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校结核病传播动力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1
作者 梁雪芳 王志英 朱志鹏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5-379,共5页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学校人群密集且流动性大,其传播风险尤为突出。尽管我国在结核病防控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于校园内结核病传播动力学及有效防控策略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并优化适用于学校的结...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学校人群密集且流动性大,其传播风险尤为突出。尽管我国在结核病防控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于校园内结核病传播动力学及有效防控策略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并优化适用于学校的结核病传播动力学模型,深入探讨不同学生群体间的易感性差异及其对疾病传播的影响机制;基于国内外典型校园结核病爆发案例,分析感染源追踪与传播链解析技术的应用价值;同时评估现有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以数字化手段辅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为核心的综合防控策略设计思路。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建议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与多方协作机制,为未来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促进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结核病 传播动力学 防控策略 分子流行病学 疫苗接种策略 数字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6年阳泉市艾滋病哨点及其他高危人群监测结果分析
2
作者 曹建新 康英芳 靳莉红 《中国健康教育》 2008年第4期312-313,共2页
目的了解2003~2006年阳泉市艾滋病病毒哨点及相关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检测(RPR)结果,为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哨点人员和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结果4年检测性病就诊... 目的了解2003~2006年阳泉市艾滋病病毒哨点及相关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梅毒检测(RPR)结果,为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哨点人员和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结果4年检测性病就诊者1333人,未发现初筛HIV阳性和复检阳性者;4年中,RPR阳性率分别为5.06%、4.92%、7.14%和9.00%。4年检测暗娼865人,未发现初筛HIV阳性和复检阳性者。4年检测吸毒者588人,2003、2004、2005年初筛均未检测出HIV阳性者,2006年初筛和复检均检测出2例(1.10%)HIV阳性者。临床检验哨点有记录的检测结果68人份,2003年与2006年检验结果缺失。2004年初筛阳性结果24份(54.55%),复检阳性结果4份(9.09%),2005年初筛与复检均有阳性结果4份(16.67%),没有RPR阳性结果。其他高危人群也有HIV与RPR阳性结果检出。结论4年中阳泉市在不同高危人群中均有HIV和RPR阳性检出结果,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形式不容乐观。应加强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梅毒 高危人群 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k39免疫层析法阴性的确诊黑热病3例
3
作者 王花 李孟娜 +4 位作者 张佩君 王芬芬 李海清 李荣 芦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4,共4页
黑热病(Kala-azar)主要经感染利什曼原虫中华白蛉传播,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而致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2]),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3])。黑热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 黑热病(Kala-azar)主要经感染利什曼原虫中华白蛉传播,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而致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2]),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3])。黑热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4-6]),如不能及时治疗,可能在发病后1~2年内因并发症死亡。本文回顾性分析3例rk39免疫层析法阴性骨髓涂片阳性黑热病确诊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利什曼原虫 骨髓涂片 rk39免疫层析法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阳泉煤矿工人艾滋病/性病认知及危险行为干预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滨 张润为 +3 位作者 俞爱琴 门春花 李菁芳 荆莉红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山西 煤矿工人 艾滋病 性病 认知 危险行为 干预 健康教育 阳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教育在一起小学生紫外线意外照射事件处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赵计明 《中国健康教育》 2010年第2期154-154,157,共2页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在阳泉市某小学学生因教室消毒用紫外线灯意外开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紫外线照射反应"后的作用。方法对100余名受照射学生的家长及部分媒体记者,采用专题讲座、解答问题、小组座谈、上门访谈等健康教育方式...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在阳泉市某小学学生因教室消毒用紫外线灯意外开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紫外线照射反应"后的作用。方法对100余名受照射学生的家长及部分媒体记者,采用专题讲座、解答问题、小组座谈、上门访谈等健康教育方式宣传相关知识和提出有效防御方法。结果干预前99名家长中有84名家长(84.85%)认为紫外线照射后会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干预后,仅有2名家长(2.02%)认为紫外线照射后会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结论健康教育消除了家长疑虑,媒体了解了事件的真实状况和相关知识后起到了健康传播作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健康教育是促进事件很好解决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学校 紫外线照射 意外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