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锚定结”法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构建及其稳定性测试
1
作者 李子炫 方易冰 程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2-828,共7页
目的在传统Cuff法(“袖套”法)血管吻合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优化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操作步骤、过程,以建立更稳定的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将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20~24 g)分为实验组(通过“锚定结”法进行小鼠颈部... 目的在传统Cuff法(“袖套”法)血管吻合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优化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操作步骤、过程,以建立更稳定的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将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20~24 g)分为实验组(通过“锚定结”法进行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和对照组(用传统Cuff法进行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记录各项操作步骤时间、血管外翻次数、血管修剪次数、实验失败原因等。术后每天观察、触摸判断小鼠颈部供心存活情况,存活>48 h为移植成功。术后第7、14天HE染色观察实验组小鼠吻合血管处组织;第7天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染色观察2组小鼠供心。结果①实验组共进行25只移植,失败2只,供心存活率92%;对照组共进行25只移植,失败8只,供心存活率68%。实验组动脉平均外翻1.16次,修剪0.04次;静脉平均外翻1.16次,修剪0.04次。对照组动脉平均外翻2.00次,修剪0.21次;静脉平均外翻2.28次,修剪0.46次。②实验组、对照组的颈部心脏移植总时间[(77.22±3.82)vs(87.49±8.01)min]、分离血管+套管时间[(30.06±2.68)vs(36.50±6.67)min]、颈部血管吻合时间[(7.31±1.08)vs(12.34±2.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7、14天实验组吻合血管处组织HE染色显示血管通畅。④术后第7天供心cTnT染色情况提示对照组、实验组均无大面积坏死。结论“锚定结”法进行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保证了单人显微操作的稳定、高效,术后供心存活时间长、吻合血管通畅率高、心功能状态好、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袖套法 小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预测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金城 张小勤 +4 位作者 刘杰 李童心 吴毅 何萍 吴蔚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1-601,共11页
目的应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食管鳞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174例食管鳞癌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的CT... 目的应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食管鳞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住院,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174例食管鳞癌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的CT及临床信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与测试集(n=52)。提取并筛选CT影像组学特征,使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进行5折交叉验证,在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F1分数评估预测模型性能,对于表现最佳模型使用局部可解释模型不可知的解释(local interpretable model-agnostic explanations,LIME)算法进行解释。结果174例患者中有115例患者出现临床缓解(66.1%)。从患者临床信息与CT影像中筛选出1个临床特征、10个影像组学特征。基于5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分别是0.750(95%CI:0.616~0.883)和0.766(95%CI:0.647~0.895)。最优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F1分数为0.829。基于LIME算法,最佳模型对实例样本的预测显示出可靠性。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性能良好,通过预测食管鳞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际、放松与药物效能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核心及桥梁效应分析
3
作者 邓瑶 张沙 +3 位作者 向小润 万萍 任琦 刘蕾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532-2539,共8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各维度间的网络化关联特征,识别核心效能及桥梁效能,为制定精准护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的652例类风湿...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各维度间的网络化关联特征,识别核心效能及桥梁效能,为制定精准护理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的65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类风湿关节炎自我效能感量表(Rheumatoid Arthritis Self-Efficacy Scale,RASE)进行评估。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效能症状群,运用R语言软件,选择症状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效能维度间的关联网络,计算中心性指标(强度、紧密度、中介度)以识别核心及桥梁效能。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7个效能症状群,累积方差贡献率64.539%(P<0.001)。网络分析显示,网络密度为0.143,提示各效能维度间存在中等关联性,“放松效能1(r1)”和“疼痛效能1(a1)”相关性最强(r=0.73)。“人际效能2(i2)”的强度中心性(6.88)最高,“放松效能3(r3)”的紧密度(0.0125)和“药物效能1(m1)”的中介度(116)最高,是该网络群中的核心效能和桥梁效能。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各维度间存在复杂的网络化关联,人际效能是核心驱动因素,放松与药物效能发挥桥梁作用,共同影响患者整体自我管理能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自我效能 核心症状 桥梁症状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危重伤病员救治和转运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军战创伤救治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吴蔚 何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高科技武器的大量使用导致现代战争中极重伤员越来越多;随着战伤救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往无法救治的重症战创伤得到救治;然而这一部分生命得以维系的重症伤员随即出现极危重的呼吸、循环衰竭,最终伤死率极高。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伤员转运 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战伤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