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静脉期CT放射组学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贺星云 刘晨 +4 位作者 杜俊泽 李倩 陈康 范锐 王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67-1375,共9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整合静脉期增强CT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 metastasis,CLN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整合静脉期增强CT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 metastasis,CLN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经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243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6例,以7∶3的比例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训练集(n=137)和内部测试集(n=5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的47例患者作为外部测试集。患者术前均行颈部CT增强检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力开放平台从静脉期CT图像中提取放射组学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K最邻近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DT)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的性能。对表现最佳模型使用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进行解释。结果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36(95%CI:0.895~0.976)、0.832(95%CI:0.724~0.941)和0.772(95%CI:0.632~0.912)。SHAP分析显示,年龄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年轻患者CLNM风险更高(OR=0.968,P=0.042)。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性能良好,通过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盂唇撕裂的1.5T常规MRI与放射状MRI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静 杜明珊 +3 位作者 侯文静 李莲 苏眺 陈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1-995,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1.5T常规MRI和放射状MRI在髋关节盂唇撕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11月在本院行关节镜手术证实为髋臼唇撕裂,且术前行1.5T髋关节常规MRI和髋臼放射状MRI扫描的患者22例临床资料。两位高年资骨关节影像医师分... 目的对比分析1.5T常规MRI和放射状MRI在髋关节盂唇撕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11月在本院行关节镜手术证实为髋臼唇撕裂,且术前行1.5T髋关节常规MRI和髋臼放射状MRI扫描的患者22例临床资料。两位高年资骨关节影像医师分别评估常规MRI和放射状MRI图像,观察是否存在髋臼唇撕裂及撕裂部位,并与关节镜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1.5T常规MRI和放射状MRI在髋关节盂唇撕裂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以关节镜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常规MRI诊断盂唇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37.2%、86.9%、54.5%、阳性预测值84.2%、阴性预测值42.5%;放射状MRI扫描技术诊断盂唇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0%、87.0%、90.9%、阳性预测值93.0%、阴性预测值86.9%。结论 1.5T盂唇放射状MRI扫描对髋关节盂唇撕裂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对盂唇撕裂情况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盂唇 MRI 盂唇撕裂 放射状扫描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
3
作者 杨涛涛 王显棋 +5 位作者 陈灿灿 闫婉莹 王大为 熊坤林 孙志远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7-857,共11页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3家医疗中心放射科1 070名NSCLC患者的临床信息和CT图像。其中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9名NSCLC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内部验证集;东部战区总医院173名患者、陆军特色医学中心178名患者分别作为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EGFR突变相关的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综合模型。3种分类模型均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绘制校正曲线以评估综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中的AUC值分别为0.762 4(95%CI:0.692 4~0.825 1)、0.745 4(95%CI:0.671 1~0.814 3)和0.724 7(95%CI:0.639 7~0.801 6);临床预测模型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的AUC值分别为0.6917(95%CI:0.6279~0.7576)、0.6525(95%CI:0.5767~0.7291)和0.7792(95%CI:0.712 5~0.847 3);基于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预测效能值最佳,其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的AUC值分别为0.818 0(95%CI:0.757 7~0.874 3)、0.782 4(95%CI:0.7031~0.848 2)和0.796 6(95%CI:0.718 1~0.868 6)。校准曲线提示综合模型拟合度较好,决策曲线提示综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 结合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在预测NSCLC EGFR基因突变的多中心数据集中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组学 临床特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脉络丛体积改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周素伊 甄志铭 +4 位作者 庞慧琳 刘智 刘艳辉 陈炜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9-655,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不同认知状态下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体积变化及其与其他脑区结构体积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间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4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不同认知状态下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体积变化及其与其他脑区结构体积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间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48例PD患者及从健康体检中心招募的35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基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结果,将PD患者分为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组(Parkinson’s disease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PD-CI)27例和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正常组(Parkinson’s disease with normal cognitive function,PD-NC)21例。采用3.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MPRAGE序列扫描,并使用FreeSurfer 6.0软件获得脉络丛体积(choroid plexus volume,CPV)与其他脑区结构的体积。对CPV进行校正,计算其与估算的总颅内体积(estimated total intracranial volume,eTIV)的比值。调整混杂因素后,通过偏相关分析评估CPV/eTIV比值与其他脑区结构体积及认知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究PD-CI组中CPV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HC组相比,PD-CI组的CPV显著增大(P=0.029)。PD-CI组中,CPV/eTIV比值与侧脑室体积(r=0.689,P=0.001)、第三脑室体积(r=0.592,P=0.006)、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体积(r=0.508,P=0.022)、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体积(r=0.486,P=0.030)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与尾状核体积(r=-0.530,P=0.016)、丘脑体积(r=-0.477,P=0.033)及MM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83,P=0.031)。而PD-NC组中,CPV/eTIV比值仅与CSF体积(r=0.571,P=0.021)呈显著正相关;在PD-CI组中,CPV/eTIV比值与MMSE评分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仍呈显著负相关(β=-0.388,P=0.046)。结论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CPV变化密切相关,提示CPV可作为评估PD认知损伤的潜在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丛 帕金森病 磁共振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对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生存预测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李可 陈家飞 +1 位作者 杨靖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587-1594,共8页
目的 构建基于CT影像组学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预后预测模型,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8例PDAC患者,按7∶3比例将患者分... 目的 构建基于CT影像组学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预后预测模型,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8例PDAC患者,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83)和验证组(n=35)。采用ITK-SNAP软件对术前增强CT动脉期图像进行3D分割,通过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ICC分析(>0.85)筛选高重复性特征,采用LASSO回归确定核心特征并构建Rad-score。基于Cox回归分析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模型,用于预测PDAC患者总生存时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提取1 453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筛选最终确定7个核心特征构建Rad-score。基于Rad-score构建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1年生存预测AUC分别为0.796(95%CI:0.702~0.890)和0.744(95%CI:0.589~0.899)。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预测模型分别为0.906(95%CI:0.842~0.970)和0.872(95%CI:0.753~0.99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结论 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生存时间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影像组学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术前预测肝细胞癌肿瘤突变负荷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李依蔓 成杰 +3 位作者 陈凤喜 蔡萍 蓝洋 李晓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57-662,共6页
目的探索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HCC)肿瘤突变负荷(TMB)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根治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HCC的22例患者,均对TMB进行定量分析。记录患者临床、实验室... 目的探索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HCC)肿瘤突变负荷(TMB)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根治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HCC的22例患者,均对TMB进行定量分析。记录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CT影像学特征以及随访情况。将P<0.2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TMB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诊断效能。结果高TMB水平是HCC术后无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HR=1.115,P<0.05),根据最佳截断值将TMB分为高风险组(>9.25突变/Mb)和低风险组(≤9.25突变/Mb),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间瘤内缺血或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瘤内缺血或坏死是预测高TMB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3(95%CI 0.615~0.956,P<0.00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66.7%。结论高TMB水平与HCC切除术后预后差有关,而瘤内缺血或坏死影像学征象对预测高TMB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望对HCC患者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肿瘤突变负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影像组学分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效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柳洪亚 祝洁 +3 位作者 刘晨 钟兵 敬洋 邹庆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8-885,共8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影像组学用于分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效能。方法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影像组学用于分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效能。方法筛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RA-ILD患者病例261例,其中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143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118例,所有患者行HRCT,在HRCT图像上应用U-net深度学习肺分割模型进行自动肺分割,从每个肺分割中提取1688个影像组学特征。逐级使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特征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降维,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RA-ILD分类诊断影像组学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各模型的诊断价值,同时对模型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估。结果从RA-ILD患者HRCT图像中通过特征筛选法最终选定18个最佳特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UIP和NSIP的放射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种影像组学模型中,支持向量机(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的训练集AUC为0.943(95%CI 0.916~0.96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7、0.912),测试集AUC为0.909(95%CI 0.849~0.96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25、0.897)。结论本研究构建的RA-ILD分类诊断模型性能良好,且基于SVM算法构建的模型在分类诊断RA-ILD中显示最佳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类风湿关节炎 间质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细胞外容积联合病理预测胃间质瘤术后早期复发
8
作者 卢红 黎海涛 +7 位作者 蔡萍 杜新月 尹晓勤 蒋桂伸 柴华凤 韦雪 邓亚利 邓国兰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661-2669,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延迟期的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联合病理预测胃间质瘤外科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11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 目的探讨基于CT延迟期的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联合病理预测胃间质瘤外科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2年8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11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58±10)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多期动态CT增强检查,并根据公式计算ECV值:ECV=(1-血细胞比容)×(ΔHU肿瘤/ΔHU主动脉)。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无早期复发组。统计指标:①一致性分析。②胃间质瘤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elong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基于联合模型绘制可视化列线图,使用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一致性分析。2名放射科医师勾画感兴趣区,并根据公式计算获得ECV值,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为0.806。②胃间质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110例患者,早期复发21例,无早期复发89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CV值、肿瘤长径、危险度是预测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以ECV、肿瘤长径、危险度为独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yrve,AUC)分别为0.838(95%CI为0.758~0.918)、0.774(95%CI为0.656~0.892)、0.700(95%CI为0.589~0.810),以上述指标建立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可视化列线图、ROC曲线,其AUC为0.899(95%CI为0.811~0.987),高于各独立模型,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86.52%,最佳截断值为0.19,采用Delong检验评估混合模型与危险度建立的临床模型的AUC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Z=6.548,P<0.001,95%CI为0.140~0.259)。校准曲线提示联合模型拟合度较好,DCA曲线提示联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ECV联合病理指标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性能,可以作为胃间质瘤术后早期复发比较有效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瘤 细胞外容积 早期复发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成年人脉络丛体积在自然衰老中的改变
9
作者 庞慧琳 甄志铭 +4 位作者 曾梦 周素伊 刘赫 陈炜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547-2553,共7页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体积与年龄、性别的相关变化规律以及与其他脑区体积的关联,探讨脉络丛体积(choroid plexus volume,CPV)变化与大脑退行性改变的关系。方法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体积与年龄、性别的相关变化规律以及与其他脑区体积的关联,探讨脉络丛体积(choroid plexus volume,CPV)变化与大脑退行性改变的关系。方法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招募320例18~85岁健康受试者,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7.0T组和3.0T组(每组各160例),分别进行3.0T和7.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矢状位三维结构MPRAGE序列扫描,使用FreeSurfer 6.0软件获得CP及其他脑区的体积,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V与年龄的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之间CPV的差异;偏相关分析CPV与其他脑区体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11例受试者。3.0T和7.0T MRI扫描结果均显示,CPV与年龄呈正相关(3.0T:r=0.462,P<0.001;7.0T:r=0.539,P<0.001);男性的CPV均显著大于女性[3.0T:(1.40±0.47)vs(1.08±0.39)mL,P<0.001;7.0T:(2.43±0.68)vs(1.98±0.38)mL,P<0.001]。此外,3.0T MRI结果显示,CPV与白质高信号、脑脊液的体积呈正相关(P<0.001),与全脑灰质、全脑白质、海马、丘脑等体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CPV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存在性别差异,不受场强及分辨率限制。CPV与白质高信号、海马等脑区结构具有相关性,提示CPV增大参与大脑退行性改变的过程。CPV变化可作为大脑退行性改变的新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脉络丛 年龄 白质高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靶向癌胚抗原的CAR-T细胞及体外磁共振成像研究
10
作者 何坤高 蒋波 +3 位作者 郭牡丹 王桂玲 张恩 徐豆豆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51-1958,共8页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Ns)标记靶向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细胞),并进行体外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采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Ns)标记靶向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细胞),并进行体外磁共振成像研究,为监测CEA CAR-T细胞的体内回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ferumoxytol、肝素钠和硫酸鱼精蛋白分别以高(ferumoxytol 100μg/mL,肝素钠4 IU/mL,硫酸鱼精蛋白120μg/mL)、中(ferumoxytol 50μg/mL,肝素钠2 IU/mL,硫酸鱼精蛋白60μg/mL)、低(ferumoxytol 25μg/mL,肝素钠1 IU/mL,硫酸鱼精蛋白30μg/mL)剂量混合形成SPIONs复合物FHP(ferumoxytol/heparin/protamine),然后与CEA CAR-T细胞共孵育进行细胞标记。CCK-8、EdU和流式细胞术检测FHP对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普鲁士蓝染色检测细胞对FHP的摄入情况,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定量检测细胞中Fe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FHP标记的CEA 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FHP标记的CEA CAR-T细胞。结果高、中、低剂量的FHP对CEA CAR-T细胞的活力没有明显影响,CCK-8实验显示细胞活性均在100%以上;EdU实验显示各组细胞DNA复制活性均在94.3%以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CEA CAR-T细胞可摄取FHP,且随FHP浓度的增加,摄取量增大。ICP-MS进一步检测显示胞内Fe含量为(440.23±189.36)ng/mL。肿瘤细胞杀伤实验表明FHP标记的CEA CAR-T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能力良好。MRI扫描显示随着FHP浓度的增高,FHP标记的CEA CAR-T细胞T2WI信号呈明显降低趋势(P<0.01)。结论SPIONs复合物FH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够有效标记CEA CAR-T细胞,可作为CEA CAR-T细胞的磁标记物,为临床提供一种可行的MRI示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超顺磁性氧化铁 纳米颗粒 FERUMOXYTOL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运动亚型患者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进展特征:3年纵向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静 胡晓飞 周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亚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发展及认知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9年在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亚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运动症状分为震颤组(tremor-dominant,TD)22例,运动徐缓肌强直组(bradykinesia with slowness and impaired dexterity,BSID)29例,姿势不稳-步态困难组(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fficulty,PIGD)27例;资料收集间隔时间为3年;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第Ⅱ、Ⅲ部分(UPDRS-Ⅱ、UPDRS-Ⅲ)、Hoehn-Yahr(H-Y)分期评估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分别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疾病分期以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基线与随访资料纵向比较,TD组的UPDRS-Ⅱ、UPDRS-Ⅲ显著下降(P<0.05);BSI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及MoCA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以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1)。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比较,BSID组和PIGD组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较TD组均有下降,其中H-Y分期、UPDRS-Ⅱ、UPDRS-Ⅲ、MoCA总分及MMSE总分显著下降(P<0.05,P<0.01);PIGD组的UPDRS-Ⅲ较BSID组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随着病情进展,BSID亚型和PIGD亚型的运动症状及认知功能下降更为迅速,特别是PIGD亚型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亚型 运动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联合DTI对急性胰腺炎定量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兴辉 王健 +1 位作者 陈天武 张小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2-489,共8页
目的研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与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定量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评估价值... 目的研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与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定量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3.0T MR对85例AP患者(AP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上腹部常规、IVIM和DTI序列扫描,测量胰腺单指数模型下参数(standard 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双指数模型下的参数(slow ADC、fast ADC及fraction of fast ADC,Ff ADC)和DTI的参数(ADC和fractional anisotropy, FA)。比较其对AP的诊断效能,并与AP MR严重程度指数(MR severity index, MRS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P组与对照组Standard ADC、Ff ADC及DTI的ADC、F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low ADC、Fast 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andard ADC、Ff ADC、DTI的ADC、FA有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2、0.707、0.676、0.669,P<0.05),但四者之间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andard ADC、Ff ADC、DTI的ADC、FA与AP MR严重程度指数之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419、-0.271、-0.391、-0.339,P<0.05),而slow ADC、fast ADC值与MRSI评分不具有相关性。结论胰腺的IVIM和DTI参数的测量可作为诊断AP和严重程度影像分期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A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腰椎间盘早期退行性变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宣淇 李可 +7 位作者 杜明珊 侯文静 李静 李莲 欧园 陈家飞 谢兵 陈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黏多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ycosaminoglycan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agCEST)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早期、定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年龄18~74岁有或无... 目的探讨黏多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ycosaminoglycan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agCEST)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早期、定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年龄18~74岁有或无腰椎间盘退变的受试者,观察其L1/2~L5/S1五个椎间盘,共185个椎间盘。将185个椎间盘的T_2WI按Pfirrmann分级标准,半定量地分为5级,检测其髓核与纤维环的T_2~*与gagCEST两个定量磁共振参数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腰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的T_2~*与gagCEST在不同退变程度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组间差异性,尤其是gagCEST在正常组与早期退变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gagCEST与Pfirrmann分级显示出比T_2~*有更好的等级相关性(髓核:r=-0.951,P<0.001;纤维环:r=-0.938,P<0.001)。结论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技术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可用于对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定量诊断,也可评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Pfirrmann分级 黏多糖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Dixon序列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的价值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杜明珊 谢兵 +2 位作者 熊宣淇 侯文静 陈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081-2086,共6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Dixon序列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AS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AS患者入院后均行Bath强直性... 目的 探讨磁共振Dixon序列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AS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AS患者入院后均行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评分及C反应蛋白、血沉检查。研究组及对照组均行骶髂关节MRI常规序列及Dixon序列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对各受检者Dixon序列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双侧骶髂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研究组双侧骶髂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与BASDAI评分、BASFI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及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Canada,SPARCC)骶髂关节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双侧骶髂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双侧骶髂关节面下Dixon序列水信号值与BASDAI评分、BASFI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及骶髂关节SPARCC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0. 05)。结论 磁共振Dixon序列可以作为评价骶髂关节炎活动期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 水-脂分离 骨髓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胸部CT图像的肺炎深度学习分类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梦 赵娜 +8 位作者 王显棋 庞慧琳 侯文静 刘玲玲 王晓雯 龚家利 曾文兵 崔洪亮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66-2274,共9页
目的建立基于胸部CT图像的AI模型,实现对细菌、真菌、病毒性(包括COVID-19)肺炎的快速分类预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0年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559例细菌性、真菌性及非COVID-19病毒性肺炎患者及2020年就诊于重庆大学附... 目的建立基于胸部CT图像的AI模型,实现对细菌、真菌、病毒性(包括COVID-19)肺炎的快速分类预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0年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559例细菌性、真菌性及非COVID-19病毒性肺炎患者及2020年就诊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53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资料,首先利用Resnet_18、Efficientnet_b5、ViT、Swin-Transformer等4种典型的深度神经网络构建图像级三分类及四分类预测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中进行验证选出最优模型;然后分析采用单张图像和3张图像融合构建数据集对模型的影响;最后分别使用按图像类别占比投票及随机森林2种方法进行患者级分类预测。使用精确率、召回率、特异性、F1值、AUC、准确率评估模型效能,最终筛选出表现最优的AI预测模型。结果在图像级分类中Swin-Transformer模型表现最佳,三分类准确率为0.932,四分类准确率为0.948。测试Swin-Transformer模型分别采用单张图像和3张图像融合构建数据集的效果,采用融合图像的Swin-Transformer_C模型效能进一步提升,在测试集中三分类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0.931、0.989,四分类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0.952、0.990。使用Swin-Transformer_C模型进行患者级分类,采用随机森林的方法预测效能更佳,三分类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0.984、0.987,四分类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0.967、0.971。Resnet_18、Efficientent_b5、Vit等3种网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体效能低于Swin-Transformer网络。结论基于融合数据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Swin-Transformer_C与其他4种模型相比在图像级分类中效果最佳,其融合随机森林分类器在患者级分类中也取得最优性能。表明深度学习可用于不同病原体感染所致肺炎类型的快速分类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病临床影像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庞小莉 王显棋 +1 位作者 陈伟 熊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77-688,共12页
目的建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影像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我科住院患者中187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和190例肺部非真菌感... 目的建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影像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我科住院患者中187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和190例肺部非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按照7∶3的比例将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11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DCA曲线等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6.41,95%CI:1.62~25.43)、糖尿病(OR:6.77,95%CI:1.20~38.11)、COPD(OR:12.82,95%CI:2.71~60.55)、入院后营养不良(OR:8.78,95%CI:2.17~35.55)、面罩/鼻氧管吸氧(OR:3.53,95%CI:0.911~13.66)、胆碱酯酶(OR:7.47,95%CI:1.66~33.57)、右肺下叶(OR:11.17,95%CI:2.07~60.16)、左肺下叶(OR:16.25,95%CI:3.31~79.71)、磨玻璃影(OR:19.22,95%CI:4.17~88.48)、空气支气管征(OR:6.44,95%CI:1.27~32.68)、支气管扩张(OR:11.58,95%CI:1.50~89.25)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由上述11个因子构建列线图(R^(2)=0.830,C-index=0.97,95%CI:0.96~0.99)。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72(95%CI:0.955~0.988)和0.945(95%CI:0.905~0.985),显示均具有很高的区分度。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均基本沿45°线分布,DCA曲线均显示在阈概率为10%~90%时存在净获益。结论研究筛选出贫血、COPD、糖尿病、入院后营养不良、面罩/鼻氧管吸氧、胆碱酯酶、右肺下叶、左肺下叶、磨玻璃影、空气支气管征和支气管扩张11个参数建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特征 影像特征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CT增强扫描联合双时相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7
作者 赵建 张巍 +3 位作者 范承林 马万辉 张毅 黎海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评价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集的19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胸部...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评价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集的19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胸部增强CT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0~79(58.8±13.2)岁,体质量43~82(57.3±11.4)kg],比较采用CT增强检查、单时相PET/CT、单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双时相PET/CT、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依据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增强组正确诊断5例(26.3%);单时相PET/CT正确诊断组12例(63.2%);单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组正确诊断15例(78.9%);双时相PET/CT正确诊断组14例(73.7%);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检查组正确诊断18例(94.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7,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5组间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显示仅有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组与增强CT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5),即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增强CT组,其他组不能表现出差异。结论双时相^(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可以提高诊断肺炎型肺癌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型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18脱氧葡萄糖 X线计算机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的MR血管成像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18
作者 牛胤 陈家飞 +4 位作者 蒋周阳 鲜继淑 朱刚 冯华 陈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明确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患者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 MMA)管径特征,以及MMA管径与CSDH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匹配对照研究分析2014... 目的 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明确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患者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 MMA)管径特征,以及MMA管径与CSDH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匹配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CSDH患者临床资料,在脑动脉三维时间飞越法(3D time of flight, 3D TOF) MRA检查上测量CSDH患者MMA管径并与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比,并对钻孔引流术后复发侧与非复发侧MMA管径进行比较。结果 41例CSDH患者中56侧血肿侧MMA管径明显大于26侧非血肿侧MMA管径(P<0.01),并大于所匹配41例健康人82侧MMA管径(P<0.01),CSDH患者非血肿侧MMA管径也大于健康人MMA管径(P<0.01);11例双侧CSDH患者出血较多侧与出血较少侧MMA管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18);钻孔引流术后复发9例12侧MMA管径明显大于非复发14例18侧MMA管径(P<0.01)。结论 CSDH患者出血侧MMA明显增粗,钻孔引流术后复发侧MMA增粗更明显,提示MMA管径与CSDH的发生及发展有关,并与CSDH患者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中动脉 MR血管成像 介入栓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及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雨涵 冉淑华 +2 位作者 罗为 王尧 张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1599-1604,共6页
目的观察淋巴瘤及淋巴结结核的^(18)F-FDG PET/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51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和淋巴结结核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分别... 目的观察淋巴瘤及淋巴结结核的^(18)F-FDG PET/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以期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51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瘤和淋巴结结核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分别从病灶的分布、形态、大小、FDG摄取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淋巴瘤(41例)及淋巴结结核(10例)伴病灶融合(16例、0例)、纵隔淋巴结钙化(1例、5例)、环形摄取(1例、0例)及合并肺结核(0例、1例);其^(18)F-FDG PET/CT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50%。淋巴瘤及淋巴结结核的PET/CT表现有全身淋巴结肿大(18例、1例)、局部淋巴结肿大(23例、9例);伴脾脏受累或脾脏FDG摄取增高(14例、2例)、骨质受累或全身骨骼FDG摄取增高(6例、1例)及二者均受累(4例、0例)。淋巴瘤淋巴结直径(30. 42±14. 03) mm、SUVmax值13. 40±7. 56;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直径(18. 59±6. 56) mm、SUVmax值7. 66±3. 32;两者淋巴结直径和SUVmax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当界限SUV值(Cutoff值)为2. 5时,诊断淋巴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为100%、0%~10%,根据ROC曲线,确定SUV=9. 725时为最佳界限值,其敏感性、特异性为65. 9%、80%。结论淋巴瘤及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18)F-FDG PET/CT表现类似,^(18)F-FDG PET/CT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但对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效能较低;提高SUVmax界限值并结合淋巴结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淋巴瘤 淋巴结结核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细胞癌脊柱转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玉潇 何闯 +2 位作者 杨丽 李良山 黄学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0-1135,共6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6年6月本科介入病房收治的16例肝细胞癌患者共23处椎体转移病变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患者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细胞癌脊柱转移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6年6月本科介入病房收治的16例肝细胞癌患者共23处椎体转移病变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患者在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标准疼痛数字评分(NR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残损分级,评价疗效。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局部肿瘤控制率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治疗靶区共23个,处方剂量12 000 c Gy,靶区体积(GTV)为(22.9±21.4)cc,植入粒子数为24(5,50)粒,粒子活度0.8 m Ci(1 Ci=3.7×1010Bq),术前靶区D90(12 399.7±837.4)c Gy,术后验证靶区D90(10 506.2±427.1)c Gy,KPS、NRS评分在术后3个月均有改善(P<0.01),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60%(3/5)。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局部控制率93.75%,术后3、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56.2%、12.5%。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细胞癌椎体转移,能显著减轻患者局部疼痛,改善脊柱运动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肝细胞癌 脊柱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