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MRI评价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水平的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波 童海鹏 +3 位作者 陈晓 薛巍 徐凯 张伟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7-313,共7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作为TF影像学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至2018年11月经手术治疗并取得病理证实的60例GBM患者的术前常...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作为TF影像学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至2018年11月经手术治疗并取得病理证实的60例GBM患者的术前常规及功能磁共振成像资料,经后处理得到各参数(包括坏死比、表面规律性、强化区域体积、水肿区域体积及容量转移常数K^trans、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肿瘤组织经TF免疫组化染色后统计其表达量,分析各参数与TF表达量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得鉴别TF高表达和低表达GBM的各影像学参数的最佳阈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坏死比、K^trans值、rCBV值、rCBF值与TF表达量呈正相关(r=0.665,r=0.631,r=0.661,r=0.619,P值均<0.001)。TF高表达组的坏死比、K^trans、rCBV、rCBF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1)。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均能很好反映TF的表达,rCBF的AUC达到0.907(0.889,0.857),坏死比的AUC为0.869(0.846,0.676),K^trans的AUC为0.854(0.813,0.833),rCBV的AUC为0.804(0.944,0.571)。常规磁共振与灌注磁共振参数联合运用对TF表达量反映能力更好,坏死比联合K^trans 的AUC为0.982(1,0.875),坏死比联合rCBV的AUC为0.939(0.889,0.905),坏死比联合rCBF的AUC为0.971(0.944,0.857)。结论多种磁共振参数(坏死比、K^trans、rCBV及rCBF)能够较好地反映GBM患者肿瘤内TF的表达,可作为GBM中TF表达量的MRI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组织因子 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不同后处理模型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鹏 康厚艺 +3 位作者 张乐天 李晓光 郭广阔 张伟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577-2583,共7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不同后处理模型[Tissue-4D和Omni-Kinetics(OK)软件]在鉴别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共89例经术后病...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不同后处理模型[Tissue-4D和Omni-Kinetics(OK)软件]在鉴别脑胶质瘤不同级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共8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其中Ⅱ级29例、Ⅲ级24例、Ⅳ级36例。患者均于术前行DCE-MRI检查,分别用Tissue-4D及OK后处理软件获得相应参数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参数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不同参数与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两种后处理模型热点分析的Ktrans值、Tissue-4D的iAUC值和OK的Vp值在不同级别胶质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胶质瘤的Kep值低于Ⅱ级(P<0.05),Ⅳ级和Ⅲ级胶质瘤的Ve值高于Ⅱ级(P<0.05)。Ktrans参数AUC值为0.949(Ⅱ级vsⅣ级,P<0.01),诊断效能最高。Ktrans(OK)与胶质瘤级别之间相关性最强(r=0.775,P<0.01)。OK软件直方图参数,Ktrans值的第50百分位数(50th),Ve值的平均值、第75百分位数(75th)、第90百分位数(90th),Kep值的平均值、熵、50th及Vp值的平均值在鉴别Ⅱ级与Ⅲ级、Ⅱ级与Ⅳ级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值的能量、熵、50th、75th、90th及Kep值的能量,在鉴别Ⅱ级与Ⅳ级、Ⅲ级与Ⅳ级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模型热点分析的Ktrans值及Ve值对胶质瘤分级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OK软件中直方图分析较热点分析参数更丰富、更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 后处理模型 胶质瘤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扫CT与脑血容量ASPECTS错配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书翰 李小树 +5 位作者 刘承春 吴娅 梁春荣 李君 李玮 张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1-897,共7页
目的探讨存在平扫CT(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ic,NCCT)-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0(N-C<0)的患者(即平扫CT低密度范围大于CBV下降区域,两者存在错配)进行血管内治疗(endova... 目的探讨存在平扫CT(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ic,NCCT)-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0(N-C<0)的患者(即平扫CT低密度范围大于CBV下降区域,两者存在错配)进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T)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观察相关预测指标对ET预后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连续就诊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2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N-C评分分为N-C<0组和N-C≥0组;安全性指标为90 d死亡、严重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有效性指标为住院7 d、出院NIHSS评分及90 d良好预后(mRS≤2)。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条件共有144例患者,其中N-C<0组25例,N-C≥0组119例。与N-C≥0组比较,N-C<0组患者具有更低的NCCT ASPECTS[(6.96±1.77)vs(8.73±1.25),P<0.001],同时两组间责任血管分型(P=0.036)、穿刺到再通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两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模型当中,CBV ASPECTS(P=0.010,OR=1.460,95%CI=1.095~1.945)是预测良好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 N-C<0组的患者可以从ET中获益,并且未增加颅内出血风险,NCCT低密度不应作为排除或判断ET预后不佳的标准,需根据CBV图像进一步详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CT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CTA行腋动脉体外定位及其分支起源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勇 张画羽 +3 位作者 刘衡 邓洋 张伟国 张连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07-1512,共6页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为临床提供腋动脉解剖学的影像数据,确定腋动脉体外定位的方式。方法收集2020年7~11月在我院行头颈部CTA患者影像数据,共纳入456侧(228例),通过三维重建观测25...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为临床提供腋动脉解剖学的影像数据,确定腋动脉体外定位的方式。方法收集2020年7~11月在我院行头颈部CTA患者影像数据,共纳入456侧(228例),通过三维重建观测259侧腋动脉与锁骨、喙突及体表的距离及位置关系;149侧腋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及分型。结果腋动脉起点至锁骨后缘的垂线及锁骨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6.9±5.3)mm和(11.9±6.1)mm。喙突下缘的垂线交腋动脉时的长度为(29.4±9.4)mm。喙突下为腋动脉第三段近端。胸上动脉(superior thoracic artery,ST)第一段发出最高49.0%,胸肩峰动脉(thoracoacromial artery,TA)与胸外侧动脉(lateral thoracic artery,LT)于第二段发出最高分别为49.7%与47.7%,肩胛下动脉(subscapularis artery,SS)、旋肱前动脉(an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CHA)与旋肱后动脉(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rtery,CHP)于第三段发出最高分别为71.1%、11.4%与64.4%。TA、SS、CHP出现率100%,LT出现率96.6%,但其分型最多(4型)。CHA出现率12.1%,肱深动脉(deep brachial artery,DB)单干起源于第三段37.6%。结论平卧、上肢内收,锁骨中线内侧及锁骨后一指、喙突下两指分别可定位腋动脉起点及第三段近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交界部出血 交界部止血带 CTA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