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高压条件下超硅石榴石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1
作者 苏畅 宋伟 +1 位作者 杨光 刘永刚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超硅石榴石作为地幔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相平衡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数值迭代方法,并结合前人已发表的实验数据,研究了在较大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超硅石榴石的单晶体积和弹性性质,尤其是包括热膨胀系... 超硅石榴石作为地幔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相平衡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数值迭代方法,并结合前人已发表的实验数据,研究了在较大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超硅石榴石的单晶体积和弹性性质,尤其是包括热膨胀系数、等压热容、熵和Grüneisen参数在内的热力学性质。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升高,超硅石榴石的热膨胀系数、等压热容、熵和Grüneisen参数与压力呈现非线性的负相关。其中,热膨胀系数、等压热容和Grüneisen参数对压力的一阶导数分别在温度达到约470、860和1050K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压力对熵的影响则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持续增强。本研究为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特征,特别是地幔过渡带的相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硅石榴石 石榴石 地幔转换带 热力学性质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一种新的全球电离层TEC map预测模型
2
作者 王浩然 刘海军 +5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李良超 陈羿 单维锋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30,共18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对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TEC map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堆叠时空特征提取单元来实现.这种模型搭建方法会因多个卷积层顺序堆叠而损失细粒度的TEC map的空间特征,导致模型精度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预测对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TEC map预测模型主要通过顺序堆叠时空特征提取单元来实现.这种模型搭建方法会因多个卷积层顺序堆叠而损失细粒度的TEC map的空间特征,导致模型精度不够;还会由于多层堆叠导致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问题.本文借鉴残差注意力(Residual Attention)的思想,在TEC map预测模型中增加了残差注意力模块,提出了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模型.该模型中的残差注意力模块能同时提取粗、细粒度空间特征,并对其进行加权.本文在全球TEC map数据上与ConvLSTM、ConvGRU、ED-ConvLSTM和C1PG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模型的RMSE、MAE、MAPE和R^(2)在太阳活动高年和年均优于对比模型.本文还在一次磁暴事件中对比了5种模型的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大磁暴发生时,本文模型与C1PG相近,优于其他3种对比模型.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电离层map预测模型搭建提供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map预测 残差注意力模块 Residual Attention-BiConvLSTM 时空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大灾害事故时空演变特征的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优化研究
3
作者 杨月巧 李世闯 +1 位作者 宋泽文 李明媛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重大灾害事故的时空演变对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提出了挑战,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旨在提升区域救援能力应对急难险重任务。该文研究了2019—2023年重大灾害事故的致灾因子、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对比分析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规划布局... 重大灾害事故的时空演变对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提出了挑战,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旨在提升区域救援能力应对急难险重任务。该文研究了2019—2023年重大灾害事故的致灾因子、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对比分析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规划布局。研究发现:致灾因子上,区域中心任务应包括自然灾害、火灾和森林火灾及事故灾难;时间特征上,灾害事故整体趋势下降但个别年份反弹,7月最频繁,71%重大灾害事故持续时长在1天之内;空间特征上,区域中心规划未囊括所有受灾省份。提出的优化建议:扩大救援任务范围至生产安全事故;加强7月等高风险月份的救援力量;提升短时灾害的快速响应;调整区域中心的空间布局,确保全国纳入规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重大灾害事故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技术的震后救援信息处理平台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攀 刘庆杰 +2 位作者 周兆军 刘颖 李寒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54-6164,共11页
针对高烈度地震后如何提高对受灾民众的救援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和语义识别模型的全新地震救援平台,实现海量求救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结合处理,实时计算水文、地质、气候、电力、消防、建筑、医疗及... 针对高烈度地震后如何提高对受灾民众的救援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和语义识别模型的全新地震救援平台,实现海量求救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结合处理,实时计算水文、地质、气候、电力、消防、建筑、医疗及工程等专家提供的救援优先级别的判断分数,得到救援的紧急情况因子系数。根据因子的排序,得出救援先后次序找到最急需救助的人员,实施救援布署。该平台结合地震救援APP、搜救人员APP和专家决策APP,三方配合联动形成一整套救援信息汇总处理服务救援体系。使得地震救灾从宣传、科普、演练到实际操作,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及实施方案,在震后高效救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语义识别 紧急情况判断因子 救援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方法在矿井水防治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姚辉 尹慧超 +6 位作者 梁满玉 尹尚先 侯恩科 连会青 夏向学 张金福 吴传实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致灾机理、危险性评价、灾变预测共同构成矿井水防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其在过去20多年里快速发展,目标是理解矿井水行为特征,预测演化趋势,服务矿区水害防治工作。机器学习是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有力工具。将机器学习应用于... 致灾机理、危险性评价、灾变预测共同构成矿井水防治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其在过去20多年里快速发展,目标是理解矿井水行为特征,预测演化趋势,服务矿区水害防治工作。机器学习是大数据时代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有力工具。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矿井水防治理论体系研究,已得到相对广泛的关注。针对理论体系的3项基本内容,重点讨论了机器学习在各内容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根据不同水害类型分类简述致灾机理研究现状,指出机器学习应用暂为空白的原因为其不具备做出假设的能力。认为未来致灾机理研究方法依然以传统方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模拟等)为主,机器学习促进地质数据获取与处理,对机理研究作出贡献;分析方法优势,指出机器学习作用于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为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及丰富评价方法;分析基于物理和基于数据的单一预测模式弊端,论述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相应给出“模型-数据”双驱动预测模式的3种实现形式,并讨论了基于图像的灾变预测方法可行性。随着生产数据及地质数据的丰富,机器学习方法可推动理论体系研究快速发展,并为矿井水防治学科系统方法论研究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矿井突水 矿井水防治 理论体系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姚辉 尹慧超 +5 位作者 尹尚先 侯恩科 毕梦 连会青 夏向学 梁满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3-191,共9页
回顾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发展历程,提出其危险性评价的体系: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评价方法的选取)—工具(处理工具的革新),并对3个环节进行总结。指出指标体系的发展不再是因素集的扩充,而是因素与因素之间非线性关系的... 回顾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发展历程,提出其危险性评价的体系: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评价方法的选取)—工具(处理工具的革新),并对3个环节进行总结。指出指标体系的发展不再是因素集的扩充,而是因素与因素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处理以及对以开采条件及地质条件为两大基本要素集的化繁为简;将现有方法依据处理数据的逻辑分为3类:以数据的基础信息为基准,将原始数据对评价对象所产生的大小、高低、优劣性影响进行考量、排序及综合形成评价结果的第一类方法;对数据列进行人工评判、加工分析、拓展和延伸,挖掘数据的潜在信息,并形成最终评价结果的第2类方法;整理具有相同指标的数据集,通过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发现数据间的共有信息,从而获得最终评价结果的第3类方法。指出未来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对突水系数法的传承,修正其在厚、巨厚、极薄隔水层的不良表现,另一方面是对机器学习新型方法的创新,对其本身及组合模型进行开发与应用。提出了处理工具所需实现的三大目标:矿井立体化模型的建立、评价结果的动态化演示、“定位、定量、定概率”三定指标的实现。分别探讨了三者面临的问题并阐述具体解决手段。在上述基础上,总体阐明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体系各环节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压开采 底板突水 危险性评价 突水系数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蓟县地震台gPhone、DZW和GS-15重力仪重力噪声水平对比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响 江颖 +3 位作者 刘子维 张晓彤 韦进 周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8-533,共6页
选取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台不同型号重力仪(gPhone、DZW和GS-15)2022年全年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不同类型仪器对环境噪声的响应,计算3种重力仪的重力噪声水平,同时计算地震频段(200~600 s)的地震噪声等级,并与全国gPhone重力仪的地震... 选取蓟县地震台同址观测的3台不同型号重力仪(gPhone、DZW和GS-15)2022年全年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不同类型仪器对环境噪声的响应,计算3种重力仪的重力噪声水平,同时计算地震频段(200~600 s)的地震噪声等级,并与全国gPhone重力仪的地震噪声等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在频率低于10-3 Hz时,扣除固体潮和气压改正可以明显改进重力噪声水平;2)相同台站不同仪器重力噪声水平不同,gPhone型重力仪的背景噪声水平低于DZW型重力仪和GS-15型重力仪,其SNM值为3.355;3)2022年全国gPhone重力仪的地震频段噪声水平均值为5.418,蓟县台的噪声水平平均值为3.465,低于全国的噪声水平。研究结果可为3类重力仪观测数据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密度 重力噪声水平 gPhone重力仪 DZW重力仪 GS-15重力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PSO-ELM模型预测地震死亡人数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韶金 刘子维 +2 位作者 周浩 江颖 翟笃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筛选42个历史地震震例,对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ΔL)、人口密度以及发震时刻7个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构建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 筛选42个历史地震震例,对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ΔL)、人口密度以及发震时刻7个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构建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地震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将37个震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训练,并使用5个震例数据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PCA-PSO-ELM组合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0.87%,相比于PCA-ELM模型和ELM模型,其平均误差率分别降低8.70个百分点和18.38个百分点。因此,采用PCA-PSO-ELM组合模型预测地震死亡人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死亡人数预测 主成分分析 粒子群优化 极限学习机 震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首区蓄放水重力效应模型的构建与观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晖 刘子维 +2 位作者 江颖 张晓彤 周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7-872,共6页
通过高分遥感影像精确提取三峡库首区水体边界,对水体部分构建精密的离散化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三峡库首区在不同蓄放水位产生的重力效应,并对秭归站2017年gPhone 101重力仪与茅坪站2019~2021年gPhone 113重力仪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精细预... 通过高分遥感影像精确提取三峡库首区水体边界,对水体部分构建精密的离散化数值模型,模拟计算三峡库首区在不同蓄放水位产生的重力效应,并对秭归站2017年gPhone 101重力仪与茅坪站2019~2021年gPhone 113重力仪的连续观测数据进行精细预处理。结果表明,在145~175 m蓄水过程中,模拟得到不同蓄水高度(间隔5 m)对岸边的重力变化值分别为0~28μGal、0~47μGal、0~60μGal、0~97μGal、0~170μGal、0~210μGal。当蓄水位升高5 m时,离岸2 km范围内存在10~20μGal的影响;当蓄水位升高30 m时,离岸5 km范围内存在30~40μGal的影响。重力残差主要反映水文重力效应信息,秭归站重力残差记录到约40μGal的重力变化,茅坪站重力残差记录到约50μGal的重力变化,重力变化趋势和水位变化呈现非常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可为三峡库首区及其岸边稳定性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首区 gPhone重力仪 重力效应 数值模拟 流动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5s的重力变化异常特征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鲁冀 郝洪涛 胡敏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2-527,共6页
针对人工判读重力变化异常特征区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利用YOLOv5s算法进行重力变化四象限特征区自动化识别的方法,并基于南北地震带实测重力变化资料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图像识别模型可有效识别较为标准的四象限分... 针对人工判读重力变化异常特征区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利用YOLOv5s算法进行重力变化四象限特征区自动化识别的方法,并基于南北地震带实测重力变化资料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1)本文构建的图像识别模型可有效识别较为标准的四象限分布特征区,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召回率、平均精度等指标均处于合理范围;2)模型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南北地震带2021-09~2022-05时段重力变化图像中的四象限特征区,且特征区内先后发生2022-06芦山6.1级地震和2022-09泸定6.8级地震,表明该方法对于重力异常区域的筛选以及潜在的地震风险研判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3)模型对于存在明显畸变的非标准四象限特征区的识别能力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构建数量更多和标注更为合理的数据集,进一步提升模型对四象限特征区识别的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变化 机器学习 特征识别 地震风险研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的动态密文排序检索方案
11
作者 孙晓玲 王丹辉 李姗姗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00-2505,共6页
为解决云存储服务器不可信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动态密文排序检索方案。首先,采用树形索引结构,可达到亚线性的检索效率;使用向量空间模型,降低了文本的复杂度;其次,利用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加权统计算法实现了多关键词检索结果的... 为解决云存储服务器不可信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动态密文排序检索方案。首先,采用树形索引结构,可达到亚线性的检索效率;使用向量空间模型,降低了文本的复杂度;其次,利用词频-逆文档频率(TF-IDF)加权统计算法实现了多关键词检索结果的排序;再次,采用为新添加的文件单独建立索引树、为删除文件建立删除列表的方法,动态更新区块链上可搜索加密方案;最后,通过泄漏函数证明了所提方案对自适应选择关键词攻击的安全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案采用的树形索引结构相较于{key,value}索引结构,索引树生成时间平均降低了98%、文件搜索时间平均降低了7%、动态更新时间平均降低了99%,各阶段效率均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搜索加密 多关键词搜索 密文排序 区块链 索引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研究70年:成因·机理·防治 被引量:91
12
作者 尹尚先 连会青 +1 位作者 刘德民 尹慧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共29页
系统阐述了华北型煤田陷落柱及其突水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煤田岩溶陷落柱偶然发现于煤炭开采中,因其带来开采及安全影响,研究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能源先行,陷落柱对煤炭开发的影响逐渐显现,在解决现场... 系统阐述了华北型煤田陷落柱及其突水的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煤田岩溶陷落柱偶然发现于煤炭开采中,因其带来开采及安全影响,研究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能源先行,陷落柱对煤炭开发的影响逐渐显现,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同时,基础理论得到蓬勃发展,至1984年开滦范各庄矿陷落柱特大突水事故震惊世界,其成功封堵复矿标志着我国治理技术基本成熟,该事件得以成功处理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其后能源行业从萧条到黄金10年,煤炭开发向深部、西部转移,陷落柱突水威胁日趋严重,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相关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到目前为止,基本理论及治理技术日臻完善。由于其局域性和特殊性,国外仅有岩溶塌陷和采矿垮落的理论可作为研究借鉴。从基本特征、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导水性、突水模式及机理、预测探查和治理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岩溶陷落柱空间形态特征、充填物特点、揭露特征、结构构造特征等,系统梳理了岩溶陷落柱分类及类型;探讨了岩溶陷落柱导水性,建立了岩溶陷落柱预测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分类提出了陷落柱突水模式和机理及力学判据,研讨了陷落柱突水量预测的可行性,规范了陷落柱预测探查及治理的程序,总结了陷落柱治理技术。作者指出了目前陷落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凝练了岩溶陷落柱成因、导水性、预测、突水机理及突水量预测等方面的待解科学命题,列举了陷落柱精细化探查、突水监测预警、治理装备技术等方面技术难题,指明了未来探索及发展方向。应当指出,尽管现有成果基本成型,但距离技术理论体系的完善、满足保障矿井安全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陷落柱 华北型煤田 成因机制 突水机理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底板奥灰薄灰突水机理及全时空防治技术 被引量:80
13
作者 尹尚先 王屹 +6 位作者 尹慧超 徐斌 王铁记 杨俊文 田午子 徐维 曹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55-1864,共10页
奥陶系灰岩+厚隔水层夹薄层灰岩+煤层的地层结构模式是我国石炭二叠系煤田带压开采的典型存在形式。尽管隔水层巨厚,由于其中夹有薄层灰岩含水层,导致深部开采时突水灾害仍然频发。由于突水系数的局限性,依据隔水层厚度、底板破坏带高... 奥陶系灰岩+厚隔水层夹薄层灰岩+煤层的地层结构模式是我国石炭二叠系煤田带压开采的典型存在形式。尽管隔水层巨厚,由于其中夹有薄层灰岩含水层,导致深部开采时突水灾害仍然频发。由于突水系数的局限性,依据隔水层厚度、底板破坏带高度与奥灰导升带高度之和、突水系数将底板隔水层类型综合划分为极薄、薄、中、厚及巨厚5种类型,淡化突水系数在极薄、厚及巨厚隔水层中的应用。阐述了薄层灰岩在串连奥灰与煤层形成水害的独特作用,定义了深部底板奥灰及薄灰水害概念及突水模式,总结了其五维度特征,概括为充水水源的总源递进、充水通道的面状分散、充水强度的台阶增长、充水时间的滞后出水、充水水源水质的交换吸附,阐明了奥灰水渗透、扩容、压裂、导升经薄灰中转储运形成面状散流的突水机理,提出了相应的突水危险性评价公式P0>3σ3-σ1-Pp+Rm。针对巨厚隔水层且传统井下底板加固甚至区域治理仍无法完全控制深部突水的现状,创新了全时域与全空域四维度奥灰及薄灰水害的“全时空”综合防治理念,空域上井上下相结合、奥灰及薄灰多层次区域治理与井下薄灰钻孔探治验相结合的全空间多层次立体网状防控布局,创建了全空域立体交叉网络探查、治理、验证、补充的“全空域”立体防治模式,形成了条件评估、探治验补、检验评价、监测保障的全时域“四位一体”技术质量控制流程,创立了“四位一体”立体网状全时空深部底板奥灰及薄灰水害防治方法。以邯邢矿区梧桐庄井田2603工作面为工程案例,确定奥灰顶面以下40~60 m和20~30 m、薄灰大青和山伏青灰岩为目标实施多层段地面超前区域治理及补充治理,配合野青和山伏青为目标井下补充治理和验证,形成立体网络治理;采用奥灰薄灰水文地质条件评估确定治理目标,用地面区域探查治理、补充探查治理以及传统井下查缺补漏验证前期治理效果,以治理效果检验、底板完整性评价、突水危险性评价、涌水量预测、排水能力评价等全面评估能否回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取水文监测、微震系统、矿压系统等综合监测手段紧盯薄层灰岩关键层,实现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灰岩及薄层灰岩水害 全时空防治 突水机理 立体网状 四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高光谱解混模型综述 被引量:26
14
作者 袁静 章毓晋 高方平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3-571,共19页
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强大的地物探测能力.然而,其空间分辨率低的特点导致光谱图像中存在大量的混合像元,该现象阻碍了高光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针对米级以下的高光谱图像,线性混合模型能够很好地为混合像元建模.由于其物理上的可释性以及... 高光谱遥感技术具有强大的地物探测能力.然而,其空间分辨率低的特点导致光谱图像中存在大量的混合像元,该现象阻碍了高光谱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针对米级以下的高光谱图像,线性混合模型能够很好地为混合像元建模.由于其物理上的可释性以及数学上的可操作性,作为光谱解混基础的线性混合模型受到了广泛关注,为高光谱图像的混合像元解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然而,由于观测噪声、环境条件、端元变异性和数据集大小等情况的存在,线性解混依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不适定的逆问题.通过整理近五年的文献资料,分别从非负矩阵分解、原型分析、贝叶斯方法以及稀疏解混四个方面介绍线性解混数学模型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 光谱解混 综述 矩阵分解 贝叶斯方法 原型分析 稀疏解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底板厚隔水层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尹尚先 徐维 +1 位作者 尹慧超 曹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89,共7页
突水系数对于深部开采底板厚隔水层突水危险性评价并不完全适用,为了解决深部带压开采底板厚隔水层突水危险性评价问题,据矿井条件建立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利用区间灰色最优聚类理论,借助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完成模型的... 突水系数对于深部开采底板厚隔水层突水危险性评价并不完全适用,为了解决深部带压开采底板厚隔水层突水危险性评价问题,据矿井条件建立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利用区间灰色最优聚类理论,借助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完成模型的建立、计算以及结果展示;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依据主控因素对突水危险性贡献程度确定其权重系数,采用K-Means聚类算法根据数据分布特征和专家知识及经验划分不同危险性类别所对应区间值,解决了主控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按照隶属度的概念改进了经典白化权函数,定义了每个类别的白化权函数不只是与相邻的上、下两个区间存在着关系,而与每个区间的标准值均有关,利用白化权函数将离散的灰数映射到区间灰数上,解决了主控因素物理意义、量纲、量级巨大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失真问题。以各主控因素在危险性等级下隶属度均为1的确定性判断作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计算评价对象与每个危险性类别的邓氏灰色关联度,形成关联度矩阵。再通过以评价对象与各危险性类别的差异程度为权的加权广义距离描述评价对象与h类别的接近程度,最终建立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邢东矿为例,根据勘探资料和历次突水调查结论,选取了6个主控因素,用AHP确定了权重系数,用K-Means聚类算法确定了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和危险4个等级区间值;再使用灰色最优聚类理论得到了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图;最终,得到了各危险性等级的分布情况和面积大小等数据,运算结果显示历次突水事故发生的位置都位于危险区域。对比突水系数法的评价结果,由于采用信息量更大,用隶属度关系减弱了临界值的绝对控制作用,使结果更加系统全面,同时克服了基于薄板理论的突水系数法只适用于底板隔水层厚度小于50 m的局限,是深部带压开采底板厚隔水层突水危险性评价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聚类 白化权函数 灰色关联度 主控因素 GIS 突水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水防治学科基本架构及内涵 被引量:24
16
作者 尹尚先 徐斌 +3 位作者 尹慧超 曹敏 丁莹莹 梁满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35,共12页
我国矿井水防治学科整体经历了20世纪的起步发展期和21世纪的成长成熟期2个大的发展历程,其基本架构及内涵已然成熟。按照系统论,拓展了矿井水广义内涵,规范了矿井水防治术语及科学范畴,提出了矿井水系统,即从水源补给到涌水排泄所涉及... 我国矿井水防治学科整体经历了20世纪的起步发展期和21世纪的成长成熟期2个大的发展历程,其基本架构及内涵已然成熟。按照系统论,拓展了矿井水广义内涵,规范了矿井水防治术语及科学范畴,提出了矿井水系统,即从水源补给到涌水排泄所涉及范围为边界且内部介质结构时变的高度复杂系统,水源输入和涌水输出齐备,采矿扰动激发而系统及时响应;构建了矿井水防治基本架构,即理论技术体系及技术管理体系等两大核心体系;理论技术体系涵盖理论基础、技术依托及工程支撑,致灾机理、条件评价、预测预报为理论基础,条件探查、预防治理、地质保障为技术依托,探水、防水、堵水、疏水、排水、截水、监水等七类为工程支撑;技术管理体系包括先进理念、总体思路和工作体系,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十六字总体思路,以源头预防区域治理井上下结合工程治理治保结合先进理念为引导,建设理念先进,基础扎实,勘探清楚,科技攻关,综合治理,效果评价及应急救援“七位一体”水害防治工作体系,实现减少矿井水影响、防止水害事故、减轻环境影响的总体目标。展望未来,水灾变物理机制,数据驱动的灾变规律,或者二者融合,是基础理论突破的重点方向,将带动技术及工程全面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矿井水系统 矿井水防治架构 矿井防治水 矿井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成像模型的分解合成循环细化去雾网络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燕茹 王一斌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92-2702,共11页
为了充分挖掘雾天成像时的先验信息和物理参数间的约束关系,提高去雾算法的精度,本文提出了嵌入物理成像模型的分解合成循环细化网络以实现图像去雾。不同于已有的去雾算法,它包含透射率估计分支和清晰图像估计分支,且两分支均使用嵌入... 为了充分挖掘雾天成像时的先验信息和物理参数间的约束关系,提高去雾算法的精度,本文提出了嵌入物理成像模型的分解合成循环细化网络以实现图像去雾。不同于已有的去雾算法,它包含透射率估计分支和清晰图像估计分支,且两分支均使用嵌入循环单元的多尺度金字塔编码解码网络框架来实现,具有能加强循环间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多尺度上下文特征的优点。考虑到透射率与场景深度和雾气浓度有关,可将透射率视为雾浓度先验,引导清晰图像估计分支循环细化去雾结果;而清晰图像中包含场景的深度信息,可将其视为深度先验,引导透射率估计分支预测及循环细化透射率。每次循环时,两分支估计的透射率和清晰图像进一步合成雾图,循环作为网络的输入,以确保透射率和清晰图像的估计结果满足物理成像模型的约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合成雾图及真实图像上均能取得较好的去雾效果,在视觉评价和客观评价方面均优于现有的去雾算法,单张雾图的处理时间仅为0.037 s,能有效用于图像去雾的工程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雾 透射率估计 循环细化网络 分解合成 物理成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设计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娜 魏荣凯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7期173-177,共5页
为了解决传统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画像结果准确率低的问题,引用大数据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针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系统硬件分为四个主要模块,分别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 为了解决传统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画像结果准确率低的问题,引用大数据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针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系统硬件分为四个主要模块,分别是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可视化模块。以定期上传的方式采集数据信息,设计网络爬虫结构图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数据存储模块负责存储采集模块得到的用户数据、网络爬虫数据、中间处理数据以及结果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模块实现URL分类、构建用户画像、统计分析用户行为、设定用户行为。由数据源分析汇总、数据类型设置标签,并对标签进行分级,设定标签权重实现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大数据的多群体用户画像构建系统构建的画像准确率更高,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多群体用户 用户画像 学生用户 行为轨迹 个性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APT攻击的网络安全威胁隐蔽目标识别方法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小英 刘庆杰 +1 位作者 郭娜 庞国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307,共5页
针对当前网络APT隐蔽目标攻击识别方法准确率低、攻击识别耗时长的问题,提出面向APT攻击的网络安全威胁隐蔽目标识别方法.引入关联规则算法构建隐蔽目标识别模型,据此构建APT攻击隐蔽目标识别的总体框架,根据APT目标档案属性相关性计算... 针对当前网络APT隐蔽目标攻击识别方法准确率低、攻击识别耗时长的问题,提出面向APT攻击的网络安全威胁隐蔽目标识别方法.引入关联规则算法构建隐蔽目标识别模型,据此构建APT攻击隐蔽目标识别的总体框架,根据APT目标档案属性相关性计算网络安全威胁之间的关联规则,根据关联规则提取APT目标档案数据,通过可信度计算实现APT攻击下的网络安全威胁隐蔽目标识别.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攻击识别准确率,且攻击识别耗时短,能够高效、准确地实现APT攻击下网络安全威胁隐蔽目标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目标 识别模型 APT攻击 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入侵 关联规则 可信度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启发算法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15
20
作者 沈焱萍 郑康锋 +1 位作者 伍淳华 杨义先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4-137,共14页
针对机器学习算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智能启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优化体系。首先,介绍已有智能启发算法类型及其建模过程。然后,从智能启发算法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应用,包括神经网络等参数结构优化、特征优化、集成约简、原型... 针对机器学习算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智能启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优化体系。首先,介绍已有智能启发算法类型及其建模过程。然后,从智能启发算法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应用,包括神经网络等参数结构优化、特征优化、集成约简、原型优化、加权投票集成和核函数学习等方面说明智能启发算法的优势。最后,结合实际需求展望智能启发算法及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结构优化 特征优化 集成约简 原型优化 加权投票集成 核函数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