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理论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长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后现代理论为民族文学提供了一个差异、多元、平等的自我书写与自我发展的语境,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必须运用后现代理论,深入挖掘民族文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寻根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批评的书写策略,才... 后现代理论为民族文学提供了一个差异、多元、平等的自我书写与自我发展的语境,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必须运用后现代理论,深入挖掘民族文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寻根方面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批评的书写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表面化、模式化和空洞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理论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 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如何面对民间话语 被引量:8
2
作者 李长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7-91,共5页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性文本形态 文学批评 民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反思与重构——以“现象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长中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7-171,共5页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成语境的复杂性,形塑了诸多非规约性叙事现象,超出既有理论阐释框架。在当前的民族文学研究中,"理论先行,现象验证"的自上而下式研究范式仍占主导地位,理论与现象间"两张皮"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成语境的复杂性,形塑了诸多非规约性叙事现象,超出既有理论阐释框架。在当前的民族文学研究中,"理论先行,现象验证"的自上而下式研究范式仍占主导地位,理论与现象间"两张皮"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返回现象并从中寻求地方性知识建构方式,是后理论时代民族文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并符合民族文学自身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 现象 理论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语用学”及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高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6,225-226,共8页
评点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语用学"研究:分析此类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体系、运用理论解释文本的实践操作。共时观察中国"文学语用学""文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文学修辞批评""... 评点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语用学"研究:分析此类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体系、运用理论解释文本的实践操作。共时观察中国"文学语用学""文学语言学""文学修辞学""文学修辞批评""语言学文学批评"等关联性研究状况,彼此为镜,认为"文学语用学"研究融汇语用理论与文学理论等多学科资源,既拓宽语用学研究范围,又拓展文学研究视角,为吸引多学科参与的跨文学与语言的研究模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存在有待升级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用学 文学修辞学 文学语言学 文学修辞批评 语言学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志写作与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身份叙事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长中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0-134,共5页
多元文化间的冲突或竞争渐趋激烈,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及身份意识远较其他民族更为凸显。出于一种身份重建的需要,当代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往往通过民族志书写方式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书写行为的潜在逻辑是:通过彰显... 多元文化间的冲突或竞争渐趋激烈,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及身份意识远较其他民族更为凸显。出于一种身份重建的需要,当代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往往通过民族志书写方式来建构"想象的共同体"。这一书写行为的潜在逻辑是:通过彰显民族文化的在场来唤醒自我民族的族群记忆,强调自我民族存在的合法性。正因为背负这种沉重的话语规约,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民族志书写遭遇到诸多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 身份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城乡书写的价值迷思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长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9-164,共6页
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双重挤压,使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被迫进入与他者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互动过程。"乡"与"城"的空间书写成为民族文学书写的主导叙述范式,空间场景的转换其实是在重构某种价值立场,完成的是想象共同体的建... 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双重挤压,使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被迫进入与他者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互动过程。"乡"与"城"的空间书写成为民族文学书写的主导叙述范式,空间场景的转换其实是在重构某种价值立场,完成的是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囿于二元式价值立场的选择,在"城"或"乡"书写的同时面临着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民族文学的空间阐释能够更清晰地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主要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城乡 迷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民族文学启蒙叙事的现代性迷思——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长中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82-87,共6页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经历了依附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式启蒙和新时期现代性意义上的批判性启蒙以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强烈的身份书写使民族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视野日益后撤,民族文学走向了一条反启蒙或者说启蒙的悖反之路。考...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经历了依附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式启蒙和新时期现代性意义上的批判性启蒙以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强烈的身份书写使民族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视野日益后撤,民族文学走向了一条反启蒙或者说启蒙的悖反之路。考察民族文学书写症候并分析其根源,正确处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等的关系,建构多元化的普遍主义价值观已成为民族文学书写取得突破的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民族性 现代性 启蒙的悖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范式探绎 被引量:3
8
作者 黄继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5,154,共8页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 图像时代的文学变化主要体现在文学媒介上,其在传统语言文字媒介的基础上融合了图像影音文本,并日益呈现为"语图互文"的审美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对文学图像的关注实则是在语图互文的境况下对文学审美范式变化必须做出的回应。而对这一论域的探究首先应当从学理路径上厘清并阐明:语言和图像同作为文学之媒介,其审美范式上存在着功能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文学图像化"的可能性、合法性以及图像审美的本源性等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图互文 文学审美 语象 本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戈尔访华与革命文学初潮——从1924年泰戈尔访华讲学受到抵制说起 被引量:2
9
作者 尹奇岭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82,共8页
从1919年到1923年,中国思想界借由一次次论争一直处在复杂的分化与组合之中。1924年泰戈尔来华访问讲学所遭到的抵制声浪,是值得重视和研讨的标志性事件。这个事件恰恰可以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分化的实际情形:五四前后阵线混淆、各种流... 从1919年到1923年,中国思想界借由一次次论争一直处在复杂的分化与组合之中。1924年泰戈尔来华访问讲学所遭到的抵制声浪,是值得重视和研讨的标志性事件。这个事件恰恰可以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分化的实际情形:五四前后阵线混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的局面渐渐消失,一个行动的时代正在悄然展开。社会更加行动化,正一步一步革命化,相对来说,思想层面的思考正在萎缩。与此相适应,文学观念也在加速转换中,"革命文学"的倡导这时已经露出台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科玄论战 革命文学 行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民族文学:重述历史的边界与越界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长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7,共10页
传统与现代的面叙,本土与全球的相遇,使得"重述历史"成为当下小民族文学~①最为凸显的叙事症候。以重述历史召唤族群记忆,以族群记忆强化边界意识与身份再生产,是重述历史的基本诉求。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文字书写... 传统与现代的面叙,本土与全球的相遇,使得"重述历史"成为当下小民族文学~①最为凸显的叙事症候。以重述历史召唤族群记忆,以族群记忆强化边界意识与身份再生产,是重述历史的基本诉求。这里的"历史"并不是文字书写的、可资验证的"大历史",而是一种叙事与阐释的"传统",是文本建构或赋形的"过去"。由于"自我一他者"空间维度的缺席,"传统一现在"的单一时间维度,使得"重述历史"溢出了文学/伦理的边界。以"流动的传统/历史"为基本叙事伦理与族际交往原则,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仲裁,重述历史才能走出既有叙事的偏至或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民族 重述历史 流动的传统/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元问题”、知识谱系与其身份归属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长中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只有把握"元问题"与"次生问题"的区别,才能真正探讨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生产知识谱系内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身份归属,避免使相关话题的讨论走向意气用事或主观臆断的窠臼。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只有把握"元问题"与"次生问题"的区别,才能真正探讨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生产知识谱系内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身份归属,避免使相关话题的讨论走向意气用事或主观臆断的窠臼。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若干"元问题"使批评话语选取溢出了少数民族文学自身的知识谱系。基于此,返回文学现象,从"地方性"知识入手展开"现象批评",寻求"游牧式"或小理论生成,才是本土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的根本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问题 文学现象 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日常性品格——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裳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文学从呈示至境意象以及叙述中心意识形态话语的“集体文本”中挣脱出来 ,面向人类包罗万象的日常生活世界 ,日常叙事展现人间万象蕴藏着的意义。也只有在现代社会里 ,日常叙事才能以前所未有、丰富独特的美学经验聚合为文学的日常性。
关键词 文学 日常性 文学理论 文学立场 表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荒与饥馑: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隐痛——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灾害书写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堂会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8-172,共5页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现代文学对此作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书写,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饥饿的感觉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隐痛,一直贯穿于百年中国文学记忆之中。现代文学把人性置于灾荒之下来拷问,表现了人们的觉醒与反抗。自然灾...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现代文学对此作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书写,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饥饿的感觉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隐痛,一直贯穿于百年中国文学记忆之中。现代文学把人性置于灾荒之下来拷问,表现了人们的觉醒与反抗。自然灾害密切了现代文学与乡土的联系,有些作品趋于简单直白的暴露与控诉,缺少含蓄与优美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饥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文学形式制度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奇岭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6-192,共7页
在很多文学史描述中,文学革命好像倡导之后立即就成功了,其实远不是这样,新文学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白话的语体形式,新式标点的句断形式,以及分段的篇章形式和横行的排版形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得以规范。新文学各项制度形... 在很多文学史描述中,文学革命好像倡导之后立即就成功了,其实远不是这样,新文学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白话的语体形式,新式标点的句断形式,以及分段的篇章形式和横行的排版形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得以规范。新文学各项制度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知识转型的过程,新文学各项制度的建立是知识转型的一部分,同时也为现代知识转型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语体 新式标点符号 分段 横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身份建构与人口较少民族书面文学的宗教重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长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100,共7页
与文化承载人口较多的民族相比,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及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往往发生流失,甚至存在消解的风险,族群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基本资源,成为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常设话语。当代人... 与文化承载人口较多的民族相比,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及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往往发生流失,甚至存在消解的风险,族群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基本资源,成为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常设话语。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只有在民族性与现代性对话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宗教书写完成一种以民族性为基本形态但又指涉着人类共同历史领域的新的叙事身份,并通过建构一种特定民族性诉求与一般性人类价值意向的张力模式,而使其在现代性生活历程中具有表述边缘民族的话语权利。克制过度张扬的民族本位的单向度诉求,力戒局限于自我民族价值体系的单边叙事现象,以一种对话的、开放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致力于普世性价值建构的宗教书写,才是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宗教书写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建构 文化认同 宗教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嵇康隐逸文学创作与其个性及隐逸精神之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洪亮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59,共5页
嵇康隐逸文学创作与其成长环境、自身与生俱来的刚烈性格、后来的隐逸生活、对玄学的热衷及由此形成的隐逸精神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本文对嵇康隐逸文学的风格进行了剖析,认为该种风格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也... 嵇康隐逸文学创作与其成长环境、自身与生俱来的刚烈性格、后来的隐逸生活、对玄学的热衷及由此形成的隐逸精神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本文对嵇康隐逸文学的风格进行了剖析,认为该种风格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嵇康本身性格的改变,后天努力追求的理想个性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隐逸文学 刚烈个性 隐逸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新旧文学经济状况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奇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87,共8页
通过对民国时期新旧文学/文化经济状况的考察,实际上得出一个结论,即新旧文学/文化在运营的总体趋势上分途,新文学/文化依托新型书刊业提供的强大生产力和先进营销手段,占领了大众文化市场,在喧嚷的公共传媒空间压倒了旧文学/文化,成为... 通过对民国时期新旧文学/文化经济状况的考察,实际上得出一个结论,即新旧文学/文化在运营的总体趋势上分途,新文学/文化依托新型书刊业提供的强大生产力和先进营销手段,占领了大众文化市场,在喧嚷的公共传媒空间压倒了旧文学/文化,成为大宗的文化生意。另一方面,旧文学/文化由于受众的不足,不足以采用大规模的复制生产,主要还沿袭着传统的方式,采用手工作坊式的零星制作,但当其退回到中上层文化圈之后,在某些小范围内,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经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文化 旧文学/文化 经济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文本转向”——基于本土批评谱系的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长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4,共8页
任何批评话语都只能作用于特定时期的特定批评对象,批评话语与批评对象由此构成话语旅行与意指实践间的张力。作为地方性知识叙述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既有批评理论间存在着观念逻辑与技术方法的抵牾,是他者批评话语难以充分描述与解释的。... 任何批评话语都只能作用于特定时期的特定批评对象,批评话语与批评对象由此构成话语旅行与意指实践间的张力。作为地方性知识叙述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既有批评理论间存在着观念逻辑与技术方法的抵牾,是他者批评话语难以充分描述与解释的。批评者在奉他者话语为圭臬或以固有"期待视域"面向少数民族文学言说时,很可能会遭遇阐释的"不接地"或"不及物"问题。对文本予以"基本内容意义及民族的精神"与"适合的表现形式"相结合的"充分阅读",重建"转向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现场"与"转向少数民族文学生活现场"相融合的"文本转向"批评,是超越"观念性论述"达至"接地/及物"批评的完整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转向 地方性文学 批评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学的公共性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检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作为多民族一体国家内的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无疑具有公共性身份特质。这种公共性主要体现为:(1)民族文学表述着现代文化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对构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价值具有价值参与或引导功能;(2)民族文学具有现代性审美价值... 作为多民族一体国家内的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无疑具有公共性身份特质。这种公共性主要体现为:(1)民族文学表述着现代文化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对构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价值具有价值参与或引导功能;(2)民族文学具有现代性审美价值,这些艺术或审美价值对中国文学史书写具有充实或完善功能。出于"多民族文学""入史"的焦虑,"多民族文学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为争取民族文学自身的合法性叙述贡献良多。不过,学界多关注民族文学自身的独特性问题,对民族文学的公共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制约了民族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现代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多民族文学史观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时代的文学镜像及其视觉归趋
20
作者 黄继刚 杨文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1-178,共8页
语言文字和图像文化的应运而生之间有着无可回避的默契,从"图"到"文"的更迭和演进被视为历史文明的重要进程。这也要求研究者既要从语言艺术的本体论视角也要从文化社会学的立场上来展开对图像的有效阐释,尤其是要... 语言文字和图像文化的应运而生之间有着无可回避的默契,从"图"到"文"的更迭和演进被视为历史文明的重要进程。这也要求研究者既要从语言艺术的本体论视角也要从文化社会学的立场上来展开对图像的有效阐释,尤其是要从当下的"文学图像化"的社会现状判断进入"文学图像论"的学理分擘和例证,而"语象"概念无疑为研究"文学图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此外,图像本体的阐释路径解构了传统艺术活动当中的固有平衡,图像日益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虚假意识形态,并为人们的现实遭逢设置了种种想象性关系。图像所建构出来的真实谎言,也引起人们对"观看之道"的再度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语象 视觉归趋 “文学镜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