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限域效应的铜基草酸二甲酯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冯翀 俞金山 +4 位作者 刘甜甜 李伟斌 高新华 艾培培 黄伟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1,共6页
合成气经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二醇(EG)在煤的清洁利用和石油替代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效稳定的草酸二甲酯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是提升该EG路线的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使用的常规铜基催化剂存在易烧结、稳定性差等问题。综述了从限... 合成气经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二醇(EG)在煤的清洁利用和石油替代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效稳定的草酸二甲酯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是提升该EG路线的经济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使用的常规铜基催化剂存在易烧结、稳定性差等问题。综述了从限域角度出发,利用不同载体结构(介孔结构、层状/片状结构、核-壳结构和核-鞘结构)改善草酸二甲酯加氢制乙二醇铜基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相关研究进展。基于限域效应制备的铜基催化剂展现出较好的催化加氢性能,四种不同载体结构均可以改善铜的分散度,阻止铜纳米颗粒的迁移和团聚,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加氢 乙二醇 铜基催化剂 限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抑制1,2-丁二醇生成的高性能草酸二甲酯加氢B-Cu/MS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俞金山 冯翀 +3 位作者 刘甜甜 张莉 艾培培 黄伟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40,共8页
开发高效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催化剂,保持乙二醇(EG)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抑制难分离副产物1,2-丁二醇(1,2-BDO)的生成,对提升我国煤制乙二醇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经济前景。以介孔二氧化硅(MS)为载体,采用尿... 开发高效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催化剂,保持乙二醇(EG)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抑制难分离副产物1,2-丁二醇(1,2-BDO)的生成,对提升我国煤制乙二醇产品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经济前景。以介孔二氧化硅(MS)为载体,采用尿素协助沉淀结合后浸渍法制备出高分散的硼物种改性Cu基DMO加氢催化剂,并调控硼的掺杂量对其进行优化。通过BET、XRD、TEM、H2-TPR、NH3-TPD和XPS等方法对优化后的系列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适量硼物种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Cu/MS催化剂的EG选择性和稳定性,而且弱酸性氧化硼的引入成功抑制了碱性位上副产物1,2-BDO的生成。在180℃、2.5 MPa、质量空速(WHSV)0.4 h-1和n(H2)/n(DMO)为100的反应条件下,3B-Cu/MS催化剂催化DMO加氢的转化率达100%、EG选择性达98.24%,无副产物1,2-BDO生成且稳定性高达20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丁二醇 介孔二氧化硅 氧化硼 铜基催化剂 草酸二甲酯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壁塔分离低碳混合醇动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甜甜 周由之 +3 位作者 武海涛 王旭 刘勇军 黄伟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78,共6页
CO加氢制低碳混合醇是非石油基含碳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降低后续的分离能耗成为其工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在Aspen Dynamics平台上模拟了隔壁塔分离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的动态控制特性。在充分考虑液相分配量控制初馏... CO加氢制低碳混合醇是非石油基含碳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降低后续的分离能耗成为其工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在Aspen Dynamics平台上模拟了隔壁塔分离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的动态控制特性。在充分考虑液相分配量控制初馏塔塔顶压力的情况下,分析比较了LQR/DSB、DB/LSQR、DQR/LSB、LB/DSQR 4种动态控制策略。结果显示DB/LSQR在面对流量干扰时具有最好的控制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温度-组成的串级控制策略,结果表明,与纯组分控制相比,调节时间t和最大质量偏差A均明显减小,控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醇 分离 隔壁塔 动态控制 Aspen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法合成乙内酰脲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秋华 张伟 +1 位作者 龚文照 于荣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9,66,共6页
研究了常压环境下Bucherer-Berg’s法合成乙内酰脲。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技术参数,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m(羟基乙腈)∶m(水)=8∶100,n(羟基乙腈)∶n(碳酸氢铵)=1∶4;合成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通入流量在投料阶段为0.7 L... 研究了常压环境下Bucherer-Berg’s法合成乙内酰脲。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技术参数,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m(羟基乙腈)∶m(水)=8∶100,n(羟基乙腈)∶n(碳酸氢铵)=1∶4;合成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通入流量在投料阶段为0.7 L/min、保温阶段为1.2 L/min;酸化过程中n(硫酸)∶n(羟基乙腈)=1∶2;投料阶段的投料温度为80℃、时间为2 h;反应阶段的反应温度和时间依次为85℃下保温反应2 h、90℃下保温反应2 h。乙内酰脲的最终产率可达93.52%,纯度为98.5%。实现了乙内酰脲的高产率和高纯度的制备,为下一步工业化放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内酰脲 合成 Bucherer-Berg’s法 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赤泥基充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旭东 李伟斌 +5 位作者 赵君 左楠楠 史竹青 王鹏程 王维维 高卫杰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80-1285,1295,共7页
为弥补多数矿用充填材料因成本较高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有效解决铝行业固废赤泥大量堆积、无法处理的现状,通过多种添加剂与主原料的有效掺和,开发出一种可用于煤矿井下沿空留巷充填工艺的新型赤泥基充填材料,并对其抗压强... 为弥补多数矿用充填材料因成本较高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有效解决铝行业固废赤泥大量堆积、无法处理的现状,通过多种添加剂与主原料的有效掺和,开发出一种可用于煤矿井下沿空留巷充填工艺的新型赤泥基充填材料,并对其抗压强度、凝结时间、流动性以及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赤泥基充填材料单浆流动性好,凝结时间大于6 h;材料中的赤泥添加量可调控(质量分数在0%~50%);成型材料早强快硬,初凝时间仅为25 min,抗压强度1 d可达8.4 MPa,3 d可达10.3 MPa,7 d可达12.3 MPa;成型材料封膜浸渍长达14 d,浸出液pH值保持为6,赤泥组分中的碱性物质得到良好的固化,造成污染的概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材料 赤泥 流动度 抗压强度 凝结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条件下甲烷直接催化制甲醇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学敏 郭旭青 +3 位作者 李飞 丁泽强 胡博 李伟斌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122,134,共7页
围绕甲烷直接催化制甲醇技术的研究情况,从反应溶剂、氧化剂、催化剂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针对目前技术存在的甲烷转化率低、产物易深度氧化问题,提出要实现甲烷直接催... 围绕甲烷直接催化制甲醇技术的研究情况,从反应溶剂、氧化剂、催化剂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针对目前技术存在的甲烷转化率低、产物易深度氧化问题,提出要实现甲烷直接催化制甲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需要进一步改善反应条件,深入研究反应机理,设计开发出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新型复合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甲醇 直接合成 反应溶剂 氧化剂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氰酸生产中氰化氢吸收操作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振虎 童明全 +9 位作者 潘蓉 李超 李健 琚裕波 杨璐 李昊燃 冯志武 袁秋华 李伟斌 韩艳辉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115,123,共4页
甲醇氨氧化制取氰化氢(HCN)工艺中,HCN的吸收一直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难题。本研究在已有装置的基础上,优化吸收温度,产品气速,吸收液流量几个影响因素,结合化学化工中的基本原理,得到最优条件,优化了吸收工艺,最终吸收效率达到约82%,得... 甲醇氨氧化制取氰化氢(HCN)工艺中,HCN的吸收一直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难题。本研究在已有装置的基础上,优化吸收温度,产品气速,吸收液流量几个影响因素,结合化学化工中的基本原理,得到最优条件,优化了吸收工艺,最终吸收效率达到约82%,得到HCN质量分数将近2%的富HCN水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氰酸 吸收操作条件 温度 气速 吸收液流量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t/a甲醇与苯烷基化中试装置工艺流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博 郭旭青 +2 位作者 丁泽强 李飞 黄学敏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0,共4页
对甲醇与苯烷基化中试装置的工艺流程进行模拟,并且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对苯的转化率及甲苯、乙苯、二甲苯的选择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升高温度不利于苯的转化率的提高,且会促进甲苯的生成而抑制二甲苯的生成;升高压力有利于苯... 对甲醇与苯烷基化中试装置的工艺流程进行模拟,并且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对苯的转化率及甲苯、乙苯、二甲苯的选择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升高温度不利于苯的转化率的提高,且会促进甲苯的生成而抑制二甲苯的生成;升高压力有利于苯的转化率的提高,同时会促进二甲苯的生成而抑制甲苯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烷基化 二甲苯 甲苯 工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成型制备钛硅分子筛微球及其催化环己酮氨肟化反应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冯翀 刘甜甜 +4 位作者 王鹏程 潘丽 李伟斌 袁秋华 冯志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5-190,共6页
以无助剂的二氧化硅溶胶为胶液,通过离心喷雾干燥制备球径可控的微米钛硅分子筛催化剂(TS-1)微球。考察了成型过程中进料速度、喷雾成型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分子筛成球、球径以及球形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成球机制。结果表明,成型温度为17... 以无助剂的二氧化硅溶胶为胶液,通过离心喷雾干燥制备球径可控的微米钛硅分子筛催化剂(TS-1)微球。考察了成型过程中进料速度、喷雾成型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分子筛成球、球径以及球形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成球机制。结果表明,成型温度为170℃、进料速度为8 m L/min时可制备出球形度良好、球径集中分布于55μm的钛硅分子筛微球。将其用于环己酮氨肟化反应中,在环己酮空速为12 h-1催化反应中,寿命为28 h(转化率>90%)。优异的催化性能归因于分子筛微球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以及微球中含硅非活性成分抑制了钛硅分子筛骨架钛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成型 钛硅分子筛 催化剂微球 环己酮氨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热载体煤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
10
作者 潘登峰 姚根有 +2 位作者 郭文林 李伟斌 曲旋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55,共5页
在固体热载体煤热解实验装置上考察了石英砂、燃烧灰和气化半焦为热载体对煤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的影响。固体热载体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温度升高有利于煤中挥发分析出,可以促进煤中含氮官能团发生断键,利于氮的脱除。快速热解可促进煤中氮... 在固体热载体煤热解实验装置上考察了石英砂、燃烧灰和气化半焦为热载体对煤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的影响。固体热载体煤热解过程中,热解温度升高有利于煤中挥发分析出,可以促进煤中含氮官能团发生断键,利于氮的脱除。快速热解可促进煤中氮脱除生成HCN和NH_(3)。分别以石英砂、燃烧灰和气化半焦为热载体,研究表明:热载体中矿物质可促进焦油氮分解;通过气化半焦和脱矿物质气化半焦为热载体研究发现,气化半焦为热载体时,高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可延长在其表面停留时间,对焦油氮分解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热载体 煤热解 氮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析-微电解法预处理对甲砜基甲苯生产废水
11
作者 杨仁俊 张伟 +4 位作者 赫瑞元 李鑫 韩萌 毋楠 龚文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17-419,共3页
采用酸析-微电解法预处理对甲砜基甲苯生产废水。考察了酸析pH、铁碳质量比、铁粉投加量、溶液pH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析pH为2,铁碳质量比为2∶1,铁粉投加量为16 g/L,溶液pH为2,反应时间为3 h条件下处... 采用酸析-微电解法预处理对甲砜基甲苯生产废水。考察了酸析pH、铁碳质量比、铁粉投加量、溶液pH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析pH为2,铁碳质量比为2∶1,铁粉投加量为16 g/L,溶液pH为2,反应时间为3 h条件下处理效果最好,废水COD从70600 mg/L降至4521 mg/L,总去除率达到9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甲砜基甲苯 生产废水 酸析 微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不饱和改性对氯化专用PVC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高卫杰 王鹏程 +3 位作者 郭文林 武海涛 赵君 李伟斌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04-107,共4页
聚乙烯醇(PVA)是氯乙烯(VCM)悬浮聚合体系常用的分散剂,主要结构参数有平均聚合度、醇解度和乙酰基分布。为提高氯化专用PVC树脂性能,对PVA进行不饱和改性并应用于生产氯化专用PVC树脂:①PVA L-8在反应温度120℃时所制备的不饱和改性PV... 聚乙烯醇(PVA)是氯乙烯(VCM)悬浮聚合体系常用的分散剂,主要结构参数有平均聚合度、醇解度和乙酰基分布。为提高氯化专用PVC树脂性能,对PVA进行不饱和改性并应用于生产氯化专用PVC树脂:①PVA L-8在反应温度120℃时所制备的不饱和改性PVA不饱和度最高,相对应碘值为19.51g;②VCM-H_(2)O分散体系的界面张力与不饱和改性PVA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趋势;保胶能力在不饱和改性PVA质量分数为40%时达到最大;③氯化专用PVC树脂增塑剂吸收量与不饱和改性PVA质量分数呈现正相关,粒子平均粒径在不饱和改性PVA质量分数为40%时达到最小。结果表明,对PVA进行不饱和改性后,VCM悬浮聚合体系的分散能力和保胶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氯化专用PVC树脂的颗粒特性包括增塑剂吸收量和粒径都有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不饱和改性 氯化专用PVC树脂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