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点情况下地震救援路径的优选算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艳萍 刘文堂 +3 位作者 赵宜宾 牛永君 黄猛 赵永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4,共4页
大地震后的救灾中交通运输任务十分紧急,而地震对于道路的破坏使交通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动,无法实施原有的配送计划。前人的救灾运输路径优选算法只能解决运输的单发点问题,难以满足救灾中多处救援物资及时到达和救援物资量上的需要。为... 大地震后的救灾中交通运输任务十分紧急,而地震对于道路的破坏使交通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动,无法实施原有的配送计划。前人的救灾运输路径优选算法只能解决运输的单发点问题,难以满足救灾中多处救援物资及时到达和救援物资量上的需要。为此,设计的优化算法将救援的单发点扩展为多发点,将各条路段的最大运输量考虑进去同时兼顾震后道路权值的修正,以此得出的最优路径,不仅能满足运输任务的及时性,同时又能满足运输量上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点 路径优选 有效时间 最大流 抗震救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检验 被引量:10
2
作者 齐文浩 王振清 薄景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450,共7页
针对现行土层地震反应方法在大震情况不适用的问题,基于所提出的指数形式土体动力本构模型(UE模型),结合时空交叠积分格式和多次透射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一维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利用共振柱试验的结果检验了UE模型的可靠性... 针对现行土层地震反应方法在大震情况不适用的问题,基于所提出的指数形式土体动力本构模型(UE模型),结合时空交叠积分格式和多次透射边界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一维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利用共振柱试验的结果检验了UE模型的可靠性,并利用该方法对唐山响嘡三维强震台阵的资料进行了计算,通过对地表加速度时程和放大系数以及土层阻尼特性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该方法较等效线性化方法更为合理可靠.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应土体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特性,可用于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 非线性地震反应 分析方法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强震台阵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地震数据重采样”综合性实验设计 被引量:12
3
作者 武晔 万永革 +1 位作者 武巴特尔 石砚斌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8-182,192,共6页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应用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科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了"地震数据重采样"综合性实验。该实验贯彻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情境问题为学习起点,...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应用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科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了"地震数据重采样"综合性实验。该实验贯彻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情境问题为学习起点,向学生呈现问题—"该地震数据重采样过程是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过的采样定理、频谱分析、滤波知识来分析并解决这一问题。实践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实验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 综合性实验 重采样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力学科学范畴、发展脉络评论及未来发展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关成尧 赵国春 +3 位作者 白相东 袁四化 张艳 刘晓燕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555-586,共32页
为了看清断层力学的理论全貌,文章研究了断层力学的发展脉络、应有体系、框架性缺失,总结了学术各界关注点及研究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力学关联领域存在尺度差异和目标差异,断层力学是多学科纽带,却是"三不管"地带。岩石裂... 为了看清断层力学的理论全貌,文章研究了断层力学的发展脉络、应有体系、框架性缺失,总结了学术各界关注点及研究内容差异。结果表明断层力学关联领域存在尺度差异和目标差异,断层力学是多学科纽带,却是"三不管"地带。岩石裂纹和含内部构造的断层之间存在尺度差异和变形速度差异。断层力学的百年发展经历了从外力研究断层—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研究断层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的发展方向就是逐渐简化、实用化,阻碍了定量理论的发展。"Mohr范式"是支撑,带有实用化、简单化特点,也阻碍了断层力学向机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断层研究存在正演和反演两类方法,正演主要包括实验断层力学和理论断层力学两类途径,正演和反演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地质力学"秉承"力学统一律",体现断层空间联系和力学联系,属于"广义断层力学"范畴。"广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统一发展,关注联系"发展途径,"狭义断层力学"体系适用"分散发展,各自攻克"发展途径。先存断层或薄弱带控制后生断层,并影响应力展布,"应力制约论"是重要方向。未来将产生"流变摩擦学"和"断层岩组构摩擦学"两个方向,"断层岩组构摩擦学"应整合显微构造学成就,研究岩石组构稳定特征、流变特征、广义摩擦特征等,需要将显微构造学唯象理论上升到大尺度断层力学理论中,将岩石组构引入到岩石力学实验中。不同尺度关注点不同、理论不同、取用参数不同,加剧了研究群体的隔离。断层内泥粒是可以迁移的,由此产生"断层泥粒迁移学"。断层闭锁的概念需要重新考虑,未来研究应立足"慢应变"和"大尺度"的断层摩擦延展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力学 摩擦 慢应变 Mohr范式 组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以来伊犁盆地演化对霍城地区第四系含水层建造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洋 迟宝明 +2 位作者 谷洪彪 李海君 李海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163,共8页
含水层建造过程实质上是区域盆地演化的缩影。以新疆伊犁盆地整体和局部的沉积规律研究为基础,运用野外调查、物探钻探及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盆地内霍城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的建造历程、结构属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霍城研究区第... 含水层建造过程实质上是区域盆地演化的缩影。以新疆伊犁盆地整体和局部的沉积规律研究为基础,运用野外调查、物探钻探及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盆地内霍城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的建造历程、结构属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霍城研究区第四纪以来的演化是对伊犁盆地前第四纪演化的继承与发展。新构造运动对区内第四系建造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使研究区核部成为整个伊犁盆地第四系最大厚度沉积区,按沉积特征不同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此外,区域环境作用对第四系沉积的影响不可忽视。区内第四系含水层为由河流相和冰水相冲洪积物组成的松散堆积物,按埋藏条件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在区域上分布广泛且沉积稳定的"马兰黄土",则被界定为第三系与第四系之间的隔水层,含水层的透水性、富水性以及赋存其中的地下水的运移和水化学特征均能体现伊犁盆地演化影响下研究区第四系含水层建造历程。为确定勘察精度较低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精细评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盆地演化 霍城 第四纪含水层建造 新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反演及动力学解释 被引量:1
6
作者 樊文杰 崔效锋 万永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5,共7页
针对余震震源机制解相对比较复杂、紊乱这一现象,借助ZMAP软件包的特点,提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分区因素情况下,利用余震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震源区应力状态的具体思路。利用1994年美国北岭MW6.7地震的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 针对余震震源机制解相对比较复杂、紊乱这一现象,借助ZMAP软件包的特点,提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分区因素情况下,利用余震震源机制解反演计算震源区应力状态的具体思路。利用1994年美国北岭MW6.7地震的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张量反演算法,对震后震源区的构造应力状态及其分布进行反演分析,探讨了地震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调整变化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震后震源区最大主应力为近水平,方向为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水平挤压是北岭震源区构造应力状态的一个明确特征;2)震后震源区深浅部的构造应力状态可能不完全一致,虽然深部和浅部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均为北北东向,但震源区深部的应力类型为逆断型,震源区浅部的应力类型为走滑型,深部数据组的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一致。认为北岭地震后震源区深浅部构造应力状态的差异可能与震源区的地震构造和北岭主震的错动方式有关。北岭主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震源区应力继续释放,隐伏的北岭断裂(可能包括其周围的小断层)继续逆冲运动,从而产生一些逆冲型的中小余震。深部构造应力状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但北岭断裂的逆冲运动有可能引起了震源区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岭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反演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4 位作者 吴萍萍 梁明剑 吴朋 顾勤平 康清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71-4587,共17页
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 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背景,探求2014年鲁甸M S6.5地震的成因的深部动力机制,本文充分收集了四川、云南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喜马拉雅”项目Ⅰ期)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应用区域震和远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川滇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和研究了昭通、莲峰断裂带P波速度结构;再对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三维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层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和反映壳内磁性物质的分布范围以及结晶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动力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交界东部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中下地壳深度范围大凉山次级块体西南缘存在低速异常分布,并呈现出近SN向的展布特征,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该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略偏向高速体一侧.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鲁甸M S6.5主震震源体下方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分布,P波速度异常扰动与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梯度变化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结合昭通、莲峰断裂带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弱磁性异常分布,综合表明了该区中下地壳物质相对较为软弱,这种特有的深部物性结构特征有利于应力在脆性的上地壳内积累和集中.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共轭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高低航磁异常边界与NW向的苞谷脑—小河断裂的深部展布形态相一致,苞谷脑—小河断裂处于航磁异常突变带附近,昭通断裂北段(昭通—鲁甸段)位于上地壳强磁性、高波速异常区内且具有深大断裂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因此该断裂段(昭通—鲁甸段)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当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速管流层自NW向SE方向运动到昭通、莲峰断裂带附近时,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应力在昭通、莲峰断裂附近基底性质存在差异处集中,脆性上地壳中低强度区域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破裂从而引发强震,这也正是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鲁甸M S6.5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莲峰断裂带 鲁甸M S6.5地震 速度结构 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露天矿边坡测绘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军 王鹤 +1 位作者 王秋玲 刘小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05期111-114,共4页
边坡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是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前提。以发生过小面积滑坡的露天矿边坡为研究对象,利于机动灵活的低空无人机搭载消费型数码相机获取了边坡序列影像,依据计算机视觉原理生成了边坡体稠密三维点云,实现了边坡体三... 边坡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表达是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前提。以发生过小面积滑坡的露天矿边坡为研究对象,利于机动灵活的低空无人机搭载消费型数码相机获取了边坡序列影像,依据计算机视觉原理生成了边坡体稠密三维点云,实现了边坡体三维数字模型制作。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快速构建露天矿边坡精细地形,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此外,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单点测量方式以点带面的局限性,生产的三维模型可全面表达边坡整体形体和局部细节特征,为正确评价边坡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适合存在潜在隐患的露天矿边坡动态变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技术 露天矿边坡 计算机视觉 三维数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三河晚更新世地层粒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智荣 沈军 +1 位作者 黄静宜 陈耀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7-1005,共9页
本文通过详细测量河北三河齐心庄一带第四纪剖面、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和粒度样品,分析该区地层形成年龄、沉积速率、各粒度样品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进而推断其沉积环境。实测剖面显示地层可以分为20层,沉积物以细砂... 本文通过详细测量河北三河齐心庄一带第四纪剖面、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和粒度样品,分析该区地层形成年龄、沉积速率、各粒度样品粒度参数、频率分布曲线及概率累积曲线,进而推断其沉积环境。实测剖面显示地层可以分为20层,沉积物以细砂、粉砂和黏土为主。第2层光释光地质年龄为12.23±1.32ka,第19层光释光地质年龄为19.35±2.10ka,故实测剖面为晚更新世末期堆积,根据地层厚度及年龄测定结果测算出该区平均沉积速率为0.071cm/a。12个粒度样品频率分布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态,表明沉积物成分单一,为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概率累积曲线分为两段式和三段式,滚动组分较少,总体为能量相对不高的沉积环境。地层自下而上呈现明显的旋回性沉积特征,存在两种韵律沉积模式:"中砂-细砂-粉砂"和"粉砂-黏土"。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河北三河晚更新世地层形成于相对稳定的低水能条件下的河流环境,进一步可细分为河流砂坝和泛滥平原沉积。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探讨华北北部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潮白河下游的变迁历史、晚更新世末期的沉积速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实测剖面位于新夏垫断裂的下盘,本文测试结果对于研究新夏垫活断裂两盘的差异性活动和断裂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参数 概率累积曲线 晚更新世 河流砂坝 泛滥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峰撰山子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珍军 孙国胜 +5 位作者 于赫楠 向柱 田毅 刘彤 陈旭 李杨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40-1753,共14页
撰山子角闪二长花岗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对其开展了主量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工作,目的在于精确厘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和研究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 撰山子角闪二长花岗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对其开展了主量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工作,目的在于精确厘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和研究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45.8±3.1)Ma(MSWD:3.7,n=17),属早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特征显示为,其具有高硅(∞(Si02)=71.68%~72.85oA)、富碱(叫(Na20+K20)=8.98%~9.20%)、高铝(w(A1203)=13.45%~13.77%)、低钙(w(CaO)=0.81%~0.99%)及低TFeO/MgO值(平均值为6.55)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高分异I型弱铝质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向右倾斜的配分模式,Eu具有明显的亏损(δEu=0.66~0.68),表明斜长石发生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谱上呈现清晰的Th、U、La、P富集,Ba、Nb、Ti、Sr、Ta等相对亏损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撰山子角闪二长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有少量的地幔组分加入,其形成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最终拼合后的后碰撞/后造山伸展作用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定年 构造环境 撰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熵的地下水环境演化模式判别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纪沂 张宇东 +1 位作者 谷洪彪 左兰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1-1116,共6页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系统的信息熵越大,其有序度越低。地下水环境是符合耗散结构系统特征的动态有序系统,其演化进程中信息熵减少的特征可用来判别系统的演化方向。将地下水资源量作为决定其有序程度的序参量,按照地下水系统的实际开采量... 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系统的信息熵越大,其有序度越低。地下水环境是符合耗散结构系统特征的动态有序系统,其演化进程中信息熵减少的特征可用来判别系统的演化方向。将地下水资源量作为决定其有序程度的序参量,按照地下水系统的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量之间的协同程度来指示系统的有序程度。将该两个序列之间关联系数的量化结果用信息熵来表述,构建基于灰色关联熵的地下水环境演化模式判别模型,通过不同时段系统的信息熵变化特征判别其演化方向。该模型在衡水市的应用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层地下水系统演化的信息熵变趋于减小,地下水系统功能逐渐退化,处于重建新的稳定态的演化过程中,地下水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与原始的稳定态相比将存在极大的差异。该评价结果与地质环境监测反映的地下水环境的演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 耗散结构 灰色关联熵 演化模式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强烈盆山相互作用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探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孙长青 陈赟 高尔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05-1214,共10页
基于横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的链式宽频带台阵数据,通过系统拾取28个台站观测到的147个远震事件所对应的Pms转换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强烈盆山相互作用区不同构造域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盆山相互作... 基于横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造山带的链式宽频带台阵数据,通过系统拾取28个台站观测到的147个远震事件所对应的Pms转换波分裂参数,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强烈盆山相互作用区不同构造域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盆山相互作用区的地壳各向异性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松潘一甘孜地块的地壳各向异性强度(分裂时差约0.28 s)明显大于四川盆地(分裂时差约0.16 s);在快波偏振方向上,剖面西段阿坝次级块体与剖面东段四川盆地的快波方位基本一致,而在松潘一甘孜地块内部,沿剖面自西北至东南,即由阿坝次级块体至龙门山断裂带,快波偏振方位发生系统的顺时针旋转,由NNW(-24°)旋转至NNE(13°)并最终与龙门山造山带近乎平行,体现出盆山相互作用区不同块体在块体边界断裂协调或控制下的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盆山相互作用 接收函数 横波分裂 地壳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边坡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军 王鹤 +1 位作者 李峰 刘小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9-261,共3页
针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的露天矿边坡全自动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普通数码相机获取露天矿边坡序列影像,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 M)和多视图立体视觉(MVS)算法,生成了稠密三维点云;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和纹... 针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影像的露天矿边坡全自动三维重建方法。该方法利用普通数码相机获取露天矿边坡序列影像,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 M)和多视图立体视觉(MVS)算法,生成了稠密三维点云;通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和纹理映射,制作了边坡数字表面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重建模型可全面表达露天矿边坡整体形态和局部细节特征,为有效评价边坡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技术具有成本低、高效、全自动等特点,非常适合存在潜在隐患的露天矿边坡动态变形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边坡 运动恢复结构 多视图立体视觉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南缘构造带现今地块运动模式 被引量:6
14
作者 白相东 迟宝明 +3 位作者 关成尧 张艳 袁四化 梁文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4-682,共9页
依据研究区内断裂体系及GPS地体运动矢量数据,将鄂尔多斯南缘构造带分割成A-K共11个断块群,将差异性GPS数据转化为断块之间的细部相对运动,给研究地块细部运动差异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模式。鄂尔多斯南缘中东部现今构造应力场... 依据研究区内断裂体系及GPS地体运动矢量数据,将鄂尔多斯南缘构造带分割成A-K共11个断块群,将差异性GPS数据转化为断块之间的细部相对运动,给研究地块细部运动差异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模式。鄂尔多斯南缘中东部现今构造应力场整体为挤压应力环境。在渭河盆地西部,从西南方向中秦岭动力楔传递而来的挤压应力峰点在武功-咸阳-口镇一带形成应力主轴,应力主轴两侧楔形地块普遍存在侧向挤出逃逸,逃逸使GPS运动矢量偏离区域主应力方向。渭河盆地东部则存在左行走滑,显示出豫西断隆的阻隔碰撞作用。鄂尔多斯南缘现今地块相对运动规律符合"三头碰撞"模式,四川地块、鄂尔多斯地块、豫西断隆三个地块的"三头碰撞"形成高应力区,"头间逃逸带"形成走滑带和相对低应力区。本次提出地体之间的"多头碰撞"和"头间逃逸"构造模式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清楚地块之间哪里是"头"接触点、哪里是"头间逃逸带",可以成为研究大中地块周围震源机制分布规律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渭河断陷 现代应力场 多头碰撞 逃逸构造 GPS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静熬如勒更地区矿化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评价 被引量:5
15
作者 辛存林 董凯 +3 位作者 孟健 马维云 杨国林 杨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7-454,共8页
采用因子分析、泛克里格法和多重分形滤波技术对新疆和静县熬如勒更地区复杂地质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铜多金属矿化异常进行提取与评价.因子分析结果揭示出区内存在4种元素组合,其中F2因子Cu-Sb-Au元素组合可以作为主成矿元素组合,F1因子Ag-... 采用因子分析、泛克里格法和多重分形滤波技术对新疆和静县熬如勒更地区复杂地质背景下不同层次的铜多金属矿化异常进行提取与评价.因子分析结果揭示出区内存在4种元素组合,其中F2因子Cu-Sb-Au元素组合可以作为主成矿元素组合,F1因子Ag-Pb-Bi元素组合可以做为辅助成矿元素组合.变差函数分析表明F1,F2因子得分的最大变程范围分别为1.67,1.83 km,其最大变程分别为西北方向332?,336?,与研究区断裂走向一致,泛克里格插值得到因子得分异常,具有明显的裂控--岩控特征.多重分形滤波法则详细地反映了与矿化有关的因子得分局部异常特征,有效地提取了与F1,F2因子有关的隐蔽矿化异常信息,其结果可作为圈定铜多金属找矿靶区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组合 因子分析 泛克里格法 多重分形滤波 和静熬如勒更地区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道路震害信息的识别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艳萍 姜纪沂 林玲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2年第3期173-175,227,共4页
大地震之后,紧急救援物资运输迫切需要了解灾区道路的震害信息,然而当前对遥感影像中道路的震害信息提取大多是基于像素的,提取的精度普遍不高。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道路震害信息提取方法,通过综合利用道路的多种影像特征及震前GIS矢... 大地震之后,紧急救援物资运输迫切需要了解灾区道路的震害信息,然而当前对遥感影像中道路的震害信息提取大多是基于像素的,提取的精度普遍不高。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道路震害信息提取方法,通过综合利用道路的多种影像特征及震前GIS矢量道路相结合来提取道路,然后依据提取道路的完整程度来识别道路震害信息。采用汶川灾区的遥感影像为例进行了实验,与目视判读的结果比较后证明该方法有效改善了信息提取的速度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遥感 面向对象 道路 震害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两盘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以北京八宝山断裂带中段大灰厂两观测井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宋洋 谷洪彪 +1 位作者 李海君 迟宝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15-1822,共8页
地震常引起分布于断层两盘观测井的水位同震响应动态变化特征不同。而研究断裂两盘观测井同震响应能力、水位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有助于揭示断裂带的渗透性演化过程、可深化地下水位对地震响应机理的认识,对于指导地震观测井... 地震常引起分布于断层两盘观测井的水位同震响应动态变化特征不同。而研究断裂两盘观测井同震响应能力、水位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有助于揭示断裂带的渗透性演化过程、可深化地下水位对地震响应机理的认识,对于指导地震观测井网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从北京八宝山断裂带中段(大灰厂)上下两盘井的水位同震响应次数、形态、幅度、记震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去除趋势项,采用数字滤波求取井孔气压系数,采用Baytap-G程序求取潮汐参数,并反演出7次大地震对大灰厂区两口井所在含水层产生的体应变量,进而判别两盘震前震后渗透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两口井同震响应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上盘井对大震的同震响应次数较多、能力较强;这不仅与断裂带起屏蔽作用有关,而且与井所处含水层渗透性呈不同规律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山断裂 井水位 跨断层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为涛 甘卫军 +2 位作者 万永革 肖根如 孟令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94-505,共12页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 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长期构造背景加载下的应力积累情况,定量分析了每个重点监视区近百年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各重点监视区的未来发震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和六盘山断裂带监视区均处于长期构造背景场和历史地震影响共同加载应力的状况;而海原断裂带监视区和东昆仑断裂带监视区,如果不考虑长期构造背景的应力加载,则处于地震影响的卸载状况。考虑到这4个重点监视区的大震平均复发周期及上次大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认为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程度最高,海原断裂带次之,然后是东昆仑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升本科院校学生考研能力培养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12
19
作者 牛永君 杨戍 司志森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8-179,共2页
文章分析了新升本科院校学生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学校、系部和学生三个层面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基础课教学,创造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系部要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抓好学风建设,提供考研咨询服... 文章分析了新升本科院校学生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学校、系部和学生三个层面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基础课教学,创造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系部要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抓好学风建设,提供考研咨询服务,指导科研实践;学生要明确理想和目标,制订并实施个人计划,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升本科院校 考研 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矿化异常提取及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辛存林 董凯 +4 位作者 孟健 朱多录 马维云 巩鑫 朱晓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2-390,共9页
以多重分形理论为基础,对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铜多金属元素的岩屑测量数据,采用C-A法获得铜多金属的异常下限值,将其作为阈值进行指示克里格插值,绘制研究区的铜多金属地球化学异常图。研究显示,基于该方法获得的Cu矿化异常高值区主要集... 以多重分形理论为基础,对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铜多金属元素的岩屑测量数据,采用C-A法获得铜多金属的异常下限值,将其作为阈值进行指示克里格插值,绘制研究区的铜多金属地球化学异常图。研究显示,基于该方法获得的Cu矿化异常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力西早期第三侵入次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受北西向和次级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异常区可以作为寻找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产的重要远景区。该方法对于地球化学数据空间变异性强烈的地区,较之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好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能力和高值信息重建能力,所得结果的最高累计频率值范围与已知矿化点的空间位置吻合度更高,在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工作中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克里格法 C-A法 变异函数 浓度-面积模型 地球化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