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结果的影响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胜 何佳 +2 位作者 苏艳东 杨海涛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师的累计工作量,将医师分为低累计工作量组(累计50~100例)、中等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1~350例)、高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00~4000例;无医师累计工作量在351~999例),以及按医师的的性别、学历、职称分别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内和不同分组间医师倾斜试验报告诊断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名医师操作的6122例患者,22名医师个体之间的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等累计工作量组平均可疑阳性报告率显著高于低累计工作量组和高累计工作量组(3.21%vs.1.09%vs.1.62%,P=0.001),女性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男性医师(2.25%vs.1.07%,P=0.017),本科学历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研究生学历医师(2.46%vs.1.52%,P=0.013),初级职称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医师(3.40%vs.1.75%vs.2.53%,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论以阴性还是阳性作参照,中等累计工作量均是可疑阳性报告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不同操作医师个体之间的倾斜试验诊断报告率存在一定差异,中等累计工作量组操作医师更易出具可疑阳性诊断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倾斜试验 血管迷走性晕厥 诊断结果 累计工作量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辅助顺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崔晓娜 冯瑞霞 +3 位作者 韩雨澎 周瑶瑶 刘小军 李建朝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4439-4445,共7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病死率极高,及时有效的循环支持是挽救此类患者生命的关键。研究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辅助顺序对AMI-C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病死率极高,及时有效的循环支持是挽救此类患者生命的关键。研究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辅助顺序对AMI-C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观察VA-ECMO和IABP联合辅助下,二者辅助顺序对AMI-C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探讨相关指标变化原因及意义,对比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为AMI-CS患者寻求相对安全、有效的机械性循环辅助方式。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VA-ECMO联合IABP治疗的AM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VA-ECMO与IABP联合辅助模式,根据VA-ECMO和IABP辅助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先IABP后VA-ECMO辅助,n=42);B组(先VA-ECMO后IABP或VA-ECMO与IABP同期辅助,n=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联合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和72 h临床指标、治疗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间对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动脉血乳酸(Lac)、肌钙蛋白I(cTnI)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间对肾小球滤过率(GFR)、脑利钠肽(BNP)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MAP、CI、GFR、Lac、cTnI、BNP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对CI、GFR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对MAP、Lac、cTnI、BNP主效应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72h的MAP、CI、GFR高于治疗前,Lac、cTnI、BNP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2 h的CI高于治疗后24 h,治疗后72 h的Lac、cTnI、BNP低于治疗后24 h(P<0.05)。B组患者治疗后24、72 h的MAP、CI、GFR高于A组,Lac、cTnI低于A组(P<0.05)。A组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使用比例高于B组(P<0.05)。A组急性肾损伤(AKI)比例高于B组,出院生存率低于B组(P<0.05)。结论相较于先IABP后VA-ECMO,先VA-ECMO后IABP(或ECMO与IABP同期)的联合辅助顺序在改善AMI-C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肾功能和组织灌注水平更优,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比例更少,并发症AKI的发生率更低,出院生存率更高,改善了AMI-CS患者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机械性循环辅助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体外膜肺氧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的影响
3
作者 杜舟 梁二鹏 +4 位作者 陈珂 宋卫锋 郑黎晖 王现青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1,共7页
目的:探讨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CF)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23年2月至5月因药物难治性心房颤动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40例。将两侧肺静脉各分为8个区域。记录导管与心房组织的CF和贴靠稳... 目的:探讨消融疼痛对肺静脉隔离时导管贴靠压力(CF)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23年2月至5月因药物难治性心房颤动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40例。将两侧肺静脉各分为8个区域。记录导管与心房组织的CF和贴靠稳定(至少50%导管贴靠时间CF≥10 g)的消融点数量。根据面部疼痛量表(修订版)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每个消融区域取最大疼痛值。根据疼痛评分高低,将各区域疼痛评分较高的20例分为疼痛组,较低的20例分为普通组。分析各部位CF特征和与疼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0例心房颤动患者中共记录3832个环肺静脉消融点,CF为(12.2±7.8)g。疼痛组的CF显著低于普通组[(11.1±5.1)g vs.(13.4±4.8)g,P<0.05]。右上肺静脉顶部是CF最大的区域,为(16.5±5.8)g,左侧前壁上部(左心耳嵴部)是CF最小的区域,为(7.5±3.7)g。在右下肺静脉底部、右侧后壁下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左侧后壁下部、左侧后壁中部、左侧后壁上部区域,疼痛组的CF均显著小于普通组(P均<0.05)。在3832个消融点中,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有2193个(57.2%),疼痛组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构成比显著低于普通组(55.2%vs.59.5%,P<0.05)。在右下肺静脉底部、右侧后壁下部、左侧前壁下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左侧后壁中部、左侧后壁下部区域,疼痛组贴靠稳定的消融点构成比均低于普通组(P均<0.05)。此外,左肺静脉贴靠稳定消融点的构成比更低(54.2%vs.60.5%,P<0.05),尤其是在左侧前壁上部(左心耳嵴部),40例患者224个消融点中,仅有88个(39.3%)贴靠稳定的消融点。结论:消融时疼痛会影响导管与心房组织的贴靠稳定,术者应实时监测CF,以提高肺静脉隔离效果,尤其是在疼痛更剧烈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疼痛 贴靠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杜舟 梁二鹏 +1 位作者 王现青(综述) 姚焰(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3-357,共5页
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在治疗房颤伴心衰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药物,但消融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研究表明,左心房内径、容量和球形度、术后早期复发、左心房疤痕组织... 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在治疗房颤伴心衰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药物,但消融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研究表明,左心房内径、容量和球形度、术后早期复发、左心房疤痕组织与纤维化以及多种生物标志物等可用于预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后房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导管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二尖瓣反流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韩艳 韩宇 +5 位作者 孙子瑞 杨朝宽 高传玉 刘煜昊 陈同峰 阚晓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0-755,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二尖瓣反流(MR)的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且合并中重度MR的AS患者65例。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二尖瓣反流(MR)的改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且合并中重度MR的AS患者65例。根据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反流面积大小,分为MR改善组(MR程度较术前至少改善一个等级)及MR未改善组。分析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进而找出影响MR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65例患者中有48例(73.8%)术后MR改善,17例(26.2%)术后MR未改善。MR改善组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明显高于MR未改善组(P<0.05),经多层螺旋CT(MDCT)测量的左心房最大面积和左心房最大容积均低于MR未改善组(P均<0.05)。左心房最大容积>130 ml的患者共有5例,有2例(40.0%)术后MR改善,改善率显著低于左心房最大容积<130 ml患者(46/60,7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MR改善的可能性大(OR=0.18,95%CI:0.04~0.89,P=0.04);术前MDCT测量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是术后MR改善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6,95%CI:1.00~1.13,P=0.03);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舒张末期容积与术后MR改善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对于合并中重度MR的AS患者,TAVR能使绝大部分患者MR得以改善,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MR改善可能性更大,而术前MDCT测量的较大的左心房最大容积是术后MR改善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左心房最大容积>130 ml患者的术后MR改善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多层螺旋CT 左心房最大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