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1
作者 王雪竹 吴传勇 +5 位作者 刘建明 臧柯智 袁海洋 高瞻 张金烁 马云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前对乌什M_(S)7.1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发震构造对于评估该地区未来强震风险及不同断裂之间的应力加载和触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呈NE-SW向展布,长轴走向约为55°,全长约85km;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115°,倾角为52°,滑动角为132°;节面Ⅱ的走向为240°,倾角为54°,滑动角为49°;矩心深度为17km。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活动构造资料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断裂东段的山前分支(别迭里沟口断裂),破裂长约35km。85km长的余震条带是主震触发相邻分支断裂活动的结果,属于一次较为复杂的级联破裂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同震破裂主要发生在地表5km以下的深度,别迭里沟口断裂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强震风险。另外,乌什M_(S)7.1地震触发了别迭里断裂(F1-1)和阿合奇断裂(F2-2)活动,后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这2条断裂的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HypoDD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中部保定西伯章剖面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智荣 薛怀宇 王昌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1023,共13页
对河北平原中部保定西伯章厚20.74 m的剖面进行实测,系统采集粒度和光释光(OSL)样品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其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信息。光释光测年显示该剖面为102~8.69 ka的沉积,时代属于晚更新世到早全新世。岩性和粒度分析表明该剖面为曲... 对河北平原中部保定西伯章厚20.74 m的剖面进行实测,系统采集粒度和光释光(OSL)样品进行分析,以期获得其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信息。光释光测年显示该剖面为102~8.69 ka的沉积,时代属于晚更新世到早全新世。岩性和粒度分析表明该剖面为曲流河冲积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河道沉积和河漫滩沉积。河道沉积以含云母碎片的中粗砂为主,发育斜层理,频率曲线以正偏双峰频率曲线为主,分选中等到较差,概率累积曲线以跳跃组分为主的两段式为主。河漫滩沉积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含保存良好的腹足类化石和钙质结核,频率曲线以负偏双峰为主,分选差,概率累积曲线以悬浮组分占比大的两段式为主。C-M图显示该剖面以均匀悬浮沉积为主,属典型曲流河沉积。实测剖面与黄土剖面对比分析显示西伯章剖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下部20.74~16.14 m为末次间冰期晚期沉积,气候温暖湿润,以粉砂质沉积为主;中部16.14~3.18 m为末次冰期沉积,气候干冷,沉积物显示细—粗—细的特征,与末次冰期早冰阶—间冰阶—盛冰阶一一对应;上部3.18~0.2 m为冰后期沉积,与末次间冰期晚期沉积环境类似,以黏土和黏土质粉砂沉积为主。粒度成因分析揭示了河北平原中部保定凹陷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流冲积环境,粒度阶段性分布特征是晚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气候的物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晚第四纪 沉积粒度 环境变化 光释光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超导重力数据约束2015-09-16智利Illapel MW8.3地震震源参数
3
作者 江颖 刘子维 张晓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23-1227,共5页
根据2015-09-16智利Illapel地震现有的14个不同震源机制解模拟计算其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拉萨站和武汉站超导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比对。基于1.5~5.3 mHz的球型简正模分析和约束Illapel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参考最佳震源机制解,将观测值... 根据2015-09-16智利Illapel地震现有的14个不同震源机制解模拟计算其激发的自由振荡信号,并与拉萨站和武汉站超导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比对。基于1.5~5.3 mHz的球型简正模分析和约束Illapel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参考最佳震源机制解,将观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搜索更为准确的标量地震矩和断层倾角。计算得出,该地震标量地震矩为(3.0±0.2)×10^21 Nm,相应矩震级为MW8.3,最优断层倾角为1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超导重力观测可对Illapel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总体评估,基于长周期地震波信号或联合多种观测资料可反演得到可靠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apel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地球自由振荡 超导重力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震群的应力场及其成因分析
5
作者 余海琳 万永革 +2 位作者 崔华伟 王晓山 黄少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19,共20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福建仙游地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的地震群进行重定位,并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求解出该震群的159个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群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与背景构造应力场表现明显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探...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0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福建仙游地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的地震群进行重定位,并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求解出该震群的159个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群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与背景构造应力场表现明显不一致。为了进一步探究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将得到的震群震源机制解结果分区域和分深度求解应力场,结果显示:金钟水库的东南部附近应力方向更远离背景构造应力方向,并且应力形因子小于0.5,中间轴呈现为拉张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应力场的方向也更接近背景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此外,根据前人研究推断该区域应力方向发生偏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在深部的低角度俯冲挤压导致浅部张开,应力呈现为东西向拉张所致。在上述两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经震源机制解反演出的应力场结果与背景应力场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断层面拟合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漾濞震区及周缘深部构造特征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桂桔 于炳飞 +2 位作者 郝洪涛 胡敏章 谈洪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9-756,共18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了3次较强地震,最高震级为M 6.4,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厘清漾濞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孕震环境,文中将已有的高精度重力数据、流动重力测网点数据和EGM2008模型数据融合为2.5km点距的高...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了3次较强地震,最高震级为M 6.4,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厘清漾濞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孕震环境,文中将已有的高精度重力数据、流动重力测网点数据和EGM2008模型数据融合为2.5km点距的高精度网格数据,并以漾濞地震为中心,提取了2条长重力剖面和10条短重力剖面,采用归一化梯度成像方法获取研究区内三维地壳成像特征,重点分析了漾濞震区沿红河断裂北段、维西-巍山断裂、永胜-宾川断裂和洱源-鹤庆断裂等的深浅接触关系及其深部孕震环境。结果表明:1)重力归一化梯度陡变带的倾角、倾向与地质上的中大型断裂吻合较好,如怒江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等;2)中下地壳重力归一化梯度连续性较好,且中上地壳为高低转换带时,M≥6.0地震频发,特别是维西-巍山断裂、永胜-宾川断裂及红河断裂北段交会的区域;3)漾濞地震震中附近,上地壳存在归一化梯度高低强变形带且相互靠拢,在深度约15km处会聚,震中投影与维西-巍山断裂及其次生断裂在深度约10km处交会,且地壳20km以下重力归一化梯度值连续性较好,推断漾濞3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维西-巍山断裂及其次生断裂。文中结果对地震发震机制和发震地点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 6.4地震 川滇地块 归一化梯度成像 布格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北缘桌子山地区河流袭夺和分水岭迁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林玲玲 李雪梅 +1 位作者 张会平 马字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4-303,共10页
分水岭是水系演化中的动态因素,通过连续或不连续的水系袭夺而发生迁移,从而导致水系重组。传统的对水系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单个河流袭夺事件,而新提出的利用分水岭两侧chi(χ)值差异来描述分水岭的动态迁移过程,能够解释大尺度的河流... 分水岭是水系演化中的动态因素,通过连续或不连续的水系袭夺而发生迁移,从而导致水系重组。传统的对水系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单个河流袭夺事件,而新提出的利用分水岭两侧chi(χ)值差异来描述分水岭的动态迁移过程,能够解释大尺度的河流袭夺事件,描述水系的整体演化过程。文章基于12.5 m DEM数据提取了鄂尔多斯西北缘桌子山地区的chi(χ)值揭示其空间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反映桌子山的分水岭处于向东迁移过程。综合分析进一步揭示,在桌子山东西两侧的构造升降和降水条件都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岩性抗侵蚀能力差异是控制桌子山分水岭向东迁移的主要因素,当抗侵蚀能力更强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位于背斜西翼,而中元古宙长城系(Pt)沉积碎屑岩位于其下部时,背斜西翼的河流具有更强的侵蚀能力,西翼河流可能会穿过背斜核部,从而侧向袭夺东侧的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袭夺 分水岭迁移 鄂尔多斯 桌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吹脱法去除焦化废水中的氨氮 被引量:4
8
作者 邓杨 朱磊 +3 位作者 李响 屈智慧 钱建秀 周凡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09,共4页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废水,通常含有浓度高且毒性大的氨氮(NH_(4)^(+)-N),为了去除高浓度的NH_(4)^(+)-N,采用填料吹脱柱对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重点考察了废水pH、废水温度(T)和气液比(Ra,w)三个因素对废水中NH4-N和总氮(TN)去除效...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废水,通常含有浓度高且毒性大的氨氮(NH_(4)^(+)-N),为了去除高浓度的NH_(4)^(+)-N,采用填料吹脱柱对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重点考察了废水pH、废水温度(T)和气液比(Ra,w)三个因素对废水中NH4-N和总氮(TN)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所选择的因素取值范围内,三个因素对NH4-N去除效果影响的强弱顺序依次为废水pH、T和Ra,w。在废水pH=10.00,T=50°C、Ra,w=1500、废水流速为0.8 L/min的条件下,采用本实验装置反应90 min,可以去除焦化废水中90.68%的NH4-N以及88.65%的TN。废水中NH4-N浓度的降低,使得焦化废水在污水厂进行处理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吹脱法 焦化废水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