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基因脑小血管病的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外症状:对诊断的提示
1
作者 蒋俊杰 王梦文 +1 位作者 万艳 胡波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1-789,共9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卒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情感异常和步态障碍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包括近期皮质下梗死、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颅内出血...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缺血或出血性卒中,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精神情感异常和步态障碍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包括近期皮质下梗死、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颅内出血、脑萎缩、血管源性腔隙灶和脑白质病变。单基因CSVD是其中一类罕见的亚型,占全部病因的1%~5%,目前已报道的CSVD致病基因达数十个。除CSVD共同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外,单基因CSVD常有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神经系统外症状,对诊断具有较强的提示作用。鉴于CSVD相关基因的检测分析耗时且具有挑战性,全面认识单基因CSVD的神经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外症状将有助于指导其早期诊疗。本文旨在总结单基因CSVD的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外症状、神经影像学特征及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基因脑小血管病 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外症状 神经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dwich联合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张艳 耿力 +1 位作者 马婕 王亚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98名神经内科实习护理本科生为对象,按照实习病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以98名神经内科实习护理本科生为对象,按照实习病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出科前比较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及教学满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Sandwich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可有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 神经内科 Sandwich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临床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剑苹 胡德英 +3 位作者 蒋辛 詹昱新 陈丹 肖雪娇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实施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4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个组各2个病区,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筛查,PHQ-9总分≥15分或第9条目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n=147)给予神经内科预防自杀常... 目的探讨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实施自杀风险分级筛查与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4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个组各2个病区,采用病人健康问卷(PHQ-9)筛查,PHQ-9总分≥15分或第9条目阳性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n=147)给予神经内科预防自杀常规护理;观察组(n=138)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进行二级筛查,并对高风险患者实施预防自杀综合干预。结果出院时观察组PHQ-9总分及第9条目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杀意念频率、持续时间及可控性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对神经系统疾病自杀高风险住院患者,进行自杀风险二级筛查并实施预防自杀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住院患者 自杀 风险筛查 分级筛查 综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HMGB1/RAGE/NF-κB通路减轻癫痫大鼠神经炎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琼莹 高文勇 +2 位作者 艾艳萍 魏海棠 魏芬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是否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减轻癫痫大鼠神经炎症,探究HMGB1/RAGE/NF-κB通路作为槲皮素作用新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健康... 目的:探讨槲皮素是否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参与减轻癫痫大鼠神经炎症,探究HMGB1/RAGE/NF-κB通路作为槲皮素作用新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健康组,剩余大鼠构建癫痫大鼠实验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槲皮素高剂量组、槲皮素低剂量组、槲皮素+通路激活剂组,每组12只。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评估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功能;检测大鼠海马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β水平及HMGB1、RAGE、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健康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完整;与健康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分散,存活神经元数显著降低,凋亡指数显著上升,Racine等级显著升高,海马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及HMGB1、RAGE、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低、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结构较为完整,存活神经元数显著上升,凋亡指数显著降低,Racine等级显著降低,TNF-α、IL-1β、IL-6含量及HMGB1、RAGE、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且槲皮素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更佳;与槲皮素高剂量组相比,槲皮素+通路激活剂组存活神经元数显著降低,凋亡指数显著上升,Racine等级显著升高,海马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及HMGB1、RAGE、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槲皮素可通过抑制HMGB1/RAGE/NF-κB通路,降低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有效减轻癫痫大鼠的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癫痫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核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轴突运输障碍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小曼 徐岩 曹学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2,共5页
临床上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主要表现为致病蛋白的蓄积和细胞器的异常定位。这一病理特征可能与神经元中轴突运输障碍有关,轴突运输异常可能导致致病蛋白不能定向转运到特定部位降解,细... 临床上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主要表现为致病蛋白的蓄积和细胞器的异常定位。这一病理特征可能与神经元中轴突运输障碍有关,轴突运输异常可能导致致病蛋白不能定向转运到特定部位降解,细胞器不能运至指定区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甚至轴突运输障碍极有可能是此类疾病的早期病理事件,并逐渐发展成轴突完整性的丧失与退行性改变。在此,我们对多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轴突运输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探讨,为后续的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突运输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抑制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非 孙圣刚 +6 位作者 王涛 刘昌勤 梅元武 陈吉相 曹学兵 童萼塘 骆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观察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左旋多巴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行性。采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通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行为学、 Nissl染色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后 l0 d、 l2 d、 l4d为观察时点 ,比较左... 观察左旋多巴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左旋多巴联合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行性。采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通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行为学、 Nissl染色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成功后 l0 d、 l2 d、 l4d为观察时点 ,比较左旋多巴 (L evodopa,L - dopa)治疗和银杏叶提取物 (Ginkgo biloba extract,EGb)、 L - dopa联合治疗(E- D组 )帕金森病大鼠的效果。结果 :与 L - dopa治疗组比较 ,E- D组大鼠黑质细胞凋亡数、旋转行为减少 ,而尼氏细胞计数、 b FGF蛋白表达则增加 (P<0 .0 5 )。表明 EGb可减轻 L - dopa的神经毒性作用 ,EGb、 L - dopa联合治疗帕金森病是可行的 ,且疗效优于单用 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 左旋多巴 神经毒性作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爱珍 刘楠 +3 位作者 黄欢 林菲菲 刘德山 林小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8-871,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生长以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突蛋白(Neuritin)、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轴突生长以及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突蛋白(Neuritin)、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及MCAO+ADSC治疗组(ADSC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制法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移植前用DAPI标记,ADSC组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ADSC(1×106),分别于术后7 d、14 d、28 d观察其恢复情况,并断头取脑,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缺血组织中GFAP、Neuritin、NF-200表达情况。结果:ADSC组缺血周边区脑组织中能观察到DAPI染色的阳性细胞;ADSC组与MCAO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脑组织中GFAP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5),神经突蛋白和神经微丝蛋白20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ADSC移植后可引起脑缺血后期组织中Neuritin、NF-200有效表达,并抑制GFAP阳性细胞增生,促进了神经轴突再生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C MCAO 神经轴突 神经胶质酸性蛋白 神经突蛋白 神经微丝蛋白2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caspase-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林小惠 刘楠 +5 位作者 肖迎春 陈荣华 杜厚伟 王杰华 张逸仙 刘德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7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ADSC治疗组(ADSC组),...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7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ADSC治疗组(ADSC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ADSC组于造模成功1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30μL的ADSC细胞悬液(内含1×106个细胞),分别于术后4d、7d和14d采用TUNEL法检测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脑组织Bcl-2、caspase-12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周边区可见大量细胞凋亡,ADSC组较MCAO组和Vehicle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ADSC组术后4d、7d和14d脑组织中Bcl-2的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Vehicle组明显增高(P<0.05),而caspase-12的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Vehicle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ADSCs移植减少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cl-2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1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的干细胞 脑缺血 细胞凋亡 BCL-2 CASPASE-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陈红兵 郭云良 +2 位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金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27-530,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以及藻蓝蛋白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 (MCAO) ,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以及藻蓝蛋白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 (MCAO) ,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 ,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的含水量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观察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  (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 2小时应用藻蓝蛋白 ,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脑缺血再灌流后 2 4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藻蓝蛋白还能够缩小脑梗死的体积 ,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脑梗死体积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还能够减轻脑水肿 ,使脑组织的含水量明显减少。 (2 )模型对照组 ,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 ,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至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开始下降 ,14天时与假手术组间差别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组凋亡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 ,其变化规律与模型对照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流 神经元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神经元抗体对副肿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俊丽 崔天盆 +1 位作者 王小梅 王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 探讨抗神经元抗体抗-Hu、抗-Yo、抗-Ri抗体的检测与副肿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对12例确诊为副肿瘤综合症(PNS)的患者血清及32例非PNS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12例确诊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一... 目的 探讨抗神经元抗体抗-Hu、抗-Yo、抗-Ri抗体的检测与副肿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法对12例确诊为副肿瘤综合症(PNS)的患者血清及32例非PNS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12例确诊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一项或多项抗体阳性;PNS患者血清中抗-Hu、抗-Yo、抗-Ri抗体的阳性率高于非PNS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血清抗-Hu,抗-Yo,抗-Ri抗体全部为阴性。结论 抗神经元抗体抗-Hu、抗-Yo、抗-Ri抗体可作为PNS早期诊断及确诊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神经元抗体 副肿瘤综合征 诊断 抗-Yo 抗-Ri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线粒体DNA缺失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晓峰 张媚 +4 位作者 郭远瑾 李嫚 梅元武 王铁建 李吕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突变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各50只,Rosenherg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2组术后12h、1、2、4和7 d时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巢...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突变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各50只,Rosenherg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2组术后12h、1、2、4和7 d时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巢氏PCR技术检测大鼠神经细胞mtDNA缺失突变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mtDN^(4834 bp)缺失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脑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脑出血组大鼠神经细胞mtDNA^(4834 bp)片断缺失总发生率5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比较,脑出血组神经细胞mtDNA^(4834 bp)平均缺失率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脑出血组SOD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mtDNA^(4834 bp)缺失与氧化应激水平相关,mtDNA^(4834 bp)缺失突变可能是脑出血后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DNA 线粒体 神经元 突变 氧化性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聚合酶链反应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晓峰 郭远瑾 +4 位作者 王郑 陈渊 陈志 李燕华 李吕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1-645,共5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25只、模型组25只、褪黑素组25只;后2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后3组随机于12h、1、2、4和7d处理,...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25只、模型组25只、褪黑素组25只;后2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后3组随机于12h、1、2、4和7d处理,每个时间点5只。修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出血侧皮质微血管形态;RT-PCR技术定量分析脑组织MMP-2、MMP-9mRNA表达。结果褪黑素组1~7dNSS低于模型组(P<0.05);褪黑素组和模型组12h^4dMMP-2mRNA水平均逐渐升高,褪黑素组7dMMP-2mRNA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MP-9mRNA 2d显著升高,褪黑素组MMP-9mRNA峰值1d出现,7d再次升高,并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褪黑素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对脑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褪黑素通过调控MMP-2和MMP-9转录,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 脑出血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痛问诊要领中国专家建议(2025版)
13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头痛与感觉障碍学组 广东省脑科学应用学会脑与疼痛管理分会 +6 位作者 廖松洁 安佳琪 董钊 王永刚 于生元 陈晓春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7-267,共11页
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是某些严重疾病的预警信号。对头痛患者行全面细致的问诊是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头痛的重要前提,更是对头痛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基石。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 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是某些严重疾病的预警信号。对头痛患者行全面细致的问诊是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头痛的重要前提,更是对头痛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基石。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头痛问诊要领的临床指导性建议,故本专家组通过全面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经验,总结并提出头痛问诊的建议。本建议涵盖针对初诊头痛患者的9大问题,梳理继发性头痛的“红旗征”,并提出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群的差异化问诊策略,可作为头痛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问诊 原发性头痛 继发性头痛 专家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鹂 涂自良 +2 位作者 杜士明 黄良永 张小乔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从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药治疗抑郁症的新型理论机制。方法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大鼠腹腔注... 目的观察盐酸氟西汀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从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药治疗抑郁症的新型理论机制。方法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大鼠抑郁症模型。大鼠腹腔注射盐酸氟西汀前后行Open-field行为测定;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用药前后海马齿状回(DG)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并通过5-溴脱氧尿嘧啶尿苷(5-B rdU)观察DG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所致的神经元再生。结果正常大鼠DG存在神经前体细胞,其中一些细胞处于分裂增殖状态。抑郁症大鼠DG神经前体细胞数目减少,而且其增殖明显减弱。应用盐酸氟西汀可显著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抑郁行为,同时增加DG神经前体细胞的数目,其增殖也增强。结论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海马神经元再生减少有关,促进海马神经元再生可能是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盐酸 抑郁症 神经元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红兵 童萼塘 +1 位作者 孙圣刚 郭云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 - 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亚低温组、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Caspase- 3mRNA的表达。...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 - 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亚低温组、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及Caspase- 3mRNA的表达。结果  (1)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细胞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 ,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至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后开始下降 ,14天时仍高于假手术组 ;(2 )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 ,凋亡神经细胞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 ,数量相对较少 ,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 ;(3)常温组脑缺血再灌流 2小时后 ,神经细胞Caspase - 3mRNA开始表达 ,并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后逐渐下降 ,至 14天略高于假手术组 ;(4 )亚低温组脑缺血再灌流后 ,神经细胞Caspase - 3mRNA的表达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 ,其变化规律与常温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亚低温组均显著低于常温组。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后 ,缺血周围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 ,Caspase - 3基因在介导脑缺血损伤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亚低温对短暂性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亚低温可能通过Caspase - 3mRNA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亚低温 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 神经细胞凋亡 CASPASE-3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舱医院护士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验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莹 喻姣花 +4 位作者 詹昱新 叶旭阳 徐玉兰 张艳 王亚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8-51,共4页
目的了解方舱医院护士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工作体验,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方舱医院护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参加方舱医院工作的护士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出积极体... 目的了解方舱医院护士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工作体验,为传染性疾病防控中方舱医院护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参加方舱医院工作的护士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提炼出积极体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就感与自豪感、医院管理机制精简高效、感受到多方关怀),负性体验(压力、灾害准备度不足、愧疚感和孤独感)和工作展望(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心理团队建设)3个主题及9个亚主题。结论方舱医院护士工作期间既有积极体验,也有负性体验。护理管理者应总结方舱医院工作经验,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护士的灾害准备度和心理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方舱医院 护士 工作体验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结合安脑丸对脑梗死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赖天宝 宋艳玲 +4 位作者 余光 方媛 郭远瑾 梅元武 郑维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farction/reperfusion,tMCAO I/R)模型大鼠中证实电针结合安脑丸治疗对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SD大... 目的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farction/reperfusion,tMCAO I/R)模型大鼠中证实电针结合安脑丸治疗对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线栓法制作SD大鼠左侧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NSS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各个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大鼠各个时间点Bcl-2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10d各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blot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梗死后10d各组大鼠梗死区边缘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结果假手术组(正常)mNSS评分为0,未见脑梗死,偶见生理性凋亡细胞。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在4、7、10dmN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更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显示脑梗死后Bcl-2mRNA转录水平升高,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更明显(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高(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都显示,脑梗死后10d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数及蛋白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低(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梗死后10d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低(P<0.05)。结论中药安脑丸治疗tMCAO I/R模型大鼠,可减少大鼠脑梗死区边缘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结合电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药结合治疗后上调了Bcl-2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脑丸 电针 脑梗死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对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勇 杨杰 +5 位作者 张逸仙 余建萍 张黎黎 李明 马碧 刘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液对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后细胞存活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方法:分别取清洁级6~8周60~80 g SD大鼠和孕16~18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液对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后细胞存活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方法:分别取清洁级6~8周60~80 g SD大鼠和孕16~18 d孕鼠进行BMSCs和皮层神经元培养。培养第5天的皮层神经元建立OGD损伤模型,实验随机分为4组:氧糖剥夺组(OGD组);氧糖剥夺+BMSCs培养液组(OGD+CM组),神经元OGD后培养基更换为BMSCs培养液(CM)继续培养;OGD+CM+LY294002组及OGD+LY294002组,以上2组分别加入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各组培养12 h后分别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构。各组培养2 h后分别检测AKT、pAKT(Ser473)、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量,在培养48 h后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结果:OGD培养后的神经元突起断裂、缩短、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细胞器肿胀。OGD+LY294002组、OGD+CM组分别与OGD组相比,OGD+LY294002组的细胞存活率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降低(t=3.679,P=0.021;t=2.938,P=0.042),而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升高(t=4.733,P=0.009);OGD+CM组的细胞存活率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升高(t=6.630,P=0.003;t=3.288,P=0.030),而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降低(t=3.454,P=0.026)。与OGD+CM组相比,OGD+CM+LY294002组细胞存活率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降低(t=14.255,P=0.000;t=3.872,P=0.018),而激活型Casepase-3蛋白表达升高(t=6.699,P=0.003)。结论:BMSCs对OGD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道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 CASEPASE-3 PI3K/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AQP-4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琴 张红 +2 位作者 毕明俊 郭云良 梅元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6,共7页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水通道蛋白(AQP-4)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NRG-1β治疗能减少MCAO/R后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缺血1.5~2.0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脑组织AQP-4及GFAP表达,且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AQP-4及GFAP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尽管它们均在胶质细胞中表达,但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略有不同。NRG-1β治疗可以增加二者在脑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结果提示,NRG-1β可能通过激活内在的保护机制,增强胶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MCAO/R早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改善神经元的生存环境,进而干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AQP-4 GFAP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区神经肽表达的改变与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牛轶瑄 孙圣刚 +3 位作者 魏桂荣 张允建 徐岩 曹学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模型大鼠纹状体区特异性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LID时纹状体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和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模型大鼠纹状体区特异性神经肽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LID时纹状体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和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纹状体区前脑啡肽原(PPE)及前强啡肽原(PDy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LID大鼠经SCH23390治疗后,异常不自主运动(AIM)明显减少,其纹状体区PDyn mRNA表达量较LID组显著减少,PPE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氟哌啶醇治疗后LID大鼠AIM无明显改变,其纹状体区PDyn mRNA和PPE mRNA表达量与LID组相比较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纹状体黑质神经元下游靶基因PDyn的表达异常与LID的形成有关,直接通路活动的异常增高和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参与了大鼠LID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动症 左旋多巴 帕金森病 强啡肽 脑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