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食肉目动物的食性组成和营养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1
1
作者 丛微 张溢 +6 位作者 黄太福 李佳 徐俊泉 张圣发 李欢 薛亚东 张于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5-705,共11页
比较同域食肉目动物的食性能够揭示它们在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和重叠程度,是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收集的338份食肉目动物粪便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及食性... 比较同域食肉目动物的食性能够揭示它们在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和重叠程度,是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收集的338份食肉目动物粪便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及食性组成、相似性和营养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共鉴定出8种食肉目动物,分别为雪豹(Panthera uncia)、猞猁(Lynx lynx)、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赤狐(Vulpes vulpes)、藏狐(V.ferrilata)、棕熊(Ursus arctos)和石貂(Martes foina)。共鉴定出11目22种猎物,其中鲸偶蹄目(36.59%)和兔形目(24.39%)在食肉目动物食谱中出现频率最高,岩羊(Psuedois nayaur)是鲸偶蹄目中相对出现频率最高的物种,灰尾兔(Lepus oiostolus)是兔形目中相对出现频率最高的物种。藏野驴(Equus kiang)是相对出现频率最高的猎物,占食肉目动物食谱的20.12%。在不同食肉目动物物种间,棕熊与狼食性重叠最高(Ojk=0.797),其次是雪豹与豺(Ojk=0.764),表明这些物种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竞争;而藏狐和赤狐等物种间的食性重叠相对较低,表明这些物种间可能形成了营养生态位分化。本研究掌握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动物的食性组成及其营养生态位分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和共存关系,并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生态位 种间竞争 物种鉴定 食性组成 DNA宏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GIS-生态位模型的野牦牛栖息地辨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苏旭坤 董世魁 +6 位作者 刘世梁 刘颖慧 石建斌 吴娱 张翔 高峰 许东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6-1221,共6页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野牦牛的三大保护区之一,客观地划分保护区内不同适宜度的栖息地及其功能分区,是保护野牦牛种群数量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厘定野牦牛的适宜栖息地并划定相应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面积最大的高适宜性栖息地位于卡尔墩检查站周围区域,保护区北部沿阿尔金山存在着一条高适宜性廊道,面积较小的高适宜性栖息地零星分布在保护区西南部;高适宜性栖息地与中适宜性栖息地的面积总和为1.81×10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8%。在保护区功能区划上,应将所有的高适宜性栖息作为核心区;应将中适宜性栖息地及以高适宜性栖息地为中心周围5 km的缓冲地带作为缓冲区;保护区内的其他区域应作为实验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GIS的生态位模型 野牦牛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纵纹腹小鸮食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阿瓦古丽.玉苏甫 李叶 +1 位作者 张翔 时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1-355,共5页
2012—2013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的食性进行分析。共分析343个纵纹腹小鸮食团,鉴定出353个猎物。以个体计,当地纵纹腹小鸮主要取食小型哺乳动物,占95.18%,其次为鸟类,占3.97%,也取食... 2012—2013年间,利用食团分析法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的食性进行分析。共分析343个纵纹腹小鸮食团,鉴定出353个猎物。以个体计,当地纵纹腹小鸮主要取食小型哺乳动物,占95.18%,其次为鸟类,占3.97%,也取食少量昆虫(0.85%)。生物量贡献则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占99.35%。纵纹腹小鸮在夏季和冬季就可鉴定的取食动物种类比例组成而言,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2.27,df=4,P<0.01)。冬、夏两季纵纹腹小鸮取食哺乳动物的平均胫骨长度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全年来看,纵纹腹小鸮取食哺乳动物的胫骨长度平均为19.45 mm±5.84 mm(n=194),主要取食Ⅱ级(10.01 mm^20.00 mm)和Ⅲ级(20.01 mm^30.00 mm)的猎物(分别为46.39%和48.45%)。保护区纵纹腹小鸮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以夏季最高(2.583),冬季最低(0.949)。研究结果表明纵纹腹小鸮是机会主义捕食者,根据生境中食物的可获得性改变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纹腹小鸮 食性 营养生态位 季节变化 食物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大帽藓叶表面及叶尖的微形态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沙毕热木.斯热义力 许东华 +1 位作者 王德萍 买买提明.苏来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1-745,751,共6页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新疆阿尔金山的5种大帽藓属(Encalypta Hedw.)植物的叶表面和叶尖进行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高山大帽藓(E.alpina Smith)中肋粗壮,达于叶尖并突出成细长毛尖,叶腹面的分叉疣多呈马蹄形,严密地覆盖在叶表面...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新疆阿尔金山的5种大帽藓属(Encalypta Hedw.)植物的叶表面和叶尖进行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高山大帽藓(E.alpina Smith)中肋粗壮,达于叶尖并突出成细长毛尖,叶腹面的分叉疣多呈马蹄形,严密地覆盖在叶表面,疣上具粗糙纹饰,叶背面具不规则乳突,排列疏松;尖叶大帽藓(E.rhaptocarpa Schwgr.)叶先端急尖,中肋粗壮,具长毛尖,疣的中下部两两相连,形成分叉疣,疣表面具纵向纹饰;剑叶大帽藓(E.spathulata Müll.Hal.)中肋突出叶尖形成透明毛状长尖,毛尖细胞长,疣在基部分叉丛生;西藏大帽藓(E.tibetana Mitt.)先端钝或急尖,无毛尖,中肋达于叶尖下终止,叶背腹表面疣疏松,空隙大,疣上有层层叠加状纹饰;钝叶大帽藓(E.vulgaris Hedw.)先端圆钝,中肋在叶先端前消失,疣粗糙,疣上有层层叠加状纹饰,具粘液.5种植物叶片的背、腹面具不同的分叉粗疣,疣的大小、形态、着生位置、疣上的纹饰各不相同;这些细微特征可作为大帽藓属属下分类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帽藓属 叶面 叶尖 微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阿尔金山保护区祁曼塔格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监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秀磊 徐俊泉 +2 位作者 张圣发 李欢 李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2-1673,共12页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 为了解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基本情况,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和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保护区东北部的祁曼塔格山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期间,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529个有效相机日,拍摄到7237张野生动物有效独立照片。结果表明:(1)拍摄到6045张野生兽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5目8科19种野生兽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相对多度指数(R_(AI))排名前5的野生兽类物种依次为藏野驴(Equus kiang,R_(AI)=85.85)、灰尾兔(Lepus oiostolus,R_(AI)=82.26)、岩羊(Pseudois nayaur,R_(AI)=44.04)、野牦牛(Bos mutus,R_(AI)=35.26)和狼(Canis lupus,R_(AI)=26.41)。(2)拍摄到1182张野生鸟类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10目21科50种野生鸟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4.3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排名前5的野生鸟类物种依次是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R_(AI)=9.81)、漠䳭(Oenanthe deserti,R_(AI)=8.04)、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R_(AI)=7.25)、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R_(AI)=6.33)和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R_(AI)=5.42)。(3)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11种和18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6种,易危7种,近危13种;石貂(Meles fonia)、豺(Cuon alpinus)、白翅百灵(Alauda leucoptera)和乌鸫(Turdus mandarinus)为阿尔金山保护区新增记录。(4)日活动节律表明,岩羊、野牦牛和狼为昼行性动物,灰尾兔为偏夜行性动物,藏野驴则为昼夜兼性动物。研究结果为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加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相对多度指数 活动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基于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适宜栖息地的生态容量估测 被引量:17
6
作者 董世魁 武晓宇 +7 位作者 刘世梁 苏旭坤 吴娱 石建斌 李晓文 张翔 许东华 翁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598-7607,共10页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以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但是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栖息地退化的问题,科学量化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的生态容量,并提出相应的野生动物管理措施,是实现保护区可持续管理的根本途径。本文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栖息地需求,建立了植物生物量和NDVI的关系模型,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食性分析,估测了适宜栖息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为三类野生动物提供的可食植物量,推算了适宜栖息地和整个保护区可以承载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1866.07、24035.51、24035.51 km^2,三类野生动物的适宜栖息地之间相互重叠,藏野驴和藏羚羊的适宜栖息地基本相同;全保护区内,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分别提供了3944.91×10~4、3126.32×10~4、138.19×10~4、564.49×10~4kg可食植物量;结合三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重叠程度及食物需求量分析,得出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最大生态容量为野牦牛7951头/a、藏野驴6907头/a、藏羚羊27094只/a;结合三类野生动物对食物资源的占有率估计,得出阿尔金山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变幅为野牦牛3976—7156头/a,藏野驴3454—6216头/a、藏羚羊13547—24385只/a。根据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各类栖息地对三类野生动物的生态容量,提出适当控制藏野驴种群数量、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建议,以促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容量 野牦牛 藏野驴 藏羚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的数量与分布 被引量:15
7
作者 路飞英 石建斌 +8 位作者 张子慧 苏旭坤 吴娱 董世魁 李晓文 张翔 许东华 高峰 翁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381,共8页
分别于2012年5—6月、12月及2013年6—7月在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3种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据此估算了3种动物在保护区... 分别于2012年5—6月、12月及2013年6—7月在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3种有蹄类动物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据此估算了3种动物在保护区内的数量,得到如下结果:1)保护区内藏羚羊、藏野驴和野牦牛的平均密度在夏季分别为:(2.2±1.0)(SE)只·km^-2、(0.4±0.2)只·km^-2、(0.1±0.1)只·km^-2;在保护区东部冬季分别为:(0.1±0.1)只·km^-2、(1.2±0.4)只·km^-2、(3.4±2.7)只·km^-2;2)保护区内有藏羚羊约16 617只(95%置信区间为9 624~24 890),藏野驴约11 030头(95%置信区间为8 018~16 448),野牦牛约14 850头(95%置信区间为11 943~19 077);3)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部地区,其中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兔子湖区域是藏羚羊的一个重要产羔地.夏季产羔期,大量雌性藏羚羊聚集于此产仔;野牦牛、藏野驴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这3种有蹄类动物的基础数据,便于保护区管理机构掌握它们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从而为科学管理这些动物种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野牦牛 藏野驴 样线调查法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近5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世梁 赵海迪 +3 位作者 董世魁 安南南 苏旭坤 张翔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83-1888,共6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也是3大无人区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所在地,由于缺乏气候监测站点,气候变化研究较少。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16个气象站点资料,通过1957─2011年逐年的日气候资料,利用3种模型分析了该...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重要的生态脆弱区,也是3大无人区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所在地,由于缺乏气候监测站点,气候变化研究较少。基于自然保护区周边16个气象站点资料,通过1957─2011年逐年的日气候资料,利用3种模型分析了该区域气温与`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利用综合了降水与温度的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干旱演变的趋势,同时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3大保护区的气候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近55年以来,最高、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Mann-Kendall趋势分析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年平均温度增长率为0.71℃/10a。进一步比较了区域平均值法、线性模型与指数模型3种方法下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直线模型拟合的结果数值最高,指数模型的变异最大,而平均值法数值低于直线模型拟合的结果,指数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降水量与海拔之间的关系,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增加,70年代中期有所下降,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Mann-Kendall分析趋势显著。降水增加量约为10 mm/10a。SPEI指数表明,近50年来,保护区呈现总体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自然保护区内降水量,气温与变幅差异较大,可可西里、羌塘与阿尔金山的气温的平均值分别为1.9、15.4和6.0℃降水分别为261、141和107 mm/a。本研究利用SPEI揭示了保护区气候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温度降水的空间变异性,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自然保护区 高寒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兔夏季卧栖地生境利用关键因子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振宇 李叶 +1 位作者 张翔 时磊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2,共6页
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夏季生境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高原兔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011—2013年夏季,累计调查高原兔卧息地5 m×5 m样方32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设置... 研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高原兔Lepus oiostolus夏季生境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高原兔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011—2013年夏季,累计调查高原兔卧息地5 m×5 m样方32个,另外在附近相同生境类型中设置对照样方33个。记录样方所在地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土壤硬度以及距道路的距离等指标。结果表明,卧息地和对照样方在植物种数、土壤硬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隐蔽级、植被高度、植被密度等方面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Ei、选择系数Wi分析显示高原兔卧栖地偏好选择高度在30 cm以上、植被盖度大于30%且密度小于80株/m2,隐蔽级在10 cm以上,土质较软(6~9 kg/cm2)的小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高原兔卧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密度(-0.898),植被盖度(-0.812)和隐蔽级(0.764)。高原兔偏爱植被高度更高、植物密度更低、隐蔽级更高、土壤较软的小生境。我们的结果为高原兔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兔 微生境利用 生境偏好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藏羚羊栖息地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海迪 刘世梁 +2 位作者 董世魁 苏旭坤 张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85-3292,共8页
植被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物栖息地的分布与变化。基于植被遥感影像数据及GIS空间分析,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植被类型要素识别出适宜藏羚羊生存的主要区域,对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 植被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物栖息地的分布与变化。基于植被遥感影像数据及GIS空间分析,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植被类型要素识别出适宜藏羚羊生存的主要区域,对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处于较低水平,低覆盖度植被区域占总植被覆盖区的50%左右,且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均集中在卡尔墩检查站的东南部。植被覆盖度在2000年、2005年、2010年间的增长趋势表明保护区植被对于动物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大,植被的分布表明藏羚羊的活动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而产羔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且海拔较高。对藏羚羊取食植被针茅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分析表明,针茅草原植被覆盖度随时间而有所提高,藏羚羊栖息地的面积可能有所增大,覆盖度分布的变化表明藏羚羊栖息地有向保护区西南方向扩散的趋势。对植被覆盖度与海拔关系的分析表明,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中度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但是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植被覆盖度 针茅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