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隐匿、病情复杂多变,预后不佳。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潜在危重患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的对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总结分析其评估内容及应用情况,...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隐匿、病情复杂多变,预后不佳。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潜在危重患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的对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总结分析其评估内容及应用情况,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范围综述方法学框架为指导,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Scopus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从评估内容、研究对象、验证方法、信效度以及预测效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7篇关于评估工具的开发验证,9篇关于评估工具的本土化应用,涉及20个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各评估工具均包含3~17个评估内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年龄、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合并症、意识水平以及性别。2篇文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信度、效度良好,其他研究均缺少信效度评价。10篇文献报告了评估工具的曲线下面积(AUC),AUC为0.550~0.9269。结论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种类多样,但质量仍有不足,缺少特异性评估工具。未来仍需要进一步验证现有工具的信效度,并结合疾病特征开发本土化且具备良好信效度的心血管专科早期预警评估工具。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2VO)构建。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动物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RIPK1、RIPK3、pRIPK3和MLKL蛋白的表达,并与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RIPK1、RIPK3和MLKL的共定位情况。结果qPCR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p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小鼠模型海马区,RIPK1、RIPK3与MLKL共表达定位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标志物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与小鼠模型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VaD小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及其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通过激活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进而引起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所致。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技术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探讨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指标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技术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探讨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指标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体格检查的1152名中老年男性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体脂肪质量与体肌肉质量数据,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与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同时使用QCT技术测量受试者腰椎BMD值,按照BMI进行分组,分为BMI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BMI为>24 kg/m^(2)),并在两组中分别按照骨量诊断标准进行讨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指标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在BMI正常组中,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收缩压、腰臀比、BFP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SM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均<0.05);超重及肥胖组中,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与BFP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SM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组中腰椎BMD值与年龄、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85,r=-0.122,r=-0.199,r=-0.168,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226,P<0.05);超重及肥胖组中腰椎BMD值与年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9,r=-0.087,r=-0.101,r=-0.187,r=-0.199,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251,P<0.05)。在校正年龄因素后,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组中腰椎BMD值与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57,r=-0.212,r=-0.134,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167,P<0.05);超重及肥胖组中腰椎BMD值与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20,r=-0.163,r=-0.126,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159,P<0.05)。结论腰围、腰臀比、BFP、SMI与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腰椎BMD值密切相关,对肥胖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管理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隐匿、病情复杂多变,预后不佳。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潜在危重患者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的对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总结分析其评估内容及应用情况,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范围综述方法学框架为指导,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Scopus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从评估内容、研究对象、验证方法、信效度以及预测效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7篇关于评估工具的开发验证,9篇关于评估工具的本土化应用,涉及20个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各评估工具均包含3~17个评估内容,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年龄、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合并症、意识水平以及性别。2篇文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信度、效度良好,其他研究均缺少信效度评价。10篇文献报告了评估工具的曲线下面积(AUC),AUC为0.550~0.9269。结论心血管疾病风险早期预警评估工具种类多样,但质量仍有不足,缺少特异性评估工具。未来仍需要进一步验证现有工具的信效度,并结合疾病特征开发本土化且具备良好信效度的心血管专科早期预警评估工具。
文摘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与VaD小鼠学习记忆受损之间的关系。方法慢性脑低灌注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2VO)构建。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动物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RIPK1、RIPK3、pRIPK3和MLKL蛋白的表达,并与小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RIPK1、RIPK3和MLKL的共定位情况。结果qPCR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RIPK3和MLKL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免疫印迹结果显示VaD组小鼠模型海马区神经元RIPK1、p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小鼠模型海马区,RIPK1、RIPK3与MLKL共表达定位显著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标志物RIPK1、RIPK3和MLKL的表达与小鼠模型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VaD小鼠模型中,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及其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通过激活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进而引起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所致。
文摘目的: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成人心脏外科术后重症监护室(ICU)停留大于48 h患者893例,根据是否开展早期康复锻炼分为早期康复组239例和传统治疗组654例,经过倾向性评分进行1:1匹配每组192例,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差异。结果:早期康复组与传统治疗组比较,机械通气时间缩短[(36.0±14.9)hvs (43.0±12.5)h,P=0.016],镇静药物使用减少[(39.0±16.8)h vs (47.0±21.3)h,P=0.001],谵妄发生率降低(7.81%vs 17.19%,P=0.006),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率降低(26.56%vs 42.71%,P=0.001),营养不良风险降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2.0±3.3) mm vs(15.0±2.8) mm,P=0.021],但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器械辅助使用率、气管切开、非计划拔管、空肠营养管置管及运动耐量随访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患者预后指标有一定改善。
文摘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技术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探讨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指标与中老年男性腰椎BMD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体格检查的1152名中老年男性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臀围、体脂肪质量与体肌肉质量数据,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与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同时使用QCT技术测量受试者腰椎BMD值,按照BMI进行分组,分为BMI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BMI为>24 kg/m^(2)),并在两组中分别按照骨量诊断标准进行讨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体格测量、体成分分析指标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在BMI正常组中,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收缩压、腰臀比、BFP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SM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均<0.05);超重及肥胖组中,骨质疏松组的年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与BFP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SM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组中腰椎BMD值与年龄、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85,r=-0.122,r=-0.199,r=-0.168,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226,P<0.05);超重及肥胖组中腰椎BMD值与年龄、收缩压、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79,r=-0.087,r=-0.101,r=-0.187,r=-0.199,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251,P<0.05)。在校正年龄因素后,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MI正常组中腰椎BMD值与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57,r=-0.212,r=-0.134,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167,P<0.05);超重及肥胖组中腰椎BMD值与腰围、腰臀比、BF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20,r=-0.163,r=-0.126,P均<0.05),与SMI呈正相关(r=0.159,P<0.05)。结论腰围、腰臀比、BFP、SMI与中老年男性体检人群腰椎BMD值密切相关,对肥胖和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管理具有一定临床价值。