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琐谈
1
作者 李军 刘文堂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4期70-70,共1页
在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教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像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在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教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像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它是建立在具有广泛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就应该从全方位、多角度积极进行探索。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非智力因素 开放式教学 高等学校 创新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外高职教育探索我国防震减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孟晓春 万永革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15,共3页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地震监测预报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对防震减灾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一直是我们探索的目标,近年来,结合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地震监测预报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对防震减灾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一直是我们探索的目标,近年来,结合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之<高职高专教育防震减灾类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的进行,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总结出技术应用型人才"1个体系和1个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防震减灾技术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规格 地震监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校体育在未来社会体育中的发展趋向 被引量:1
3
作者 洪炳星 宋淑珍 宋海燕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2-14,共3页
由于未来社会对人类健康的需要,保证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考虑,应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根据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历史责任,提高思想认识,从实际需要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他们参... 由于未来社会对人类健康的需要,保证了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考虑,应以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根据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历史责任,提高思想认识,从实际需要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他们参加社会体育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未来 社会体育 发展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校体育专科设置老年体育内容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志磊 冯海成 卢建辉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2期121-122,共2页
公共基础课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重要内容的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高师音教改革要高扬人文精神,必须对现行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增加人文课程门类和比例,这是改变当前高师... 公共基础课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重要内容的人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高师音教改革要高扬人文精神,必须对现行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增加人文课程门类和比例,这是改变当前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公共课程 人文课程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齐福荣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9期26-27,共2页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期,由规模数量发展阶段转到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发展阶段,由教育部发动在全国范围内业已展开的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评估工作的指...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期,由规模数量发展阶段转到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发展阶段,由教育部发动在全国范围内业已展开的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评估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水平评估 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高专院校 内涵发展 教育部 决策 规模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技术——传感器发展的新契机 被引量:9
6
作者 郭纯生 《传感器技术》 CSCD 1998年第4期5-8,共4页
纳米技术给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讨论了纳米技术和纳米传感器对未来社会的巨大影响以及其潜在的、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纳米技术 纳米传感器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设计
7
作者 石峰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5期13-15,共3页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教育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由素质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资源体系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等部分组成。进行素质教育应以尊重个体素质差异为前提,以个性发展促全面发展,以隐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教育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由素质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资源体系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等部分组成。进行素质教育应以尊重个体素质差异为前提,以个性发展促全面发展,以隐性课程为核心,同时开展具有职业针对性或职业倾向性的素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 教育体系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87
8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3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秦立新 万永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3-551,共19页
介绍地震应力触发基本理论.从地震静态和动态应力触发、粘弹性模型在地震应力触发中的应用、火山喷发或爆炸与地震触发及地震触发的其它解释等几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地震应力触发的研究进展,并对地震应力触发研究近期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地震应力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 地震动态应力触发 粘弹性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水平差异运动的GPS观测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甘卫军 沈正康 +3 位作者 张培震 任金卫 万永革 周德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 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 5 80多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消除青藏高原的整体刚性运动 ,将GPS水平速度场归化到“青藏高原整体固定”的参考框架下 ,使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水平差异运动得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突出。所得速度场图像显示 :①以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为界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 ,最突出的内部水平形变表现为一条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挤出式顺时针“流滑带”。而这一流滑带前缘速度场在青藏高原东南角呈现扇形发散特征 ,表明整个流滑带起因于高塑性上地壳物质在挤压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侧向逃逸 ;②介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海原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均匀的左旋剪切带特性 ,但这种左旋剪切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一带已不再明显 ,且四川盆地及其以北区域 ,并未承受强烈挤压。因此 ,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相对于高原整体 ,并无明显的东向逃逸。③在整个青藏高原区域内 ,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及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两侧的速度场显示了明显的差异 ,反映出这三条断裂带现今强烈的活动性。由于位于玛尼 玉树 鲜水河断裂和喀喇昆仑 嘉黎断裂之间的塑性流滑带的独立东向“逃逸”所产生的“拖拽”使流滑带以北区域表现为整体均匀的左旋剪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地壳形变 流滑带 逃逸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土墙后粘性填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巨文 王翀 +1 位作者 梁永朵 冯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0-652,共3页
根据库伦土压力的计算原理,从滑动楔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力的静力平衡条件出发,推导出了计算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主动土压力的公式。该公式适用于均布荷载作用于挡土墙后任意位置。对重力式挡土墙设计中土压力的计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库伦原理 挡土墙 主动土压力 均布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次复杂地震中不同破裂事件之间的“应力触发”问题 被引量:106
11
作者 万永革 吴忠良 +1 位作者 周公威 黄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8-576,共9页
很多地震都具有复杂的震源破裂过程 ,作为一个近似 ,可以用两次或两次以上子破裂事件来描述 ,子破裂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几秒到数十天 .为探讨不同的子破裂事件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邢台地震、唐山地震、青海共和地震和云南丽江地震的第... 很多地震都具有复杂的震源破裂过程 ,作为一个近似 ,可以用两次或两次以上子破裂事件来描述 ,子破裂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从几秒到数十天 .为探讨不同的子破裂事件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邢台地震、唐山地震、青海共和地震和云南丽江地震的第一次子破裂事件所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与断层滑动有关的静态应力的计算采用 Okada(1 992 )给出的公式 .结果表明 :上述地震中第一次子破裂事件所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均对后续的子破裂事件有触发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地震参数 应力触发 震源破裂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振荡 被引量:24
12
作者 万永革 周公威 +1 位作者 郭燕平 张德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环型振荡振型周期与PREM预测的环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环型振荡振型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全地幔对流或上地幔对流)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密度估计 地球环型自由振荡 地震观测 数字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资料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万永革 齐福荣 +1 位作者 孟晓春 庄献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28-33,共6页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 ,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 190 0~ 2 0 0 1年和华北地区 15 0 0~ 2 0 0 1年M≥ 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 ,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 ,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 190 0~ 2 0 0 1年和华北地区 15 0 0~ 2 0 0 1年M≥ 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 ,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际 ,对历史地震研究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华北地区 地震资料 小波分析 本尼奥夫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31
14
作者 万永革 王敏 +4 位作者 沈正康 陈杰 张祖胜 王庆良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下界深度为 1 4 .2~ 2 1km(70 %置信区间 ) ,最佳破裂深度 1 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 ,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 2~ 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 ,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 ,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 30km范围内仍存在 1 .5~ 2 .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 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 ,而东经 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 6 .1× 1 0 2 0 N·m ,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准测量 反演 地震破裂 地震波 昆仑山口西 同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走滑大地震前后应力轴偏转和应力降求取偏应力量值的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兰从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844,共7页
运用走滑地震造成的地震前后应力方向偏转和地震应力降Δτ推导得到地震震源处偏应力量值τ的解析表达式为τ=[Δτcos2(φP′-E)]/sin2(φP′-φP)(其中,φP和φP′分别为地震前后的统计P轴走向,E为地震断层走向.).当震前P轴与震后... 运用走滑地震造成的地震前后应力方向偏转和地震应力降Δτ推导得到地震震源处偏应力量值τ的解析表达式为τ=[Δτcos2(φP′-E)]/sin2(φP′-φP)(其中,φP和φP′分别为地震前后的统计P轴走向,E为地震断层走向.).当震前P轴与震后P轴与断层走向夹角为45°时,该公式失效.对偏应力值与应力降比值随应力场主压应力轴与断层走向夹角及应力场主压应力轴偏转的变化进行分析表明,相同应力降造成的应力轴偏转越大,地下偏应力越小;断层走向越接近主压应力轴方向,地震应力降场对偏应力场的贡献越小.将该方法运用于Landers地震震源区,求得了该地震Homestead Valley段的偏应力量值为1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应力量值 地震应力降 应力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线型滑面边坡稳定系数计算的极限分析上限解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根龙 伍法权 李巨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65,共4页
从极限分析原理入手,以堆积型边坡作为对象,研究了折线型滑面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的极限分析方法,提出了折线型滑面边坡稳定系数计算的极限分析模型,并在虚功率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了稳定系数计算的极限分析上限解。该方法考虑了折线滑面... 从极限分析原理入手,以堆积型边坡作为对象,研究了折线型滑面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的极限分析方法,提出了折线型滑面边坡稳定系数计算的极限分析模型,并在虚功率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了稳定系数计算的极限分析上限解。该方法考虑了折线滑面和垂直速度间断面上的内能耗散作用,考虑了边坡自重荷载、铅直向附加荷载所做的外功率作用,能计算折线型滑面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计算问题。以三峡库区三马山滑坡为工程实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并与不平衡推力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本文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条 破坏机制 虚功率原理 强度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甘卫军 齐福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性半空间介质中地震断层错动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后续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应力变化场的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中段的东大滩-西大滩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变化值达0.006~0.02MPa,预示着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弹姓半空间 应力转移 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非均匀度物理意义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志雄 马胜利 +5 位作者 李圣强 李闽峰 路鹏 陈华静 王松 吴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2-690,共9页
资料表明,某些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地震非均匀度(GL 值)参数在强地震孕育进入中 期或短期阶段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显示出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状态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含有 障碍体的平直断层、挤压型雁列式断层及Ⅲ型剪切裂纹等3种类型的岩石... 资料表明,某些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的地震非均匀度(GL 值)参数在强地震孕育进入中 期或短期阶段出现明显异常变化,显示出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状态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含有 障碍体的平直断层、挤压型雁列式断层及Ⅲ型剪切裂纹等3种类型的岩石样本变形破坏过程 声发射事件时间序列的分析,讨论了GL值变化的物理意义,计算结果表明,这3种标本变 形破坏过程中,在应力应变处于非弹性阶段前夕或在岩石整体破裂失稳前破裂成核期间,GL 值出现持续大于1的异常变化.表明GL值能较好地刻画受压岩石破坏前的应变的非弹性变 化,具有一定的标本破裂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非均匀度 岩石实验 声发射 非弹性变化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及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根龙 张军慧 梁永朵 《灾害学》 CSCD 2006年第3期15-19,共5页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系统化、法制化及高科技等特点,对我国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系统工程 减轻地震灾害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德斯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的位移场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兰从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根据兰德斯(Landers)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目录计算这些余震产生的位移场, 并与根据兰德斯地震破裂面滑动分布计算的主震产生的位移场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位移场的方向与主震大体一致, 余震破裂总体来看是继... 根据兰德斯(Landers)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目录计算这些余震产生的位移场, 并与根据兰德斯地震破裂面滑动分布计算的主震产生的位移场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位移场的方向与主震大体一致, 余震破裂总体来看是继承性的. 余震产生的位移场达厘米量级, 足可以被GPS观测所捕获. 在利用地震震后随时间变化位移场研究地球粘性结构、地震震后滑动分布等地球物理问题时, 扣除余震产生的位移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 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位移场 震源机制 兰德斯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