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致痒剂诱导建立大鼠瘙痒模型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任梦雪 吴广延 +2 位作者 高兴 隋建峰 李红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527-1534,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致痒剂诱导大鼠瘙痒模型的效果。方法选择3~4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240只,分为组胺依赖性致痒剂(磷酸组胺组、化合物48/80组)和非组胺依赖性致痒剂(5-羟色胺组、氯喹组、内皮素-1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40只。选取颈部...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致痒剂诱导大鼠瘙痒模型的效果。方法选择3~4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240只,分为组胺依赖性致痒剂(磷酸组胺组、化合物48/80组)和非组胺依赖性致痒剂(5-羟色胺组、氯喹组、内皮素-1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40只。选取颈部和脸颊作为致痒区域,比较皮内注射后30 min内,注射不同剂量(低、中、高浓度)致痒剂后的致痒效果。采用后肢磁环结合行为记录箱系统记录大鼠后肢抓挠次数的差异;运用高浓度致痒剂注射后,采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察并对比分析致痒区域中皮肤短时内感觉神经末梢诱发电位的变化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结果在组胺依赖性致痒剂组中,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仅化合物48/80在中、高浓度时可诱发颈部和脸颊的抓挠次数增多(P<0.05);皮内高浓度注射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末梢诱发电位频率增多、振幅升高(P<0.05),在皮下组织血管旁观察到肥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P<0.05)。在非组胺依赖性致痒剂组中,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5-羟色胺、氯喹以及内皮素-1(中、高浓度)均能在颈部和脸颊成功诱发抓挠次数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采用皮内高浓度注射时,可记录到感觉神经末梢诱发电位频率增加,振幅升高(P<0.05)及皮下组织血管旁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结论5-羟色胺诱导大鼠瘙痒效果最佳,即低浓度能成功建模;而组胺依赖性致痒剂化合物48/80、非组胺依赖性致痒剂氯喹和内皮素-1仅在中、高浓度有效;组胺未能成功诱发出搔抓行为,难以用于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 大鼠 致痒剂 抓挠行为 肥大细胞 感觉神经末梢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肺上皮细胞致瘤性转化中抑癌基因的全基因组筛选及数据库验证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斌瑜 张俊磊 +6 位作者 王加琪 阮艳 张月 刘恋恋 蹇锐 熊加祥 姚忠祥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3-512,共10页
目的利用CRISPR/Cas9敲除文库在人正常肺上皮细胞致瘤性转化过程中进行全基因组筛选,以发现新的人肺癌抑癌基因,并利用临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样本数据库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构建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人正常... 目的利用CRISPR/Cas9敲除文库在人正常肺上皮细胞致瘤性转化过程中进行全基因组筛选,以发现新的人肺癌抑癌基因,并利用临床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样本数据库进行初步验证。方法构建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人正常肺上皮BEAS-2B细胞系,在该细胞中感染含有77441个单链向导RNA(sgRNA)、靶向19114个人类基因的Brunello慢病毒文库,于裸鼠皮下移植。提取全瘤体细胞(Tumor)及移植前细胞(Input)的全基因组DNA,扩增sgRNA序列,建库进行深度测序。通过分析Tumor中sgRNA读数占比及Tumor与Input中sgRNA读数差异倍数的改变,筛选功能缺失后诱导BEAS-2B细胞致瘤性转化的抑癌基因,并利用公共数据平台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成功在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BEAS-2B细胞中进行了文库感染及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只有感染文库的细胞在部分接种位点成瘤。测序结果显示Tumor中只检测到少数sgRNA,选取sgRNA的读数占总读数的比例>1%或有2个及以上sgRNA被显著富集的38个基因为有效的人肺癌候选抑癌基因,包括NF2、PTEN等已知抑癌基因及未在肺癌中报道过的候选抑癌基因,如AP2M1、PSENEN等。富集分析发现候选抑癌基因在Notch和Hippo信号等参与癌症发生的关键生物学通路中富集。应用临床NSCLC样本数据库证实38个候选抑癌基因在NSCLC样本中均发生了突变,其中突变率>2%的17个基因中有14个与KRAS或TP53发生共突变,3个突变与预后相关;30个基因在NSCLC样本中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癌旁组织有明显差异,1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利用体内全基因组CRISPR/Cas9技术筛选出38个人肺癌候选抑癌基因,并在临床NSCLC样本数据库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瘤性转化 CRISPR/Cas9 抑癌基因 全基因组筛选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ATc3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存活和转移的影响
3
作者 张婉琪 沈潇潇 +1 位作者 李红丽 鲁元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80-1088,共9页
目的探讨NFATc3在不同恶性程度的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转移(11例)和未转移(20例)MM组织及癌旁组织(3例)石蜡切片;对比不同恶性度MM细胞系,运用免疫组化染色、Crispr/Cas9敲减技术并转... 目的探讨NFATc3在不同恶性程度的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转移(11例)和未转移(20例)MM组织及癌旁组织(3例)石蜡切片;对比不同恶性度MM细胞系,运用免疫组化染色、Crispr/Cas9敲减技术并转染细胞,通过qPCR、Westernblot、CCK-8及流式细胞学等方法观察NFATc3表达对MM细胞活性、增殖凋亡与侵袭迁移的影响。结果(1)NFATc3在转移性MM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几乎无表达(P<0.01);在转移性MM细胞Mel-RM中,NFATc3 mRNA和蛋白水平较原位来源MM细胞A375显著上调(P<0.01);(2)敲减NFATc3后,敲减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1),而Caspase-3阳性荧光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P<0.01);流式细胞检测及TUNEL染色结果显示,敲减组中凋亡细胞比例增加(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敲减组细胞中活化的Caspase-3(17×103)和Caspase-8(18×103)蛋白表达增高;(3)划痕实验及Transwell检测均表明敲减组中侵袭和迁移的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1)。结论NFATc3在转移性MM中表达上调,且其表达水平与恶性程度相关。下调NFATc3能减少MM细胞存活、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NFATc3 恶性程度 细胞存活与凋亡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联蛋白A6促进神经祖细胞定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发育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乐一帆 范睿诚 +1 位作者 徐扬 李红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343-2349,共7页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6(annexin A6,AnxA6)调控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定向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AnxA6基因敲减(AnxA6敲减组)和过表达(AnxA6过表达组)病毒载体,以空载体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6(annexin A6,AnxA6)调控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定向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AnxA6基因敲减(AnxA6敲减组)和过表达(AnxA6过表达组)病毒载体,以空载体作为对照组。运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活细胞钙成像等技术,对比检测AnxA6敲减与过表达后,体外培养的NPCs胞内Ca^(2+)的动态变化差异及其对定向分化转录因子Olig2(定向OLs)、Hes1、Ascl1等表达的影响,评估AnxA6对NPCs分化过程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xA6敲减组未见明显AnxA6蛋白条带(P<0.05),而AnxA6过表达组阳性蛋白条带光密度值显著升高(P<0.01);NPCs分化1 d后在静息状态下,AnxA6过表达组细胞可见胞内Ca2+自发振荡的频率和振幅均高于对照组和AnxA6敲减组;在NPCs分化3 d的细胞中,可见AnxA6过表达组Olig2 mRNA表达升高,而Hes1、Ascl1 mRNA则表达减少;Olig2荧光阳性细胞的百分率升高,CNPase荧光信号代表的髓鞘分布增大;同时突起形成相关细胞骨架因子Vimentin、Fyn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过表达AnxA6不仅能增强NPCs分化早期细胞内Ca^(2+)的动力变化,还促进OLs定向转录因子的表达,加快髓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联蛋白A6 神经祖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钙离子 细胞分化 髓鞘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环境暴露后大鼠不同强度肠道冲击伤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岳永超 章利彬 +4 位作者 周文奇 王俊仁 吴鹏飞 吴广延 马海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17期2071-2078,共8页
目的对高寒环境暴露后大鼠的不同强度肠道冲击伤进行比较,并对其损伤特点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选取体质量为200~250 g的2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n=10):空白对照组、低温对照组、5.0 MPa冲击对照组、低温+4.0... 目的对高寒环境暴露后大鼠的不同强度肠道冲击伤进行比较,并对其损伤特点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选取体质量为200~250 g的2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n=10):空白对照组、低温对照组、5.0 MPa冲击对照组、低温+4.0 MPa冲击组、低温+4.5 MPa冲击组和低温+5.0 MPa冲击组。低温+冲击组在-10℃低温环境预处理30 min后,立即采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以不同驱动压冲击大鼠腹部致肠道损伤。检测致伤后3、8、24 h大鼠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并记录大鼠24 h存活情况。实验24 h后,麻醉处死大鼠并解剖,观察肠道损伤特点并行病理学检测。通过比较各组差异,研究高寒环境暴露后大鼠不同强度肠道冲击伤特点。结果较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肠道损伤,且低温+冲击伤组大鼠肠道更易出现水肿及损伤,低温+5.0 MPa冲击组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病理学及血清学研究发现,低温+冲击组大鼠肠黏膜在高寒环境和冲击伤双重作用下,表现出肠黏膜出血、水肿、黏膜固有层崩解等;肠黏膜损伤指标及肠道炎症因子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冲击强度增加,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暴露叠加腹部冲击波损伤后,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肠道损伤表现为血清学指标及肠道炎症因子升高,不同程度的肠壁水肿、黏膜下出血等,且损伤严重程度与冲击强度相关,随冲击强度增加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暴露 肠道损伤 冲击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