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晶晶 郑改改 +3 位作者 王宇 刘艳存 张爽琦 杨巧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72-2278,共7页
背景国内外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的工具较多,但由于此类工具质量的标准化评价研究较为缺乏,为工具的选择带来了困难。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评估工具的测量属性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相关人员选择症状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方... 背景国内外用于评估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的工具较多,但由于此类工具质量的标准化评价研究较为缺乏,为工具的选择带来了困难。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评估工具的测量属性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相关人员选择症状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获取建库至2023-07-30关于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评估工具测量属性评价的研究。采用健康测量工具选择的共识标准(COSMIN)指南,对纳入的评估工具进行系统评价,形成推荐意见。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包括8种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评估工具:中文版Memorial心力衰竭症状评估量表(MSAS-HF)、躯体感知量表(HF-SPS)、安德森心力衰竭症状量表(MDASI-HF)、心力衰竭-症状状况问卷(SSQ-HF)、心力衰竭呼吸急促量表(SOB-HF)、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问卷(MLHFQ)、慢性心力衰竭评估工具(CHAT)、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就量表的测量属性而言,中文版MSAS-HF、MDASI-HF、MLHFQ和KCCQ的内容效度为“充分”,HF-SPS、SSQ-HF和SOB-HF的内容效度为“不确定”;CHAT的内容效度为“不充分”。最后,中文版MSAS-HF和MLHFQ为A级推荐,其余6个量表均为B级推荐。结论中文版MSAS-HF和MLHFQ具有较高的证据等级,考虑评估工具特异性,可推荐中文版MSAS-HF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症状评估 测量属性 COSMIN指南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前间隔和后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子瑞 陈同峰 +5 位作者 韩宇 江继承 蒋亚鹏 张静 高传玉 刘煜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3-748,共6页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3.05(1.40)cm^(2)vs.3.09(1.60)cm^(2)]、三尖瓣反流面积[4.05(3.50)cm^(2)vs.6.60(2.80)cm^(2)]更大,血压更低[收缩压(:108.86±14.93)mmHg vs.(97.04±11.23)mmHg;舒张压(:68.80±9.46)mmHg vs.(56.09±6.47)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7例患者中,介入封堵术失败4例。其中,前间隔组2例,原因均为术中心脏破裂;后间隔组2例,1例因术中反复心室颤动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治疗。63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者中,院内死亡7例。前间隔组6例死亡,其中4例因二尖瓣、三尖瓣大量反流引起心力衰竭,最终死亡;2例严重溶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间隔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因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封堵手术后,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仍明显大于前间隔组[3.10(2.40)cm^(2)vs.2.17(1.28)cm^(2),P=0.002]。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量、封堵器直径、院内死亡率、术后残余分流、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及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再次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及二次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解剖学特点,后间隔穿孔患者较前间隔穿孔患者术前及术后瓣膜反流更严重,但介入封堵术的远期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封堵术 前间隔 后间隔 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不同术式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真真 孙子瑞 刘煜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74-1778,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合并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行外科修补手术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2020年于河南省人民医...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合并室间隔穿孔(postinfarction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PIVSR)行外科修补手术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2020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并确诊为PIVSR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介入封堵术组(n=50)和外科修补手术组(n=14),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术中、术后相关结果及随访结局等。结果与外科修补手术组相比,介入封堵术组女性多、穿孔(VSR)直径小、病情相对轻、住院费用低、手术时间短、ICU滞留时间短、术后残余分流比例高。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左室舒末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术后1个月和6个月之间的差异及随访无死亡事件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ox回归分析中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Ⅱ-Ⅳ级)是影响两组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PIVSR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预后好,术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费用低,远期生存率较高,介入封堵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可能成为外科手术修复的一种有价值的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外科修补手术 介入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