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快速脱敏治疗 病例报告/病例系列的系统评价
1
作者 陈默 马雪 +2 位作者 李超 邱悦 陈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9-1269,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快速脱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网(CNKI)、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和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2月... 目的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快速脱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网(CNKI)、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和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2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或统计性分析。系统评价方案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2306557)。结果纳入25项研究(11个病例报告和14个病例系列),共计138例患者进行脱敏治疗,129例脱敏成功(即至少完成一次目标剂量给药)。脱敏前预处理方案为H1、H2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镇静剂,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中2种或以上联合,88%的研究预处理分别包含H1受体拮抗剂或糖皮质激素。16项(64.0%)研究报告患者脱敏前皮试情况,皮肤点刺试验(n=16)和皮内试验(n=59)阳性率分别为12.50%、49.15%。17项研究(68.0%)采用3袋-12步法快速脱敏方案,其余为4袋-16步或2袋-8步等多种方法;利妥昔单抗初始给药浓度(即第一袋脱敏药液浓度)为1/10 X-1/10000 X,第一步输注速率基本为1.5~5 mL·min^(-1),单次脱敏总时长4~10.5 h。23项(92%)研究报告患者脱敏过程中变态反应发生情况,其中5项研究未发生变态反应、18项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在给予对症处理或修改脱敏方案后完成脱敏治疗。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利妥昔单抗快速脱敏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高质量证据或执行标准,有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在脱敏前皮试、预处理、个体化脱敏步骤和脱敏过程中过敏反应处理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药物超敏反应 快速脱敏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培养体系中不同肠上皮细胞株形成肠类器官潜能的比较及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欧静 徐珍妮 +4 位作者 刘登群 王涛 王锋超 王军平 粟永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肠上皮细胞株在3D培养条件下形成肠类器官的潜能及特点,为利用肠上皮细胞株培养肠类器官提供实验研究基础。方法使用IEC-6、CT26.WT、Caco-2三种肠上皮细胞株进行3D培养,分析不同细胞株形成肠类器官的潜能。流式分选获取Cac... 目的比较不同肠上皮细胞株在3D培养条件下形成肠类器官的潜能及特点,为利用肠上皮细胞株培养肠类器官提供实验研究基础。方法使用IEC-6、CT26.WT、Caco-2三种肠上皮细胞株进行3D培养,分析不同细胞株形成肠类器官的潜能。流式分选获取Caco-2单细胞后使用Matrigel进行培养并测定其生长速度。比较2D和3D培养条件下Caco-2细胞中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Olfm4及增殖标志物Ki67的mRNA表达差异。免疫荧光染色分析2D和3D培养时Caco-2细胞内Ki67阳性细胞及lamp1阳性溶酶体的分布特点。比较5 Gy和15 Gy照射后Caco-2来源肠类器官中TUNEL阳性细胞分布特点。结果 3D培养时,Caco-2细胞可形成肠类器官,而IEC-6和CT26.WT细胞不能形成肠类器官,且单个Caco-2细胞也可形成肠类器官。Caco-2来源肠类器官中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Olfm4和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的mRNA表达水平较2D培养时显著降低(P<0.05),Ki67阳性增殖细胞较2D培养显著减少。Caco-2来源肠类器官中细胞内溶酶体呈极性分布,与小肠组织切片中溶酶体在肠上皮细胞内的分布一致。电离辐射可引起Caco-2来源肠类器官内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细胞比例与照射剂量密切相关。结论 Caco-2在3D培养时可形成与在体肠道结构和功能类似的肠类器官,为下一步进行胃肠道电离辐射研究和药物评价研究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体外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细胞株 CACO-2细胞 肠类器官 干细胞 电离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肠道α-防御素5促进辐照诱导小鼠肠道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杰 冉曦 +1 位作者 王涛 王艾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06-613,共8页
目的观察辐照对C57小鼠肠道的损伤作用及人α-防御素5(humanα-defensin 5,HD5)在其中的保护效应及功能。方法基于C57小鼠构建肠道α-防御素敲除小鼠(MMP7^(-/-)小鼠)模型,随后将HD5基因转入MMP7^(-/-)小鼠,构建HD5转基因小鼠(HD5tg小鼠... 目的观察辐照对C57小鼠肠道的损伤作用及人α-防御素5(humanα-defensin 5,HD5)在其中的保护效应及功能。方法基于C57小鼠构建肠道α-防御素敲除小鼠(MMP7^(-/-)小鼠)模型,随后将HD5基因转入MMP7^(-/-)小鼠,构建HD5转基因小鼠(HD5tg小鼠)模型。将实验分为野生型C57小鼠组(WT组)、MMP7^(-/-)小鼠组和HD5tg小鼠组。利用5 Gy X射线(1.26 Gy/min)辐照各组小鼠后,统计分析30 d内小鼠生存状况,同时在0、2、10 d收取小鼠回肠组织。利用HE染色观察小鼠回肠病理损伤;TUNEL评估小鼠肠黏膜组织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和PAS染色分析回肠肠道干细胞增殖、分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NF-κB等蛋白表达;RT-qPCR检测肠黏膜IL-1、IL-6及IL-10等炎症因子转录水平。结果成功构建并繁育MMP7^(-/-)和HD5tg小鼠,WT组、MMP7^(-/-)组、HD5tg组辐照后30 d小鼠生存率分别为50%(10/20)、35%(7/20)和55%(11/20),WT组和HD5tg组小鼠生存率显著高于MMP7^(-/-)组(P<0.05),WT组和HD5tg组小鼠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与MMP7^(-/-)组相比,HD5转入后显著改善小鼠辐照后小肠绒毛和隐窝结构病理损伤;抑制肠黏膜细胞发生凋亡;促进肠道干细胞增殖、分化;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活性,进而降低IL-1β、IL-6炎性因子表达水平(P<0.05)。结论HD5通过改善辐照诱导的小鼠肠道上皮屏障功能障碍,促进肠黏膜细胞更新和组织修复,抑制炎性损伤,进而增强C57小鼠抗辐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 放射性肠损伤 金属基质蛋白酶7 人α-防御素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小鼠皮肤创面修复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赵娜 刘登群 +4 位作者 汪国建 龙爽 万会敏 粟永萍 王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观察自噬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GFP-LC3转基因小鼠制备皮肤后背部创面,在致伤后0、3、7、14 d取皮肤创面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进行GFP免疫荧光染色标记自噬点,观察自噬在创面愈合过程中... 目的观察自噬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GFP-LC3转基因小鼠制备皮肤后背部创面,在致伤后0、3、7、14 d取皮肤创面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进行GFP免疫荧光染色标记自噬点,观察自噬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采用GFP抗体与α-SMA、F4/80抗体进行荧光双标,明确肉芽间质中发生自噬的主要细胞类型。而后将GFP-LC3小鼠分为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组与对照组,伤后连续10 d腹腔注射3-MA(10 mg/kg),动态观察创面大体愈合情况,在0、7、10 d取创面皮肤,组织学固定染色,评价自噬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同时采用定量PCR(qRT-PCR)检测α-SMA、TGF-β1、PAI-1、Ⅰ型和Ⅲ型胶原等分子的mRNA表达,评价自噬对创面修复过程中胶原与胞外基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自噬水平先增强后逐渐回落,在增殖期(7 d)的自噬水平最高;肉芽角质细胞自噬强于间质细胞,肉芽间质中发生自噬的细胞主要为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3-MA处理组在伤后7 d与10 d创面肉芽的面积、宽度与表皮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处理组7 d表皮基底细胞增殖活力增强(P <0. 05);两组α-SMA、胶原、TGF-β1与PAI-1等分子的mR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增殖期存在高自噬水平,但抑制小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自噬水平对创面愈合未见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创面愈合 自噬 肌成纤维细胞 角质细胞 GFP-LC3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wis肺腺癌对小鼠肠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徐珍妮 欧静 +8 位作者 王钰 雷旭丹 黄灵潇 王涛 王锋超 高继宁 王军平 粟永萍 刘登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55-1162,共8页
目的探讨Lewis肺腺癌(Lewis lung cancer,LLC)对小鼠肠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影响。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方式(皮下接种和静脉移植)在C57BL/6J小鼠肺部形成肺腺癌的能力差异。通过HE、BrdU免疫染色和qPCR检测LLC对肠道形态、增殖动力学、肠... 目的探讨Lewis肺腺癌(Lewis lung cancer,LLC)对小鼠肠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影响。方法比较不同接种方式(皮下接种和静脉移植)在C57BL/6J小鼠肺部形成肺腺癌的能力差异。通过HE、BrdU免疫染色和qPCR检测LLC对肠道形态、增殖动力学、肠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相关基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使用EdU染色评价LLC条件培养基(LLC-CM)对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LLC细胞和LLC-CM观察肺腺癌对肠类器官生长的影响。结果静脉移植LLC细胞较皮下接种荷瘤更易在小鼠肺部形成肺腺癌。肺腺癌导致绒毛和隐窝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BrdU阳性细胞数量和Ki67基因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LC-CM可增加EdU阳性IEC-6细胞数量(P<0.05)。肺腺癌小鼠肠组织中肠道干细胞标志物基因(Lgr5、Olfm4、Axin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微环境相关基因(Wnt3)表达水平降低(P<0.05)。肺腺癌引起肠上皮ZO-1免疫染色以及ZO-1和OCLN mRNA表达显著降低,IL-1β和TNF-α的mRNA含量显著增加(P<0.05)。LLC细胞和LLC-CM均抑制肠类器官生长。结论Lewis肺腺癌能够破坏肠道干细胞及其微环境,为肺癌与肠道交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肺腺癌 肠道干细胞 微环境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对小鼠放射敏感组织稳态维持和再生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徐珍妮 欧静 +6 位作者 黄灵潇 雷旭丹 王锋超 王军平 粟永萍 王钰 刘登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978-1986,共9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对小鼠骨髓造血和肠上皮稳态维持及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6~8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2组:Abx组饮用抗生素(antibiotics, Abx)饮水清除GM;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测定实验后21 d小鼠体质量等基础状...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对小鼠骨髓造血和肠上皮稳态维持及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6~8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2组:Abx组饮用抗生素(antibiotics, Abx)饮水清除GM;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测定实验后21 d小鼠体质量等基础状况改变。检测外周血和骨髓HE染色评估清除GM对骨髓造血稳态维持的影响;HE染色、BrdU免疫组化、qPCR、类器官培养等方法评估清除GM对肠道干细胞稳态的影响。8 Gy全身照射小鼠后3、7 d,取材小肠,通过形态学和组织染色评估清除GM对小鼠全身放射损伤后骨髓造血和肠道再生修复过程的影响。结果清除GM后21 d,Abx组小鼠体质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出现明显波动,小鼠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清除GM后21 d,Abx组小肠隐窝缩短,BrdU阳性隐窝细胞减少,Lgr5、Olfm4、Axin2等肠干细胞相关基因mRNA水平显著下降,肠隐窝形成类器官能力降低(P<0.05)。8 Gy放射损伤后,Abx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同时骨髓和小肠再生速度减缓。放射损伤后7 d,Abx组小肠绒毛中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多,隐窝中内分泌肠上皮细胞显著减少。结论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小鼠骨髓造血和肠道干细胞稳态,并促进放射损伤后骨髓造血重建和肠道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道干细胞 造血 放射损伤 再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氮磺吡啶拮抗电离辐射对乳腺癌转移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贺戈 汪国建 +3 位作者 赵娜 龙爽 王涛 明佳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797-1808,共12页
目的 评价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对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IR)诱导离体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迁移、侵袭等转移相关表型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为治疗措施对在体局部IR促... 目的 评价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对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IR)诱导离体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迁移、侵袭等转移相关表型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为治疗措施对在体局部IR促进乳腺癌肺转移的拮抗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两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4T1)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剂量(2、4、6、8、10 Gy)X射线照射后观察细胞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Vimentin、Snail等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变化。选取4 Gy X射线照射细胞,评价SSZ(0.5 mmol/L)对IR后细胞EMT、迁移、侵袭等转移相关表型的影响,并检测MMP2/9和xCT等蛋白的表达。在BALB/c雌鼠建立4T1细胞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实验分4组:Con组、SSZ组、IR组和IR+SSZ组。IR采用局部X射线(4 Gy)照射;SSZ采用腹腔给药8 mg/只,2次/d;IR+SSZ组采用局部X射线(4 Gy)照射后,以腹腔给药SSZ 8 mg/只,2次/d。荷瘤30 d后取材,计算原位瘤大小和肺转移结节数目,HE染色观察原位瘤和肺转移灶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在IR后出现明显的EMT形态改变,Vimentin、Snail等EMT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呈一定剂量相关性。SSZ能够抑制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EMT形态和标志蛋白改变,抑制IR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的表型(P<0.05),下调IR诱导的MMP2/9、xCT等蛋白增强表达。在体动物模型与离体细胞结果相对应,IR可以显著抑制原位瘤生长,与Con组比较,IR组[(1.24±0.32)cm^(3)]和IR+SSZ组[(0.83±0.54)cm^(3)]的小鼠原位瘤平均体积显著降低(P<0.05),且IR+SSZ组较IR组降低更显著(P<0.05);IR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9.00±8.31)个],较Con组[(8.67±7.88)个]显著增多(P<0.05),IR+SSZ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6.10±7.78)个]较IR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纯SSZ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4.30±5.39)个]与Co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IR组肺转移灶数量增多,面积增加,边界欠清,有明显弥散的趋势;而IR+SSZ组肺转移灶面积较小,边界较清晰。结论 SSZ能有效抑制IR诱导乳腺癌细胞EMT、迁移、侵袭,并显著拮抗在体局部照射对乳腺癌肺转移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电离辐射 上皮-间质转化 柳氮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