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策略探析——基于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案例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高伟 阎光耀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86-188,192,共4页
在厘清公益理念内涵的同时,全面梳理了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倡导正确公益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强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益理念宣传,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组织... 在厘清公益理念内涵的同时,全面梳理了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倡导正确公益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强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益理念宣传,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实践途径等培养大学生"公益精神"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公益精神 一天公益 培育策略 防灾科技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问题研究
2
作者 王萍 刘晓岚 安立强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6,共8页
推进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地震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反哺”地震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薄弱的问题,本文从“政策-投入-产出”的逻辑关系,界定地震科技资源科... 推进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提高地震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反哺”地震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研究薄弱的问题,本文从“政策-投入-产出”的逻辑关系,界定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基本概念,并阐述其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5个方面对地震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进行探析,并提出当前存在的困境和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科技资源 科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风险普查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研究——以地震灾害为例
3
作者 王晓莎 王慧彦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河北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地震灾害相关基础数据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全覆盖。为稳固和提升普查成果、探索数据管理标准化路径,同时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归集研究奠定基... 河北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了地震灾害相关基础数据与其他信息资源的全覆盖。为稳固和提升普查成果、探索数据管理标准化路径,同时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归集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从综合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出发,构建地震灾害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及其扩展机制,帮助普查数据有效归集与统一管理,以期促进普查数据成果再利用,使普查数据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灾害防治工作,进而促进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元数据 信息资源 元数据标准 风险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沈家包斜坡场地地震效应研究
4
作者 李孝波 王天虎 +3 位作者 王怀强 柳耀阔 席书衡 赵扬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1-250,共10页
基于北川沈家包斜坡场地地脉动数据,采用水平与垂直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法,探究了斜坡场地地震效应特征。结果表明:①沈家包斜坡场地HVSR曲线以双峰型或多峰型为主,土层峰值频率集中于1.39~3.90 Hz,与峰... 基于北川沈家包斜坡场地地脉动数据,采用水平与垂直谱比(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法,探究了斜坡场地地震效应特征。结果表明:①沈家包斜坡场地HVSR曲线以双峰型或多峰型为主,土层峰值频率集中于1.39~3.90 Hz,与峰值频率对应的放大系数位于1.89~3.80,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局部地形放大效应;②沈家包斜坡坡顶、坡腰处地脉动的优势方向较易判别,分别为30°~80°和110°~160°,当某一区域内多个测点峰值频率趋于一致时,其方向性分布也较为集中,揭示出地层结构对场地土层方向性特征的控制作用;③沈家包斜坡节理产状优势方向为60°~80°,与斜坡坡顶地脉动优势方向(30°~80°)吻合较好,但与斜坡走向(110°)呈锐角相交,对比王家岩滑坡场地地震效应特征,沈家包斜坡前缘抗滑桩的布设是阻挡斜坡失稳滑动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探究斜坡场地地震效应和斜坡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家包斜坡 地脉动 水平与垂直谱比(HVSR)法 峰值频率 方向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动记录统计分析的不同场地分类方法比较
5
作者 李小军 程晓芳 +1 位作者 荣棉水 张斌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684,共8页
以特定深度范围内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单指标场地分类及以特定深度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作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是国际上的两大类场地分类方法,两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 以特定深度范围内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单指标场地分类及以特定深度内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作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是国际上的两大类场地分类方法,两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工程场地分类的基本用途是合理地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以确定建设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同一分类场地中强震动记录频谱特性的一致性程度是说明场地分类方法合理性的最有效标准。利用日本KiK-net观测台网的强震动记录和台站钻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已有的多个场地分类方法的差异和优劣。首先采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规范中及近年来提出的几种新的场地分类方法分别进行台站场地类别划分和强震动记录分组,而后针对不同分类方法中同类场地台站的地表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进行加速度反应谱(包括峰值加速度)与震级和震中距关系的统计分析,并通过加速度反应谱统计残差分析,探讨了不同场地分类方法中同类场地台站强震动记录加速度反应谱的一致性和聚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场地分类方法中,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土层厚度为控制参数的双指标的中国抗震规范场地分类方法为最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分类 剪切波速 强震动记录 加速度反应谱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中川乡流滑成因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常晁瑜 乔峰 +4 位作者 薄景山 绽蓓蕾 谷佳沛 李昊宇 田华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6,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触发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滑坡的特殊流滑地质灾害。目前,这类灾害的成因与机理尚不清晰,前期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对中川乡流滑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于此类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触发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滑坡的特殊流滑地质灾害。目前,这类灾害的成因与机理尚不清晰,前期识别仍存在一定困难。该研究对中川乡流滑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对于此类灾害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次积石山地震所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低角度黄土斜坡流滑的特征,滑动距离较长,堆积区涌出浓稠泥浆,导致大量房屋掩埋,20人失踪。通过现场详细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流滑的成因、运移特征以及涌动速度。调查结果表明:(1)此次灾害发生于黄河的三级和二级阶地上,上下高差79.2 m,滑动距离约3.1 km,总体坡度仅1.5°,属于强震诱发低角度黄土斜坡流滑。(2)本次流滑成因初步可以归纳为连续灌溉导致滑源土体高度饱水、强烈地震触发欠固结饱和黄土的结构性丧失、低塑性指数黄土发生流动破坏以及路基溃坝和冲沟变窄增强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中川乡流滑 流滑特征 流滑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慧彦 李强 +2 位作者 王建飞 迟宝明 姜纪沂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5-282,共8页
基于韧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综合多种灾害类型,构建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体系。以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例,从4个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议:①基于灾害综合风险,通过布设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和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 基于韧性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综合多种灾害类型,构建了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体系。以宁波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例,从4个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建议:①基于灾害综合风险,通过布设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和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台风、地质灾害等重点危险区域防御能力,构建韧性城市防御体系;②结合风险空间分布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优化整体安全布局,构建基于安全分区的韧性城乡空间规划;③构建多灾兼顾的应急保障设施及海空陆铁一体化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施分区性部署,强化城市应急保障设施建设;④强化智能化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构建强韧性应急指挥与队伍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防灾减灾 城市规划 应急管理 宁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榆河北京段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水化学离子及重金属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贺 谷洪彪 +3 位作者 迟宝明 李海君 周经纬 姜海宁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673,共7页
在对1980 年- 2010 年温榆河水环境质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 分析了温榆河离子特征、水质变化趋势以及水体与沉积物污染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2013 年温榆河Na^+ 、Ca^2+ 、K^+ 、HCO3^- 含量较1980 年-2006 年呈上... 在对1980 年- 2010 年温榆河水环境质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 分析了温榆河离子特征、水质变化趋势以及水体与沉积物污染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2013 年温榆河Na^+ 、Ca^2+ 、K^+ 、HCO3^- 含量较1980 年-2006 年呈上升趋势, Cl^- 、SO4^2- 呈下降趋势, Mg+ 含量较稳定, 水化学类型由CCaⅡ 转化为CNaI, 河水矿化度呈增大趋势的同时也向碱化发展.NH4^+ -N 和硝酸盐仍为温榆河及各支流的主要污染物, 超标倍数虽降低, 但依然在2- 7 倍范围内, 沉积物重金属中仅Cr 和Cd 地累积指数在0- 1 之间, 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温榆河北京段水体与沉积物污染物间相关性显著, 氨氮、硝酸盐以及Cr、Pb 呈显著正相关, Cd、As 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Pb 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榆河 水体和沉积物 水环境质量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端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殷娜 李莹甄 +4 位作者 纪同娟 余中元 万飞 王艳萍 贾建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8-1293,1302,共7页
地震地表破裂端部的几何结构与运动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断裂的破裂传播与终止过程。夏垫断裂是华北平原区最为重要的隐伏强震构造之一,于1679年发生了三河—平谷M8历史大地震,但其同震地表破裂长度及端部变形特征仍存争议。基于前... 地震地表破裂端部的几何结构与运动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断裂的破裂传播与终止过程。夏垫断裂是华北平原区最为重要的隐伏强震构造之一,于1679年发生了三河—平谷M8历史大地震,但其同震地表破裂长度及端部变形特征仍存争议。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端部布设了2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研究断裂端部的新活动特征。结果显示,断裂端部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运动方式以走滑为主兼正断,且呈现出明显的滑动亏损特征。结合同震垂直位移分布等数据,分析认为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仅长10余公里,与8级地震不匹配,其发震构造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垫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地震地表破裂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量平衡法测定南海神狐海域分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亨利常数
10
作者 刘广虎 邓丽婷 +5 位作者 商和辉 崔浩楠 关成尧 汲栩梦 刘晓燕 韩若冰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2,共11页
海水中溶存CO_(2)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控制海底碳酸盐岩的形成,是海洋环境、海底矿产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调查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海底矿产的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水及海底沉积物碳循环乃... 海水中溶存CO_(2)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控制海底碳酸盐岩的形成,是海洋环境、海底矿产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调查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海底矿产的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水及海底沉积物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检测水中游离CO_(2)通常采用滴定法或亨利法,滴定法适用于检测地下水中游离CO_(2)的含量,目标通常为单个样品;亨利法更适用于海水中游离CO_(2)含量的检测,尤其适用船载现场采自同一海域的批量同源海水样品,检测结果主要基于CO_(2)在水中的理论亨利常数,但由于不同海水的温度、盐度、成分不同,其CO_(2)的亨利常数并不相同,需要先行测定海水样品中CO_(2)的亨利常数。本文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CO_(2)在海水中的溶解规律,设计了测定海水中CO_(2)亨利常数的差量平衡法,预先构建多个不同质量、体积的气液平衡体系,再根据平衡体系间CO_(2)物质的量的差值求算CO_(2)亨利常数。应用差量平衡法测定了24个南海神狐海域分层海水样品中CO_(2)的亨利常数值,并通过多体系转换重合实验验证了差量平衡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CO_(2) 亨利常数 差量平衡法 测定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约束下的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滑动速率研究
11
作者 王艺晨 郝明 +1 位作者 余中元 陈柏旭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0,共9页
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大型边界走滑断裂,基于GNSS数据约束该断裂带的现今滑动速率有助于认识其活动习性,便于探讨其现今变形特征与模式。利用GNSS速度场横跨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构建了7个速率剖面,获取该断裂... 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大型边界走滑断裂,基于GNSS数据约束该断裂带的现今滑动速率有助于认识其活动习性,便于探讨其现今变形特征与模式。利用GNSS速度场横跨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构建了7个速率剖面,获取该断裂带滑动速率变化。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现今左旋滑动速率由NW向SE逐渐增大,其中,甘孜—玉树断裂走滑速率为4.9 mm/a,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走滑速率为9.5 mm/a,其东段的康定—石棉段滑动速率增加至10 mm/a,再向南至安宁河—则木河和大凉山断裂,剪切速率基本保持在10 mm/a左右。甘孜—玉树断裂水平缩短速率为2~4 mm/a,向东至鲜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水平缩短较弱,而大凉山断裂具有约为2 mm/a的地壳缩短变形,则木河断裂有约为1 mm/a的拉张速率。这一结果表明: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的现今滑动速率远低于此前的认识,“连续变形”理论模型可能更适用于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 GNSS数据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在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与检验
12
作者 凌江筑 廖欣 +4 位作者 姚运生 石云 钱建秀 胡陈悦 秦维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深度、岩体类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库水透水深度、与库水沟通关系、地震活动背景8个诱震因素,预测诱发震级的概率。结果表明:在重点监视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库岸附近区域,诱发地震概率较高;仙女山断裂北端、高桥断裂近库岸段及牛口断裂近库岸段,存在诱发中强震(6.0>M3≥4.5)的可能;而三峡坝址区和远离库岸区域,不发震或诱发微震的概率较高。使用三峡水库175 m蓄水以来的实际地震情况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地震的发生地点及震级与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采用精细划分方式的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方法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的概率预测结果对于确定地震风险区域、制定地震预警和防范策略,以及保障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贝叶斯统计预测法 三峡工程水库重点监视区 诱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韩灾后临时住房制度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郇璇 田蕊 +2 位作者 赵詠熳 郭晓洁 于汐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34,共6页
我国现行灾后临时住房制度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灾后安置需求,暴露出法律体系、标准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深层次问题。该文通过对比中日韩三国法律框架与管理模式,指出我国现行法律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多层次法律架构经验以... 我国现行灾后临时住房制度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灾后安置需求,暴露出法律体系、标准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深层次问题。该文通过对比中日韩三国法律框架与管理模式,指出我国现行法律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多层次法律架构经验以及韩国兼具灵活性的标准化供应,提出完善建议:(1)尽快出台灾害救助法及其附属条例,明确临时住房法律范畴,强化法律约束力;(2)制定灵活详尽的标准指南,提升临时住房质量并保障多样化需求;(3)建立技术驱动的供需评估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放与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灾后临时住房 法律制度 标准指南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博格达北缘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14
作者 袁海洋 吴传勇 +3 位作者 于晓辉 王雪竹 臧柯智 高瞻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3-1250,共8页
博格达山是东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麓发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为博格达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构造。该断裂西段(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东段活动特征尚缺乏定量约束。为研究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首先开展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调查... 博格达山是东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麓发育的博格达北缘断裂为博格达北麓与准噶尔盆地的分界构造。该断裂西段(阜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烈,而东段活动特征尚缺乏定量约束。为研究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首先开展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调查;继而基于无人机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地形剖面进行测量,同时采集年代学样品测定地貌面年龄,最终定量限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北缘断裂以向北逆冲为主,晚第四纪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0±0.04)mm/a;与北天山山前断裂带西段相比,其活动强度显著减弱,这与天山整体自西向东变形速率递减的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博格达北缘断裂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理论对防灾减灾法制的启示与完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一行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近年来,危机管理被应用于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社会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危机理论应用于防灾减灾的基本机理以及由此反射到法律建构层面的一些问题仍存在很多的研究空间。该文从成因、概念、应对阶段三个方面论证... 近年来,危机管理被应用于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社会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危机理论应用于防灾减灾的基本机理以及由此反射到法律建构层面的一些问题仍存在很多的研究空间。该文从成因、概念、应对阶段三个方面论证了自然灾害的危机属性,解决了危机理论对于自然灾害的可适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用危机的因素分析防灾减灾的复杂性、局限性、极限性和相关性等特征及对策。最后以危机的视角反思现存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提出防灾减灾法制应兼顾平时与灾时、覆盖减灾全过程、协同政府与社会以及防、救并重等建议,以期完善防灾减灾法制,为公众的安全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 危机理论 危机属性 防灾减灾法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与保险创新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琳 黄敏 +2 位作者 王凤京 陈平 白魁耀 《生物灾害科学》 2013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对河北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及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创新积极引导农户使用保险的方式转移和分散风险,以提高河北省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保障农业稳定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 对河北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及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创新积极引导农户使用保险的方式转移和分散风险,以提高河北省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保障农业稳定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自然灾害 保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探针测试独居石样品中Ce的M能级谱线对F的K能级谱线干扰研究
17
作者 邱素文 胡晋生 +3 位作者 史光宇 饶灿 张晓峰 徐文坦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0,共7页
超轻元素氟(F)的定量分析一直是电子探针(EPMA)矿物分析的难点之一,高分辨定性分析、主量元素谱线干扰峰扣除是F元素准确定量分析的前提。本文以独居石样品中F元素(F含量很低甚至接近0)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磷灰石、InP、CeAl_(2)、LaF_(3... 超轻元素氟(F)的定量分析一直是电子探针(EPMA)矿物分析的难点之一,高分辨定性分析、主量元素谱线干扰峰扣除是F元素准确定量分析的前提。本文以独居石样品中F元素(F含量很低甚至接近0)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磷灰石、InP、CeAl_(2)、LaF_(3)标准样品的高分辨定性分析谱图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含量P元素的K_(α)三阶线不会对F元素的K_(α)峰产生干扰,但Ce元素的M能级谱线M_(ζ)会对F元素的K_(α)峰产生干扰,Ce元素含量高的独居石需要通过干扰峰扣除进行F元素的准确定量分析;稀土元素的M能级谱线M_(α)、M_(β)、M_(ζ)对超轻元素谱峰的干扰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定性分析谱图进行必要的干扰峰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定性分析 独居石 磷灰石 干扰峰扣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北省滦县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22
18
作者 廖丹霞 杨波 +2 位作者 王慧彦 帅红 余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100,共8页
依据灾害学理论,基于GIS技术,通过综合分析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形成洪水灾害的自然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两方面出发,对河北省滦县的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评价。在洪灾危险性评价中,综合考虑... 依据灾害学理论,基于GIS技术,通过综合分析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形成洪水灾害的自然环境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两方面出发,对河北省滦县的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评价。在洪灾危险性评价中,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变率、地形高程、坡度、水系分布等自然因素;在洪灾易损性评价中,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和GDP密度等社会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方法对洪灾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滦县洪灾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洪水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滦县东南部平原区,且以河流干流为中心向两边递减,以东部的滦河、溯河中下游、西北部的管河上游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灾害 风险评价 危险性 易损性 滦县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临城地震序列揭示的一条隐伏断层 被引量:6
19
作者 章阳 万永革 +3 位作者 陈婷 纪春玲 王时 牛淑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发生M_(L)4.4地震,这是邢台地区自2003年以来发生的唯一一次M_(L)4以上地震。震后大量余震沿条带分布,揭示了一条前人未发现的隐伏断层(根据其经过的地点称之为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为研究该隐伏断层的几何形状和...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发生M_(L)4.4地震,这是邢台地区自2003年以来发生的唯一一次M_(L)4以上地震。震后大量余震沿条带分布,揭示了一条前人未发现的隐伏断层(根据其经过的地点称之为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为研究该隐伏断层的几何形状和滑动性质,首先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利用精定位地震数据拟合发震断层面,计算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并给出其标准差。然后搜集震中附近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参数,根据构造应力场和断层面的几何形状确定齐家庄-东双井断裂的滑动性质。结果表明,临城M_(L)4.4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近EW向的隐伏断层,产状为走向约92°,倾角约85°,滑动角约-12°,滑动角标准差约8°,为倾向南的高倾角左旋走滑型断层,延伸深度约10km。区域应力场在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别为0.650和0.691,此次地震不是在最大剪应力的断层方位发生,表明该断裂不是现今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历史地质活动中遗留的,该断裂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积累了一定的应力而导致了M_(L)4.4地震的发生。齐家庄-东双井断裂及其性质的发现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孕育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城M_(L)4.4地震序列 精定位 齐家庄-东双井断裂 区域应力场 滑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和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断层面花状构造及其滑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福昌 李枭 冯淦 许英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219,共18页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震序列的2531个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求解得到芦山地震序列的5个发震断层面位置及其走向和倾角,5个断层面在空间上呈花状构造分布.(2)基于收集和计算得到的该地区的127个震源机制中心解,求解得到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得到芦山地区形成了SEE—NWW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3)通过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上,得到这些发震断层面上均容易发生逆冲型破裂事件.(4)将求解的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形状和滑动特性作为接收断层参数,计算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促进作用,而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抑制作用,即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生推迟了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发生.基于GPS观测的应变率得到,在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芦山地震被推迟的时间约为5.2~10.5年.这些研究对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序列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面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