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隙连接蛋白α7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心脏起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林毅漳 张晨亮 +2 位作者 肖华 林树 宋治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75-881,共7页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α7(GJA7)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经与乳鼠心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NRVMs)共培养,诱导心脏起搏样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构建携带GJA7基因的...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α7(GJA7)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经与乳鼠心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NRVMs)共培养,诱导心脏起搏样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构建携带GJA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rMSCs,经嘌呤霉素加压筛选纯化后,与NRVMs共培养。分为RFP(red fluorescent protein,红色荧光蛋白)-rMSCs组(A组)、GJA7-RFP-rMSCs组(B组)、RFP-rMSCs+NRVMs组(C组)、GJA7-RFP-rMSCs+NRVMs组(D组)4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心脏起搏细胞相关基因(HCN4、GJA7、Tbx3、Tbx18)及工作心肌细胞相关基因(Cx43、Nkx2.5)的表达。全细胞膜片钳检测各组细胞起搏电流(I_f)。结果携带GJA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rMSCs,经嘌呤霉素加压筛选,转染效率高达95%以上。RT-qPCR结果显示,D组HCN4、GJA7、Tbx3、Tbx18表达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P<0.05);C组Nkx2.5、Cx43则较其他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全细胞膜片钳检测结果显示,仅D组记录到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具有明显时间电压依赖性,且可被Cscl(4 mmol/L)阻断,符合I_f电流特性。结论经GJA7基因修饰并通过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使rMSCs在体外诱导出具有I_f电流的心脏起搏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α7 缝隙连接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生物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对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及其中枢调控机制研究
2
作者 张晨亮 林毅漳 +3 位作者 周鑫 陈霞 林树 宋治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68-874,共7页
目的研究高盐摄入对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棕色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8周龄的C57BL/6J小鼠分为4组(n=5):短期高盐组与短期对照组(饲养24 h后处死,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大脑... 目的研究高盐摄入对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棕色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8周龄的C57BL/6J小鼠分为4组(n=5):短期高盐组与短期对照组(饲养24 h后处死,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大脑c-Fos表达情况),长期高盐组与长期对照组(连续饲养8周,每周对体质量、体温、饮水、进食进行监测)。对照组正常饮水,高盐组给予含2%氯化钠的盐水。长期组实验结束后收集血清检测血脂水平。收集性腺脂肪和脑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性腺脂肪组织中解耦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1,UCP-1)等棕色化相关调控基因的改变以及下丘脑室旁核脑源性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mRNA表达。结果短期高盐刺激后,小鼠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高盐组(112.67±11.24)较对照组(30.67±5.51)明显增加(P<0.01)。给予小鼠8周的高盐刺激后,小鼠血中甘油三酯[(0.75±0.19)mmol/L vs(1.07±0.08)mmol/L,P<0.05]和游离脂肪酸含量下降[(0.64±0.14)mmol/L vs(0.92±0.15)mmol/L,P<0.05],单侧性腺脂肪质量明显减轻[(0.11±0.01)g vs(0.15±0.01)g,P<0.01]。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现高盐组WAT棕色化标志基因UCP-1含量(4.62±0.94)较对照组(1.00±0.16)明显增加(P<0.01);下丘脑室旁核BDNF高盐组mRNA表达(3.14±0.31)较对照组(1.00±0.12)明显增加(P<0.01)。结论长期高盐可诱导小鼠WAT棕色化,而下丘脑室旁核BDNF参与了其中的中枢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脂肪 棕色化 交感神经系统 高盐 解耦连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声学造影对冠脉狭窄临界病变的功能性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昊 刘建平 +6 位作者 仝识非 郭燕丽 黄海韵 秦浩然 周扬 张志辉 宋治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03-609,共7页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对冠脉狭窄临界病变功能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6-10月本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介于50%~70%的患者70例,行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检查并以金...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对冠脉狭窄临界病变功能性评价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6-10月本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介于50%~70%的患者70例,行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检查并以金标准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为自身对照,结合其心脏结构、血脂、肾功、糖化血红蛋等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中共78支血管为临界病变,其中左前降支(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病变53处(67.9%),左回旋支(the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病变13处(16.7%),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病变12处(15.4%),其中FFR阴性(FFR值>0.8)的53处(67.9%);FFR阳性(FFR值≤0.8)的25处(32.1%)。(2)MCE检出49例患者存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其中19例同时提示心肌灌注异常。MCE结果提示LAD病变56处,LCX病变12处,RCA病变18处。(3)FFR阳性的25处病变MCE全部为阳性,MCE阴性的29处病变FFR全部为阴性。FFR阴性的53处病变中,MCE阳性24处,MCE阴性29处。与金标准FFR相比,MCE诊断冠脉临界病变功能性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阳性似然比为2.2,阴性似然比为0。(4)FFR阴性的病变中,MCE阳性组的静息FFR值[(0.94±0.02)vs(0.96±0.02),P<0.05]和负荷FFR值[(0.84±0.04)vs(0.88±0.04),P<0.05]均明显低于MCE阴性组。两组间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E评价冠脉狭窄临界病变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但特异性偏低,是否存在冠脉微血管病变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声学造影 血流储备分数 冠脉狭窄临界病变 功能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汪泽扬 潘丽娜 +1 位作者 陈丽媛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0,共7页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来源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40只...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来源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40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PBS(PBS组)、不含PMPs的上清液(supernatants,SUP组)、低剂量1×10~7个PMPs (low-dose PMPs,LDP组)、高剂量3×10~7个PMPs(high-dose PMPs,HDP组),均由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8周。实验结束时,检测小鼠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CRP、IL-1β、TNF-α)水平,并留取ApoE^(-/-)小鼠主动脉和头臂干动脉用于AS方面的病理检测,包括油红O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CD68、MMP-9、α-SMA),对AS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4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WBC、RBC、PLT、HGB)、血脂(TG、TCH、LDL、HDL)、肝功(ALT、AST)、肾功能(UN、Cr)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DP组和HDP组的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PBS组或SUP组(P<0.05)。LDP组和HDP组主动脉AS斑块的总面积显著高于PBS组或SUP组(P<0.05)。与PBS组相比较,其他3组的斑块内脂质核心占斑块总面积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斑块部位的胶原含量和平滑肌细胞在HDP组均显著低于PBS组(P<0.05),而巨噬细胞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PMPs可促进高脂饲养ApoE^(-/-)小鼠AS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局部的巨噬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减少其中胶原和平滑肌细胞的含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权衡左心耳封堵术的风险与获益? 被引量:1
5
作者 宋治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851-1854,共4页
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新技术,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公认,并被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然而,LAAC的临床获益与风险并存,如何权... 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新技术,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公认,并被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然而,LAAC的临床获益与风险并存,如何权衡LAAC的风险与获益是当今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述评从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入手,较系统地阐述了LAAC在预防NVAF患者缺血性卒中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对LAA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主要并发症进行了叙述;提出了'降低风险、增加获益'的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非瓣膜性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间歇性冷暴露干预脂肪组织代谢调控机体葡萄糖稳态
6
作者 周鑫 王澜 +2 位作者 张晨亮 林树 宋治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44-1051,共8页
目的通过对小鼠进行长期间歇性冷暴露,探讨冷暴露对机体葡萄糖稳态的改善作用以及对高脂饮食诱导葡萄糖稳态损害的预防作用,并分析脂肪组织在该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方法取24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均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普通... 目的通过对小鼠进行长期间歇性冷暴露,探讨冷暴露对机体葡萄糖稳态的改善作用以及对高脂饮食诱导葡萄糖稳态损害的预防作用,并分析脂肪组织在该过程中所起的调控作用。方法取24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均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正常普通饲料+常温)、冷暴露组(正常普通饲料+4℃,2 h/d)、高脂对照组(高脂饲料+常温)、高脂+冷暴露组(高脂饲料+4℃,2 h/d)。在分组后1、8、16、22周时分别进行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22周后取小鼠肩胛处棕色脂肪和腹股沟皮下脂肪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22周间歇性冷暴露在不影响小鼠体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皮下脂肪的质量[对照组(0.338±0.024)g vs冷暴露组(0.221±0.016)g,P<0.05],显著提升棕色脂肪的质量[对照组(0.079±0.003)g vs冷暴露组(0.095±0.005)g,P<0.05],并使糖耐量水平提高25.9%(P<0.01),胰岛素敏感性提升50.4%(P<0.01),葡萄糖稳态改善的程度和冷暴露的时间呈正相关。在高脂饮食条件下,22周间歇性冷暴露显著抑制了其引发的体质量增加[高脂对照组(43.3±1.8)g vs高脂+冷暴露组(32.9±0.7)g,P<0.01]和皮下脂肪质量增加[高脂对照组(1.186±0.215)g vs高脂+冷暴露组(0.434±0.059)g,P<0.05],并使糖耐量不足改善了25.5%(P<0.01),胰岛素抵抗改善了33.9%(P<0.01)。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长期间歇性冷暴露显著激活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的葡萄糖代谢、PI3K-Akt和胰岛素信号通路(P<0.05),但在高脂饮食条件下冷暴露对白色脂肪组织葡萄糖代谢相关通路的激活作用不明显。结论长期间歇性冷暴露可以显著改善小鼠葡萄糖稳态,并可以预防高脂饮食对葡萄糖稳态的损害,其可能是通过激活脂肪组织葡萄糖代谢、PI3K-Akt和胰岛素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代谢 冷暴露 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棕色化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