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膜修饰过氧化氢酶/二氧化硅纳米粒抑制机体辐射感染
1
作者 熊太农 李陈文娅 +3 位作者 陈银 韩松伶 王成 王军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2-612,共11页
目的通过制备能够靶向白细胞的血小板膜修饰过氧化氢酶/二氧化硅纳米粒(platelet membrane modified catalase/silica nanoparticles,PCNP),为辐射感染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有效策略。方法利用血小板膜、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二氧... 目的通过制备能够靶向白细胞的血小板膜修饰过氧化氢酶/二氧化硅纳米粒(platelet membrane modified catalase/silica nanoparticles,PCNP),为辐射感染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有效策略。方法利用血小板膜、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二氧化硅制备PCNP以及过氧化氢酶/二氧化硅纳米粒(catalase/silica nanoparticles,CNP),并通过细胞存活实验、溶血实验以及小鼠尾静脉给药后急性毒性实验初步评估PCNP生物安全性;培养基、FITC标记的PCNP(FITC^(+)PCNP)及FITC标记的CNP(FITC^(+)CNP)分别与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AHH-1)和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共孵育,分为对照组、FITC^(+)PCNP组及FITC^(+)CNP组,利用激光共聚焦观察细胞内荧光强度来评价PCNP的白细胞靶向功能;将AHH-1分为对照组、辐照组、血小板膜组、CNP(100μg/mL)组和PCNP(100μg/mL)组,与培养基、培养基、血小板膜混悬液、CNP或PCNP溶液共孵育后进行6 Gy Co~(60)γ射线辐照,通过检测羟自由基等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评估纳米粒体外减轻白细胞放射损伤的作用;20只C57BL/6雄性小鼠(体质量18~20 g)简单随机抽样分为(n=10):辐照组与10mg/kg PCNP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PCNP后2 h时进行5 Gy Co~(60)γ射线全身辐照,辐照后2 h时再腹腔注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AB),通过检测主要脏器细菌载量评估纳米药物抑制辐照后感染效应。结果PCNP水合粒径为91.3 nm,其在低于400μg/mL的浓度下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及溶血毒性;小鼠尾静脉注射PCNP(20mg/kg)后体质量正常增长,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组织未出现病理改变;在AHH-1和RAW264.7细胞中,与FITC^(+)CNP组相比,PCNP的靶向性都具有显著优势[(15.45±3.48)%vs(9.33±2.03)%,P<0.01;(11.25±2.08)%vs(7.06±0.71)%,P<0.001];细胞防护能力检测实验中,与辐照组相比,PCNP能有效降低AHH-1细胞ROS水平[(22.73±3.71)%vs(60.90±9.08)%,P<0.001]及凋亡率[(9.84±0.92)%vs(38.96±3.62)%,P<0.001];小鼠辐照后细菌定植实验表明PCNP干预的小鼠脾脏MDR-AB定植数量显著少于辐照组[(17.50±1.38)×10~4 vs(13.20±2.29)×10~6 CFU/g,P<0.001]。结论PCNP能有效抑制机体辐射感染并发症,其对白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可能是抗感染作用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感染 过氧化氢酶 白细胞靶向 血小板膜修饰纳米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3通过激活Nrf2抑制氮芥诱导角质形成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董训虎 刘浩银 +1 位作者 葛维 陈明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74-680,共7页
目的探索铁死亡在维生素D3(vitamin D3,VD3)改善氮芥(nitrogen mustard,NM)诱导角质形成细胞(HaCaT)毒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梯度浓度NM(5、10、20和50μmol/L)单独或联合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或liproxstatin-1(10μmol/L... 目的探索铁死亡在维生素D3(vitamin D3,VD3)改善氮芥(nitrogen mustard,NM)诱导角质形成细胞(HaCaT)毒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梯度浓度NM(5、10、20和50μmol/L)单独或联合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或liproxstatin-1(10μmol/L)、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特异性激动剂tBHQ(10μmol/L)、VD3(10 nmol/L)处理HaCaT细胞。共培养24 h后,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脂质过氧化物(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Nrf2、xCT和GPX4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NM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HaCaT细胞增殖活力,当NM浓度为20μmol/L时,细胞增殖活力下降至约55%(P<0.05)。铁死亡抑制剂能够减轻NM诱导的HaCaT细胞毒性损伤(P<0.05)。此外,激活Nrf2可显著抑制NM对HaCaT细胞铁死亡的诱导效应,表现为细胞内GSH水平的恢复和MDA含量的降低(P<0.05)。同时,VD3能够靶向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xCT和GPX4蛋白的表达,从而有效抑制HaCaT细胞的铁死亡,并缓解NM诱导的细胞毒性。结论VD3通过激活Nrf2抑制HaCaT细胞铁死亡,进而改善NM诱导的细胞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芥 维生素D3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角质形成细胞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的重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南栋琪 文远 +7 位作者 陈建高 饶承龙 吴潘 张子元 王施韦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13-1720,共8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性质。方法利用pET-28a表达系统在Eschericahia coli(E.coli)BL21(DE3)中重组表达BipD蛋白,通过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BipD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rBipD多...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BipD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性质。方法利用pET-28a表达系统在Eschericahia coli(E.coli)BL21(DE3)中重组表达BipD蛋白,通过His Trap亲和层析纯化获得rBipD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rBipD多克隆抗体;分别用兔抗类鼻疽菌血清和类鼻疽菌感染阳性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BipD的免疫反应性;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鉴定rBipD的免疫原性;以rBipD建立间接ELISA检测临床类鼻疽患者血清抗体。结果成功构建pET-28a-BipD重组质粒并转化至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10^(3)的rBipD蛋白,纯度约为95.4%。rBipD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小鼠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制备鼠抗rBipD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512000。5.0μg/mL rBipD蛋白可与类鼻疽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而不与结核患者血清发生免疫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学活性的rBipD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其用于临床免疫学诊断和类鼻疽菌感染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BipD蛋白 重组表达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促进类鼻疽菌的清除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光强 南栋琪 +6 位作者 袁思琪 饶承龙 邢贞泉 王彬 方瑶 毛旭虎 李倩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31,共7页
目的 拟通过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促进类鼻疽菌胞内清除的作用机制。方法 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8 h,设置未感染组和类鼻疽菌感染组,在不同浓度TUDCA处理条件下... 目的 拟通过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促进类鼻疽菌胞内清除的作用机制。方法 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8 h,设置未感染组和类鼻疽菌感染组,在不同浓度TUDCA处理条件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类鼻疽菌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同时使用另外一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通过Annexin-V/PI双染法和MTT细胞增殖实验分别检测类鼻疽菌感染对宿主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进一步使用siRNA干扰内质网应激关键基因CHOP,设置siC对照组和siCHOP干扰组,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类鼻疽菌感染后Caspase-3、Caspase-12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细菌胞内生存实验分析TUDCA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减少其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强巨噬细胞对类鼻疽菌胞内清除作用的机制。结果 在不同浓度TUDCA处理下,100μmol/L或200μmol/L TUDCA可明显减少类鼻疽菌感染诱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数量(P<0.05)。分别使用两种内质网应激抑制剂TUDCA和4-PBA均可降低类鼻疽菌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在siC对照组,相较于未感染时类鼻疽菌感染后Caspase-3和Caspase-12表达明显增加。在siCHOP干扰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siC对照组,TUDCA处理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未加TUDCA药物相比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也显示,TUDCA能够减少类鼻疽菌感染后诱导的细胞凋亡(P<0.05),但在siCHOP干扰组中,TUDCA对类鼻疽菌感染诱导的凋亡无明显改变。细菌胞内生存计数结果显示,在siC对照组加入TUDCA能够增加宿主细胞对类鼻疽菌的清除(P<0.05),而在siCHOP干扰组中TUDCA的处理对类鼻疽菌胞内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中,TUDCA能够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促进巨噬细胞对类鼻疽菌的胞内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菌 牛磺熊去氧胆酸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的Hcp1蛋白转位介导多核巨细胞形成
5
作者 吴潘 饶承龙 +7 位作者 南栋琪 陈建高 张子元 刘文正 王民洋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21-1728,共8页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菌hcp1基因缺失株(BPC006Δhcp1)和缺失回补株(BPC006Δhcp1::hcp1);分别用类鼻疽菌BPC006野生株、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感染RAW264.7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Hcp1蛋白的定位情况;在293T细胞中转染Hcp1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细胞质膜分离进一步验证定位情况;在细胞感染模型上,通过吉姆萨染色检测抗Hcp1多克隆抗体封闭对MNGC形成的影响,探究Hcp1在类鼻疽菌感染导致的MNGC形成中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PC006Δhcp1不表达Hcp1蛋白,而BPC006Δhcp1::hcp1能恢复Hcp1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和质膜分离实验都表明Hcp1可以定位在宿主细胞膜上,且相较于对照组抗Hcp1多克隆抗体能抑制类鼻疽菌感染所诱导的MNGC形成(P<0.01)。结论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时Hcp1可转位至细胞膜,并在MNGC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Hcp1 多核巨细胞 基因缺失与回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比色探针快速可视化检测水溶液中铜离子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红 陈默 韩松伶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239-2243,共5页
目的构建特异性识别水中铜离子(Cu^(2+))并快速显色的化学比色探针。方法基于BODIPY荧光染料设计合成Cu^(2+)比色探针BBSCP,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评价探针对水中Cu^(2+)的显色能力,加入常见金属离子后评价比色探针的抗干扰能力。结果BB... 目的构建特异性识别水中铜离子(Cu^(2+))并快速显色的化学比色探针。方法基于BODIPY荧光染料设计合成Cu^(2+)比色探针BBSCP,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评价探针对水中Cu^(2+)的显色能力,加入常见金属离子后评价比色探针的抗干扰能力。结果BBSCP在485~670 nm波长范围内表现出较宽的吸收带,加入Cu^(2+)后,在465~600 nm区间出现蓝移,波段变尖,而其他金属离子没有引起变化;同时在Cu^(2+)溶液中加入等当量的其他常见金属离子后仍然保持Cu^(2+)显色能力。结论构建的比色探针BBSCP对水溶液中Cu^(2+)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选择稳定性,能作为快速检测水中Cu^(2+)的可视化探针广泛应用于生物诊断、食品等多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探针 铜离子 可视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