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睡眠与记忆巩固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波 谭萱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0-297,共8页
记忆是指大脑将从机体内、外部获取的信息保存一段时间的生理过程。在大脑中,散在分布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集群将经历过的场景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并形成记忆,从而能提取出来以指导个体在未来类似场景或事件中的行为。除非被巩固,新形成... 记忆是指大脑将从机体内、外部获取的信息保存一段时间的生理过程。在大脑中,散在分布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集群将经历过的场景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并形成记忆,从而能提取出来以指导个体在未来类似场景或事件中的行为。除非被巩固,新形成的记忆往往快速消退。睡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大脑状态,包括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时相。记忆形成的涉及编码、巩固和提取3个过程。睡眠总时间减少或者睡眠片段化会导致多种类型记忆巩固的受损,表明促进记忆巩固是睡眠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本文总结了NREM睡眠和REM睡眠参与记忆巩固的实验证据,并探讨了睡眠可能通过记忆重激活和突触修饰等机制促进记忆巩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进一步探索睡眠如何协调突触“降尺度”和“升尺度”、REM睡眠如何与NREM睡眠协作互补、神经胶质细胞在睡眠促进记忆巩固中的作用,以及控制NREM和REM睡眠的脑区是否以及如何直接参与记忆巩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记忆巩固 重激活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敲除系统的胚胎干细胞基态多能性退出调控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2
作者 杨艺 阮艳 +3 位作者 张俊磊 田衍平 余梦 李红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23-2236,共14页
目的系统性鉴定调控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基态多能性退出的关键基因,为深入解析多能性状态转换及早期细胞命运决定机制提供新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全基因组Brie敲除文库感染Nanog-绿色荧光蛋白(Nanog-green fluores... 目的系统性鉴定调控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基态多能性退出的关键基因,为深入解析多能性状态转换及早期细胞命运决定机制提供新靶点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全基因组Brie敲除文库感染Nanog-绿色荧光蛋白(Nanog-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Nanog-GFP)报告基因标记的ESC,在白血病抑制因子/血清(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serum,LIF/S)条件下持续培养14 d;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Nanog-GFP^(+)(基态)与Nanog-GFP^(-)(始发态)细胞群,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MAGeCK软件分析GFP^(-)/Input、GFP^(+)/Input与GFP^(+)/GFP^(-)组的差异基因,利用Metascape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于筛选结果构建候选基因敲除模型,通过细胞形态观察、Nanog阳性率检测、克隆形成实验及分子标志物检测评估候选基因功能。结果在GFP^(+)/Input筛选中,鉴定出2921个负向变化基因(主要富集于RNA代谢、细胞周期等基础生命过程)和1393个正向变化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系统发育、糖代谢和脉管系统发育等过程)。在GFP^(-)/Input筛选中,鉴定到2765个负向变化基因(主要富集于RNA代谢、细胞周期等基础生命过程)和1303个正向变化基因(主要富集于神经发育、细胞存活、内皮迁移等过程)。在GFP^(+)/GFP^(-)筛选中,鉴定出1001个负向变化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应激响应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抑制]和983个正向变化基因[主要参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fibroblast growth factor/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FGF/ERK)信号通路和糖代谢过程],其中不仅包括已知的多能性维持因子(如Nanog、Nr5a2、Klf2、Klf4)及多能性退出相关基因(如Gata6、Grb2、Zeb1、Fgfr1),还包括一些在基态多能性退出过程中功能尚未明确的基因(如Dmrt1、Rxra、Zbtb14和Tmem41b)。候选基因功能验证显示,瞬时敲除Dmrt1、Tmem41b和Hic2的ESC中Nano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抑制基态多能性退出。Dmrt1稳定敲除使ESC呈现更基态的表型,表现为克隆形态变紧密、呈穹隆状,未分化克隆比例增加(P<0.01),基态多能性标志基因(如Nanog、Nr5a2、Dppa3)表达上调(P<0.01),而始发态标志基因(如Fgf5、Lefty1、Dnmt3b)表达下调(P<0.01)。回复表达Dmrt1可逆转上述表型。结论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鉴定出调控ESC基态多能性退出的候选基因集,明确Dmrt1在促进ESC基态多能性退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胚胎干细胞 基态 始发态 多能性退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马斯汀对APP/PS1小鼠成年期海马髓鞘化和睡眠期神经活动的影响
3
作者 杨叶 张海波 +2 位作者 刘彦吉 姚忠祥 胡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838-1848,共11页
目的研究氯马斯汀处理对APP/PS1小鼠成年期海马髓鞘化和睡眠期间神经振荡及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连续饮水口服氯马斯汀3个月,促进成年期APP/PS1小鼠大脑髓鞘化。根据给药情况,将小鼠分为3组:APP/PS1组、APP/PS1+Clemastine组... 目的研究氯马斯汀处理对APP/PS1小鼠成年期海马髓鞘化和睡眠期间神经振荡及相关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连续饮水口服氯马斯汀3个月,促进成年期APP/PS1小鼠大脑髓鞘化。根据给药情况,将小鼠分为3组:APP/PS1组、APP/PS1+Clemastine组、野生型(WT)组。结合海马局部场电位和头部三维加速度信号特征判定小鼠的睡眠和觉醒状态(觉醒、NREM睡眠、REM睡眠)。在体多通道记录连续监测背侧海马神经元在觉醒、NREM睡眠和REM睡眠状态下的放电活动。结果(1)饮水口服氯马斯汀可以使APP/PS1+Clemastine组小鼠MB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PP/PS1组(P<0.001)。(2)氯马斯汀处理不会改变APP/PS1小鼠日间时相中NREM睡眠、REM睡眠和觉醒所占的时间比例(Ps>0.05)。(3)氯马斯汀处理降低APP/PS1小鼠海马锥体细胞的平均放电频率(P<0.05)、增加该区中间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P<0.05)。(4)氯马斯汀处理增加NREM睡眠期海马SWR振荡发生率,并特异性降低APP/PS1小鼠海马锥体细胞在SWR(Sharp wave ripple)振荡发生时的放电频率(P<0.05)。(5)氯马斯汀处理对APP/PS1小鼠海马神经元在REM睡眠期theta振荡发生时的放电活动无显著影响(Ps>0.05)。结论氯马斯汀可促进APP/PS1小鼠成年期海马髓鞘化,改善NREM睡眠期SWR振荡发生及其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放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鞘 海马 睡眠 神经振荡 多通道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冻干血小板联用乳酸林格氏液救治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观察
4
作者 代承麟 杜文琼 +9 位作者 唐婷 杨昊洋 陈丽缘 张冬朝阳 钟鑫 蒋仁庆 陈灿 贾益君 宗兆文 胡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6-765,共10页
目的评估新型冻干血小板(lyophilized platelet,LP)即凝血酶刺激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方法将5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n=10),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麻醉家兔,给予左下肢... 目的评估新型冻干血小板(lyophilized platelet,LP)即凝血酶刺激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的复苏效果。方法将5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 5组(n=10),3%戊巴比妥钠按1 mL/kg剂量麻醉家兔,给予左下肢软组织损伤,同时以纱布止血,计量下肢软组织损伤的失血量。右下肢进行股动脉插管,随后按照家兔总血容量的26%进行抽血,后将家兔竖直浸泡在3%人工海盐模拟海水中,海水没过剑突,15 min后捞出。按照A组:致伤后不复苏;B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C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及新鲜血小板;D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加LP;E组:致伤后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加新型LP,给予对应复苏策略。实验在致伤前及伤后1、2、4 h检测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气、血栓弹力图等指标。结果成功制备出具有功能活性的LP及家兔失血性休克海水浸泡损伤模型。在致伤后1 h,联用血小板制剂复苏的C、D、E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显著高于未复苏的A组(P<0.05),C组的乳酸值(lactate,Lac)显著低于A、B组(P<0.05),C、D、E组的碱剩余(base excess,BE)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显著低于A、B组(P<0.05),A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较致伤前显著延长(P<0.05)。伤后2 h,C、D组的MAP高于A、B组,E组MAP高于A组(P<0.05),C、E组的Lac低于A、B组,而D组Lac低于A组(P<0.05),C、D、E3组的BE、BUN值均低于A、B组(P<0.05),C组的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高于A组,A、D组此刻MA值较本组致伤前显著下降(P<0.05),A、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time,APTT)较致伤前延长(P<0.05)。伤后4 h,C、D、E组的MAP高于A、B组,B组MAP高于A组(P<0.05),C、D、E组的Lac、BUN值均低于A、B组(P<0.05),C、D组BE值低于A组,E组BE值低于A、B组(P<0.05),B、C、E组的MA值高于A组(P<0.05),而A、D组的MA值、APTT值较致伤前本组初始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型LP联用乳酸林格氏液能显著提高家兔的MAP,降低其乳酸值,维持血凝块强度及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血小板 失血性休克 海水浸泡 复苏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兵情感人格特点及其与抑郁、正负性情感、认知偏向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谢俊鹏 徐松 +5 位作者 于永菊 彭李 徐媛媛 许海燕 李敏 熊加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343-1349,共7页
目的探讨入伍新兵的情感人格特点及其与抑郁、正负性情感和认知偏向的关系。方法采用情感神经科学人格量表(Affective Neuroscience Personality Scales,ANPS)、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正负性情感量... 目的探讨入伍新兵的情感人格特点及其与抑郁、正负性情感和认知偏向的关系。方法采用情感神经科学人格量表(Affective Neuroscience Personality Scales,ANPS)、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正负性情感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C)、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Atten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ormation Scale,APNIS)对陆军某部557名2017年秋季入伍新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1)除恐惧因子外,不同文化程度的新兵在情感人格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部队环境适应程度不同的新兵在情感人格的关爱、娱乐、恐惧、愤怒、悲伤5个因子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除探索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外,积极情感人格及其3个因子与正性情感、正性认知偏向均呈显著正相关(r为0.156~0.483,P<0.05);消极情感人格及其3个因子与抑郁、负性情感、负性认知偏向均呈显著正相关(r为0.428~0.550,P<0.01)。(4)情感人格能够有效预测新兵的抑郁、正负性情感、正负性认知偏向,总解释率在30%左右。(5)积极情感人格特质显著的新兵与消极情感人格特质显著的新兵在抑郁、正负性情感、认知偏向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情感人格可能有利于新兵正性情感、正性认知偏向的形成,减少抑郁情绪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人格 抑郁 正负性情感 认知偏向 新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放电活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昱博 章利彬 +1 位作者 陈浩 熊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618-2624,共7页
目的研究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活动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trace eyeblink conditioning,tEBC)作为联合型运动学习的行为... 目的研究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活动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以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trace eyeblink conditioning,tEBC)作为联合型运动学习的行为模型。以150 ms脉冲蓝色LED光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100 ms角膜吹气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进行每日100次的CS-US配对训练。连续5 d,训练小鼠(n=4)建立tEBC。在此过程中,使用钨丝tetrode电极记录小鼠mPFC神经元放电活动。根据神经元放电的频率和峰电位谷-峰波宽,将mPFC神经元区分为假定的锥体细胞(n=174)和中间神经元(n=40),并分析两类神经元活动在tEBC建立早期和后期与条件眨眼反应(conditioned eyeblink responses,CR)行为的相关性。结果通过5 d CS-US配对训练,小鼠CR发生率从训练第1天的(38.1±8.2)%上升到第5天的(66.7±10.0)%(P<0.001)。统计学分析显示,相较于CR习得早期,CR习得后期CS所诱发的锥体细胞放电活动显著降低(P<0.05)。与此相适应,CR习得后期CS诱发的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显著增高(P<0.05),表现为CS诱发增强型放电的中间神经元比例显著增高(早期:25.0%;后期:66.7%,P<0.05)。此外,锥体细胞在CR出现和无CR出现时的CS诱发放电活动无显著区别(P>0.05),而中间神经元在CR出现时CS诱发放电活动则显著更高(P<0.05)。结论在联合型运动学习过程中,小鼠mPFC锥体细胞和中间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随学习会发生相反的变化,提示它们可能以不同方式参与联合型运动学习。中间神经元放电活动与CR出现更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反射 眨眼 运动性学习 内侧前额叶皮层 多通道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STIM1驱动视网膜损伤致应激性抑郁的相关机制研究
7
作者 陈欢 徐金贺 +3 位作者 王悦楷 尹丹妮 吴冰 李红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31-1141,共11页
目的探讨光敏STIM1钙通道激活驱动视网膜细胞死亡致应激性抑郁症发生的情况及颅内视觉相关脑区炎性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球内光敏修饰STIM1病毒感染构建光驱动视网膜损伤小鼠模型。运用HE染色、抑郁行为学评定视网膜病变程度和抑郁发生率... 目的探讨光敏STIM1钙通道激活驱动视网膜细胞死亡致应激性抑郁症发生的情况及颅内视觉相关脑区炎性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球内光敏修饰STIM1病毒感染构建光驱动视网膜损伤小鼠模型。运用HE染色、抑郁行为学评定视网膜病变程度和抑郁发生率;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抑郁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炎性相关因子(IL-6、MIP-1α)及神经细胞损伤标志物S100B、凋亡蛋白Caspase-3、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结果①连续7 d、3 h/d的光照模式下可见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②光敏+组在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心区次数、中心区活动路程及运动总路程均显著降低(P<0.05),蔗糖偏好实验中糖水偏好指数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的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01)。旷场实验、蔗糖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4项行为学实验均为抑郁阳性的比例为23.26%。③光敏+组抑郁鼠视皮层、背外侧膝状核IBa-1+细胞密度增多(P<0.05);视皮层中IL-6、MIP-1α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01),S100B蛋白、Caspase-3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白质区MB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胼胝体(cc)区、扣带回(cg)区MBP荧光信号强度明显减弱(P<0.0001)。结论成功构建光驱动视网膜损伤致应激性抑郁发生小鼠模型,证实抑郁发生可能与视觉相关脑区炎性环境改变、凋亡发生及白质区脱髓鞘性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损伤 应激性抑郁症 光敏修饰STIM1 行为学 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