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旭 于海洋 +5 位作者 梁成民 翟云雷 王伟 刘彬 袁玉山 张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6-521,共6页
目的 :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7例,年龄63.5±7.5岁(47~75岁)。... 目的 :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7例,年龄63.5±7.5岁(47~75岁)。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位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影像学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计算"后凸柔韧度"(站立位LKCA-俯卧位LKCA)/站立位LKCA×100%,根据其指导手术方案。分别比较术前俯卧位加压脊柱全长CT和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得的LKCA、TK和LL。结果:术前站立侧位X线片所测得的LKCA、TK和LL分别是52.46°±15.63°、36.13°±9.55°和33.31°±10.33°,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定位像测得的LKCA、TK和LL分别是36.94°±15.69°、28.09°±7.62°和26.99°±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柔韧度(31.6±9.89)%(16.4%~60.6%)。术后2周LKCA和TK、LL分别为18.30°±3.57°、18.23°±6.75°和26.99°±6.75°,同末次随访LKCA、TK和LL分别是20.86°±5.34°、17.92°±6.31°和18.54°±4.7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的LKCA、TK、LL同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CT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俯卧位加压脊柱全长CT定位像作为一种全新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的准确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 局部后凸Cobb角 胸椎后凸Cobb角 腰椎前凸Cobb角 骨质疏松 后凸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