕形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凌成明 储卫华 +4 位作者 袁继超 陈欣 刘静静 张洪燕 林江凯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91-1000,共10页
目的探讨AM124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纤维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雌性6~8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144只,分为4组:①假手术组(n=24)只移除椎板以暴露硬脊膜,不切开硬脊膜,术后给予生理盐水3 mL/kg;②载体组(n=40)建立大鼠脊髓背侧... 目的探讨AM124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纤维瘢痕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雌性6~8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144只,分为4组:①假手术组(n=24)只移除椎板以暴露硬脊膜,不切开硬脊膜,术后给予生理盐水3 mL/kg;②载体组(n=40)建立大鼠脊髓背侧半切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生理盐水3 mL/kg;③AM1241组(n=40)在载体组基础上给予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BR2)激动剂(AM1241,3 mg/kg)治疗;④AM1241+AM630组(n=40)在术后AM1241治疗前30 min给予CBR2拮抗剂(AM630,3 mg/kg)。各组药物均腹腔注射,1次/d,连续14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评估AM1241对大鼠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同时采用行为学、电生理检测AM1241对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载体组比较,AM1241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主要纤维瘢痕成分的表达降低,脊髓损伤后,纤维瘢痕面积减少,给予CBR2拮抗剂AM630后逆转了上述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ulinβⅢ免疫荧光染色、行为学评估、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AM1241组促进了脊髓神经元细胞的存活,改善了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包括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载体组(15.38±0.38)vs AM1241组(18.38±0.50)vs AM1241+AM630组(15.50±0.33),P<0.05]、斜板实验角度[载体组(54.25±1.25)°vs AM1241组(64.25±1.05)°vs AM1241+AM630组(54.75±0.49)°,P<0.05]等;ELISA实验结果显示:AM1241组抑制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TNF-α、IL-1β的表达(P<0.05),增强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Arg-1的表达(P<0.05),降低促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P<0.01);而应用CBR2拮抗剂AM630后逆转了上述作用。结论刺激大鼠CBR2能减少脊髓损伤后纤维瘢痕、改善神经功能,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受体2/CBR2 大麻素受体2激动剂 脊髓损伤 纤维瘢痕 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荧光技术筛选恶性胶质瘤干细胞的优势分析
17
作者 王必佳 周振华 +1 位作者 陈康宁 李学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荧光技术筛选胶质瘤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利用胶质瘤干细胞嗜核黄素的特点,在体外普通胶质瘤干细胞中加入核黄素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筛选具有自发荧光的胶质瘤干细胞。CCK-8检测其体外增殖能力。建立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生...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荧光技术筛选胶质瘤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利用胶质瘤干细胞嗜核黄素的特点,在体外普通胶质瘤干细胞中加入核黄素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筛选具有自发荧光的胶质瘤干细胞。CCK-8检测其体外增殖能力。建立小鼠模型,观察小鼠生存能力,观察肿瘤体积、质量。检测肿瘤组织Ki67、PCNA和Nestin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出具有自发荧光的胶质瘤干细胞; CCK-8结果显示荧光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P<0.01);体外荷瘤实验表明,荷有荧光干细胞的小鼠,其生存时间明显降低,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增大(P<0.01)。肿瘤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显示,载有荧光干细胞肿瘤切片中Ki67、PCNA和Nestin含量明显增高(P<0.05)。荧光干细胞的增殖和恶性程度高于目前GL261肿瘤干细胞,同时也能筛选出部分CD133^-的具有高恶性程度高和高侵袭性的胶质瘤干细胞。结论自体荧光技术能较好地筛选出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核黄素 胶质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