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龄期对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陶嘉伟 苏占东 +8 位作者 冉秀峰 李驰 李博 吴思静 张亚宁 宋雨恒 吴承泽 王咸钰 李致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00-3212,共13页
为了研究养护龄期对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改善水泥固化风积沙改性土脆性开裂特性,选取通辽—新民北高铁所经的科尔沁沙地的实际高速铁路路堤风积沙改性土(95%风积沙+5%水泥),分别添加0%、0.1%、0.2%和0.4%的剑... 为了研究养护龄期对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改善水泥固化风积沙改性土脆性开裂特性,选取通辽—新民北高铁所经的科尔沁沙地的实际高速铁路路堤风积沙改性土(95%风积沙+5%水泥),分别添加0%、0.1%、0.2%和0.4%的剑麻纤维,开展不同养护龄期(7,14,21及28 d)条件下的电阻率测试、纵波波速测试和无侧限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风积沙改性土的电阻率和纵波波速会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上升,前期增长显著而后期趋于平缓;在标准养护条件下,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从7~28 d),各组剑麻纤维掺量风积沙改性土的割线模量呈现对数函数形式增加,各组剑麻纤维掺量风积沙改性土的泊松比均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其中不掺加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泊松比降幅较大(0.315~0.336,降幅6.63%),另外3组掺加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泊松比降幅较小(0.300~0.308,降幅2.60%),说明剑麻纤维的掺入对于改善风积沙改性土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有限。风积沙改性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也会随着养护龄期和纤维含量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形式上升,说明养护龄期的增加和剑麻纤维的掺入能有效提高风积沙改性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特征,减轻风积沙改性土的脆性破坏。研究结果对沙漠地区风积沙改性土的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护龄期 剑麻纤维 风积沙改性土 物理特性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苏占东 王鸷文 +6 位作者 孙进忠 张建勇 梁金平 牛耀 张之泰 曾扬农 李梦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7-308,共22页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将工程的破坏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作为了解工程整体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稳定情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地质力学模型...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将工程的破坏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作为了解工程整体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稳定情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地质力学模型材料的变形模量较低,同等应力条件下应变极其敏感,因此模型实验中变形测量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对目前地质力学模型中变形测量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于模型变形量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电测式测量方法、光学测量方法和机械式测量方法,其中电测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式应变片法和位移计法,光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类传感器法、数字图像相关法、光弹性贴片法和云纹干涉法,机械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百分表测量法和经纬仪观测法。通过对各种方法工作原理、主要应用案例及优缺点的阐述对比,得出不同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测量范围和适用范围的差异,其中百分表测量法适用于测量小区域变形;测量内部变形可选择电阻式应变片法及光纤类传感器法;较大区域的变形可选择位移计法及光纤类传感器法;指定点位移可选择经纬仪观测法;全场观测可选择数字图像相关法、云纹干涉法以及光弹性贴片法。该成果可为相关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的变形测量提供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模型 变形测量 电测法 光学测量方法 机械式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3
作者 万卫 薄景山 +1 位作者 彭达 李孝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烈度衰减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距离处,黄土高原西区的烈度值高于青藏区,最大差值可达0.8;当震中距较小时,黄土高原东区的长轴和短轴烈度值均低于东部强震区,因黄土高原东区烈度的衰减速率较慢,随着距离增大,其烈度值逐渐超过东部强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限定模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文龙 张景华 +6 位作者 刘洪 欧阳渊 吴君毅 苏悦 邵璐 宋雯洁 刘小念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0-281,共12页
笔者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图,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大凉山区耕地面积由11153 km^(2... 笔者通过遥感解译得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2年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图,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4期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2年,大凉山区耕地面积由11153 km^(2)减少到4090 km^(2),减少了63%;林地面积由11713 km^(2)增长到18658 km^(2),增长了59%;草地面积1990~2000年由7708 km^(2)增长到10160 km^(2),2000~2010年下降到5128 km^(2),2010~2022年增长到6907 km^(2),整体面积下降10%;水域湿地与建设用地1990~2022年分别从254 km^(2)和92 km^(2)增长到了520 km^(2)和748 km^(2),增幅分别为104%与713%,增幅明显。这与大凉山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预期结果相对应。再结合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林地面积的增长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草地面积初期增长来自林地被砍伐后的逆向演替,在“天保工程”等政策进行保护后,草地面积的增长主要来自耕地。2010年后,大凉山区林地保护政策从种植人工林地转为维护现有成果,因此林地增长速度放缓。总览1990~2022年,尤其是1998年“天保工程”等政策实施后,大凉山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但在实地考察中,仍有部分林地被砍伐后形成草地,且大面积人工针叶林也存在生态系统单一、易发生火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大凉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背后驱动因素的探讨分析,旨在为大凉山区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生态环境 驱动因素 大凉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欧阳渊 刘洪 +7 位作者 张景华 唐发伟 张腾蛟 黄勇 黄瀚霄 李富 陈敏华 宋雯洁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42,共25页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地质条件通过制约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动力作用、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而制约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差异。(2)西南山区成土母质主要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或风化后近距离迁移形成的,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被物质传导链条,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3)对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该地区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4)提出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方法。该成果可为西南山区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案例,同时对生态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全国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宜居地球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土结构失稳模式与致灾原因探讨
6
作者 徐洪路 蔡晓光 +2 位作者 王海云 李思汉 肖成志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加筋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岩土工程构筑物,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因设计、施工不当等原因,加筋土结构易产生变形,严重时甚至坍塌,因此有必要探讨结构破坏特性、分析失效原因,以供工程界参考。文中收集了146个加筋... 加筋土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岩土工程构筑物,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因设计、施工不当等原因,加筋土结构易产生变形,严重时甚至坍塌,因此有必要探讨结构破坏特性、分析失效原因,以供工程界参考。文中收集了146个加筋土结构破坏案例,统计分析了结构类型、面板类型、筋材类型、填料类型、结构高度、加筋级数和结构用途等结构特性。总结归纳了结构坍塌、面板变形、顶部沉降、地基承载失效和筋材断裂等常见失稳现象。剖析了设计、施工、材料、降雨、地震和使用不当等致灾原因,以期厘清加筋土结构失效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改善对策以提高工程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结构的破坏为综合性破坏,面板变形、顶部沉降和地基破坏为最常见的3种原生破坏模式,原生破坏模式会逐渐转化为其它次生破坏模式;降雨、地震和使用不当为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外部因素,施工、设计和材料选用不当为导致结构破坏的主要内部因素。建议选用抗剪切刚度较大的面板形式以增强结构的抗变形能力;严格遵循规范条文对结构进行分级设计和材料选取以提升结构的稳定性;针对降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应加强针对性设计,并辅以数值模拟的手段进行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结构 边坡加固 破坏现象 致灾原因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脉动数据的北川老县城河谷场地效应研究
7
作者 陈钰鑫 李平 +3 位作者 高志寅 田兆阳 薄景山 李孝波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262,共9页
北川老县城独特的河谷地形是其成为汶川M_(S)8.0特大地震受灾情况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表明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动传播和频谱特性有着显著影响。为深入研究该区域河谷场地效应,以北川老县城湔江河谷为研究区,在区域地质调查与... 北川老县城独特的河谷地形是其成为汶川M_(S)8.0特大地震受灾情况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表明局部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动传播和频谱特性有着显著影响。为深入研究该区域河谷场地效应,以北川老县城湔江河谷为研究区,在区域地质调查与钻探的基础上,沿湔江河谷左侧布设两条近乎平行河流方向的测线,开展地脉动测试,采用水平与垂直谱比方法并结合现场地质考察和钻探等结果,综合分析北川老县城河谷场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湔江河谷场地放大效应显著,湔江河谷场地土层卓越频率集中于3.89~12.11 Hz,与卓越频率相对应的峰值放大系数为2.12~7.26;脉动测点H/V谱比曲线大多呈现双峰或多峰形,表明在地下不同深度处存在两个或多个波阻抗界面;靠近河流Ⅱ号测线测点的放大倍数几乎均大于靠近山体Ⅰ号测线测点,且土层卓越频率几乎均小于Ⅰ号测线测点。两测线均在0.80 Hz左右存在阻抗比略大的分界面,在8.00 Hz左右存在阻抗比更大的分界面;将脉动数据与实际钻孔资料相结合,初步给出了湔江河谷区域深度-频率关系式。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北川老县城震害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河谷场地效应的深入研究积累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场地 地脉动 水平与垂直谱比法 峰值频率 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度空间和SDM的特大城市地震安全韧性动态评估及演化分析
8
作者 刘敬严 郑文文 +2 位作者 蔡博渊 向恩娆 游子吟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地震灾害威胁着城市安全韧性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基于三度空间与韧性理念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SDM)提出多维度、动态化的地震安全评估方法。以特大城市——北京为例,对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三度空... 地震灾害威胁着城市安全韧性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基于三度空间与韧性理念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SDM)提出多维度、动态化的地震安全评估方法。以特大城市——北京为例,对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三度空间模拟结果呈三阶段性变化。情景预测模拟结果表明,2030年后信息驱动是韧性提升的主导方向,政策驱动则在均衡性与可持续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资源优化情景的边际效益递减。因此,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优化社会治理,精准配置资源,推动特大城市地震安全韧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安全韧性 三度空间 系统动力学模型(S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原8.5级特大地震诱发新堡村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9
作者 吴良杰 薄景山 陈转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30-6237,共8页
为了分析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失稳破坏特征,以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诱发的新堡村滑坡为例,在卫星遥感解译、滑坡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滑坡体滑动前与滑动后体积相等的原理,采用MATLAB的数值仿真功能复原新堡村滑坡滑动前原始地... 为了分析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失稳破坏特征,以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诱发的新堡村滑坡为例,在卫星遥感解译、滑坡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滑坡体滑动前与滑动后体积相等的原理,采用MATLAB的数值仿真功能复原新堡村滑坡滑动前原始地形。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新堡村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失稳变形破坏特征并反演得到斜坡失稳最小水平地震动。滑坡复原结果表明:新堡村滑坡复原后,斜坡坡面形状整体呈内凹形,坡度的分布范围在12°~18°。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复原后的滑坡在自然条件下,斜坡变形量较小,未出现明显塑性变形区,稳定性较好,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355。在地震作用下,当输入地震动为0.4 g时,稳定性系数为0.887,斜坡处于失稳破坏状态,斜坡体出现了大面积变形,最大变形区域位于坡顶附近,从坡顶至坡脚逐渐减少,推测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反演得到斜坡失稳最小水平地震动为0.36 g,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恢复 原始地形 数值模拟 破坏特征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震记录的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分析——以SMASS为例
10
作者 李平 高志寅 +2 位作者 周楷 徐建元 陈钰鑫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8-609,共12页
为了探讨一维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计算结果与强震观测记录的差异,以河北省地震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场地与结构观测台阵所观测到的古冶和滦州地震强震动记录为基础,选取地下101 m处作为假想基岩输入界面,将一维等... 为了探讨一维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计算结果与强震观测记录的差异,以河北省地震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场地与结构观测台阵所观测到的古冶和滦州地震强震动记录为基础,选取地下101 m处作为假想基岩输入界面,将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LSSRLI-1程序)计算得到的地下65 m、30 m和地表地震动结果与实际强震观测记录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得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变化规律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放大倍数的差值随着计算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计算同一土层结构对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的影响时,与实际观测结果具有一定差异。(2)随计算土层厚度的增加,所得反应谱与实际反应谱差值增大,且计算反应谱在地下30 m处出现了“三峰”形状的差异。(3)在浅层土体处,计算反应谱特征周期较实际反应谱有明显的增大。(4)程序计算的傅里叶谱与实际傅里叶谱的差异亦随计算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且两者的形状趋势及卓越频率仅在低频区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与结构观测台阵 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 强震动记录 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容法的表层土壤水分传感器设计与性能分析
11
作者 高志涛 周志明 +3 位作者 孙文昊 王伟 唐鹏飞 饶栢霖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针对表层土壤水分测量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电容法的表层土壤水分传感器。区别于传统的插入式测量方式,设计并制作出共面交指型电容探头,实现表层土壤水分的快速测量。以河北廊坊地区的沙壤土作为实验样土,通过多项式拟合对... 针对表层土壤水分测量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电容法的表层土壤水分传感器。区别于传统的插入式测量方式,设计并制作出共面交指型电容探头,实现表层土壤水分的快速测量。以河北廊坊地区的沙壤土作为实验样土,通过多项式拟合对传感器输出值进行标定,决定系数达到了0.98177,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稳定性以及灵敏度试验均能满足监测要求。分析环境温度变化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对传感器输出结果与温度进行线性拟合,决定系数为0.98457。进一步测量传感器的测量敏感区域Ke,通过试验的方式确定了其纵向影响范围为4 cm。与TRIME-PICO64型插入式土壤水分传感器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传感器与国外类似产品在性能上相当,但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得出,设计的土壤水分传感器能够实现土壤表层水分的快速测量,可有效解决表层土壤流动水分测量效率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传感器 电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岩石土壤中重(类)金属迁移富集特征研究及风险评价
12
作者 邵璐 刘洪 +6 位作者 欧阳渊 张景华 高文龙 刘小念 宋雯洁 吴君毅 苏悦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8,共15页
笔者选取长江重点生区三峡库区(重庆段)4条典型岩石−土壤剖面,分析风化成土过程中重(类)金属元素(Cu、Pb、Zn、Cr、Ni、Cd、As、Hg)的迁移富集特征,探索该地段的典型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侏罗纪碎屑岩风化剖面土壤呈弱碱性,二叠... 笔者选取长江重点生区三峡库区(重庆段)4条典型岩石−土壤剖面,分析风化成土过程中重(类)金属元素(Cu、Pb、Zn、Cr、Ni、Cd、As、Hg)的迁移富集特征,探索该地段的典型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侏罗纪碎屑岩风化剖面土壤呈弱碱性,二叠纪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土壤呈酸性、弱酸性,二叠纪碳酸盐岩母质土壤中各种元素含量基本高于侏罗纪碎屑岩母质土壤,8种重(类)金属元素含量均值都没有超过管制值。②同类土壤剖面中多种元素具有相似的迁移富集特征,各种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受到成土母岩自身特性、淋溶淀积作用、黏土矿物吸附作用、大气降尘、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pH等多重因素的影响。③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研究区TP0301、TP0302剖面整体状况良好,无污染。TP0501和TP0502剖面由于元素Cd和As轻度超标造成轻度污染。④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重(类)金属元素威胁,通过手−口摄入是土壤污染元素对人体引起非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研究区致癌风险较低,但Cr的重金属致癌健康风险指数CR接近1×10^(−6),应当引起关注。综合分析评价认为,研究区土壤整体状况良好,但二叠纪碳酸盐岩风化土壤剖面存在轻微的污染现象,考虑到研究区内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建议加强二叠纪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中的类金属As和重金属Cr的监测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侏罗纪碎屑岩风化剖面 二叠纪碳酸盐岩风化剖面 元素迁移富集特征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岩体物理模拟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苏占东 周思哲 +7 位作者 王成虎 孙进忠 曾扬农 张建勇 张明磊 王磊 朱卓辉 李小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3-1149,共17页
工程岩体物理模拟实验是岩体工程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中物理模型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岩体物理模拟的选材效率及实验准确性,在总结前人大量工程岩体(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和地基工程)物理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工程岩体物理模拟实验是岩体工程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中物理模型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岩体物理模拟的选材效率及实验准确性,在总结前人大量工程岩体(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和地基工程)物理模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物理模拟模型材料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相似材料模拟软岩骨料最常用的是河砂和石英砂,模拟硬岩骨料则是在河砂和石英砂的基础上进一步掺入重晶石粉用以调节级配及强度,胶结剂通常都是水泥、石膏或者两者混合的复合材料;新型相似材料的选用更多是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常采用铁粉、熔融石英砂及陶瓷等作为骨料,高分子聚合物、酒精和松香等作为胶结剂。整体而言物理模拟实验材料的骨料粒径越大,强度也越大,但是相似模拟中不能使用粒径过大的骨料;材料的强度随着砂胶比的增大而减小。研究不同工程对象时还需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在研究显著节理裂隙等对岩体破坏机制的影响时,需掺加煤粉、云母碎、珍珠岩以及发泡剂等辅助材料,以控制试样的节理、微裂隙、结构面和孔洞等。笔者等对工程岩体物理模拟实验材料的分析综述可为相关工程岩体物理模拟研究提供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岩体 物理模拟 相似性准则 实验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地区红土的工程特性和地震反应特性分析
14
作者 乔峰 薄景山 +3 位作者 常晁瑜 王亮 韩昕 黄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15167-15176,共10页
红土由于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以及特殊的结构,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土的工程特征和动力学特性。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柳州地区红土的工程特性、动力学特性以及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①除液性指数外... 红土由于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以及特殊的结构,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土的工程特征和动力学特性。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柳州地区红土的工程特性、动力学特性以及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①除液性指数外,各项物理性质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小,较为稳定,各项力学性质的变异系数较大,较为离散;②柳州地区红土各项物理力学性质间相关性存在相关性进其中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密度三者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③通过统计分析,给出了柳州地区红土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相关系的推荐拟合模型,经过验证误差小于5%;④通过SOILQUAKE程序分析了不同动力学参数与实测值的差异,给出了建议值。这一工作对从事红土研究的工作者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物理力学性质 动力学特性 地震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链变化的直剪试验数值分析
16
作者 张志伟 左银辉 +3 位作者 常晁瑜 徐久欢 李佩茹 贾唯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874-10883,共10页
构造宏观力学与细观力学的联结,一直是岩土力学领域研究课题的热点。从宏、细观两个角度出发,利用颗粒流软件PFC 2D模拟直剪试验,对直剪试验各阶段进行分析,利用风玫瑰图描述力链的方向,综合试验、离散元颗粒流模拟和细观理论对直剪试... 构造宏观力学与细观力学的联结,一直是岩土力学领域研究课题的热点。从宏、细观两个角度出发,利用颗粒流软件PFC 2D模拟直剪试验,对直剪试验各阶段进行分析,利用风玫瑰图描述力链的方向,综合试验、离散元颗粒流模拟和细观理论对直剪试验的力链分布变化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数值模拟试验二者结果基本一致;剪切应力达到峰值前内部力链结构有规律地重构,强力链逐渐靠向角平分线;剪切应力达到峰值与水平方向呈接近45°夹角,在卸荷失稳阶段,弱力链重新分布,部分强力链转化而消散,绝大多数保留在剪切带周边。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土体的细观力学机理,为相关数值模拟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宏细观力学 力链 直剪试验 PF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开挖过程中埋地管线沉降位移解析计算 被引量:5
17
作者 卢玉林 何金泽 +1 位作者 陈晓冉 王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基坑开挖会诱发邻近埋地管线产生沉降变形,获取管线变形量对评估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地下管线沉降位移的计算公式,并分析地表中心沉降量和计算长度对管线沉降位移的影响;根据埋地管线与基坑边缘... 基坑开挖会诱发邻近埋地管线产生沉降变形,获取管线变形量对评估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地下管线沉降位移的计算公式,并分析地表中心沉降量和计算长度对管线沉降位移的影响;根据埋地管线与基坑边缘的几何关系,将计算长度取值依据界定为5种工况;通过与两个标定算例对比,验证解析方法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基坑工程为例,分析管线沉降位移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沉降位移计算值和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但计算值略高于实测值;地表中心沉降量对管线沉降位移影响显著,输入值越大,沉降曲线形状越“凹”,输入值越小,沉降曲线越平缓;管线沉降位移自中心点向两端降低速率依次增加,在边界点附近降低速率减小,范围约为计算长度的1/10。所提方法在管线沉降预估方面偏于保守,是现有埋地管线沉降理论的一个补充,可为施工前期预判管线沉降分布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地下管线 沉降位移 解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的相似材料配比 被引量:2
18
作者 牛耀 苏占东 +8 位作者 孙进忠 张昊 吴雪丽 林淇七 王鸷文 李梓檬 朱焕欣 张建勇 梁金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5-1656,共12页
为确定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常见相似材料的配比,首先选取河砂、重晶石粉、石膏和水泥四种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置骨胶比(河砂和重晶石粉质量与石膏和水泥质量之比)、水膏比(水泥质量与石膏质量之比)和重晶石掺量(重晶石粉质量与骨... 为确定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常见相似材料的配比,首先选取河砂、重晶石粉、石膏和水泥四种原料,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设置骨胶比(河砂和重晶石粉质量与石膏和水泥质量之比)、水膏比(水泥质量与石膏质量之比)和重晶石掺量(重晶石粉质量与骨料质量之比)3个因素,每个因素5个水平,开展单轴压缩情况下的密度试验和声发射试验,然后确定不同配比对相似材料物理力学指标和表征损伤程度指标(D)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骨胶比影响下,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极差最大,分别为0.13 g/cm^(3)、2.60 MPa和247 MPa,F检验值最大,显著性最高;在重晶石掺量影响下,泊松比的极差最大,为0.09,同样显著性最高;在骨胶比影响下D的极差最大,为0.25,显著性最高。总的来说,骨胶比对相似材料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D起控制作用,重晶石掺量对泊松比起控制作用;重晶石掺量最优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相似材料 正交设计 敏感性 损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的干法赤泥堆场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玉林 何金泽 +2 位作者 陈晓冉 王丽 林玮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1-658,共8页
地震是影响赤泥堆体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规范指导方法对龙塔崖沟干法赤泥堆场进行了静力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计算了静力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以拟静力法不同烈度工况下的堆积体安全系数为标... 地震是影响赤泥堆体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规范指导方法对龙塔崖沟干法赤泥堆场进行了静力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计算了静力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以拟静力法不同烈度工况下的堆积体安全系数为标定值,分析了两条实测地震波作用下的堆积体位移、加速度以及动力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设定的阈值,可确定堆积体是稳定的。通过与不同方法、不同规范的评价要求对比,判定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作为稳定性分析的评价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堆场 干法 地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洪路 蔡晓光 +2 位作者 王海云 李思汉 朱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4-33,47,共11页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估震后加筋土挡墙服役状态,也可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鉴于目前仍缺乏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探讨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估震后加筋土挡墙服役状态,也可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鉴于目前仍缺乏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探讨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挡墙的变形模式随动荷载强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当所有工况结束后,最大总残余位移为27.8 mm(2.78%H);结构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可以表征结构的损伤状态;随动荷载强度的增大,加筋土体的等效剪切应变从1×10^(-4)增至2×10^(-2),结构所处的状态更加危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特性和位移指数分布规律来确定加筋土挡墙地震损伤状态指标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将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定义为三个等级,并给出了对应的位移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 振动台试验 动力特性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