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KUST-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对水溶液中稀土离子的选择性吸附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亮 方向晨 +2 位作者 王刚 段晓光 王少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1-399,共9页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HKUST-1),以稀土离子为吸附对象,研究了HKUST-1吸附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到其吸附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曲线。结果表明:在25℃和pH=6条件下,HKUST-1对铈离子(Ce^(3+))和镧离子(La^(3+))的最大...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铜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HKUST-1),以稀土离子为吸附对象,研究了HKUST-1吸附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到其吸附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曲线。结果表明:在25℃和pH=6条件下,HKUST-1对铈离子(Ce^(3+))和镧离子(La^(3+))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4和203 mg/g;在金属离子混合溶液中,对稀土离子(Ce^(3+)和La^(3+))的选择性达到87%;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再生后的HKUST-1(HKUST-1-R)对稀土离子的吸附量下降显著,说明HKUST-1吸附稀土离子的过程不仅有离子交换反应,还有络合配位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HKUST-1 选择性吸附 稀土离子 络合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BTC@聚氨酯海绵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e^3+的吸附 被引量:3
2
作者 赵亮 方向晨 +2 位作者 王刚 段晓光 王少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6-882,共7页
采用原位浸渍法合成了Cu-BTC/PUS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Ce^3+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e^3+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配位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 采用原位浸渍法合成了Cu-BTC/PUS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XPS,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Ce^3+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对Ce^3+的吸附过程同时存在离子交换反应和络合配位反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pH=6、25℃和溶液初始浓度为600 mg/L时,Cu-BTC/PUS复合材料对Ce^3+的最大吸附量为177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BTC复合材料 聚氨酯海绵 吸附 三价铈离子 络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糊化面粉相变微胶囊及其在建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亮 王岩 +3 位作者 王刚 方向晨 段晓光 王少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66-2573,共8页
采用吸附沉积法制备了以石蜡为芯材、糊化面粉为壁材的相变微胶囊,并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的化学组成、形貌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呈椭球形结构,粒径为400~600nm,其... 采用吸附沉积法制备了以石蜡为芯材、糊化面粉为壁材的相变微胶囊,并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的化学组成、形貌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呈椭球形结构,粒径为400~600nm,其峰值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值和包覆率分别为22.2℃、110.5J/g和66.7%,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将相变微胶囊掺入石膏基体制备相变石膏建材,结果表明:相变石膏试块的力学强度随微胶囊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微胶囊以湿料方式添加有利于减少相变石膏试块力学强度的损失。在连续5个月的吸热-放热实验中,相变石膏建材未出现漏液和明显的热性能衰减;夏季午后,相变建筑模型内温较外界温度下降4.1℃,说明相变石膏建材具有一定的调控温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化面粉 相变 微胶囊 石膏 复合材料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Cu-BTC对水溶液中镧铈稀土离子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亮 李嘉权 +3 位作者 王岩 刘涛 段晓光 王少彬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9-477,共9页
采用超声浸渍法合成氨基功能化Cu-均苯三甲酸(BTC)复合材料,考察了聚醚胺加入量对Cu-BTC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SEM、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镧铈稀土离子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聚醚胺加... 采用超声浸渍法合成氨基功能化Cu-均苯三甲酸(BTC)复合材料,考察了聚醚胺加入量对Cu-BTC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XRD、FTIR、N_(2)吸附-脱附、SEM、ICP-OES等方法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性质及其吸附镧铈稀土离子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聚醚胺加入量为Cu-BTC质量的1%时,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质最佳,对稀土离子的吸附量和选择性最大,在pH=6、25℃、水溶液中金属离子初始含量为400 mg/L时,复合材料对Ce^(3+)和La^(3+)稀土离子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分别达到550 mg/g和90%。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再生后的试样对稀土离子的吸附能力下降明显,这是因为吸附过程以络合反应为主,部分稀土离子进入Cu-BTC骨架内难以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改性 稀土离子 吸附 络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