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丁铃 孙子瑞 +4 位作者 毋会芃 程江涛 韩宇 陈同峰 刘煜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旨在评估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疗效。方法:共纳入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并成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32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心脏各结构的形态功能、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 目的:旨在评估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短期疗效。方法:共纳入明确诊断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并成功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32例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心脏各结构的形态功能、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肺动脉压力、临床心功能状况等。结果:32例患者房间隔缺损平均最大直径为(27.56±6.45)mm,封堵伞尺寸为(38.44±7.30)mm,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房水平残余分流。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提高,右心房内径、三尖瓣环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肺动脉收缩压等均明显减小;左心室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于术后1个月、6个月明显改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2例(6.3%)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无心血管死亡事件。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及以上者22例(68.8%),术后6个月下降至6例(18.8%);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295±380)pg/ml vs(.507±636)pg/ml,P<0.05]。结论: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合并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房间隔缺损,术后6个月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三尖瓣反流程度等均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三尖瓣反流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二尖瓣反流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韩艳 韩宇 +5 位作者 孙子瑞 杨朝宽 高传玉 刘煜昊 陈同峰 阚晓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0-755,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二尖瓣反流(MR)的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且合并中重度MR的AS患者65例。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二尖瓣反流(MR)的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且合并中重度MR的AS患者65例。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反流面积大小,分为MR改善组(MR程度较术前至少改善一个等级)及MR未改善组。分析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进而找出影响MR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65例患者中有48例(73.8%)术后MR改善,17例(26.2%)术后MR未改善。MR改善组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明显高于MR未改善组(P<0.05),经多层螺旋CT(MDCT)测量的左心房最大面积和左心房最大容积均低于MR未改善组(P均<0.05)。左心房最大容积>130 ml的患者共有5例,有2例(40.0%)术后MR改善,改善率显著低于左心房最大容积<130 ml患者(46/60,7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MR改善的可能性大(OR=0.18,95%CI:0.04~0.89,P=0.04);术前MDCT测量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是术后MR改善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6,95%CI:1.00~1.13,P=0.03);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舒张末期容积与术后MR改善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对于合并中重度MR的AS患者,TAVR能使绝大部分患者MR得以改善,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MR改善可能性更大,而术前MDCT测量的较大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是术后MR改善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左心房最大容积>130 ml患者的术后MR改善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多层螺旋CT 左心房最大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