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及其在川西米亚罗林区的应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郭宁 邢韶华 +5 位作者 姬文元 崔国发 泽郎根 汪明 薛樵 蒋先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784-3791,共8页
为明确每一森林小班内森林资源的质量状况,以便为林场采取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森林小班调查内容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一套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简便易行、贴近生产实践的... 为明确每一森林小班内森林资源的质量状况,以便为林场采取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森林小班调查内容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专家咨询,构建了一套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简便易行、贴近生产实践的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由森林的自然性、森林生产力的维持能力和森林群落的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3个方面构成,包括林分起源、龄组、林分密度等15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引入黄金分割理论,结合专家意见、相关标准规范划分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级别及其得分。整个林场森林资源质量状况等级根据森林小班评价结果的加权得出。以川西林业局管辖的301林场和303林场为例进行了评价试用,结果表明:301林场的一级质量小班数比例为45.65%,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得分为0.59,评价级别为二级(一般);303林场的一级质量小班数比例为64.80%,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得分为0.63,评价级别为一级(好)。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认为评价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真实状况,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探讨了本方法在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研究中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质量评价 黄金分割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苔藓凋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伟 文维全 +5 位作者 黄玉梅 张健 张丹桔 刘洋 刘旭 王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0-243,共4页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川西亚高山地区针阔混交林与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的持水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10.02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54.96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839.70%;苔藓储量为2.4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11.4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72.23%,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683.2g/(kg.h)下降为256.5g/(kg.h);凋落物储量为7.59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4.07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317.22%,吸水速率经过24h从8530.1g/(kg.h)下降为321.4g/(kg.h)。(2)针叶纯林林下苔藓凋落物层储量为9.37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45.7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766.05%;苔藓储量为2.13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9.68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454.85%,吸水速率经过24h从6444.4g/(kg.h)下降为231.4g/(kg.h);凋落物储量为7.24t/hm2,最大平均持水量为21.20t/hm2,最大平均持水率为292.68%,吸水速率经过24h从7004.9g/(kg.h)下降为251.4g/(kg.h)。因此,无论是持水量、持水率,还是吸水速率,混交林都强于针叶纯林。两种林分下,苔藓、凋落物持水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苔藓、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苔藓 凋落物 持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米亚罗林区云冷杉林健康状况评价 被引量:53
3
作者 姬文元 邢韶华 +4 位作者 郭宁 汪明 薛樵 蒋先敏 崔国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8,共6页
采用目标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一套结构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的森林群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包括群落结构完整性、林分稳定性、林分生长状况3个方面,指标层包括郁闭度、下木总盖度、建群种平均胸径等9个指标。以森林小... 采用目标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一套结构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组成的森林群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包括群落结构完整性、林分稳定性、林分生长状况3个方面,指标层包括郁闭度、下木总盖度、建群种平均胸径等9个指标。以森林小班为评价单元,对四川省阿坝州川西林业局301林场云、冷杉林进行森林群落健康状况评价。结果显示:301林场健康林分占有比例最小,其中健康云杉林面积占云杉林面积的13.82%,健康冷杉林面积占冷杉林面积的1.46%。亚健康林分比例最大,亚健康云杉林面积占云杉林面积的83.46%,亚健康冷杉林面积占冷杉林面积的76.03%。不健康林分比例也比较小,不健康云杉林面积占云杉林面积的2.71%,不健康冷杉林面积占冷杉林面积的22.51%。最后初步分析造成目前这种森林群落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健康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的凋落物分解 被引量:32
4
作者 邓长春 蒋先敏 +3 位作者 刘洋 张健 陈亚梅 和润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9-1778,共10页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关键生态过程。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季节变化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类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高山生态系统的碳氮... 凋落物分解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关键生态过程。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季节变化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类型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凋落物的分解,进而对高山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采用凋落物分解袋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优势种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凋落叶在雪被期和生长季的分解特征。结果显示:(1)季节变化和植被类型对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且在高山林线最大,暗针叶林中雪被期的质量损失略高于生长季,但差异不显著;(2)林线交错带上高山杜鹃凋落叶分解缓慢,一年干物质失重率为9.62%,拟合分解系数k为0.145;(3)高山杜鹃凋落叶的质量变化主要体现在纤维素降解显著且集中在雪被期,木质素无明显降解,在高山林线上C/N、C/P、木质素/N变化幅度较小且C、N、P的释放表现得稳定而持续。结果表明,季节性雪被对林线交错带内高山杜鹃分解的影响不仅局限在雪被期内,雪被融化期间频繁的冻融作用和雪融水淋洗作用可能会促进高山杜鹃凋落物在生长季初期的分解。总的来看,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雪被的缩减、生长季的延长和高山杜鹃群落的扩张可能加速高山林线交错带高山杜鹃凋落物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林线交错带 高山杜鹃 气候变暖 雪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针叶林林下11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冬梅 刘庆 +1 位作者 林波 蒋先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739-4749,共11页
人工林内两种主要生境(林窗和林内)的光照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影响人工林林下植物叶片形态和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对川西米亚罗林区60a人工云杉林2种不同生境(林窗和林内)的11种植物比叶重、叶片解剖结构及气孔特征等进... 人工林内两种主要生境(林窗和林内)的光照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影响人工林林下植物叶片形态和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对川西米亚罗林区60a人工云杉林2种不同生境(林窗和林内)的11种植物比叶重、叶片解剖结构及气孔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林窗生境中11种供试植物比叶重(LMA)均显著大于林内生境;多数阔叶物种叶片厚度(LT)、栅栏组织厚度(PT)、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PT/ST)、栅栏细胞层数在林窗生境中更大或更多,但叶表皮细胞厚度(UET、LET)、海绵组织厚度(ST)在两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林窗生境中生长的各物种栅栏细胞均为长形且长度大于林内生长的相同物种;不同物种气孔密度(SD)对两种生境有一致的响应趋势,但显著程度有异,除三褶脉紫菀外10种植物的气孔长径(SL)受两种生境影响不大,这与气孔特性受多种环境因素制约,且各种因素对气孔作用效应和作用方面不同有关。结合各物种喜光特性综合分析后认为同一群落的林下植物对光生境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适应性;从可塑性方面分析发现叶片光合组织的可塑性大于非光合组织,且各物种叶片平均可塑性与喜光特性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解剖特征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 林下植物 光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演替动态 被引量:23
6
作者 缪宁 周珠丽 +1 位作者 史作民 冯秋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661-3671,共11页
为阐明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 m的阴坡选择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演替10、20、30、40和50a阶段的次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进行了研究... 为阐明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海拔3100—3600 m的阴坡选择岷江冷杉林皆伐后次生演替10、20、30、40和50a阶段的次生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进行了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的树木均呈显著聚集分布。按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将该演替序列划分为3个类型:悬钩子-蔷薇灌丛、白桦阔叶林和桦木-岷江冷杉针阔混交林。随次生演替,乔木和灌木种的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而草本种的物种丰富度趋于减少;乔木和灌木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趋于增大,而草本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趋于减小;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趋于增大;乔木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趋于减小,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演替0—40年阶段趋于增大,而在演替50a阶段趋于减小。在该演替序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均呈耐荫种替代非耐荫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次生群落 川西亚高山 演替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三年夜间增温和施氮对云杉外生菌根及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月蛟 朱利英 +3 位作者 尹华军 刘庆 蒋先敏 赵春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67-2977,共11页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建群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加热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NH4NO325 g N m-2a-1)的方法,研究连续3a夜间增温和施肥对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 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建群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加热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NH4NO325 g N m-2a-1)的方法,研究连续3a夜间增温和施肥对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对云杉外生菌根侵染率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及根级差异。夜间增温对春季(2011年5月)云杉1级根,夏季(2011年7月)和秋季(2010年10月)云杉2级根侵染率影响显著。除2011年7月1级根外,施氮对云杉1、2级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夜间增温对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的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施氮及增温与施氮联合处理使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显著降低,但却提高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这说明云杉幼苗外生菌根侵染率对温度较敏感,土壤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对施氮较敏感。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亚高山针叶林地下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 外生菌根 侵染率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桤木幼林生物量与养分元素的积累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任淇 赵海 +5 位作者 蔡小虎 王丽 王宇 闵安民 任君芳 李红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93-98,共6页
通过对林龄1-4年的桤木幼树生物量调查、器官中养分元素N、P、K、Ca、Mg和微量元素Fe、Zn的含量测定及积累量的分析,探讨桤木不同林龄植株的生物量和器官中养分元素分布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桤木平均木生物量及器官叶、枝、干、根的生... 通过对林龄1-4年的桤木幼树生物量调查、器官中养分元素N、P、K、Ca、Mg和微量元素Fe、Zn的含量测定及积累量的分析,探讨桤木不同林龄植株的生物量和器官中养分元素分布与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桤木平均木生物量及器官叶、枝、干、根的生物量与年龄呈正相关,生物量增长速率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生物量构成中,仅干的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桤木器官中养分元素含量N>Ca>K>Mg>P>Fe>Zn;N、P、K元素在叶中含量较高,Ca、Mg、Fe元素在根中含量较高。养分元素N、P、K、Ca、Mg、Zn积累量在干中最高,Fe元素积累量在根中最高。桤木林龄1-4年当年养分元素(N、P、K、Ca、Mg)年净积累量分别为17.07 g/株、40.79 g/株、95.82 g/株和106.71 g/株,微量元素(Fe、Zn)当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35.04 mg/株、577.26 mg/株、1 267 mg/株和1 525.27 m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 不同林龄 养分元素的需求量 生物量 养分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乔灌交错带地被物和土壤碳氮储量特征
9
作者 马志良 顾国军 +1 位作者 赵文强 刘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3,共7页
为揭示青藏高原群落交错带地被物(枯落物和苔藓)和土壤碳、氮过程,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乔灌交错带云杉针叶林、云杉针叶林—高山柳灌丛交错区(乔灌)和窄叶鲜卑花灌丛3个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对地被物、土壤的采样分析,研究了乔... 为揭示青藏高原群落交错带地被物(枯落物和苔藓)和土壤碳、氮过程,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乔灌交错带云杉针叶林、云杉针叶林—高山柳灌丛交错区(乔灌)和窄叶鲜卑花灌丛3个林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对地被物、土壤的采样分析,研究了乔灌交错带地被物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个林型的地被物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大小顺序为乔灌>针叶林>灌丛,有机碳大小分别为28.73,19.96,5.31 t/hm^2,全氮储量大小分别为0.96,0.54,0.12 t/hm^2。灌丛0—3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148.37 t/hm^2)显著高于针叶林(118.19 t/hm^2)和乔灌(114.93 t/hm^2),而土壤全氮储量大小顺序则表现为灌丛(19.53 t/hm^2)>乔灌(14.60 t/hm^2)>针叶林(11.79 t/hm^2),1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高于0—10 cm和20—30 cm土壤。综合地被物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3个林型地表有机碳、全氮储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灌丛>乔灌>针叶林,0—3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显著高于地被物,分别占总储量的80.0%~96.5%和93.8%~99.3%。这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高寒灌丛群落扩张将增加地表碳、氮库,有利于生态系统碳、氮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储量 枯落物 苔藓 土壤 乔灌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