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钙腔蛋白对胃癌迁移、侵袭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任志祥 刘佳佳 +4 位作者 覃中毅 王俊杰 郑怡明 王斌 钱锋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5-442,共8页
目的探究钙腔蛋白(calumenin,CALU)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迁移、侵袭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CALU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收集2018... 目的探究钙腔蛋白(calumenin,CALU)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迁移、侵袭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CALU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进行胃部分切除术的189例胃癌患者的胃癌和癌旁组织样本102对。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CALU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CALU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构建CALU敲低和过表达胃癌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以及RT-qPCR评估敲低及过表达效率。结合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ALU对胃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公共数据库结果分析发现CALU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在95%置信区间下,CALU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发现相较于癌旁组织,CALU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1),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5)呈正相关,统计分析102例患者临床资料发现CALU的表达与TNM分期(P=0.021)、T分期(P<0.001)、N分期(P=0.028)显著相关。CALU敲低可以显著的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P<0.01),而过表达则获得相反的结果。结论CALU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胃癌的迁移、侵袭,进而导致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腔蛋白 胃癌 侵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术后回肠造口还纳患者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智 伍文浩 +3 位作者 罗子俨 黄婧琼 邓小炼 孙溦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405-2413,共9页
目的调查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行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年时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23年1月—024年1月在重庆市3所三甲医院成功行回肠... 目的调查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行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年时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23年1月—024年1月在重庆市3所三甲医院成功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作为研究队列。根据造口还纳术后1年时随访的LARS评分,将患者分为LARS组(评分≥21分)和非LARS组(评分≤20分),通过病历系统采集临床资料:年龄、BMI、性别、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T分期、N分期、低位前切术手术日期、新辅助治疗、术后化疗、吻合口漏、回肠造口还纳术手术日期。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影响因素,将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双向逐步回归法来进一步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年时发生LARS的显著影响因素。结果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12例患者信息,LARS组127例,非LARS组185例。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年LARS发生率为40.70%(轻度21.79%,重度18.91%),LARS评分为(14.52±11.64)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辅助治疗(有vs无:OR=1.830,95%CI:1.088~3.089;P=0.023)、肿瘤距肛距离≤5 cm(vs>5 cm:OR=2.044,95%CI:1.249~3.374;P=0.005)、吻合口漏发生(有vs无:OR=7.470,95%CI:2.247~34.102;P=0.003)及还纳间隔时间(≥181 d vs 91~180 d:OR=2.297,95%CI:1.363~3.917;P=0.002)、N分期(N1-N2 vs N0:OR=1.650,95%CI:1.009~2.717;P=0.047)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1年发生LARS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吻合口漏、还纳间隔时间≥181 d、肿瘤距肛缘≤5 cm及接受新辅助治疗、N分期为N1-N2与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回肠造口还纳后1年发生LARS有关联。临床医务人员应在造口还纳前及还纳后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及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回肠造口术 直肠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饶芸 骆群 +2 位作者 徐萍 刘媛 王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098-2101,共4页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术前接受与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重点及护理要点。方法 收集2016-2017年本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 目的 比较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术前接受与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观察重点及护理要点。方法 收集2016-2017年本院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 31例及直接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直接手术组) 48例,比较两组年龄、术前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术前白蛋白(Alb)、围手术期平均收缩压(SBP)、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D1)尿量、术后第1天(D1)腹腔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两组间差异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总结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特点。结果 本研究纳入7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平均年龄59. 06岁,直接手术组平均年龄57. 96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术前BMI[(22. 23±1. 85) vs (23. 77±1. 57) kg/m^2,P 〈0. 01]、Hb水平[(113. 19±23. 24) vs (126. 10±27. 06) g/L,P=0. 027]及WBC水平[(4. 79±1. 38)×10^9/L vs (5. 87±2. 17)×10^9/L,P=0. 008]均较直接手术组低,而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319. 58±249. 90) vs (181. 29±137. 16) m L,P=0. 002]较直接手术组更多,术后住院时间[(12. 45±6. 12) vs (9. 35±2. 49) d,P=0. 002]较直接手术组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较直接手术的患者营养状况、手术耐受性更差。早期营养状况改善、加强术后循环水平监测及处理等措施,可提高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利于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进展期胃癌 围手术期 观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XDC2调控丝状伪足形成促进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彬 王俊杰 +2 位作者 任志祥 刘佳佳 钱锋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4-781,共8页
目的 观察PLXDC2(plexin-domain containing 2)对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收集TCGA-STAD数据库中胃癌患者资料,统计分析PLXDC2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PLXDC2敲低/过表达胃癌细胞,用Matrigel-trans... 目的 观察PLXDC2(plexin-domain containing 2)对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收集TCGA-STAD数据库中胃癌患者资料,统计分析PLXDC2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PLXDC2敲低/过表达胃癌细胞,用Matrigel-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小鼠腹膜转移模型评估PLXDC2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PLXDC2在胃癌中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结果 PLXDC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P<0.01)、TNM分期(P<0.05)和T分期(P<0.05)呈正相关关系,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关系(P<0.05)。Cox回归表明PLXDC2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沉默PLXDC2表达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体外侵袭(P<0.01)和体内转移(P<0.01)能力,而过表达PLXDC2后得到相反的结果。改变PLXDC2的表达相应地改变胃癌细胞中Cdc42的表达和丝状伪足的形成。结论 PLXDC2通过调控丝状伪足的形成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可作为胃癌潜在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XDC2 胃癌 转移 丝状伪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REDD1表达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闫宗宝 毛方圆 +2 位作者 单治国 赵永亮 庄园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3-420,共8页
目的探讨DNA损伤应答蛋白1(regulated in development and DNA damage responses-1,REDD1)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方法建立H.pylori感染C57小鼠及胃上皮细胞模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 目的探讨DNA损伤应答蛋白1(regulated in development and DNA damage responses-1,REDD1)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方法建立H.pylori感染C57小鼠及胃上皮细胞模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RED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在细胞模型中采用信号通路抑制剂的方法探讨H.pylori感染诱导REDD1上调的机制。结果相对于未感染组,H.pylori感染小鼠胃黏膜中的REDD1水平显著增高;而相对于野生型(Wild Type,WT)全毒株,敲除cagA基因后,H.pylori感染诱导REDD1上调的能力则显著下降(P<0.05);H.pylori感染可诱导胃上皮细胞AGS REDD1表达上调,并具有时间、感染菌量以及cagA依赖性(P<0.05);P38/MAPK信号通路阻断可显著抑制H.pylori感染诱导的REDD1上调表达(P<0.05)。结论H.pylori依赖磷酸化的cagA蛋白激活MAPKp38通路诱导REDD1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DNA损伤应答蛋白1 MAPK P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