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复发恐惧患者对癌症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研究
1
作者 刘荣倩 彭李 +6 位作者 陈燕丽 杨英 肖佳 蒋军 许辰 张巧 李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0-368,共9页
目的探讨在阈下和阈上刺激条件下,癌症复发恐惧的乳腺癌患者对癌症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2022年09月至2023年0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94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完成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版(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invento... 目的探讨在阈下和阈上刺激条件下,癌症复发恐惧的乳腺癌患者对癌症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2022年09月至2023年0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94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完成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版(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inventory-short form,FCRI-SF)及点探测任务。以FCRI-SF划界分(13分)将乳腺癌患者分为临床和非临床癌症复发恐惧组,每组招募患者47人。采用单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被试在注意偏向分数、注意定向分数及注意脱离困难分数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癌症复发恐惧的乳腺癌患者对癌症相关负性词语有显著注意偏向(P<0.05)。在阈下刺激条件下,其主要成分为对癌症相关负性词语注意定向(P<0.05)。在阈上刺激条件下,其主要成分为对癌症相关负性词语所匹配的中性词语注意定向,且对癌症相关负性词语注意脱离困难以及对癌症相关正性词语注意回避(P<0.05)。结论临床癌症复发恐惧的乳腺癌患者存在对癌症相关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减少对癌症相关负性刺激的关注可能是降低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癌症 恐惧 注意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2021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变化趋势:Joinpoint回归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2
作者 熊丹 苏小君 +1 位作者 方燕梅 杨英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652-1659,共8页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甲状腺癌发病变化趋势,并评估年龄、时期及队列对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1992-2021年我国甲状腺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的变化趋势,使...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甲状腺癌发病变化趋势,并评估年龄、时期及队列对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分析1992-2021年我国甲状腺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的变化趋势,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分析。利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预测未来20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情况。结果 1992-2021年,我国男性甲状腺癌ASIR从0.70/10万上升到2.11/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为3.93%(95%CI:3.86%~4.00%,P<0.001);女性ASIR从1.91/10万上升到2.87/10万,AAPC为1.43%(95%CI:1.36%~1.50%,P<0.001)。年龄效应上,女性ASIR整体波动不大,男性ASIR在≥85岁组达到峰值,为230.51/10万。时期效应上,男性、女性甲状腺癌发病风险随时期变化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风险大于女性。以1992-1996年为参照组(RR=1),2017-2021年男性、女性(RR男性=2.94,95%CI:2.78~3.11;RR女性=1.37,95%CI:1.32~1.42)的发病风险最高。队列效应上,男性、女性甲状腺癌发病风险随队列变化呈上升趋势。以1992-1996年为对照组(RR=1),同一队列中,1986年前的队列,女性发病风险大于男性,但1996年后的队列,男性发病风险大于女性。男性2012-2016年(RR=2.54,95%CI:1.80~3.57)发病风险最大,女性在1992-2016年发病风险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IMA模型预测分析发现,2022-2041年中国男性、女性甲状腺癌ASIR持续上升,到2041年,男性甲状腺癌ASIR达到2.79/10万(95%CI:1.96~3.61),女性甲状腺癌ASIR达到3.54/10万(95%CI:3.02~4.06)。结论 1992-2021年,我国甲状腺癌的ASIR呈上升趋势,女性高于男性,但男性年龄越大、出生越晚,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越高。未来20年,中国男性、女性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将持续上升,防控形式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趋势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静脉期CT放射组学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
作者 贺星云 刘晨 +4 位作者 杜俊泽 李倩 陈康 范锐 王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67-1375,共9页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整合静脉期增强CT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 metastasis,CLN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 目的开发并验证一种整合静脉期增强CT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 metastasis,CLN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经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243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6例,以7∶3的比例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训练集(n=137)和内部测试集(n=5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的47例患者作为外部测试集。患者术前均行颈部CT增强检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力开放平台从静脉期CT图像中提取放射组学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K最邻近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DT)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的性能。对表现最佳模型使用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进行解释。结果XGBoost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36(95%CI:0.895~0.976)、0.832(95%CI:0.724~0.941)和0.772(95%CI:0.632~0.912)。SHAP分析显示,年龄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年轻患者CLNM风险更高(OR=0.968,P=0.042)。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临床-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性能良好,通过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联合Teach-Back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丹 王寅欢 +2 位作者 沈巧巧 苏小君 杨英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0-506,共7页
目的探讨微信联合Teach-Back模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6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48例,为传统组;2021年7-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82例,为改进组。传统组采用常规宣教和功... 目的探讨微信联合Teach-Back模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6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48例,为传统组;2021年7-1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82例,为改进组。传统组采用常规宣教和功能锻炼;改进组采用微信联合Teach-Back模式行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分别于术后1、3、6个月比较2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改进组患者术后1、3、6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时间点比较F=1953.281,P<0.001;组间比较F=368.970,P<0.001;交互作用F=30.104,P<0.001);改进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组(时间点比较F=3793.770,P<0.001;组间比较F=168.969,P<0.001;交互作用F=29.468,P<0.001);改进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传统组(焦虑时间点比较:F=530.849,P<0.001;组间比较:F=10.993,P=0.001;交互作用:F=4.084,P=0.007;抑郁时间点比较:F=797.101,P<0.001;组间比较:F=9.453,P=0.002;交互作用:F=9.364,P<0.001)。结论微信联合Teach-Back模式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康复的锻炼中,不仅能改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ach-Back模式 微信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身体意象特点及其与知觉压力、自我关怀和内隐态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燕丽 刘荣倩 +8 位作者 杨英 王寅欢 肖佳 李丹 范海燕 许辰 蒋军 彭李 李敏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63-1368,共6页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身体意象特点及其与知觉压力、自我关怀和内隐态度的关系。方法2022年9-10月在某三甲医院招募343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完成身体意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知觉压力量表中文版(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身体意象特点及其与知觉压力、自我关怀和内隐态度的关系。方法2022年9-10月在某三甲医院招募343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完成身体意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知觉压力量表中文版(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自我关怀量表简版(self-compassion scale-short form,SCS-SF)。其中68名(有效数据65名)乳腺癌患者完成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以BIS临界分10分将乳腺癌患者分为身体意象<10分组和身体意象≥10分组。结果在343名乳腺癌患者中,161名乳腺癌患者的身体意象得分≥10分,身体意象失调检出率为47%。与>40~<50岁组及≥50岁组患者比较,年龄≤40岁组患者的负面身体意象得分更高;与就业组及退休组患者比较,无业组患者的负面身体意象得分更高;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身体意象与知觉压力显著正相关(r=0.49,P<0.01),与自我关怀(r=-0.49,P<0.01)和内隐态度(r=-0.26,P<0.05)显著负相关;身体意象<10分组的IAT效应值显著高于身体意象≥10分组。结论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失调检出率较高,且身体意象与知觉压力、自我关怀、内隐态度、年龄和就业情况密切相关,这为科学制定改善女性乳腺癌患者身体意象的临床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意象 知觉压力 自我关怀 内隐态度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静 张晔 +8 位作者 阎文婷 钟玲 谭璇妮 张婷 张孔涌 陈庆秋 张毅 姜军 齐晓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乳腺甲状腺外科489例手术确诊为DCIS或DCIS-MI女性患者,其中DCIS患者240例(49.1%),DCIS-MI患者249例(50.9%)。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和随访信息,比较DCIS和DCIS-MI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95例(60.3%)患者初次确诊年龄<55岁。与DCIS组比较,DCIS-MI组患者具有肿瘤体积偏大(P=0.034),癌细胞组织学分级高(P<0.05),ER阳性率低(P<0.05)等特征;且DCIS-MI组患者腔面A型比例低(54.6%vs 63.8%,P=0.040),而HER-2过表达型比例高(18.1%vs 9.2%,P=0.004);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0)。DCIS组和DCIS-MI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3.75%和9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074,P=0.785)。结论 DCIS与DCIS-MI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分布迥异,预后差异不明显,提示两者处于乳腺癌进展的不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景铧 张帆 +2 位作者 张毅 苑龙 姜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461-1467,共7页
目的探讨胸乳入路全腔镜(totally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ET)在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完成的287例原发性cT1N0甲状腺乳... 目的探讨胸乳入路全腔镜(totally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ET)在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完成的287例原发性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全腔镜手术治疗(腔镜组)145例,行开放治疗(开放组)14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复发及美容效果。结果腔镜组与开放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P=0.283)、性别比例(P=0.344)、肿瘤大小(P=0.265)及病灶分布情况(P=0.872)具有可比性。手术效果方面,针对一侧腺叶切除+一侧中央区清扫患者,腔镜组与开放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P=0.847)、转移淋巴结数目(P=0.839)方面无显著差异。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放组(P<0.001),而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P<0.001)。针对双侧腺叶切除+一侧中央区清扫患者,腔镜组与开放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P=0.092)、转移淋巴结数目(P=0.241)方面无显著差异。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放组(P<0.001),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放组P<0.001)。手术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暂时性/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喉返神经损伤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无1例出血皮下积液及创面感染。在美容效果方面,腔镜组显著优于开放组(P<0.01)。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30)个月,无1例患者复发。结论TET治疗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可行的,TET可作为有美容需求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者的优选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腔镜甲状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慢性肾病透析后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的病例系列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何芸 程一帆 +8 位作者 田浩 谢来平 尹娜 齐小梅 张婷 刘军兰 张晔 齐晓伟 任林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530-2536,共7页
目的 总结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透析后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CKD透析后难治性SHP... 目的 总结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透析后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SHPT)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CKD透析后难治性SHPT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血液学指标等临床特征,总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术后第一天PTH降低幅度均超过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水平的80%。术后第一天、第七天、术后3个月血钙、血磷和PTH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共切除甲状腺4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例,切除胸腺10例。围手术期有15例患者出现手足口周麻木,其中2例出现了上肢远端抽搐,术后1周内99例患者的全身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共发生5例永久性甲旁减、2例复发性SHPT。结论 外科手术是难治性SHTP的有效治疗方式。应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联合定位甲状旁腺并行详细术前评估;术后应严密监测血液学指标,及时处理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外科治疗效果 甲状旁腺全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穿刺细胞学未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章国智 史绮韵 +5 位作者 鲍杨秋 李爱玲 吴峰 王成 齐晓伟 张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2522-2529,共8页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pathology, FNAC)分类为BethesdaⅠ~Ⅴ类,但术后组织学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pathology, FNAC)分类为BethesdaⅠ~Ⅴ类,但术后组织学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关联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案。筛选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FNAC分类为BethesdaⅠ~Ⅴ类、术后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穿刺标本基因检测结果分为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分析其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相联。结果 共纳入127例病例,其中男性27例(21.26%),女性100例(78.74%),平均年龄42.51岁(中位年龄42岁)。BRAF V600E基因突变患者82例(64.57%),无突变患者45例(35.43%)。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被膜结节与被膜分界形态、颈部异常淋巴结、TIRADS分级、细针穿刺细胞学分类、T分期等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被膜结节与被膜分界异常淋巴结为此类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提示以被膜分界、结节形态、颈部异常淋巴结、TIRADS分级为模型预测因素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21(95%CI:0.876~0.967),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9%和86.7%。结论 PTC患者结节与被膜分界、结节形态、超声提示颈部异常淋巴结、TIRADS分级、细针穿刺细胞学分类、T分期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相关;超声提示颈部异常淋巴结及结节与被膜分界可以用来预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ethesdaⅠ~Ⅴ类甲状腺结节 BRAF V600E基因突变 细针穿刺活检 关联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斯怡 万安弟 +5 位作者 王成 章国智 钟玲 谭璇妮 齐晓伟 张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974-1982,共9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is,BCB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可评估BCBM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is,BCBM)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和验证可评估BCBM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案。筛选“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2016-2020年BCBM患者病例资料1133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793例)和内部验证集(340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图)预测模型。以C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列线图的区分度、预测效能和校准度进行评价。采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04-2019年收治的BCBM患者(73例)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年龄、分子分型、手术、放疗、化疗、肺转移、肝转移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SEER数据库训练集、内部验证集以及本院外部验证集的C指数分别为0.720(95%CI:0.674~0.766)、0.705(95%CI:0.633~0.777)、0.667(95%CI:0.610~0.724)。训练集ROC曲线显示,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BCBM患者半年(AUC=0.793)、1年(AUC=0.759)和2年(AUC=0.724)的生存概率。校准曲线可见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年龄、分子分型、手术、放疗、化疗、肺转移、肝转移是BCBM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Nomogram图能有效预测BCBM患者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脑转移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粘膜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玲 张晔 +5 位作者 杜俊泽 崔翔 曾令娟 张毅 姜军 范林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09-1214,共6页
目的探讨防粘膜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的防粘连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患者452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试验组228例在完成甲状腺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后将防粘膜(可吸收医用膜)... 目的探讨防粘膜在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中的防粘连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手术患者452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试验组228例在完成甲状腺切除以及淋巴结清扫后将防粘膜(可吸收医用膜)放置在气管前方后缝合颈白线。对照组224例除未使用防粘膜外其他操作与试验组相同。结果试验组吞咽不适状况评分在术后3、6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侧甲状腺切除患者术后3、6、12个月其吞咽不适的评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全切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吞咽不适评分在术后3个月(P=0.00)、6个月(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吞咽不适发生率(轻度+较重)在术后3个月(P=0.004)、6个月(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防粘膜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声音嘶哑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甲状腺全切患者术中使用可吸收医用膜能有效减轻颈部软组织粘连,改善术后吞咽不适,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粘膜 甲状腺癌 机器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导睡眠监测研究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赵媛 陈庆秋 蒋成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854-1859,共6页
目的基于多导睡眠监测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52名围绝经期女性,根据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 目的基于多导睡眠监测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52名围绝经期女性,根据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分为研究组(PSQI≥7分)和对照组(PSQI<7分),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记录睡眠状况,采用围绝经期评定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测量围绝经期相关症状。比较两组PSG监测睡眠相关指标及MRS结果差异,并分析各睡眠指标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结果(1)围绝经期女性研究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入睡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等指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伴有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紊乱的临床特点,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REM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比例降低,REM睡眠潜伏期延长,REM转清醒次数增加(P<0.05);(3)研究组MRS总分(26.69±5.13)、躯体症状评分(9.49±2.92)、心理症状评分(10.34±2.95)、泌尿生殖系统评分(6.86±2.89)均高于对照组(P<0.05);(4)REM睡眠比例、REM睡眠总时间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P<0.05),REM睡眠潜伏期与焦虑、性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失眠障碍表现为REM期睡眠紊乱,且REM期睡眠与焦虑、抑郁及性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失眠障碍 REM期睡眠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