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VID-19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1771例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晓华 李传伟 +5 位作者 刘雨辉 蒋小娟 陈兰 李力 曹国强 马翔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483-1488,共6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3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收治的1771例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发病情况、...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3月武汉火神山医院收治的1771例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发病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和不同治疗措施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771例COVID-19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42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患者38例(38/516,7.36%),普通型患者4例(4/1255,0.32%);血栓发生部位:近端3例,远端39例;死亡5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合并肿瘤、D-二聚体水平、INR、机械通气、ICU和激素使用可能为COVID-19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OR分别为0.929、12.471、0.942、16.698、9.133、9.112、4.423,P<0.05)。结论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明显增加,且病死率明显增高;年龄、合并肿瘤、D-二聚体水平、INR、机械通气、ICU和激素使用可能是COVID-19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生物电场下肺癌H1975细胞增殖和定向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晨 李力 +1 位作者 卢从华 何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1-528,共8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生物电场诱导的肺癌H1975细胞定向迁移和增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外加直流电构建了生物电场诱导肺癌H1975细胞定向迁移的实验模型,观察不同电场梯度及实验分组下H1975细胞的迁移及增殖情况。实验分组:空白...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生物电场诱导的肺癌H1975细胞定向迁移和增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外加直流电构建了生物电场诱导肺癌H1975细胞定向迁移的实验模型,观察不同电场梯度及实验分组下H1975细胞的迁移及增殖情况。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处理组(5 mmol/L二甲双胍预处理48 h)、电场处理组(100 mV/mm加电处理1 h)、二甲双胍联合电场处理组(5 mmol/L二甲双胍预处理48 h后,100 mV/mm加电处理1 h)。采用ImageXpress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仪采集肺癌H1975细胞运动图像,使用Image J软件分析细胞运动速度及运动定向性变化;Ki67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在不同水平电场刺激作用下,H1975细胞的运动能力及定向性随着电场强度升高而不断增强(P<0.05),电场刺激还可增强细胞增殖能力并诱导EMT。在加入二甲双胍与电场联合处理后,细胞运动速度较电场处理组下降(P<0.05),趋电性减弱(P<0.01),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同时E-cadherin表达水平较电场处理组升高(P<0.01)、Vimentin表达水平降低(P<0.05),提示二甲双胍能够逆转电场诱导的EMT。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电场刺激可上调p-AKT、p-ERK、p-STAT3的表达水平,而加入二甲双胍后可下调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AKT/ERK信号通路及逆转EMT,抑制生物电场诱导的肺癌H1975细胞迁移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内源性生物电场 肺癌 增殖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