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肌强直组(bradykinesia with slowness and impaired dexterity,BSID)29例,姿势不稳-步态困难组(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y,PIGD)27例;资料收集间隔时间为3年;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Ⅱ、Ⅲ部分(UPDRS-Ⅱ、UPDRS-Ⅲ)、Hoehn-Yahr(H-Y)分期评估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别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分期以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与随访资料纵向比较,TD组的UPDRS-Ⅱ、UPDRS-Ⅲ显著下降(P<0.05);BSI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及MoCA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以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比较,BSID组和PIGD组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较TD组均有下降,其中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UPDRS-Ⅲ较BSID组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随着病情进展,BSID亚型和PIGD亚型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下降更为迅速,特别是PIGD亚型尤其显著。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我院采用远程医疗会诊联合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T)、入院到行CTA检测时间(door to imaging time,DIT)、起病至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入院至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DNT≤60 min达标率、溶栓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在诊疗时效性方面,与对照组DIT[(61.71±21.38)min]、ONT[(201.43±56.44)min]、DNT[(101.02±41.40) min]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DIT[(32.10±7.44)min]、ONT[(166.34±42.37)min]、DNT[(64.97±14.43)min]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DNT≤60 min达标率、溶栓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结局[59.3%、68.8%、(16.94±8.58)d、6.3%、3.1%]均优于对照组[32.1%、42.0%、(22.14±4.87)d、28.6%、21.4%](P<0.05)。结论通过将远程医疗会诊融入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IT、ONT、DNT时间,提高溶栓比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医疗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等,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2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08例患者,经过术后90 d随访,良好预后(mRS评分≤2)率为43.5%(47/108),病死率为25.9%(28/108),血管再通率为95.4%(103/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3%(9/108)。两组在术前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 BATMAN)以及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血管再通时间短的患者的良好预后率较高(P<0.05);血管再通程度好的患者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真实世界中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对比支架取栓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27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取栓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18.9±6.3)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10.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2.7±4.2)分,治疗7 d时NIHSS评分为(9.4±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2b^3级]10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1例,未成功再通(TICI 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支架取栓组7例(占58.3%),单纯药物治疗组3例(占2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明显增加伴有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脑功能网络异常模式,为AL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寻找客观影像学标记。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招募确诊ALS患者25例;同时招募年龄、性别匹配的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3.0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静息态(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构建大脑大尺度功能网络。基于图论理论进行网络差异分析,经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脑功能网络的全局和节点属性,并将ALS患者脑功能连接及网络参数与认知及运动功能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患者大脑前、后脑区之间功能网络连接显著增强(P<0.05);左侧眶内额上回-缘上回功能连接降低并与修订版ALS功能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评分呈正相关(r=0.512,P=0.008)。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患者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降低,额叶、枕叶等脑区节点效率及节点度增加(P<0.05),扣带回及苍白球等结构的节点效率及节点度降低(P<0.05)。结论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可反映ALS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改变,左侧眶内额上回-缘上回功能连接值可作为一种客观影像学标记,用于对ALS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文摘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肌强直组(bradykinesia with slowness and impaired dexterity,BSID)29例,姿势不稳-步态困难组(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y,PIGD)27例;资料收集间隔时间为3年;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Ⅱ、Ⅲ部分(UPDRS-Ⅱ、UPDRS-Ⅲ)、Hoehn-Yahr(H-Y)分期评估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别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分期以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与随访资料纵向比较,TD组的UPDRS-Ⅱ、UPDRS-Ⅲ显著下降(P<0.05);BSI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及MoCA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以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比较,BSID组和PIGD组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较TD组均有下降,其中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UPDRS-Ⅲ较BSID组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随着病情进展,BSID亚型和PIGD亚型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下降更为迅速,特别是PIGD亚型尤其显著。
文摘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在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我院采用远程医疗会诊联合区域化网络协同治疗的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T)、入院到行CTA检测时间(door to imaging time,DIT)、起病至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nset to door time,ODT)、入院至静脉溶栓药物开始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DNT≤60 min达标率、溶栓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在诊疗时效性方面,与对照组DIT[(61.71±21.38)min]、ONT[(201.43±56.44)min]、DNT[(101.02±41.40) min]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DIT[(32.10±7.44)min]、ONT[(166.34±42.37)min]、DNT[(64.97±14.43)min]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DNT≤60 min达标率、溶栓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结局[59.3%、68.8%、(16.94±8.58)d、6.3%、3.1%]均优于对照组[32.1%、42.0%、(22.14±4.87)d、28.6%、21.4%](P<0.05)。结论通过将远程医疗会诊融入区域化网络协同诊治,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IT、ONT、DNT时间,提高溶栓比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医疗质量。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实质性出血(parenchymal hemorrhage, PH)2型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4-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64例。根据术后72 h内头颅CT判断患者是否存在PH2型颅内出血。回顾分析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房颤、卒中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心源性栓塞、术前抗栓治疗、术前静脉溶栓、阿尔伯塔脑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ASPECTS)等信息。结果纳入的64例患者均经过血管内治疗,术后72 h内诊断为ICH有28例(28/64,43.8%),其中PH2型ICH有9例(9/64,14.1%)。PH2组血糖(中位数,7.50 vs 6.58 mmol/L,P=0.039)、女性比例(77.8%vs 38.2%,P=0.035)、心源性栓塞比例(88.9%vs 49.1%,P=0.033)显著高于非PH2组;ASPECTS(中位数,6 vs 7,P=0.026)、ASPECTS>6分的比例(22.2%vs 63.6%,P=0.029)显著低于非PH2组。其中,血糖升高是发生PH2型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48;95%CI=1.00~2.18)。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糖升高可能增加血管内治疗后发生PH2型颅内出血的风险。
文摘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等,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2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08例患者,经过术后90 d随访,良好预后(mRS评分≤2)率为43.5%(47/108),病死率为25.9%(28/108),血管再通率为95.4%(103/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3%(9/108)。两组在术前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 BATMAN)以及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血管再通时间短的患者的良好预后率较高(P<0.05);血管再通程度好的患者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真实世界中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文摘目的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对比支架取栓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共纳入患者27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取栓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18.9±6.3)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10.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2.7±4.2)分,治疗7 d时NIHSS评分为(9.4±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2b^3级]10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1例,未成功再通(TICI 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支架取栓组7例(占58.3%),单纯药物治疗组3例(占2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明显增加伴有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